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心经》系列




本篇主题:初步接触一下《心经》中的大乘密法?????????


1、《心经》密字:“空”、“无”、“不”、“离”?


2、《心经》密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3、《心经》密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一、《心经》中的“密字”:“空”和“无”??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频繁地介绍了“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四谛”和“十二缘起”等等家概念。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心经》里却全是“无”和“”空呢?前面说“有”,后面又说“无”;前面说“蕴”,后面又说“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而且出现频率最多的,首先就是这个“”字,其次是“”、“”和“”。而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我们首先看看如下的经句:



1、五蕴是“无”:“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2、六根是“无”:“无眼、耳、鼻、舌、身、意”?


3、六境是“无”:“无色、声、、味、触、法”??


4、十八界是“无”:“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5、十二缘起是“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已无老死尽”??


6、四圣谛是“无”:“无苦、集、灭、”?


7、佛的智慧也是“无”:“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所以在《心经》中就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似乎是自相矛盾?比如在我们的很多佛经中,都会讲佛家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阿含经》、《地藏经》和《无量寿经》等等,都会讲一些“五蕴”、“六根”、“六尘”等等的佛家基础知识,以及身口义业障什么的。那么问题来了:佛讲了那么多的“佛家智慧体系”,为何《心经》里却是“无”?而且很多的公案中,有的老和尚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空”,一会儿又说“无”?怎么才是对的的呢?



二、什么 是“密”?


1、“密义”之一:障碍多?


其实,所谓的“密”,就像我们常常说起的高山“密”林,那些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密密麻麻,会挡住大部分的阳光,会遮蔽你全部的视线。对你而言,这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会令你产生无限的好奇和向往,但也会有莫名的畏惧,不敢贸然深入。而说白了,我们有障碍了,才会有密。????


有心人此时当思考:您自己的障碍密林,都是哪些?



2、“密义”之二:未知多?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就已经知道,“无明”是“十二缘起”的出发点,也是所有六道轮回生命现象中,最终的归宿。而“无明”的实质呢,即是我们一切的“未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对家人、对工作、对学业、对道业,其实都是充满着大量“未知”和“问号”。当这所有的“未知”和“问号”,得不到令自己信服的真相解答时,就会日积月累、密密麻麻地聚集交织在一起,反而成为我们的障碍。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拥有的清净佛性,本来应该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智慧源泉。而此时呢,却被自己的“无明未知”而遮蔽,注定一片黑暗无明,此密法之“密”也。


“无明”之人,有两种情况:一种,身在无明,往往又浑然不觉自己的“无明”。这种情况最多,圈子里那些“自大、自吹、自high”的人,几乎到处都是,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从不“自谦”。而懂得“自谦”的人呢,尽管也会知道身处“无明”之中,但又往往讳疾忌医,只要不是大病大死的那一天呢,就不愿打针吃药。



3、“密义”之三:是慈悲度人,权且方便的智慧??


其实,在“佛眼”之中,本没有什么“显”“密”之分,可是人们的“佛缘”和“根基”却迥然而异,千差万别。而佛陀的“般若智慧”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缘”和“相机而教”,绝不走极端。比如一颗种子,在没有遇到最适宜的“天时”和“节气”时,最好不要去播种;“缘分”未到而强行强求即是违反“因果规律”,其最大的结果就是“拔苗助长”或“颗粒无收”,反而事与愿违。所以,这红尘世界的人们,就好比是在一个庞大的原始森林中各个层次的植物,“根性高”的是参天大树,“根性低”的则是“小草”。而佛陀的智慧呢,就好比“阳光”。很多时候,参天大树根深叶茂,就可以汲取充分的阳光能量。反之,如果我们只是低处的“小草”,平时“密林”太密,障碍太多,“阳光”再光明也受用不到。而倘若“缘分”时机未到,就突然曝晒在同样的阳光下,反而会很快晒蔫、枯萎和死去。


于是,佛就针对不同的受众,说不同的法,相机而教。比如《四阿含经》,其梵语原义就是“相应教”的意思。但是《心经》呢,则是摘自《般若经》,是大乘中的最上乘,而且还是“最上乘”的核心。尽管只有260个字,却携带着全部佛陀大乘般若智慧的全部密码。所以《心经》里的“无”,就有着无上之“密”。我们当前的这个阶段,可以权作如下的理解:?


1)“无”=暂时归零???????????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前面所涉及的,所有的佛的智慧体系,当做一个“临时”的工具,你可以暂时地认为是“实有”。而我们人类所有的工具,都是有“时效性”的。我们原有的所有的成功的道理、成功的经验、成功的荣誉,在事后都要适时地“归零”。?????????????????????????????????????


2)“无”=智慧的种子?


当我们还有无尽的“未知”时,对于《心经》里的“无”、“空”等等,暂时把它看做是佛陀智慧的秘密种子。??


3)“无”=佛之真空?


当我们还没有证到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时,即便勉强说出来的“无”和“空”,也一定不对。而这才是佛陀要引导我们的,所有佛家大乘般若空性的最终归处。但是,这种“无”或“空”是需要跳出文字的局限、跳出人类一切心识的圈子后才有可能。这个时候,“说空”、“说有”、“说道”、“说智”,都不对!因此,《心经》里才有“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样的语句。凡是各种佛弟子圈子里的,甚至是高人大师的心得体会,都不是佛之真空。不入佛之大乘唯识理,就无法理解更加深密的我人阿赖耶识空性,就不是佛之本怀。而即便入佛之大乘,若不能深入一颗佛心如来藏智慧体系,不经历自己生命的实践证明过程,也不是是佛之真空。佛之真空,是证得的,不是说来的。



三、《心经》中的密咒:先救人,后拔箭!?


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也能深入大乘呢?故此,佛陀出于慈悲,便施设安立了种种佛家“密法”和“密咒”。《阿含经》里,佛陀就给比丘们讲了一个很形象的譬喻:说我们“无明”的人们,一定是在自己“遇到大事”的时候,才会想起佛来。而此时,我们就好比是已经身中毒箭、奄奄一息的病人。此时,对医生而言,是首先拔箭呢,还是先救人?佛陀会告诉你:先救人,后拔箭。?


?

所以佛家的“密法”和“密咒”,首先就是暂时的“救人之法”,是佛陀出于慈悲济世之怀,在你的“人生低谷”、“绝望无助”,甚至“命悬一线”的时候,留给你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其所针对的,就是最广大的草根人群,甚至不能读书识字的受众。其次呢,“密法”和“密咒”,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学识,多深的修行,而只要你的一颗诚心。?


而《心经》,作为佛陀全部大乘般若智慧的集中浓缩,佛弟子一时半会儿搞不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只要有了“密咒”这根红绳,就如在亲自佛牵引着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笔者强烈大家不要在网络媒体中,去查询这些密咒的含义,这种做法非常地愚痴。这些密咒,大多都是在一部经的结尾,作为流通分。你如果真想理解其中的含义,就看这部经的“正宗分”。把这部经的“正宗分”彻底搞懂了,密咒含义才能真正圆满的通达。而密咒陀罗尼的最大之用:就是要你什么都不知道。??????????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四、《心经》中的密法:“因明四句”?



1、什么是“因明四句”?


首先做个小试验:现在的您,无论面对哪一个人、哪一件事,您总会要在下面的四种情况中,作出抉择:


A、满意;


B、不满意;


C、部分满意,部分不满意;


D、满意、不满意都不是;


这就是大乘因明学中,著名的“四句轮回”现象。稍加斟酌就会发现:您每天的生活中,家里、家外、吃饭、路途中,工作、办公、会议、购物中,无论面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您的内心最终都是在跟着自己的念头,一念一念中在调整着自己的前行方向。而最终,都注定是在这“四句选项”的范围。各位可以当下做个试验,试一试?可以肯定:你几乎找不出第五种来。而你不知:这即是大乘唯识理中的“意业造作”。我们的这一颗心呢,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追逐着这“四句分别”而起起伏伏。而这种因语言文字而产生的“四句分别”现象,会贯穿于我们生命的始终;无论我们怎样思维,似乎总是跳不出“四句分别”的魔咒。



2、密字密义,言语道断?


这是因为,只要有二元对立,只要有因果二元相应,就会有“四句”抉择。就要在“多”和“少”之间,在“盈”和“亏”之间,在“你”与“我”之间,在“对”与“错”之间,作最终的分别。只要有“妄想分别”的一念升起,就会进入“四句轮回”。


比如《心经》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一句,“生”和“灭”会引发“四句轮回”,“垢”和“净”也会引发“四句轮回”,“增”和“减”也会引发“四句轮回”。推而广之,我们大家心识中的“无”和“有”,“空”和“不空”,“生”和“死”等等,更是如此。



3、密义:真相,总在我们的心识之外?


《心经》中的“空”、“无”、“不”、“离”,远远不止你所想象的文字之义;而是能全面跳出“四句轮回”的,存在于宇宙自然的真实状态中。说白了,所有的真理和真相,一定在我们的心识之外。?


所以,我们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一些佛家术语,比如动辄提起的“缘起”和“空性”、“真空”和“妙有”,实际上都是普遍被大众和佛弟子误解的。《心经》之“空”,既不是“空气”之空,也不是“虚空”之空,更不是玄而又玄什么都没有,而是一颗无比纯净、彻底圆满的佛心。


只要我们大家的一颗心识,若没有经过长期的、成体系的大乘般若智慧熏习过,您所谓的“空”、您所谓的“禅”、所谓的“真空妙有”、“缘起性空”,就都是假的,根本不是佛的。这个时候,仅仅说“缘起”,会片面不真;仅仅说“性空”,也是片面不真;说“缘起和性空”,也片面不真,都会落入“四句轮回”之文字戏论,都无法圆满彻底地传达一颗佛心。而这种停留在文字戏论和前六识上的“假大空”现象,是佛陀所坚决遮止的;因为,其“危害更大”!无数的历史实践都证明,凡华而不实的假大空,必是“知行不一”之人,误家、误国、误教、误人子弟,其扭曲误导作用更加深重,一旦成势而更难以挽回。像佛门之内的,数量庞大的“狂禅”即是如此。所以佛陀就不断地叮嘱“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怀空见,怀增上慢”。(见唐本《经》)


可不幸的是,当今的佛弟子中,这种情况太普遍了。



这个时候,我们看看:《心经》中的“空”、“无”、“不”、“离”四个字,已经远非其字面意思,远非我们常人所能够明白的意趣,完全不在我们的心识之内。因为讲经者为“观世音菩萨”,是八地以上的大乘智者,代表着佛陀最伟大的“大乘般若智慧”,不明白是正常的。想搞明白也可以,脚踏实地,深入经藏,发大菩提心,就可以。否则,就当做“佛之密义”,也是一样的受到佛菩萨力量加持



五、禅宗的“无门关”?


在禅宗历史上,有个非常有名的“无”字公案。最初呢,有学僧就问赵州禅师:“狗子有佛性吗?”禅师答:“无”;学僧又问:“上自诸佛下至蝼蚁都有佛性,何以狗子为什么却“无”呢?”赵州则答:“为伊有业识在”。


所以,我们看看非常有意思。老和尚为了接引学人,就一定会和你反着来。于是,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无”。可实际上呢,轮到你回答时,只要你还没有契入佛之大乘唯识理,就不会真正的明心见性。任何答案注定不彻底,说啥都不对。只要心念一动,就会进入“四句”所涵盖的范畴,都是众生之“业识”。而法尔本然的一真法界,却一定在你的心识之外。这个时候,你说有、说无、说空、说缘起,只要是“四句戏论”,都不对。因此,从佛陀开始,以及历史上无数的佛家圣者们,在看到我们深陷“四句轮回”的窠臼而难以自拔的时候,就会千方百计的截断你的意识流。就比如赵州老和尚,你只要一张嘴,就已经是错了。又比如“临济喝”、“德山棒”什么的,你会当下就懵掉了,甚至心生怨怒,但你谬误的“心识”却不会继续延续,你或许从此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而且,到了宋朝,就有两位大禅师将“无字法”,更加成体系地应用和推广。一位是大慧宗杲禅师,就主张在生活中的当下,无论你在做什么,行住坐卧吃喝拉撒睡,都去参一个“无”字,提嘶不放。另外一位则是南宋的无门慧开禅师,他干脆就将所有的“无”字参禅之法,写成了一本书,叫做《禅宗无门关》。所以,我们至今在柏林禅寺里,还可以看到一个成天上锁的“无门关”大门。另外在江西的云居山呢,还可以看到一个“赵州关”门楼,而其真实的禅家寓意,就是让你去参一个“无”。


而笔者要告诉各位的是:“无门关”中的“无”,《心经》就有,就在你的眼前。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佛家行人,只关注宗风、只关注师承、只关注“文字禅”,却不知佛。而实际上,禅宗所有的祖师,都是直接向佛、直接对心的。禅宗历史上所有的参禅的公案、机锋,其最直接、最高效的源头都在佛经中。而《心经》,又是其中之首。然而,《心经》里如此庞大的佛家智慧体系,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不啻就是密林中的幽暗。禅宗祖师们的作法,则相当于黑暗中,递给了我们一根红绳,我们只需要抓紧它,一步一步深入摸索就好了。而摸索的方向,依然是佛经。比如《金刚经》里佛提到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这里的“四句偈”,其实就是大乘因明学上的“四句偈”。在《楞伽经》中,佛陀就对“四句偈”,有着完备、清晰、详尽的解释开示。然而,笔者所看到的佛弟子圈子里,对“四句”的理解多是网络媒体的道听途说,或者小乘圈子里的人云亦云。很多人,很多佛门内的修行人,或终其一生,也都是停留在四句偈的“误导”和“错解”中,实在可惜。






附图一:柏林禅寺,“无门关”。





附图二:云居山真如禅寺,“赵州关”。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心经》中的“大密法”?(16)发布于2024-02-23 11: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