#KARMAPA#唯识三十颂

 

 

今天是冬季课程的第九天。之前几堂课谈到唯识在藏地的开展,今天要来作结尾,因为前面课程已经讲了很多,我想也够了。

 

七,弥勒教法对藏地的影响

 

就像之前课程谈到的,藏地不仅没有成立唯识自宗,之后藏地流行月称的《入中论根本疏》等等中观典籍当中,也将唯识当成主要的敌宗而大力批判,因此对于唯识是更看不起的。加上他空思想的兴起,使所有原本属于唯识的典籍,都被他空掠夺为“我”(他空)的典籍,而不是“你”唯识宗的典籍,因此藏地唯识的思想和派别的情况,更是每况愈下。

 

当时也出现了一些大师,支持唯识宗,或者说是同情吧,比如至尊仁达瓦在〈阿阇黎确杰问答录〉当中提到:“如果无着兄弟和其追随者不是唯识,要说谁是唯识的时候,也没什么好说的;是唯识没有不好,你真的接受唯识的见解吗?现在我在藏地,没见到有任何人是通晓唯识的。”

 

达苍译师在〈部派遍知〉中提到:“藏地有些人说:『唯识的思想,已经被月称完全遮破,成为教教中的外了。』说这种伤人的话实在不好。”

 

当时唯识思想,是已经到了讲这种话的地步了,所以一些大师对藏地对唯识的情况实在忍不住了,就站出来说了这样的话。

 

#噶举大手印,被认为有唯识思想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例如,班钦释迦乔丹的观点相较于中观,和唯识的思想是更接近的。再如梅纪巴大师,是我们大手印传承宗师,据说他是宝生寂静(提巴)的弟子,宝生寂静是唯识师,所以梅纪巴也是唯识师。同时,噶举派因为讲说专一、离戏等等四7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瑜伽次第,而这样的次第,是由香提巴这样的唯识宗师所传下,因此,噶举派也被认为持有唯识思想。同时,噶举派持有“显相为心”的主张,所以萨迦、格鲁的一些大师,也把噶举说成是唯识。噶举大师在讲说“显相为心”时的说法都不同,这部分这次不细说,由于大多数都会把显相和心说成是一体,因此比起“假相唯识”,更接近“真相唯识”的说法。

 

同时,藏地很多人主张,一位持有唯识思想的人,别说得到见道位,最多也只能证得加行道而已。但是直贡天颂恭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正法一意》中说:“唯识的现证,也有直到七地的。”

 

针对这段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比如米觉多杰和其他大师的解释不同,但在早期的一些《正法一意》注解中解释说:这个意思是指“在第七地的等持本智自性中,和唯识的观念是一致的”。从以上这两段可以看到,唯识一方面被看不起,另一方面又受到藏地很多人的支持,还有很多大师的思想也跟唯识是很接近的。

 

#唯识在实修上,有重要价值

 

总之,从思想派别上来看,唯识在藏地不像中观那样受到重视,然而从实修和行持上来说,唯识自然就具备着重要的价值。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来说,“瑜伽行唯识宗”这个宗派,就是以实修为主的一个派别,“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无着和世亲的论典当中,详细地说明大乘修行地道阶次、六度的修行、止观修等等内容,这种有关修行的描述,在中观的典籍当中是看不到的。因此,对于热衷大乘修行的人来说,唯识的经典是他们随身必备的圣典。

 

#三士夫道次第,与广行派唯识师相近

 

尤其如前往藏地的众多印度论师当中,佛行事业最为广大之一的阿底峡尊者,他带给藏地最大的恩惠,不只是佛教的思想或宗派,还有最重要的三士夫的道次第、炼心的口诀。这些内容是所有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当中,必须实践,实际去操作、修炼的方法和教授。在《灯论自疏》中探讨三士夫的出处时,引据的是《具舍自疏》的内容。而且《瑜伽师地论》当中也多次提及“三士夫”的内容。

 

另外无着注释的《宝性论疏》当中也有提到“三士夫”,和《灯论》中的三士夫论述内容极为相似。此外《大涅槃经》等等经中也有提到三士夫,总之,以上提到的唯识的经典和论典当中,都有提及三士夫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三士夫的内容,我推测就是“广行派”,也就是唯识传承祖师的一种口授传承。同时“炼心”口诀,大多传承自金洲大师,他据说也是唯识师。

 

#藏地菩萨戒,也依唯识论典授戒

 

噶当派中分为三个传承:深见传承、广行传承和修行加持传承。广行传承的源头可以回溯到无着、世亲,因此在藏地的菩萨戒传承,分为广行派和深见派两个传承。“广行派”依据的是唯识宗的发菩提心法,“深见派”依据的是中观派的发菩提心法。针对这样的分类是否妥当,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在《菩提道灯论自疏》当中清楚说明了,只要是依据“广行派”(唯识)传授菩萨戒,就会依据《菩萨地》——《瑜伽师地论》传授;如果依据“深见派”(中观)传授菩萨戒,就会依据《入菩萨行论》传授。萨迦班智达则是推崇中观派的授戒方式,他认为原因是:“唯识的思想较为低浅,因此仪轨和行为规范比较严谨;中观的思想比较高深,因此仪轨和行为规范就比较宽松。”

 

然而,在克主杰的《三戒律》、巴沃祖拉成瓦的《入菩萨行论疏》中都反驳萨迦班智达这样的说法。总之,萨迦、格鲁、噶举、宁玛各个教派,都会使用以上这两种之一的菩萨戒传戒传统。因此可以说,虽然唯识宗派没有在藏地开展,但是可以说唯识的行持、实践等等,在藏地是已经发展的。

 

同样的,在很多历史文献当中提到,噶当三昆仲当中的博多瓦?仁钦色,对弟子都特别强调《菩萨地》和《大乘庄严经论》等等噶当六典的讲说和听闻,“噶当”的名称也因为波多瓦提倡噶当六典而来,而这两部论典也是唯识的典籍。

 

一般来说,《菩萨地》是学习菩萨戒很重要的一部论典,因此藏地也有很多大师为此论撰写注释,其中宗喀巴大师的《菩提大道》(???????????????)最为出名。另外,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著作当中,也多次引用《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的内容,例如讲到止禅的九住心、九力等,这些都是唯识典籍当中清楚谈到的内容。

 

▍量学与唯识

 

总之,上面提到的许多论典,都是唯识典籍,并且在藏地都受到了广泛和有系统的学习,然而,主要都是着重在实修上的学习。特别是和唯识关系很深的一系列典籍,就是量学(因明)。

 

#藏地量学先行者:鄂译师

 

在鄂译师之前,藏地只翻译出几部因明的典籍,解说上也只有非常概括的解释,没有详细的讲解。鄂译师觉得必须完整这部分的内容,因此前往喀什米尔,依止智者贤篇桑波、噶滇加波等等学习因明。对于这位噶滇加波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是佛教徒,有的说法说他是外道,总之,鄂译师当时依止了许多老师学习量学。

 

同时,因为般若经典特别深广,之前藏地也出现许多品质不好的翻译,他深知这些经典对于传承的口诀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克服万难前往中印度,在当地依止了著名的来自东印度的月官无死,他应该是一位居士,和绷查松巴等等大师们学习般若经典。同时,他从梵文翻译为藏文的经典,也校对了已经翻译的藏文典籍,其中属于因明部分的有《释量论》、《正理滴论》和法胜论师的注解等等众多因明典籍;他还翻译了《般若两万颂》、《现观庄严论》、《般若八千颂》、桑波霞对于此论的注解等等多部般若的经论;同时还翻译出《宝性论》、《集学论》、《入行论》,智慧品难处释等论典。总之,经典部分,由他新翻译和校译出的共约八千四百多部;密教部分据说翻译出了八千部。鄂译师前往印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量学,这在他的亲传弟子卓隆巴撰写的传记中这样写道。

 

鄂译师回到藏地之后,由于主要教导《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和《中论》、静命和莲花戒等等论师的中观论典,因此之后藏地强调结合中观、因明的学习方式,就像两头狮子交颈一般重要而有力,据说这就是来自于鄂译师。

 

不过因为当时月称论师的经典还未流传,所以主要学习的是《中观庄严论》、《中观光明论》、《中观二谛论》这三部论典,因此当时中观自续派的力量比较大。而在因明方面,只有萨迦班智达之后才流行《释量论》,之前主要学习的是《定量论》。主要原因是《定量论》有本颂的注解,因此比较容理解,例如在《释量论》当中是以颂文来表达,但是《定量论》当中是以长行表达,相比之下,《定量论》就比较容易理解。鄂译师也撰写了一部《定量论大疏》,这应该是藏族所撰写的第一部有关量学的著述。

 

#鄂译师的四大弟子

 

鄂译师有四大弟子:
1.身驻锡地持有者:祥.策绷瓦却吉喇嘛
2.语教法持有者:卓隆巴洛卓琼内
3.般若教规持有者:哲谦波些若琶
4.中观、量学教规持有者:琼.仁青札祥.策绷瓦住持桑普寺,后来开启桑普传承,今天时间关系就不多说。

 

卓隆巴撰写了多部论典,最出名的是《教次广论》(bstan rim chen mo),以前比较少看到这部著作,后来复本比较多了,大家现在就都能够看到了。宗喀巴大师非常重视这部论,他着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就是依据《教次广论》。卓隆巴还具有鄂译师传下来的般若传承,从他传下的般若(智度)传承,也和藏地的“哲、啊”两者的传承不同。“哲、啊”就是藏地的现观传承或智度传承,“哲”的藏音跟“”的藏音念起来一样,所以小时候听到时,以为“哲”是“鬼”的传承,但其实“哲”是一个姓氏。总之,“哲、啊”是来自康区色尊大师的传承,仲敦巴也是他的弟子,这被称为“般若康区传承”。

 

卓隆巴和琼这两位师兄弟的主要弟子就是恰巴.却吉僧格,他撰写了近四十部论著,尤其精通量学,对于《释量论》和《定量论》都有撰写注解。特别是将量学归纳为广、中、略三种学科,并且创建了藏地辩论的学科——“摄类学”。藏传佛教辩论的时候,立论者要起身拍手跺脚的辩论方式,据说也是由恰巴.却吉僧格制定的。至于他的思想是哪一个派别的,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思想主要是中观自续派,而且认为月称的思想有八种过患而加以驳斥。

 

据说,当时印度有一位应成派的班智达,名为札雅阿难陀前来跟他辩论,班智达输了以后,就到五台山修持文殊师利,修持回来后就想:“我现在可要把恰巴.却吉僧格辩倒!”但是恰巴.却吉僧格已经圆寂了。我读过一些他所写的中观的论述,对应成派的驳斥论点非常的犀利。

 

恰巴.却吉僧格有八位名为大狮子的弟子;其中帕莫竹巴多杰迦莫、至尊杜松虔巴等等康巴三人,也曾经跟随他学习过中观和量学,这可能一般人都不知道。

 

#噶举爱因明,“摄类学”要辩好多年

 

总之,佛教量学的祖师是陈那,接着法称等论师传承下来,而他们也都是唯识师。量论的典籍对于藏地的影响,比起中观典籍,可以说是虽无过之,但也没有不及。

 

就以最基础的“摄类学”来说吧,就是藏地最受欢迎的一门学科,通常会学上个好多年,巡回到各大佛学院去切磋辩论。过去连“摄类学”这么一部小小的基础量学典籍,都要学这么多年,由此可以看出藏族是很热衷因明的。在噶玛恰美的传记中记载,他从康区到卫藏的图滇宁切林寺参学时,这所寺院是由第六世夏玛巴兴建,那里特别重视学习“摄类学”,他也在那里学了一两年的“摄类学”。据说后来一些喇嘛跟他说:“你们噶举真是没道理,人家萨迦、格鲁『摄类学』顶多学一年,然后就进入大论,你们却花上三四年都在辩论『摄类学』。”

 

鄂译师的四大弟子中的哲谦波些若琶,他主要的弟子啊.蒋秋耶喜,对于广、中、略《般若经》、《两万颂光明》、《八千颂疏》都写了注解,最后成为般若系(智度系)在藏地的权威。哲谦波些若琶的另一位弟子,甲杜瓦增巴.尊珠琶,他精通律典、广弘律典,也成为这方面的权威。总之,藏地到后弘期,弥勒五论、《中观庄严论》、《中观光明论》、《中观二谛论》、《定量论》的讲说源头,最终都可以追溯到鄂译师,鄂译师之前,藏地虽然有律典、具舍的教学传统,但是没有符合法称以逻辑辩论的量学因明的方式来教学。

 

前面简略的提到了后弘期时,因为鄂译师的恩德,弥勒、中观、量学的典籍得以在藏地传译和弘扬开来。之后藏地著名的四大教派当中,也都有讲说弥勒五论的传统,以荣敦释迦蒋采为例,五部论典他都写过注解;而对某一部论写过注解的大师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注解最多的就是《现观庄严论》的注解,其次是《宝性论》、《大乘庄严经论》,注解最少的是《辩中边论》和《法法性分别论》。总之,弥勒五论,和弥勒相关的二十论等等,虽然在藏地有流传开来,但不代表会让藏传佛教大师们对唯识思想的兴趣更加浓厚。但是,过去也有对唯识有兴趣的大师,如释迦乔丹,他在注解上就有很多自己的看法。

 

#宗喀巴大师,对唯识最有兴趣的大师

 

而对于唯识最有兴趣跟自己看法的一位大师,我觉得应该就属宗喀巴大师。为什么呢?他撰写了一篇〈意与阿赖耶难处〉主颂和注释。如果好好去看宗喀巴大师写的颂文,会发现和世亲的二十颂、三十颂很像,甚至连遣词用字都很像,里面对于八识也都有很清楚的解释。

 

宗喀巴大师之后又撰写了著名的《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在撰写这部论著的时候,他参考了《解深密经》,还有此论的无着疏、圆测的大疏,还参考了藏地大师如焦若.鲁坚赞的著作、〈菩萨地〉摄抉择分、《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疏》、《摄大乘论》、《阿毘达磨集论》、陈那的《观所缘缘论》、法称的《释量论》、陈那的《八千颂摄要》、寂静宝生的《智度口诀》和《除障》等等,他参考研究了很多唯识的要义之后,才写成了这部论典。

 

宗喀巴大师在他的著作中,最后提到:“若要厘清大乘法教的了义和不了义,务必要以树和无着的思想为要,因为不仅经乘,连密教的成就者们的观点,势必也与这两位大师中的一位相符,所以若要证悟真如,唯此二师之道可依,别无其他。因此,主要是为了厘清、整合他们二位思想中的幽微之处,并如实修持以列其精华之处,才写下这部《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

 

宗喀巴大师之所以这么关切唯识,我推测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的老师之一仁达瓦,是启发了他对唯识思想产生兴趣的老师。在这之前藏地大多是中观自续派,虽然从巴曹译师开始流传中观应成,但是没有流传得特别广,所以是由仁达瓦开始特别推广应成思想的。噶玛衮秋寻努在著作中也说:

 

“现在雪域当中,无论聪明愚笨的人,口口声声都是中观,这都是仁达瓦的恩德。在这之前,在塘萨地区,中观只是死尸一条。”

 

同一时期,也是觉囊思想兴盛的时候,觉囊派用他空的思想去诠释唯识的经典。然而仁达瓦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诠释方式,因为他的思想是自空。而且,觉囊最主要的修持是“六加行法”,此法主要依据的是《时轮续》,然而仁达瓦对于《时轮续》的正确性一直是有质疑的,也因此和觉囊之间有很大的嫌隙。其实仁达瓦的上师之一,是聂温.衮嘎巴,但也因为仁达瓦对于《时轮续》的质疑,他们两人的关系也变得不好了。

 

总之,那个时候自空和他空的争执是很大的。加上他空派用他空的思想去诠释唯识的经典,仁达瓦对于这一点极为不认同,他认为:唯识思想就应该用唯识去解释,要纯净地去了解唯识,而不要用其他思想去干扰。他也撰写了宝生寂静的《唯识庄严》的疏文,从这一点看来,仁达瓦对于唯识思想是有好感的。同样在宗喀巴大师的〈阿赖耶〉的注解最后提到:“因为依止至尊仁达瓦而得以通晓经典义理。”从这点可以知道宗喀巴大师唯识方面的思想的确是来自仁达瓦的。但是,从仁达瓦认为弥勒五论都是唯识,宗喀巴大师认为是中观、唯识混合的主张上来看,其中一定也有很多宗喀巴大师自己研究的成果。

 

总之,如同宗喀巴大师一样的智者,在藏地尽力想要将唯识搞清楚、弄明白的智者为数并不多。但是藏地最大的困难,是世亲之后的唯识宗师清楚阐述唯识思想的著作,都没有翻译成藏文,所以现在中文当中如护法的《成唯识论》和几部重要的注解,翻译成藏文的工作就非常的重要。因为藏传佛教或佛学院在经典的学习制度上本来就很健全,几百年来没有中断过,加上精通量学因明的学习方式,如果完整的唯识思想的各类经论能够翻译补足,那么我们是一定有能力在唯识思想的弘扬上有非常丰硕的成果的。如果因缘具合,又有适当的人带领,我觉得唯识会比过去更加的兴盛,会有更多的人想要学习和听闻。这是没有疑问的。

 

以上就是藏地的唯识思想、经论的介绍,如果内容有错误,也跟大家说声对不起。

 

▍唯识与中观派的关系

 

否定一切的“中观派”,和承认“识”存在的“瑜伽唯识行派”,这两派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但是从他们的思想内容以及宗派间纠缠不清的问题来看,这两派势必也会落入互相对立的命运中。这两派的主要对立就是以“护法和清辩的空有之争”为代表,也就是说,视因缘所生的依他起性为有的护法——瑜伽行派,和视因缘所生的依他起性为无的清辩——中观派,他们从各自的立场而有激烈的争辩。但是只有中国慧沼作的《了义灯》记载这个争论,因此真伪不明,而慧沼是玄奘大师的弟子之一,所以或许这是玄奘告诉慧沼的也不一定。

 

总之,从这一事件,可以说如实地传达出:“唯识瑜伽行派”在确立为一派之后,不得不与当时有势力的“中观派”对立抗争的状况。因此,七世纪后半叶参访印度的义净就说:“当时印度的大乘佛教有中观派和瑜伽行派这两派。”

 

唯识当时主要对立的就是中观派,然而,这两派不只反覆对立、论战,也逐渐互相影响而发展。七世纪玄奘和义净都曾参访过的那烂陀大学,在当时可以说是佛教的最高学府,据说僧伽在那里会同时学习唯识和中观,甚至小乘。不但会学习佛教的一切学说,而且可以按照自己所采取的立场展开活泼的辩论。

 

换言之,只固执自己所信奉的学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各派不得不透过比较、争论,以某种形式将别派的学说纳入自己的学说中,尤其是唯识思想。唯识思想巧妙地把阿毘达磨的严密教理和大乘的根本思想,也就是空的思想加以融合、统一而成立,这带给中观派的人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中观派之中,逐渐出现采纳唯识说的一群人,就统称为“瑜伽行中观派”。

 

#龙树之后,中观分裂成自续、应成二派

 

在龙树之后,中观派由于内部发生对立,而分裂成“自续派”(Svātantrika)和“应成派”(Prasa?gika)。一般会说“自续、应成”这个词印度本来没有,是藏传自己造的,我觉得也不一定是这样,因为在札雅阿难陀的注解中,就有提到“自续说”的用词,这个词也间接暗指了“应成说”。还有静命的《摄真实论》也提到自续和应成的用词。静命的传承弟子,前弘旗的藏族译师智军在他的著作《见解差别论》(lta ba'i khyad par)当中,清楚提到自续派、经量部中观派、瑜伽行中观派等等。所以这些用词应该满肯定是在印度当时就有的。

 

“应成派”以佛护为祖师,也有说月称是祖师,但因为佛护早于月称,所以称佛护为祖师,他主要在驳斥论敌的主张时使用量学因明。“自续派”以清辩为祖师,采取在主张自说、驳斥论敌时都自由自在地使用量学因明的立场。从清辩开始的一派称为“经量部中观派”,采纳小乘经量部之说,抱持外界实有这样的立场。可是,同属于自续派但主张外界非实有的唯识瑜伽行派之中,也有采用无相唯识派之说的人出现,这种思想到寂护时完成,至此“瑜伽行中观派”也成立了。

 

再者,唯识瑜伽行派之中的有相唯识派,如前面所说的,虽然始自陈那,但他大量采用经量部的认识论、知识论,专心致力于从因明诠释唯识说,到了法称更加强这个倾向,其后这一派就称为“经量部瑜伽行派”。属于这个派别的人另有智吉祥友(Jananasrimitra)和宝称(Ratnakirti)。从这些名称来看,“经量部瑜伽行派”本来是瑜伽行派,加上以经量部、因明的方式诠释唯识,所以就变成“经量部”瑜伽行派;“瑜伽行中观派”本来是中观派,因为接纳了唯识的思想,所以就变成“瑜伽行”中观派。

 

以上是简单的介绍唯识和中观的关系。

 

如来藏思想和唯识

 

如来藏思想的意思是:一切众生虽为烦恼所障蔽,但是心续具有“如来”(Tathagata)的“胎”(Garbha)。换句话说,是指不论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这样的思想,从原始佛教的巴利文跟梵文典籍中,都有主要源自于当时的“自性清净心”、“光明心”(pabhassara citta)或“心性光明”(Prakrti-prabhasvara-citta)的观念,这是在部派佛教前就有的观念。但是,最早使用“如来藏”一词的,提出这个思想的是《如来藏经》,之后有《不增不减经》和《胜鬘经》继承这样的说法。《不增不减经》没有藏文译本,我最近试着在翻译成藏文,因为原文内容不多,所以有信心能译完。另外,在《涅槃经》当中,如来藏似乎也称为了“佛性”(Dharmadhatu),最有名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是在《涅槃经》中很重要的一句话。而将如来藏思想组织完成的论书,就是《宝性论》(藏文称《无上续论》)。

 

#如来藏思想,早于唯识

 

在唯识思想兴起的时候,如来藏思想就已经成立了,所以如来藏思想是早于唯识思想的,因此可以说,唯识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受到了如来藏思想的影响。例如,可以从代表初期唯识思想的由弥勒撰写的论书《中边分别论》、《大乘庄严经论》等等当中,看出自性清净心、光明心、自性光明乃至如来藏的思想,到了世亲,才明白地将这些思想表达出来。怎么知道是到世亲的时候阐述出来的呢?是因为在如来藏系当中,与《宝性论》同样受到重视的一部论书为《佛性论》(只有中文译本,藏文无译本)当中阐述了这样的观念,而这部论著就被认为是世亲的著作。然而这部论是否为世亲所着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其中提到了驳斥唯识宗的内容。但如果真是世亲所着,那唯识和如来藏的思想关系就很清楚了。

 

近百年的时间来,唯识思想和如来藏思想的交流,逐渐促成了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结合。两者的结合,开始于《大乘庄严经论》、《十地经论》、《佛性论》之类的论书,但《楞伽经》已经明白地将两者视为同一;到了《大乘起信论》时,更把所谓的“如来藏缘起说”组织完成。

 

如来藏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宝性论》、《佛性论》(无藏文译本)、真谛的《大乘起信论》(无藏文译本,也有说不是真谛翻译的,而是他所撰写的)。

 

#汉传已有“三宗分立”的见解

 

之前课程提到,在大乘佛教中,不只唯识跟中观两个派别,还有如来藏系。其实在汉传佛教中,很早就有将如来藏学派分立为独立宗派的见解,但将如来藏学派视为独立学派,与中观、唯识并立,这种三宗分立的见解,在传统上局限于华严宗内,在汉传佛教中不受重视,并非所有汉传都这样说。

 

唐朝贤首法藏大师在为坚慧《大乘法界无差别论》所做的注疏中,认为大乘佛教在中观与唯识之外,有马鸣、坚慧所立如来藏缘起宗,这是文献上最早将如来藏学派立为独立学派的开端。

 

唐朝圭峰宗密(约八世纪时期,为华严宗第五祖)将大乘佛教区分为三宗:法相宗(唯识)、破相宗(中观)、法性宗(如来藏),认为法性宗并不属于空宗或中观宗的范围,并举出十种差异,其所称的法性宗,相当于贤首法藏所称的如来藏缘起宗。

 

性相二宗(如来藏和唯识)十异:

 

一、一乘三乘异。二、一性五性异。三、唯心真妄异。四、真如凝然随缘异。五、三性空有即离异。六、生佛不增不减异。七、二谛空有即离异。八、四相一时前后异。九、能所断证即离异。十、佛身有为无为异。

 

以上是如来藏的简单介绍。

 

#别把如来藏派,硬塞给中观和唯识

 

近代中国,受到日本佛教研究的影响,这种如来藏派见解又重新兴起。受传统见解影响,佛教研究者曾经普遍认为,大乘佛教只有中观派与唯识派两个主流。直到1931年,俄国学者E. Obermiller将藏文本《宝性论》(Uttaratantra)英译出版,E. H. Johnston与H. W. Bailey于1935年在中亚发现了《宝性论》梵文残卷,1950年Johnston校订出版了完整版《宝性论》梵文写本,在这三部文献发行后,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进而有了各种有关如来藏理论的论著出现。1956年,Enrich Frauwallner 论证说除中观、瑜伽行之外,大乘佛教应有第三个主流,即如来藏学派。这个说法与日本佛教研究学界相合。总之,现代佛教研究界,普遍认同如来藏学派是大乘佛教第三个主流。

 

藏传佛教现在对于上述国际研究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我们主要是认为如来藏思想或《宝性论》的思想是大中观,所以如果只有四个宗派的话,就只能归类到中观当中。但就像之前课程提到,放在中观也没什么问题,直到现在都还是这么说,但这就像是被中观思想的绑住了一样,如来藏的力量无法展现出来,就像是一只鸟的翅膀被绳子捆住了一样。如果把绳子解开,自然就能展翅高飞,如来藏真正的力量才可以展现出来。

 

当然我相信如来藏的思想,究竟来说,也不能说不是大中观,我不是这个意思,主要是在回应别人对于如来藏的批判的时候,别人会说:如果你们是中观的话??。当他们这样一说,我们就不得不引用龙树的《法界赞》等等中观论典,但讲到中观的时候,最主要依据的还是《中论》,所以如果说思想不符合月称的思想还好,但如果连龙树的《中论》,也就是当中主要阐述的离八边戏论的空性无遮思想都不符合的话,又说自己是中观,那是不太站得住脚了。这就是硬要把如来藏思想说成是中观会有的问题,但如果说它是第三个宗派——如来藏系,这样不是很好吗!

 

(此文为堪布罗卓丹杰口译初稿,未来将再提供定稿。2022年2月23日)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八天开示记录-唯识与他空,关系一言难尽?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七天开示记录-唯识书来了藏地,思想没来?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六天开示记录-唯识在中日韩的兴衰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五天开示记录-唯识思想在中国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四天开示记录-学唯识必知的两位大师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三天开示记录-瑜伽师是怎么来的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二天开示记录-唯识思想为何兴起

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一天开示记录-为什么要学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如来藏,摄类学,定量论,唯识三十颂,中观,因明合流,弥勒教法,藏地,唯识宗,噶举派,显相为心唯识,如来藏,摄类学,定量论,唯识三十颂,中观,因明合流,弥勒教法,藏地,唯识宗,噶举派,显相为心唯识,如来藏,摄类学,定量论,唯识三十颂,中观,因明合流,弥勒教法,藏地,唯识宗,噶举派,显相为心唯识,如来藏,摄类学,定量论,唯识三十颂,中观,因明合流,弥勒教法,藏地,唯识宗,噶举派,显相为心唯识,如来藏,摄类学,定量论,唯识三十颂,中观,因明合流,弥勒教法,藏地,唯识宗,噶举派,显相为心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2022冬季课程-唯识三十颂-第九天开示记录-中观与因明合流,强大如双狮交颈发布于2023-06-29 21: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