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PA#宗喀巴



《三主要》今日课程范围:


[壹,出离心]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2)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法息,
贪执轮回众生,故当首先寻出离。(3)


暇满难得寿无暇,于心串习断此执,
业果无欺轮回苦,善思可断后世执。(4)


修后于诸轮回乐,刹那不生欲求心,
昼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5)


[貮,菩提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发菩提心。(6)



首先和大家说一声早安!我们这次要讲解的是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其实藏传佛教当中,无论是萨迦、格鲁、噶举或宁玛等各个教派,在教授口诀时,要点皆相同,仅仅是在数量上或讲述方式不同而已。例如噶举、宁玛派有“转心四法”,萨迦派有“离四贪执”,噶举派还有“冈波巴四法”等等,讲述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在数目和讲述方式上有些差异。


总而言之,过去上师们将一切显密教法的精髓,集摄为口诀,传授给我们,帮助我们于做修持;这些口诀,是上师们留给弟子最好的礼物。由于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学习这些浩瀚如海的经典,但若我们善加学习、领会这些上师传下来的口诀,也就是祖师传承地、融会显密一切的要义精髓的话,我们就会很容易掌握到佛法的道理和修持的方法。


我们昨天谈到,三主要道主要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三个要点,这部论中,分为初义、论义和末义三个部分。今天我们直接进入论义部分,昨天大致讲完出离心的部分,还剩一些今天会继续讲完,并且也会讲到第二个要点,大乘发心,也就是菩提心。


首先,“出离心”分为三种:

一,为何要出离、出离的原因

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三,何为“出离心”的标准


■一贪爱,轮回圈套就套住你了


一,出离的原因:

首先谈第一点“出离的原因”,此处偈文为:


2.[不贪三有乐]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2)


3.[先发出离心]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法息,

贪执轮回缚众生,故当首先寻出离。(3)


这里主要提到说,若缺乏对于三界轮回的厌离之心,我们就无法真正断除对于轮回的贪执。如果没有断除对于轮回的贪执,也就无法得到寂静涅槃,或证得解脱果位


因此只要仍对轮回尚存贪爱之心,就无有出离的一天,因此,首先要寻找、生起出离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就如同飞蛾扑火的比喻一样,不论飞蛾是贪图光或贪图热,扑火的结果都是造成死亡,这问题不在光或热,而是飞蛾对光或热的贪着,由于对于轮回的贪着,我们把痛苦视为快乐,把带有烦恼的乐视为真正的快乐,因此无始以来,就在轮回当中受着无量的苦痛,而无法出离。


我们一般会说,捆缚我们在轮回中无法出离的根本,就是愚痴、无明我执。这是不用再多提的,然而还有一个主要捆缚我们的原因,就是“贪爱”。经典中在讲十二因缘时提到:“初八九烦恼”1,捆缚我们于轮回的,主要就是第一支“无明”、第八支“爱”与第九支“取”等等三种烦恼。


最初是因为我执、无明,接着加上“爱”及“取”之后,烦恼的力量得以完整展现,就将我们牢牢地捆缚于轮回当中。因此对于想要解脱者来说,要断除对于轮回的贪着,也就是十二因缘中的“爱”,是非常重要的。


■烦恼的聚集、不由自主的循环,就是轮回!


我们现在都在做很多修行,例如大礼拜供养、或各自修一些本尊法门、功课等等,心中也冀望会得到一些加持,但修了很多年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自心还是和以前一样顽强,法依旧没有入心,自心始终无法与法相合,这原因在于,我们并未掌握修行的要点。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呢关键就在于“你是否真正断除了对轮回的贪着”。


这里我们谈到“轮回”这词,但很多人对“轮回”有所误解,例如(我的)家乡一些并未学过大经大论者,会认为所谓“轮回”,就是“家庭”、“家庭生活”、“结婚生子”等等。


因此当他们听到“有人出家了”,就认为“他出离轮回了”。“轮回”对他们而言,仅是很小的一个范围,当他们说“觉得轮回有很多苦”时,指的是小小家庭范围内的轮回,因此所谓“出离轮回”,并不是真正的出离。


当他们家里事业多、小孩多、很多杂事时,就会觉得“轮回没有意义,还是出家好”等,会有这样的慨叹,他们所谓的轮回,就是“家庭生活”。


但若有学习佛法者,就会知道“轮回”是指“三界”,或包括我们经历的、生活中的生活中的财务、房子等,讲到轮回,要直接回答“何为『轮回』”好像也不容易,需要稍加思索才行。


事实上,从佛法角度而言,何为“轮回”就是“有漏近取蕴”,这样“带着烦恼的蕴聚”,刹那不间断地循环着,这就是“轮回”。换句话说,只要得到了这样有漏近取蕴时,就会不由自主的陷入轮回的循环当中。


■“所谓轮回,就是当下这一念心!”


讲到这里,我想要讲一个故事,关于帕莫竹巴大师,他是冈波巴大师的四大弟子之一,同时也是噶举“四大八小”传承中的“八小”传承之主,帕莫竹巴大师早年在桑普寺等等僧院学习噶当派教法,因此也是一位噶当派的善知识。接着他跟随萨迦巴大师扎巴贾称学习道果,之后又亲近冈波巴大师,并成为冈波巴大师最主要弟子之一。


帕莫竹巴大师一直以来,不断自问说,“到底什么是轮回的原因、轮回之根本”在学习经论时,他也会询问老师“何为轮回到底怎么造成的”,老师们会解释无明等等道理,但他对于老师的这些解释都没有特别感觉。接着他跟随萨迦巴大师学习道果时,也得到一些回答,我不太记得答案具体是什么,但萨迦巴大师的回答,让他获益良多。随后,当他跟随冈波巴大师,也问出了同样的问题:“到底轮回之因为何”


依据记载,当他进入房间时,冈波巴大师正在揉糌粑团,帕莫竹巴自我介绍,报告自己学习和修行的经验之后,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轮回之因为何”


冈波巴大师回答说:“所谓轮回,就是当下之心、当下这一念。”冈波巴大师继续说:“你说你学过这么多甚深法门,其实都没抓到要点,你的那些学修经验,还不如我手中这个糌粑团!”


冈波巴大师的回答让大师很受启发、很受用,最后他也依止冈波巴大师为根本上师。为何大师过去学到的解释、经论,都无法让他有特别觉受,为何这“当下之心”的回答,却触动到他,这原因为何


很多时候,我们听闻的各种经论、解释,会说“轮回的根本是『无明』”,当听到“无明”时,我们会觉得,这只是一种和自己很遥远的理论,但“无明”讲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


无明、愚痴,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心,但我们却把他视为理论,放任我们的妄心不管,这很奇怪,也因此无论如何学习经论、修持,始终无法真正改变自己,这样的修行是有问题的。


■真的这么思维,就能改变生命


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偈文为:

4 . [转心四思维]

暇满难得寿无暇,于心串习断此执,


这句是指断除对今生的贪着。


因此以“断除贪执”来说,包括:

1.断除此生的贪执;

2.断除来世的贪执。


因此这段首先谈到“暇满难得的人身”,或白话来说,就是一个“想要修行就很顺利可修、没有太多障碍”等的人身状态,这有两特点:


1. 难得:首先,这样的人身状态很难得,且很有力量,可以帮助你得到大利益,


2. 易坏:第二个特点是,“人身”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容易坏失,有许多因缘造成死亡,因此不要浪费此难得机会,不要散乱在此生的快乐之上,而要努力修行。


我们都有心修行,但大部分人的问题在于“我想修行,但是明天再修吧”的拖延心态,这其实是我们修行上最大的问题。这偈文在说,透过观修“暇满难得”和“死亡无常”,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不再拖延,善加把握机会,一心努力修行。


因此“暇满难得”和“死亡无常”,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到“人身”如此暇满且有大利益,同时“无常观”也让我们知道,人身容易坏失,因此要把握当下、好好修行。


对于暇满人身的珍贵性,一般人不难理解,因为暇满人身可以成办成佛的大利益,但是对于暇满人身的难得性,可能就比较难以理解,因为首先你要先相信轮回,才会知道要投生为人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无论如何,当我们讲到“八种有暇和十种圆满”时,会讲到为何“投生为人”很难得原因是因为人类具有其他动物缺乏的、分辨善恶取舍的智慧,因此要善用人身,不要错用投生为人的机会,才不枉费此生。


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断除此生贪着的,就是观修“死亡无常”。很多人一想到“死亡无常”就会很焦虑,以为是要“一直担心自己快要死亡”,然而这并不是观修无常。所谓“观修死亡无常”,是指你能真实了解到,生命是刹那刹那在改变、瞬息万变的,所谓“无常”,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每个当下都是机会。


因此善于观修无常者,会很珍惜每个当下,知道每个机会只有一次,他会知道不要将心散乱在俗务之上,而应该用在有意义之事上,这就是观修无常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是帮助我们断除“对来世之贪着”的方法:


此句偈文为:

业果无欺轮回苦,善思可断后世执。(4)


思维“因果业报”和“轮回过患”义理时,要思维到,轮回过患主要是来自于恶因或恶业,因此将“因果业报”和“轮回过患”两者合并来说,来帮助我们断除来世的贪着。


■从早到晚只想解脱,才算出离心


三,生出离心的标准:


此处偈文为:

5.[昼夜求解脱]

修后于诸轮回乐,刹那不生欲求心,

昼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5)


这里谈到生起“出离心”的标准,就是:若能善加修持前面谈到的几种“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道理的话,当我们在经历轮回中各种欲乐、快乐时,其实是刹那都不会生起贪着、欲求之心的。


而这种一种出离心,其实是昼夜不停地、想要追求解脱的,而不是像我们一般人的出离心,像是闪光灯或闪电一样,虽然很强但刹那即逝,因此偈文说到,若能从早到晚,都一心想要解脱,这种人就算是达到出离心的标准了。


如同刚刚谈到,何为“轮回”时不同人对于“轮回”有不同领会,没学过佛法、经论者,会认为“轮回就是家庭”,学过佛法者会知道“轮回就是世间”,同样地,讲到“出离”时亦复如此,随不同人的而各有不同领会。


大部分人会认为,“何谓出离”是想到生活怎么这么辛苦家庭怎么这么麻烦当这样想而想要离开时,大部分人认为这就是出离了,但其实这并不是出离心的标准。


其实,要谈出离心时,要先了解何为“轮回”如果不知道轮回为何,怎么了解要从何处出离因此,不可能在不认识轮回时,说要生起出离心,这是不可能的。因此,首先要认识到“轮回”,才能了解何为“生起『出离』轮回之心”。


贰,菩提心


以上讲完出离心,接着讲到第二个要点:菩提心,也包含两要点:


一, 为何要生起菩提心

二, 生起菩提心的要点为何


一, 为何要生起菩提心


此处偈文为:


6. [摄持菩提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6)


■为了利他,我必须完全觉醒


若说了悟空性、证得小乘的菩提解脱果位,透过修持小乘教法也做得到的。因此判定是否为大乘教法的关键,并不在于“了悟空性与否”,而在于“是否发起菩提心”。


因此经典说,真实生起菩提心者,他的一切作为,都能成为成就究竟菩提果位之因,而即使只是带着造作的菩提心,那怕是一点小小的善行,例如施舍动物一点食物,这也会成为成就无上遍知佛果之因。如果不具备菩提心,就算具备了悟空性的功德,也不算是大乘,也无法成就遍知佛果。因此,菩提心真的非常重要,是大乘的入门关键。


怎么样算是“发起菩提心”就像经典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发心的意思是,为了利他,我们欲求正等菩提佛果。换句话说,想要证得佛果,就要具备利他之心。而在此之前提,是你有观察到,并关心到众生之苦,你也想要帮助众生离开痛苦,这就具备了悲心;同时,你也希望众生快乐,希望给予快乐,这就具备了慈心。悲心和慈心的聚合,也被称为殊胜心,这是一种真正想要利他的心。如果没有殊胜心,就不会有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动力。


■要像父母救独子般,奋不顾身


何为“殊胜心”在《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经中,提到一个大户人家,有一个独子,一天不慎掉到秽井当中,母亲心中着急地想要救他,但力量不够,于是父亲奋力一跳到秽井里,把小孩救了出来2。这里讲的是行动力,菩提心是一种殊胜的行动力。此处讲父亲力量比较大,但另一个典故是讲母亲的力量。


《央掘魔罗经》中记载道,因为央掘魔罗(指鬘王)实在杀害太多人,无人敢接近,因此没有食物可吃,父母都很担心,结果当时是父亲不敢去送餐,而是由母亲去送。3


这里不是在讨论父亲还是母亲比较有力量,而是在说菩提心是殊胜心,不仅是一种“希望对方离苦得乐”的发愿或祝福,而是实际去做、奋力一跳,去实践,或更有力量一点是说:“由我自己去做、独力完成”。


我被我的手表骗了,刚刚是11:05,怎么现在还是11:05今天课程讲到这边,现在念诵〈冥阳回向文〉。


注释


1 《大乘缘生论》:“初八九烦恼。”(CBETA, T32, no. 1653, p. 486b19)


2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14:“海意!譬如世间有大长者唯有一子,慈育怜慜深加爱念。时彼童子愚小无智,于秽井边而为戏舞,以幼稚故忽堕井中。尔时其母及彼亲族,具见其子堕秽井中,见已忧愁,竞前观井深不可测,徒极悲苦,无能为计入其井中,虽痛爱子不能救拔。是时其父知已奔至,见彼童子堕秽井中,临视哀恼苍惶旋转,深爱此子不生厌舍,即设方计入其井中,善为救拔令子得出。海意!当知彼秽井者,即是三界;其子即是一切众生,菩萨观于一切众生如一子想;童子之母及亲族者,即是声闻缘觉乘人,见诸众生堕轮回中,见已虽复心怀忧恼,无有方便而为救拔;彼大长者即是菩萨。”(CBETA, T13, no. 400, p. 511b14-27)


3 《佛说鸯掘摩经》:“指鬘之母怪子不归,时至不食,惧必当饥。赍饷出城,就而饷之。”(CBETA, T02, no. 118, p. 509a19-20)


2018第9届北美噶举祈愿《三主要道》第一天 - 解脱轮回第一步生起真实出离心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2018第9届北美噶举祈愿《三主要道》第二天 - 菩提心是动词,利他必须付诸行动发布于2023-06-29 21: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