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心经》系列



本篇主题:很多人都在讲家的因果,也倡导要相信因果,那么佛家的因果智慧体系,到底是怎样的呢?从《心经》开始,就会出现成体系的,属于大乘的“因果规律”。《心经》中所对应的关键词为:无“苦、集、灭、”。


《心经》中所提到的:“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即是佛家的“四圣谛”。而“谛”是古语,换成现代人流行的词汇,就是“真理”。而在我们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圣贤哲人、名人义士、科学先驱,其舍身赴死、前仆后继的过程,其实都是在探索宇宙自然、人类万物的“终极真谛”。而“四圣谛”呢,就是佛陀大乘般若智慧体系里,最初级的、最简单的、最基础的部分。


而理解“四圣谛法”,需要从初步理解佛家的“大乘因果规律”开始。


一、初步的“大乘因果规律”?


1、“作用”与“反作用”?


《杂阿含经》中,首先描述因果规律的原文内容,佛的原话是这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我们在中学、大学都学过物理、化学,其中呢就有“作用”和“反作用”。比如物理学上的“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等等,阐述的就是“力”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而化学上呢,则习惯上称为“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或化学作用”。人世间也是如此,你给人一个微笑,对方也一定会心生欢喜或回报一个微笑;你瞪人家一眼,你就别指望别人开心,可能也会瞪你一眼。圈子里也如是,比如微信,你发一个善意的信息,你多数也会投桃报李,收到相应的点赞和善意。而人们并未觉知到:凡此种种的,人类已知的、未知的,以及宇宙、天地、自然间的所有的“作用”与“反作用“,均是佛家的“因”和“果”。?


??


2、一颗心识中的因果作用??


摘录:《摄大乘论》


安立此阿赖耶识相,云何可见?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忆回忆《心经》中所提到的,“五蕴”、“六根”、“六境”、“六识”,“四谛”和“十二缘起”等等佛家概念,不难发现:所有这些佛家名相之间,都是“作用”与“反作用”,都是“因”和“果”。比如,我们眼睛看到的美景、美色和美食,我们的耳朵听到好听的音乐,我们的鼻子嗅到了美味,就会有因果反应、有因果想法、有因果动作,而这些都是“眼根”、“眼境”和“眼识”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都是在“一颗心识”的统摄下,所有“根、境、识”之间的、一对一对的“作用”和“反作用”。


如果将这所有蕴、处、界之间的因果作用,推广开去,就会看到:因果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量、无穷、无尽,遍宇宙、遍虚空?



3、因果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杂阿含经》中,佛的原话是这样的:“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


我们大家的一颗心识之内的”因果作用“,念念之间都在发生。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因果规律”会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比如太阳,一定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四季更迭,一定是“春、夏、秋、冬”的顺序。人的一生,一定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一切的因果顺序,你无法改变;有你,没你,都如此。?


比如,在门历史上曾经就有一个典型的“因果公案”,也就是“野狐禅”的故事一位白胡子老人,曾经是寺庙的住持,有人就曾经问他:“如果是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呢?”住持答曰:“不落因果!”于是答错,转世轮回后就变成了山上的一只白色的狐狸。而这位前任“住持”,现在又向怀海禅师发问:“大修行人,到底落不落因果?”禅师就告诉他:“不昧因果!”于是,老人恍然大悟。可见,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而“不昧因果”,最核心的意趣就是:不可违反因果,但可以认知,此“不昧”也。不仅可以认知,还能通过佛家的修行,最大程度地“顺应”因果,此佛之智慧也。



4、甚深的因果作用:普通人不能觉知??


实事求是地讲,正是因为“因果”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遍虚空、遍宇宙,而我们的智慧觉知能力又太有限,绝大多数的“因果”,我们是不觉知的。比如,我们记事以前的一切,一切影像,一切前世,我们早已忘记,是浑然一片空白的。我们的将来呢,总有一天,会年老失忆,对来生的一切也将是一片空白,毫不觉知。而当下呢,对我们大家自以为是的、欣欣然乐此不疲的所见、所闻和所知,从深层次因果的深度,其实质我们也是一片空白的“无明”。比如,像超声波、红外线、紫外线、无线电波等等,这些无数无量的宇宙物质都时时刻刻,在和你我发生着“因果作用”,而我们是浑然不觉。而如果是宏观到一定程度的天体,微观到一定程度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等,我们也都不能觉知。比如我们大家的肉身之外呢,其实每天都在掉头发、掉头皮、掉皮肤;我们的肉身之内呢,每天都有新的微生物生命的诞生和死去,我们的身体都是一天不如一天,可是你就是不能觉知。


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将一块石头投入到水中,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浪花和涟漪,但水下更庞大的“因果作用”,我们是丝毫觉察不到的,一无所知。?



5、《心经》中的“因果”,不同于世俗、外道和佛家小乘之“因果”??


我们日常生活的当下呢,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着自以为是的”因果观“。每一门宗教文明思想学说,以及佛门之内广大的小乘弟子,其实也都有着自己不可撼动的“因果体系”。所以,许许多多的佛弟子和社会大众,对“佛之因果”通常都是极端混淆和似是而非的,甚至很多人是全然的颠倒认知。比如,佛家小乘阶段的因果观,是以”五蕴“为核心而建立,分别有”苦集灭道“四圣谛,有四缘、六因、五果的说法。而大乘阶段呢,则是以一颗心识的阿赖耶识种子为核心,以大乘因明为建立。也因此,尽管名词术语都是一样的,但二者的彻底性、高效性和圆满性,则差之千里。


可是,佛陀的“大乘因果体系”,有两大特征:第一,以一颗心识的阿赖耶种子为核心;第二,是大乘因明建立体系。当我们大家,可以将自己人生的任何一件事,都能归结到一颗人心上时,什么都容看透、什么都容易切中要害、什么都直接、高效、快捷。而这些,在《心经》中即属于“密”的部分,这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探讨,感兴趣的善知识也可以私下交流。而笔者想传达的信息是:世间绝大多数的人们,“不觉知”是正常的;而能够首先清醒自己是“无明”的,并且开始相信因果,敬畏因果,即是走向智慧和光明的第一步,已经可喜可贺。




二、长期的因果作用,即形成佛家的“业”?


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听到“业”这个词,比如“工业、农业、服务业、IT业、创业、家业,以及小学生做的作业”等等,总之是很多很多,难以尽述。而实际上,其根源都来自佛家。


你长期地熏习、“作用”什么事情,就会承受什么样的“反作用”。我们长期地熏习、作用在善事,则形成“善业”。长期的熏习、作用清净之事,就形成“清净业”;反之则有“恶业”,或是受到污染的“障业”,也就是“业障”。而无“善”、无“恶”的业,则形成“无记业”。


所以,“业”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个是种子!


种子有两种,一个是向下轮回的六道种子,则是“一切苦因”。另外一个,则是佛家大乘般若智慧的种子,则是所有修行人的”涅槃之因“


第二个是熏习!


四圣谛中的”集谛“,说白了其实就是熏习。而熏习,也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苦“的熏习,比如当今这个六道轮回世界,这会形成我们的”恶业“。另外一个方向,就是”道“的熏习,也就是佛陀智慧的熏习。也因此,长期的熏习,会分别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大家分别都会有”善业“的积累。??????????




三、佛门之内的“羯磨之业”?


既然长期的因果作用会形成”业“,而”业“的梵语为Karma(羯磨)。那么佛家的修行人、僧团比丘作“清净善业”的僧团律制,则称为”羯磨法“。


说白了,就是按照佛陀制定的“羯磨法”,长作清净因果之业。所以,凡是道风建设好的僧团”内部,定期都会进行关于授戒、讲戒、传戒、议事等活动,而这些都是“羯磨法”的范畴。不过,有意思的是,据历史学家考证,我们现代意义的“议会制度”、“投票表决”制度等等,都可能来自佛家的“羯磨法”。比如“羯磨法”当中就有“单白羯磨”、“二白羯磨”、“四白羯磨”,即相当类似于美国国会众议院的“一读”、“二读”、“三读”通过机制。而我们国家党组织里,也有个“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集中制”,和僧团结夏安居时的“自恣评议”就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然而,这些还都是表象形式上的类似。而佛家僧团律制中的“羯磨法”,最本质的特征,还在于修行人向内,以戒律为标尺,“发露忏悔、清净业障”,最终的目的是“平等、无私、无我、清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家的“羯磨法”比任何政治制度都要民主,都要平等,都要彻底。



四、《心经》中的“四圣谛”简介?


第一个:苦谛?


因果中是“六道轮回”之果,而从治病的角度则是“病相”。


如果我们长期在恶性循环的圈子里,长期的浑然不觉与佛无缘,就注定了会在“六道轮回”的“苦谛”中循环往复没有出期;我们前一篇《心经:看破人间万苦》的内容,几乎都是在讲“苦谛”。


须知,各种众生之苦,犹如患病!所有的病相、症候乃至医院的诊断证明,乃至我们所知道的“五蕴”、“十二缘起”、“六道轮回”等等生命之相,等你看到、听到、知道的时候,都已经是木已成舟的“苦果”了。因此,万事当从“因”处下手,从种子阶段就开始,才是智慧。


第二个:集谛?


集谛,说白了就是熏习,就是因果作用的量变过程。所以,很多很多误解禅宗顿悟的人,就是没有明白这个“集谛”道理。说白了,所谓的”明心见性“,绝对不是想当然的、一拍脑门的“假大空”。因为,这首先就不符合量变熏习的“集谛道理”。


比如小孩子的成长,一定是从小baby开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一个襁褓婴儿直接变成一个成年壮汉。一粒稻谷,如果不经历春夏秋冬的呵护管理过程,如论如何不可能有秋天的稻穗果实。


第三:灭谛?


“灭谛”,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苦谛”之灭,在小乘谓之“解脱”;其二,是回归寂灭,即佛家之“涅槃”。


第四:道谛?


《心经》中的“道谛”,应延续《般若经》的意趣,特指以“八正道”。以一颗心识阿赖耶识种子为核心,所展开的佛陀大乘般若智慧体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心经》:佛家的大乘因果规律?(15)发布于2024-02-23 11:56: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