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宝


本篇主题:全部佛法的“法中之宝”,即是“大乘般若智慧”;而大乘般若的核心,是“一切种智”;《经》中称之为“如来藏”,唯识经典中称之为“大乘唯识理”。????????



一、佛法的最初智慧源泉?


佛陀时代,非常类似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大约16个国家。政治上虽然彼此征战杀伐,但在文化思想上,却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就出现了以婆罗门教为主的正统六派、六师外、沙门异流三派,以及“六十二见”等等,各种各样的思潮派别和修学体系。印度史学在传统上,凡承认婆罗门《吠陀》圣典的权威地位的,则被称为“正统”,反之,则被称为“异端”。而那时的“佛教沙门“、“耆那教沙门”和“顺世派”,在一切以婆罗门为主的印度等级社会中,就是被当时的社会正统称为“外道”的“异流三派”。而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释迦牟尼佛所发现的真理及其修学体系,即大家所称之为“戒、定、慧”三学的“佛法”,其中的很多都是来源于上述思想修学派别。以下,列举一些实例供大家参考:


1、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因果报应”、“业力”、“轮回”以及“解脱”等概念,在印度古老的婆罗门《奥义书》中早已有之。?


2、佛陀为了求得真正的解脱,曾经向当时两位著名的定仙人学习禅定的方法,其中一位叫做“阿罗逻迦蓝”,是“数论派”大师。另外一位叫做“郁陀罗摩罗子”,有说也是“瑜伽派”大师。佛陀向他们分别学习了“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而那时的“瑜伽派”和“数论派”,都是婆罗门正统六派之一。


3、正统六派之一的“正理派”,就是古因明学派。其最核心的经典是《正理经》,其最基础的四个因明立量为:现量、比量、喻量和声量;其最基本的因明量式,就是宗、因、喻、合、结。释迦牟尼佛自幼,就精通《四吠陀》和五明之学。而且其诸大弟子当中的很多,都是从其他教派半路皈依而来的。那么如何令一个其他教派的人,从曾经非常笃信崇拜的教派圈子里,再180度转向“半路皈依”的呢?说白了,都是要靠佛陀强大的因明辩义能力。而原本属于“正理派”的古印度因明学,被释迦牟尼佛赋予了“大乘般若”的灵魂以后,就立即展现了其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佛学上称之为“四辩才”和“四无畏”,这是成佛的标志之一。而且,佛陀在《楞伽经》、《解深密经》中,都会成体系地介绍“大乘因明学”。这也是为什么,到了那兰陀寺时期,自树、提婆,到世亲陈那,到玄奘窥基,到雪域高原的藏地佛教,“大乘因明学”,都是佛弟子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之一。对我们汉传弟子而言,总是在说“辩者不善”、或总是在“善者不辩”、或总是悄无声息的哑羊,以为这样才算是最好的修行。殊不知:恰恰与佛,背道而驰也!可是,为什么佛就可以呢?为什么那些大菩萨祖师都可以呢?为什么佛家的“三藏”“十二部”,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呢?能够经得起所有地球人的实践验证呢?答案:大乘因明之淬炼也。?


4、现代人所修习的各种各样的“瑜伽冥想”,实修上的理论依据即源自于古印度老的瑜伽修行圣典《瑜伽经》,其祖师叫做帕谭佳里(或帕坦迦利),就是古”瑜伽派“的一位卓著的大师。而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南传佛家的各种禅法,包括动“动中禅”、“内观禅”,或者是西藏、尼泊尔等地藏传密宗的“圆满,大手印”等“瑜伽行法”,或者是我们汉地俗称“止观”的禅定修习方法,其形式或许万千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追根朔源的话,或多或少都要回到古印度“瑜伽派”。不过,佛家的“瑜伽行派”体系,则与之有着本质不同。其最大的不同,依然是“般若慧学”。?


5、很多著名的僧人当中,都是修习“头陀行”的。比如佛的大弟子大迦叶,近代著名的虚云老和尚,行脚时就常常是一铲、一背架、一蒲团,着粪扫衣,住于荒野树下、次第乞食等等。南传上座部的著名圣典《清净道论》中,也详细地记述了修持“头陀行”的详细方法和细节。而诸位可知:凡此种种的苦行、清净行,在佛陀时代,不仅仅是佛教沙门。古耆那教以及更多的其他教派,也有着类似的苦行僧,如果仔细研究起来,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流派都有着自己非常严格的“戒、定、慧”修行体系,而且大同小异。往往有大不同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般若慧学”。


6、在《长阿含经.大本经》中,世尊亲自提到了自己之前的六位著名的古佛,像毗婆尸佛,尸弃佛等等。说白了,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位伟大的智者;并分别介绍了几位古佛的种姓出处,修行特点,成道方式。而在汉传的佛家经典中,各种各样的佛的名号就是更多了,像《华严经》中,提到的佛的数量是百千万亿,无量无数。而众所周知的是,“佛”,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所以,世尊在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他自己之外,也还曾经有很多很多的“智慧觉者”。



二、佛经的结集???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佛经,并不是佛陀亲自著述。而是佛陀的身边弟子和后世弟子回忆,并且彼此验证,多次结集后辗转而成。所以,在研究、解读佛家经典的时候,行者当清醒知道以下几个必须了解的前提:


1、佛经结集的依据?


近代佛教学者有着比较公认一致观点,即把最初佛法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根本佛教时期”:就是佛陀住世时期。这一时期,佛法的体现和传播,都是由佛陀现量、亲自弘转法轮,共计约45年的所有言教和方法。而就是这些言教和方法,成为了后世弟子们撰述、记录、结集成佛经的最根本之依据。


2)、“原始佛教时期”:佛陀涅盘后,一些长年在佛陀身边一些上座大弟子或见过佛陀的弟子、再传弟子还都在世。但是,对“何为正法”、以及“谁是正宗”意见不一,还是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


3)、“部派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法”,已经开始出现鲜明的部派色彩和分裂倾向。而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内,也会因“何为正法”而意见不一,最终分裂成20多个。因此,就呈现出各说各话,各自为宗的情形。并且,按照各自心目中最理想的“圆满法义”,继续弘扬流布。????????????????????????


2、历次结集的雏型??


教界和史学界公认的佛教经典结集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结集,而第三次、第四次、甚至说第五次结集都有着很大的争议,但依然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次结集???


在佛陀入般涅盘后的同一个夏季,由大迦叶主持,在王舍城外七叶窟的“五百结集”,在这次结集中,由阿难诵出“经藏”,优波离诵出“律藏”,大迦叶诵出“论藏”,这是最早的《阿含经》的雏形,以及“经、律、论”三藏雏形的开始。?


第二次结集??


也就是佛陀入般涅盘后的一百多年后,僧团内部对”佛法是否纯净和戒律是否纯净“的问题,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分歧和不同看法,尤其关于"是否持金钱戒“。当时印度的东西方比丘僧团,相约在毗舍离城,由耶舍长老主持,召开了第二次结集。参加者大约700比丘,所以也称作“七百结集”。而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戒律,包括”不持金钱戒“在内的“十事非法”。但是,正是从第二次结集开始,印度东西部的僧团,开始出现不可逆转的分裂,直到后来的达20多个部派各行其是。


第三次结集??


也就是佛陀入般涅盘后大约二百年后,印度进入了阿育王统治时期,但是,有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僧团内部也开始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外道,却身着佛家僧服的未受戒比丘,被称为”恶住比丘“,而”恶住比丘“的放逸与戒律涣散,已经严重的影响和障碍了佛法的清静和正统。因此,阿育王敕令并召集了大约1000名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由国师目犍连帝子须主持,在当时的首都华氏城,召开了第三次结集。在这次大会后,“经律论”三藏开始初具规模,《阿含经》也更加体系完整并基本定型。


第四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争议更大,玄奘的记载是佛陀涅槃后大约400年后,由胁尊者、世友论师迎请共计500比丘大德,结集而成《经藏》、《律藏》和《论藏》,共计30万颂。而且,迦色腻迦王还将之以赤铜刻版,收藏于迦湿弥罗的佛塔之中。而南传的说法呢,则是在斯里兰卡的阿卢寺,也是大约500名比丘结集,从而形成了巴利文系统的经律论三藏经典。



三、认清法中之宝:大乘般若?


经过前三次的结集之后,佛教就进入了历史上著名的“部派分裂”时期。现在看来,也正是有了这些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争议、质疑”的过程,才出现了小乘大乘相互交织、相互异彩纷呈,而且是继往开来的大乘佛法时期。在当今的《大藏经》中,我们会见到《中国撰述部》和《印度撰述部》两种说法,其实就是在佛教在几次结集之后,汉印历史上的无数的高僧大德,根据所结集经典,再进一步撰述的各种《论义》、《注疏》等等。



比如玄奘所翻译的《般若经》,共计600卷,原体梵文近20万颂。不仅含盖了前代翻译的《光赞般若》、《小品般若》、《中品般若》和《大品般若》等等般若类经典,更有其未能详尽的完整部分。我们大家最常见的《心经》和《金刚经》都是其中的摘录和编纂。而麻烦的是:《大般若经》与《四阿含经》类似,太长了、太难懂了。而且既然是《经》,则是佛陀因人而异的相机而教。佛陀的真实意趣就会间厕鸠集,此一处彼一处。这对当时被佛教授的人而言,是适合恰当的。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则是太多的重复和冗余,其体系性主旨就会草灰蛇线,难以捕捉。同时呢,佛陀的智慧要突破生死,要突破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疑惑和不解之谜。很显然,对最为广大的普通受众而言,难上加难也。为此,龙树菩萨一脉为了深入解读《大般若经》,则有《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等;而就是因为这三部论,才有了汉地八宗里的“三论宗”;这些,即是后世所谓的“龙树中观派”,其宗则被称为“性宗”或“空宗”。而弥勒菩萨呢,则将《大般若经》的精华意趣予以提炼浓缩,与《解深密经》一起合而为《瑜伽师地论》。后世的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呢,则为了进一步地解读《瑜伽师地论》,又有《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等等。而这些,就是后世小乘人士所谓的“法相”和“唯识”;其宗,则被称为“相宗”或“有宗”。藏地的“各种中观派”和“各种瑜伽行派”,亦是因此而分。而汉地呢,天台智顗大师,即是因为《大品般若》而悟道,并以此为核心而开创了“天台宗”;那么当今受众最多的“净土宗”呢?其祖师是庐山的慧远大师,也是因《大品般若》而悟道;至于南山律宗的道宣法师禅宗的诸位祖师,禅宗的万千公案典故等等,更是如此。


再看汉地八宗,分别是禅宗、净土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天台宗、唯识宗、密宗,其所有宗派体系的核心,实际上均为《大般若经》中的“大乘般若智慧”。此中,即有禅宗的“一花五叶”,譬如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云门宗等等分支,也有藏地各个宗派分支,南传的上座部分支等等,多到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同时,“大乘般若智慧”,也会有很多异名;每一种异名,仅仅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异曲同工,完全是一回事。比如,下文的“一切种智”。


看看,多麻烦?只是一部《大般若经》中,所蕴含的最核心的“大乘般若智慧”,佛门之内就繁衍出来这么多的枝枝叶叶和条条框框。每一家、每一宗、每一脉,都号称正法,怎么办呢?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佛陀这样开示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若有服者,众病皆除。 所有诸药,悉入其中。 善男子,佛亦如是。 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



这里,佛说得很清楚:即便是三藏十二部的佛家经典之内,也有牛乳、奶酪、生酥、熟酥和醍醐之别。一句话:最终能直接契入佛之大涅槃法身境界的,是佛的“大乘般若智慧”。这个,才是这一切佛法中的“宝中之宝”。所有的佛门宗派和祖师,必是因“大乘般若”而悟道,必是以“般若”为心,而开宗立派。无论汉传、藏传还是南传,也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金刚经》里佛陀更是开示: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谁抓到了这个,谁最快,如来才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四、大乘般若的核心:一切种智???


1、《大般涅槃经》的说法?????????


据法显本《大般涅槃经》记载:“鸠尸那城有一外道,名须跋陀罗,年一百二十,诵《四吠陀》,一切五明书论无不通达”。但总是心中太多疑惑,不得解脱。所以,在见到佛陀后,须跋陀罗这样问佛:“世尊,当今的所有婆罗门各派教典,还有沙门“外道六师”学说,他们各个都标榜、号称自己的教法是天下第一的学问,是可以解脱生死的“一切智“,其他学说则是“邪见”。只有自己的“修法”是“彻底解脱之道”,其他教派的却是“生死轮回因”。这种相互“诋毁、诽谤”的做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到底是哪一家,才算真正的解脱之道,才算真正的沙门呢?”


《大般涅槃经》原文:


世尊答:“善哉善哉,须跋陀罗,乃能问我如此之义。谛听谛听,吾为汝说。须跋陀罗,诸法之中若不见有八圣道法,当知无有一沙门名。既无沙门,亦无解脱。解脱既无,非一切种智。唯我法中,有八圣道,有四沙门名,是解脱道,是一切种智。彼诸外道,富兰那迦叶等,其说法中,无八圣道,无沙门名,非是解脱及一切种智。若言有者,当知必是虚诳之说。须跋陀罗,我在王宫未出家时,一切世间皆为六师之所迷醉,初未见有沙门之实。须跋陀罗,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学道。三十有六,于菩堤树下,思八圣道究竟源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种智”。???


听罢,须跋陀罗心意开朗,豁然大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属于佛陀本怀的、独一无二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佛家“戒、定、慧”三学既与婆罗门、沙门各个流派的基础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又有着截然的不同。这当中最大之处,就是以一切种智为核心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一切种智”,即是佛陀“大乘般若智慧”的最核心。


笔者注:“一切智”,为诸小乘及外道的解脱之道,多为自相生死之涅槃想。而一切种智,则包含一切自相,以及自相中所无法诠释的“万千别相”。比如,我们的肉身所感知的一切,即是“自相”。但是,肉身消失后的家人呢?这个世界呢?天上的太阳呢???


2、《楞伽经》中的说法?


“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不能现证”。


笔者:在《楞伽经》中 ,一切种智,则称为“如来藏”;在唯识经典中,即为“大乘唯识理”。而佛在《楞伽经》中,还会苦口婆心、反复强调:此如来藏之“大乘唯识理”,为一切二乘及诸外道,不能现证,是佛所独有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每天的佛弟子圈子里,什么样的“参禅”、“念佛”和“悟道”都有。然而,就是没人能够成体系地给你讲如来藏和阿赖耶。佛的开示:二乘和外道,就是根本原因。而专属于佛陀的如来藏之“一切种智”:才是一切佛法中的“宝中之宝”,才可以站在人类文明的顶峰。???????



3、《大般若经》的说法?



1)、“用一切种智,一切法中,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


笔者注:顾名思义,“一切种”者,一切法、一切相、一切万事万物也。而只有如来藏之阿赖耶识,为一切种子识,故大乘唯识理。??


2)、佛告释提桓因: “如是?尸迦,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得一切种智。憍尸迦,不以是身名为佛,得一切种智故名为佛。?尸迦,是佛一切种智,从般若波罗蜜中生。


笔者:这是佛陀为帝释天的开示,只有大乘般若,才能生“一切种智”;否则,不可说自己成佛。因此,当我们还没有通达“一切种智”的时候,万万不可随意轻言所谓的“见性成佛”。????


此时,我们也可以自己参一参:自己的肉身,怎么回事?自己肉身之内的细胞、乃至量子,又是怎么回事?肉身之外的人类、动物、山河、大地和宇宙呢,又是怎么回事?笔者可以确定地是:凡此种种,均在“一切种智”的范畴。在佛家经典中,都有开示、都有深入、都有辩论,都有证明。但应知:这即是大乘唯识理,才能最终彻底说明白的事情,也是大乘般若的核心。否则,你只能玄而又玄。



五、儒家道家和佛家?


自佛法进入中国后,就立即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的儒家、道家迅速融合,并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佛法体系,即汉传佛学体系,比如禅宗。所以,我们会在汉传佛门的历史上,中国的各种史书中,都会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几乎所有的佛门祖师,几乎都是通晓儒、道两家的高手,几乎都通达《老》、《庄》、《礼》、《》、《四书》等等。而几乎所有历代帝王将相和诗学大家呢,通儒道《老》《庄》的同时,也暗通佛典。原因也很简单,任何一种伟大的智慧,一定是如佛陀所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种伟大的人间智慧,一定是在“世间有为法”上,大同小异、殊途同归。而“无为法”呢,也就是关乎宇宙、自然生命的本原,以及一切人类之迷的终极命题上,在其彻底程度上,都会有着鲜明的差异。


第一,在有为法上:大同小异????


一定是人间的,接地气的,是和最底层老百姓生活最息息相关的。这是因为,但凡是地球上所有的人类,一定就是两只眼睛,一个嘴巴,除此之外,别无他类。同时呢,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震旦中国,我们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太阳,同一轮月亮。所以说,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任何一家所面对的现量宇宙,必定是同一个。所不同的,就是语言和描述方法。而这在佛家大乘里,就会有相应的“声明学”和“因明学”。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家都有着成体系的修学、工作和生活方法。意即,就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存、生活的角度,从社会运转和发展的角度,我们所面对的眼前对象都是一样的;也因此,凡是最高智慧,其第一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就是最广大受众的生存和生活。因此,在一些具体的做法上,都必然有着非常类似的解决方案。比如仁、义、礼、智、信等等;比如,都会崇尚、弘扬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平等、关爱等等。


第二,在“无为法”上,谁最彻底呢?


而在无为法的通达程度,圆满程度上,三家则必定会有所不同。尽管“儒、道”两家在“无为法”上其实也是万分的卓越,但是在回答“生死和轮回”的终极命题上,更多的都是在“会意”于文字中,若隐若现,而不成体系。譬如生死,孔子可以“未知生,焉知死?”而且,孔子也吃肉,这都说明:孔子对生死轮回的问题,对其他动物的轮回问题,讳莫如深也。而道家的说法呢,则通常用“羽化而登仙”来表达,或者“自然怛化”。总之,儒道两家,或一个“气”字,或一个“化”字,只能是“玄而又玄”,得者自得、悟者自悟也。


而佛家呢,则会非常明确的将“突破生死”和“六道轮回”,当做修行的人生标的。而且,会有着更加完善和可操作的“佛、法、僧”三宝体系,更加深入的闻、思、修体系,以及针对最广大底层不识字大众的,最为善巧简便的弘化传播体系。我们可以审视一下历史上,以道家丹药“求长寿、求长生不老”的皇帝非常多,可是结局呢,却往往都是命不久长的早殇和自残,最终都是令人贻笑大方。而儒家,尽管从整个国家层面,其仁、义、礼、智、信“有为法”的体系,都是非常的健全完备;但在“无为法”上,则仅限于少数大儒士子,才能够深入;而即便深入,往往这些大儒们在自己生命的尽头,却几乎不约而同地转向,是一水儿的“儒表佛心”。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以他为首,而创造了最为辉煌的“贞观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大唐盛世”。而在李唐王朝的开国之初,出于“政治上位合理性”的原因,就一定要和“李聃”,即老子挂上钩。所以儒、释、道三家中,排在第一位的却是道家,其次才是儒家,佛家是第三位。但是,从各种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太宗李世民对儒释道三家都是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的,而且要远远超出我们现代人。但是,他是怎么评价三家的呢?《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当见到玄奘法师刚刚翻译完的《瑜伽师地论》后,太宗不由得大为惊叹:“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滢渤耳。而世云(儒、释、道)三教齐致,此妄谈也!”从此以后,李世民对佛法的观点彻底改观,并亲自为《瑜伽师地论》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也逐渐地开始主动地学习解读诸如《能断金刚般若经》等佛法圣典。也正是从这时候起,大唐王朝上自皇族帝后,下自臣子百姓,开创了汉传佛法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而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本文参考依据:《摩奴法典》,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汉传四部《阿含经》,《大般若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述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金刚经》,《瑜伽经》等等。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了解佛家的“法宝”?发布于2024-02-23 11: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