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
净土修法其详可得闻乎。

答曰。
净土无修。修因迷有。法无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
修分多类。摄其多类,总有三门。一曰观想。二曰忆念。三曰众行。
皆依极乐弥陀以为之主也。

一曰观想者。
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天台疏曰。
“诸佛如来”下泛明诸佛。是故应当下遍观弥陀。“法界身者”报佛法性生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云“入”。
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也。
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云“入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
“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故云“即是”。始觉名“作”。终成即是“佛”。

妙宗释曰。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
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
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
又复弥陀与一切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是故泛明生诸佛身。以为观察弥陀观体。从“法界身”下。是约感应交释。
从又“法界身”下。约解入相应释。
融心解云。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若无次释则生佛体殊。二释相成。是今观法。
妙宗又曰。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
若论“作”是。即不思议三观也。以若破若立皆名为“作”。空假二观也。
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具破。三谛具立。全作而是。则于三谛具非破非立。即中之空假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
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观。
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又曰。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

乃至云。以此经本为韦提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正。三观若成。麁垢先落。非有余净。更生何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
良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効乃深胜。如一妙观能净四土。
解云。韦提本欲舍秽取净。而佛示观法。舍秽必尽。显净无遗。如月盖为免舍离果报之病。故请观音及乎宣呪。乃能消伏三毒之根。具足五眼之果。
一心三观求生净土者。以三惑为秽土之因。以三谛为净土之果。故别惑尽则寂光净究竟三谛也。别惑未尽则实报净分证三谛也。云云。
如上所明一心三观能破三惑能净四土。其或未破而生安养同居者。托胜增修。则有余等三净可待矣。

且教有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依正最净。比修戒善及余经众善感安养土。其相天殊。故天台宗以圆观为定善也。


二曰忆念者。

或缘相好。或持名号。皆名忆念。而有理有事。如华严解脱长者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
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有行处。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

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
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贞元疏曰。“无所从来”下正辨惟心。即心无心便入真如。了彼相虚。惟心现故。既了惟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下列四喻。通显惟心。喻无来往。别喻兼明不出入等。
四喻皆具四观。

一正是惟心。二惟心故空。三惟心故假。四惟心故中。
融而无碍。即华严意。
梦喻不来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无。响喻非合非散。
又如般舟经。教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其略云。常念彼佛。譬如梦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等。
永明曰。此喻惟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惟心自见。
又如楞严大势至云。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川以理事判之曰。观其母子相忆之喻。则是同居事相而已观其自证无生法忍则念佛心不可单约事相而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生忍位乃可入焉。

又如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

净觉曰。
一心不乱例前妙观同名正受。即定心定善也。据往人之论。则有理事。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若用心存念。念念不间。名事一心也。

真歇亦曰。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根之义也。
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

余尝评之。不以有心念等文有四节。可配三观。
初节配空。次节配假。第三双离。第四双即。双离双即可配中观
盖彼中观亦含遮照之义也。合而言之。无非以修契性。显其当处即空。全体即有亦非空有亦是空有。不可凑泊。不可拟议。心路绝处。即名为佛。

如上略举数条通名“忆念”。而各分理事。其理念者。与圆观同
。能破三惑。能净四土。此摄上上根也。

若其事相念者。近则感同居净。远则可为上三土之因耳。
降此以下事相不等。如诸经所说。或一生系念。或三月系念。或晨朝十念。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时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断专念。加以深信之力净愿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极乐。

又下而至逆恶凡夫临终十念亦许得生。此摄中根及下下根也。



三曰众行者

华严经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发十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其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业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至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惟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极乐世界。

又如法华经云。
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妬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又如大宝积经。发十种心往生极乐。
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者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王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又如观经云。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正因。

疏曰。初业共凡夫。次业共二乘。后业乃大乘不共之法也。
又如大本三辈发菩提心及诸经论所明。诵经持呪。建塔造像。礼拜赞颂。奉持戒。烧散华。悬缯幡盖。凡一行一事足以求生者。资之以信愿回向之力。无不生也。如上泛引。通名众行。
然愿行既有大小之不等。而又各有理事之不同。且如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之类。生于极乐者。其所感依正之胜及所见之佛。所闻之法。较诸小行常流。应必悬异也。




END






弘扬大乘   正法永驻



往期精彩文章



楞严经--卷七(2)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轮品第二(2)

【悟显法师-讲演大乘】《无量寿经玄义》卷七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轮品第二

【悟显法师-讲演大乘】《无量寿经玄义》卷七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妙法莲华经今解 (25)

【楞严经白话直解】卷五 (78)二十五圆通

【悟显法师-讲演大乘】《佛说阿弥陀经浅释》第2集(上)

【悟显法师-讲演大乘】《佛说阿弥陀经浅释》第2集(下)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净土或问 (7)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发布于2024-01-10 23:53: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