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PA


“梵书”时期,影响深远的“轮回观”兴起


吠陀教核心发展的婆罗门文明


上堂课我们把吠陀时代后期,分为了三个部分:四吠陀、婆罗门文明和教派学派兴起时期。上堂课已经大概介绍了四吠陀,以及从中发展出的算是比较早期的哲学思想


那么,大概在《梨具吠陀》成书之后,另外的三吠陀正处于成书的时期,婆罗门文明就此在印度兴起。婆罗门文明的兴起,完全是以吠陀教的发展为核心和基础


婆罗门时期的主要文献


在婆罗门文明时期,主要出现的文献是:“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下面从“梵书”开始介绍。


一,“梵书”


“梵书”成书背景和内容


到了这个时代,人们将祭祀活动的礼仪形式当成了重点,甚至到了对其他一切事物都置之不理的程度。于是祭司的人数急速增加,理所当然的,他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大概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些祭司将仪式复杂化、繁琐化,并把这些祭祀仪式赋予了崇高的意义。


《梨具吠陀》时代和“梵书”时代的不同之处,就是上个时代的重点是对“”的崇拜,而这个时代则完全变成了对“仪式”本身的重视因此无论是僧侣还是信徒,都只关注仪式本身,只注重身体行为、语言念诵这些身语的形式,甚至对于神的崇敬跟信心都逐渐消失。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好像整个世界的运作,都是围绕着祭祀而存在的。所以祭祀变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记录这些繁杂祭祀仪式的书,就是“梵书”。


“四吠陀本集”用教的内容对比的话,就好比是佛陀经典;而“梵书”就好比是论典。换句话说,“四吠陀”都是用来祭祀的根本颂,而对这些根本颂进行解说的释义,就是“梵书”。


“梵书”神观:神之人性


《吠陀本集》里面的那些源自大自然现象的天神,到了“梵书”慢慢就转变为有点抽象色彩的神,比如生主(Pralapati)、祈祷主(Brahmanaspati)、造一切者(Visvakaman)。


不仅如此,那些原来比较低位阶的神,地位也都有所提高。总的来说,相较于吠陀时代的历史,“梵书”时代的神都比较像人;换句话说,这些神的品格也都不再是那么高尚、神圣;变得有些俗气、品格有点问题的神。演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印度人觉得那些崇高的神,太难以接近、缺乏亲切感,对自己的利益或者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这有点像是有些人对于三宝的态度一样,他们信仰三宝,觉得三宝很殊胜,但是这样的敬畏感,造成自己和三宝之间的距离,最后反倒选择信仰一般世间的神,以为这样可以带来更快速、更直接的好处。


总之,“梵书”这个时代,很多以前的神有了一些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神,比方说:


一、《梨具吠陀》中的暴风雨神(Rudra),变成了令人畏惧的破坏之神,然后渐渐又演变成湿婆的形象,逐渐深受世人崇拜。因此,最后作为三位一体主神的湿婆,就起源于这个时候。


二、这个时代出现了“摩诃提婆”。有一本梵书叫做《海螺氏梵书》,把摩诃提婆作为最重要的神崇拜。后来,摩诃提婆就演变成了湿婆的别名。后世广为流传的神话的根源,都是来自这个遥远的时代。


三、在《爱达罗氏梵书》和《百梵书》中,有神话描写到毗湿奴从阿修罗那里得到了世界的一部分后,又企图获得全世界。此外,《百道梵书》中还有神话记载,虽然毗湿奴有着高于诸神的权力,却被因陀罗取了首级。


“梵书”版的诺亚方舟神话


总之“梵书”中的神话非常复杂,而且难以分辨真伪,因为那个时候的祭司们,为了向人们解释这些神的由来、作用,还有这些神对应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或者现象等等,就在这些神的基础上,人为地编撰出很多传说。这些编撰的故事都很有趣味,这里就不多讲,只讲一个比较有名而且重要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摩奴”的神话。在吠陀文献中,把摩奴描写成人类的祖先,而在《旧约全书》中也有类似的神话。话说有一天摩奴在洗手的时候,一尾鱼游过来说:“请养我吧。总有一天我会帮上您的大忙的。”于是,摩奴就开始养了这尾鱼,而且鱼越养越大。突然有一天这尾鱼说:“这几年将会发生洪水。您要照我说的做,现在要开始准备一艘船。”后来洪水果然发生了。摩奴就立刻坐上了事先准备好的船。这尾鱼就游过来,拉着船越过了北山,最后停泊在一棵树下。等洪水退了,摩奴下船看到所有的生物都淹死了,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摩奴想要传宗接代,所以就一直祭祀和苦行。过了一年之后,水中出现了一位女子,叫做伊拉(Ila, Ida)。伊拉告诉摩奴:“如果用我来祭祀,你就能够有后代和家畜,自己也会幸福。”于是,摩奴就按照她的话做了,之后就有了我们人类,按照神话来说摩奴是人类的祖先,人类就称为摩奴之子。


这个故事跟犹太人的“诺亚方舟”非常相似,而且跟中国的大禹治水好像也很类似。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神话,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过去世界各个地方无法像现在这样交流,但为何都有类似的神话这个神话故事为何会出现这个故事的源头又是什么就很难清楚了。或许古代人类真的发生过洪水,有的人死亡有的人存活下来,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


“梵书”的哲学:思想“相当多,又相当少”


“梵书”不是为了讨论哲学问题而写的,它里面包含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祭祀为核心,再编撰出一些神话传说,因而赋予“祭祀”更多的意义。如果要说它蕴含的哲学思想,可能就跟之前讨论《梨具吠陀》后半部里面所提到的,“万物归一”这样的思想差不了太多。


“梵书”里面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很混杂的,有崇高深奥的哲学思想,也有一些比较普通低俗的内容。而比较低俗的内容,不过是披上了崇高的外衣来解释。


不管怎么说,“梵书”里面,无论是内容、名称、理论、解释,都是非常非常多的,让人一下就看得头晕眼花,但是如果总结起来,其实它的理念、思想、主旨,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德国印度学家多伊森(Deussen)说“梵书”是“相当多又相当少”的这句评价,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影响后世深远的“轮回说”


在即将进入“奥义书”的时代,此时的“梵书”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探究,就是“轮回”(samsara)思想的起源。“轮回者,回流(sam-sr)之义”,相信人死后会依据前生所行的果报,再转生他处,如是辗转生死,永不停止。比方说,佛陀当时离家出走,他的初心就是为了可以离开轮回。而耆那教的兴起、数论派,也都是为了能够从轮回中解脱才出现的,另外还有婆罗门教的著名经典《摩奴法典》,也是用法律的角度来看待轮回的问题。所以说,轮回思想在后来的“奥义书”时代,就成为了所有印度人共同的信仰,也就是印度的所有宗教、哲学派系所探讨和想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那么,这么深广的轮回思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学者对此的见解不一。《梨具吠陀》时代,人们主要就是对诸神的崇拜和赞叹,不太考虑死后的世界是去往何处,以及活着的意义。所以,没有轮回思想的产生。就算是有,也只是种子而已。到了“奥义书”时代,轮回思想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也不会是“奥义书”时代新产生的思想。所以,这么看起来,轮回一说,应该可以说是源自“梵书”时代最为适当。


总之在“梵书”时代,轮回思想的基础已经具备,到了“奥义书”时代整体成熟并且架构完整。这其中有关的细节,之后会再讲解。


二,“森林书”


还有一种吠陀文学,称为“森林书”(āra?yaka”。关于这种文体的说法之一,“森林书”是年事已高的婆罗门或刹帝利人,在隐居于森林时写的。由于在森林里祭祀物品不具备,所以不能做非常细致的祭祀,于是隐居于森林中的沉思就慢慢代替了祭祀。


另外有一种说法,“梵书”是关于在室内进行祭祀仪式的书,而“森林书”的内容,则是如何在森林中进行祭祀仪式。换句话说,“森林书”其实就是“梵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梵书”的续篇。因为它在吠陀文学当中所占比重不大,而且哲学思想也不是特别突出,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作讲解了。


三,“奥义书”


开始探讨精神本质“我是谁”


因为人们一直将祭祀仪式全权交给独揽大权的祭司,听从他们片面独断的说明,导致婆罗门宗教沦落到了一种非常迂腐、死气沉沉而且只注重形式的委靡氛氛中,缺乏如吠陀时期对神的崇敬之情。


于是王族武士中的一些贤明之士,开始不满这样本末倒置、徒劳无功的繁琐仪式;并且开始怀疑仪式的进行,是否真的有助于获得真知。于是他们表面上继续参加仪式,但暗地里从多角度来思考和探索,并开始探讨生命为何生命如何发生、如何终结宇宙的本质是什么我是谁等等问题。因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思想与哲学。


由于刹帝利王族的探讨与思维,进而影响到一向以傲慢自居的祭司,最终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仅注重形式。其中甚至有人与这些王族武士为伍,一同学习新教派的思想理论。那个时代是印度各种思想与哲学理论萌芽发起的时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哲学思想的产生起源于怀疑,像是对于自我、宇宙的怀疑,如果一开始没有疑惑,就不会想要去找寻真理。


很多例证可以证实祭司们对“奥义书”中的知识一无所知,真正掌握吠陀的教义,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是刹帝利。所以标志着新思想萌芽的就是“奥义书”,而“奥义书”思想的发起人就是刹帝利。其中一位发起人,同时也是最受人尊敬的一位,就是毗提诃王遮那竭;主要在他的发起之下而开启了“奥义书”的思想。


到了下一个教派学派兴起的阶段,出现了现在说的数论派等等。在教派兴起这个阶段完成了宗教改革,并且产生了佛教和耆那教的领袖,也都是刹帝利出身,这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虽然祭司婆罗门掌握了祭祀的仪式,但其实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哲学思想,对于“奥义书”也一无所知;当时的哲学思潮都是由刹帝利开始的。


人们推测“奥义书”完成的年代,是在西元前1000年到西元1000年左右,期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逐渐依序完成的。尤其,后期以“奥义书”为名的书与日具增,最终达到了两百种以上。但这些后来的“奥义书”,没有涉及精神与哲学的内容,而仅是为了宗教的目的才编写出来。有的“奥义书”甚至是在印度遭受到伊斯兰教的侵略后才完成的。所以,要辨别这些“奥义书”的创作年代并排出先后顺序,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在课程这里要讨论的“奥义书”思想,主要是根据13部公认的最古老的“奥义书”,作为参考资料来讲解的。


就内容或者体裁来看,“奥义书”虽是古代思想的精华,但都是零星思想的汇集,还没有成为一种完整的体系,并不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内容。可能是当时贤哲知识的思想辑录起来而已。


“奥义书”的名称—秘密传授


“Upanishads ”是 “upa + ni + shad ”(近坐)的合成语,有“近坐”或“侍坐”之义。欧州学者大致采取 “shad”(坐)的字源,但印度学者甚少采用此说。按照语言学来看的话,欧洲学者的说法比较合理。比如这个“近坐”或“侍坐”是针对“会坐”(parisad)或“集坐”(samsad)来说的,“Upanishads ”就是面对面近距离挨着坐。目的是在传授的时候,不让旁人知道秘密教义的内容,所以弟子必须很靠近地坐在老师跟前。


“奥义书”的内容本身要秘密传授,是有证据的。比如,师徒不住在一起的不能传,不是长子不能传,戒行不完整者不能传,就算已经是弟子,但是非寂静者不能传等等,不胜枚举。而且在“奥义书”里面,“奥义书”也以“秘密”(rahasya),或者“秘密教义” (guhya adesah) 、“最上秘密” (paramam guhyam)等等形容词,作为“奥义书”的代称。


“奥义书”的哲学:一切皆是梵


“奥义书”教义中最重要的内容,包含那时人们所发现的真理和真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宇宙精神论”和“终局论”(Eschatologie)。


一,宇宙精神论


“宇宙精神论”贯穿所有“奥义书”的思想,也是“奥义书”的精髓所在。“奥义书”中说,世间万物和神之间是流转轮回的关系。这里的神,不是天神的“神”,而是“梵”的意思。“梵”是万法的真实状态,并非指某个神。


有句话说“一切皆是梵”。这个可见的世界,就是从“梵”中开始,在“梵”中结束的。当时的思想是“万法皆是梵,一切皆是梵,一切由梵生”。梵就是法性,宇宙精神的核心。他们认为能够看到、听到,一切感官经验到的这个世界,他们不断思维这些是如何出现的这世界的一切都有原因,发生的原因就是“梵”。一开始的“梵”是梵天,是一个神的形象,到这时期的“梵”已不再是神,而是宇宙万法精神的根本。


现在科学家说世界形成的开始是大爆炸,而印度的思想很细微,他们看的是万法尚未开始前是什么他们想得更深远,这个“梵”已经超越物质,其本质是精神,外表是光,由“梵”产生的思想都是真相。“梵”的本性是空,是遍及一切的空,“空”覆盖了整个世界,超越了言词。


他们认为,“梵”就是心中的我。不断向外去找是找不到东西的,必须向内去找,向内找寻到最终就是“梵”。当你看到我的本质就会看到“梵”,因为他们认为一切皆是“梵”。“梵”比米粒还小,比麦粒还细,但是却又比地还大,比天还广,比整个世界还辽阔。当时的思想是如此的。


根据18到19世纪的一位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Takakusu Junjiro)的分类,这位学者是日本最早开始对印度文明及梵文开始研究的第一人,他将“奥义书”中的宇宙精神论分为本体论和现象论。


(一)、本体论:


本体论的意思,应该是说在探讨一切的本源是什么。宇宙之法应该从“我”(ātman)中探求,这是古“奥义书”的全部。总之并非向外求,而是向内去探求我是谁我是怎样的情况不是说那个柱子、瓶子是什么因为外在的东西太多了,这样探寻不完的。虽然“奥义书”的思想相当复杂,但主旨就是要透过了解“我”(ātman)的真义,而终究参透一切万物的本源。换句话说。就是透过了解“我(ātman)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而探讨出来的所有哲学思想。


这里的“我”(ātman),各位应该很熟悉,就是佛教批判的外道“我见”。然而如果只是因为是外道的见解就予以否定,先入为主的觉得外道的思想反正都不究竟,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他们向内深究、探询的“我”(ātman)到底说的是什么。


(二)、现象论:


现象论是在探讨我们经验的世界、外在的感官世界、现象是怎么一回事。为何经验到苦、乐这些不同的现象在“奥义书”中,大概分成三种说法。


1.观念论:“梵”为主观,所以万有是为唯心所造,这里的“梵”不是指某个神,而是指心。这个和《华严经》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似。“梵”是遍一切,遍及万有的。刚才说科学上认为大爆炸产生了宇宙,另外量子力学的理论认为没有最小的物质,分析最后都只是能量。就如这里所讲到一切唯心的状态,就是“梵”。


2. 万有神论:就是把“梵”分为真相与显相二方面,“真相”是本体,“显相”是现象。就此见地而言,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恰如水与波,波浪虽然出自海水,虽非同一,却又相即不离。“奥义书”中说“一切实是梵”,就是基于这一个见地而提出的。这样的说法,类似佛教他空见和如来藏的思想。


3. 实在论:万有是“梵”所生,而且由“梵”支配,但又有它自己独立的地位。换句话说,初始,是“梵”造作万有,然后“梵”和“万有”有了分别。所以,这一个思想比较属于二元论的倾向。


后来在《白螺氏奥义书》(Shvetashvatara Upanishad)中,有这样的叙述:“因于梵固有的无明(Avidyā)力。”意思就是说,“梵”本身就有“明”和“无明”两面,“无明”在活动的时候,就出现了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这类似于他空见或如来藏的“客尘所染”的思想。


实在论是为了解决“一元论”的难处而提出的观点。因为一元论的思想上有无法解释的地方,所以实在论的二元论就是为了解决一元思想无法解决的地方而提出的观点。


今天“奥义书”的“宇宙精神论”,到此告一段落。“终局论”的部分下一堂课再讲。


不要轻视“外道”,他们是古代智者


古印度的哲学思想非常的先进,如此高深的哲学思想,也影响到后来佛学的思想;换句话说,因为当时印度文明的先进,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佛教的开展。


佛陀在这样一个时代,要将自身的体悟与智慧告诉当时的人们,就必须符合当时人的思维观念,说服他们的思想,因此佛法是如此的高深。如果当时印度的文明是落后的,没有什么哲学思想的话,相信佛陀也不会说出那么高深的佛理了。甚至,如果当时印度思想停留在相信神的存在、相信造物主,他们肯定无法接受佛陀对于神和造物主的否定说法,佛陀可能会有性命危险。


而且佛陀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想想当时和现在不一样,我们现在到处都有信仰佛教的人,但是在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佛教,因此佛陀完全是从零开始说法,因此佛教的建立是极为不容的一件事情。由此可见,佛陀他的思想和行为,一定是极为卓越的,他所说的内容,一定是符合真理,才能在那样一个文明发达、哲学思想丰富的时代,被当时各种学派的贤哲,和无分种族、无分贫富贵贱的广大的群众公认为圣者。


之前课堂中也说过,就是我们不应轻视外道的思想,应该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就像课程中的介绍,不论是数论派或“奥义书”的思想,那些开创这些思想的刹帝利族、仙人们,他们都不是普通人,也是很有智慧的,搞不好他们也是菩萨化身,才能说出如此深奥的见解。总之,佛教当中蕴藏着深厚的印度文明,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佛教,就不能不去了解所谓外道的见解。


(此文为堪布罗卓丹杰口译初稿,未来将再提供定稿。2021年9月7日)


*文字大宝法王噶玛巴官方中文网站*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1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2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3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4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5


直播平台:

1: https://www.youtube.com/c/Karmapa17

2: www.dharmasvara.org



【法王噶玛巴课程与开示

【法本】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灯论 第一讲 20210605

菩提道灯论 第二讲 20210612

菩提道灯论 第三讲 20210619

菩提道灯论 第四讲 20210626

菩提道灯论 第五讲 20210710

菩提道灯论 第六讲 20210717

菩提道灯论 第七讲 20210724

菩提道灯论 第八讲 20210801

菩提道灯论 第九讲 20210808

17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 讖摩春季課程 (全)

?????????????????????????????? 1-20

法王噶玛巴 | 慈悲力量课程 1/4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2/4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3/4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4/4

十七世法王噶玛巴三十七岁生日讲话

大宝法王中文说心经 (全)

冈波巴四法藏中文音视频合集

除障祈愿共修》开示总集

我愿无尽 | 17世法王噶玛巴 | 普贤行愿品释论

为求暂时安乐而祈求本尊,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贪

密乘,就是“救护你的心”



大宝法王长寿祈请文


嘉根娘悉嚷租噶玛巴

诸佛悲心自身噶玛巴

嘉根赤来究迪噶玛巴

诸佛事业总集噶玛巴

嘉根等草旺故噶玛巴

诸佛传承灌顶噶玛巴

邬金卓度钦列暇丹索

邬金卓度钦列祈住世


噶玛巴千诺??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

唯愿速得金刚


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

愿一切众生远离冤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回向


索南狄移探借细巴尼

以此福德成佛

透内尼贝札南旁借新

得已能胜诸敌众

杰嘎那其拔拉楚巴移

生老病死滔滔浪

细贝措雷卓哇卓哇秀

愿度众生出有海

蒋华华悟结达钦巴当

文殊师利勇猛智

根德桑波得扬得行得

普贤慧行亦复然

得达根杰色达洛穴

我今回向诸善根

给瓦德达坛加然德奥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6发布于2023-06-29 22: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