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六祖坛经》系列


读懂《六祖坛经》系列(八)


本篇主题:大凡初步接触宗的朋友们,对于“禅”、对于“禅师”、对于“禅宗公案”,尤其是对禅宗的“顿悟”,往往还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误入歧途;禅宗传统上的“顿悟”、“明心见性”、“见性”等等,往往都变成了“不劳而获、一步登天、一劳永逸”的人生捷径;每一个参过禅的人,似乎都以“大彻大悟”而自居,都以为坐着轿子就可以爬山了。




实事求是地讲,六祖惠能大师,以及他的《六祖坛经》,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六祖大师能将体系庞大、古奥难懂和宗派林立的三藏十二部佛家经藏,统统一股脑儿地浓缩、生活化和平民化;并以简单淳朴、直截了当、又不失圆满的方式,展现给最广大的普通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草根,你都可以第一时间、最为方便地与原汁原味儿的佛陀智慧结缘。同时呢,纵观上千年的禅宗一脉,有所成就的也的确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坛经》其实就是《金刚经》的浓缩,就是《经》的摘要;《金刚经》不通、《楞伽经》不通,若要完整地理解《六祖坛经》的真实意趣,的确很难。其中所描述的,其实就是《楞伽经》中佛所开示的、最为高效的“超自心现量”之成佛境界。而我们所有的广大受众呢,每一个人的佛缘都不尽相同,智慧根性更是参差不齐,生活现状也都是千差万别。但娑婆世界里的人们,有一点却是惊人的一致:即,大凡初步接触禅宗的朋友们,对于“禅”、对于“禅师”、对于“禅宗公案”,尤其是对禅宗的“顿悟”,往往还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误入歧途。禅宗传统上的“顿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等,往往却都变成了“不劳而获、一步登天、一劳永逸”的人生捷径;每一个参过禅的人,似乎都以“大彻大悟”而自居,都以为坐着轿子就可以爬山了。


最普遍的禅门现象:都错把自己当作“大根器”!


笔者以为:佛家行者当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几乎人人都错把自己当作了“大根器人”,都以“参禅”为乐,都以“悟”自居,都自以为有所得;入佛门越久,这种现象就越是明显。可是,六祖大师是如何叮嘱我们的呢,我们看看《坛经》中记载的两则比喻,



第一个比喻:大法雨中的“漂草叶”?


摘录一《坛经-般若品》:


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由般若之智。


笔者注:


从上面这一段摘录中,我们可以读出三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大乘般若智慧=大法雨?


六祖大师特意在这里告诉我们:他的“顿悟”法门,其实质就是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是佛陀留给人间众生的“大法雨”,是为大根大智之最上乘人所说;而这一说法,延续了《楞伽经》中的佛陀意趣。而大乘般若智慧,是统摄万法的;说白了,我们红尘世界的一切科学技术、哲学派别、国家社会、人生健康,都含摄其中。举个例子,如果你还无法将当今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AI、比如医学、比如设计等等,和大乘般若现量挂钩的时候,别说“顿悟”,“大乘般若”是大法雨,是人类最高智慧的大海,什么都含、什么都通。


第二,小根小智之人=小草叶?


就好比乡下村子里的衰草败叶,大雨一来,就街渠巷尾、门前屋后,四下漂散随波逐流。六祖大师的“悉皆漂流,如漂草叶”的这一句,令笔者印象非常深刻,回忆起我们国家佛门历史上,“小根小智”之人,一碰到“实际大事”或“实际修行”之时,要么退转、要么四散、要么另寻高就;要么,就是叶公好龙,真龙一来,人却吓死了。平时拜佛、参禅、佛事,口头上的功夫都很好,而一旦进入涉及自身习气的“闻思修”时,就跑得无影无踪。比如,《金刚经》里佛陀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面对你的孩子,面对你的父母,你如何证明其虚妄呢?如果有人和你说,自己的父母孩子是假的,如梦幻泡影一样的虚妄,你会不会吓得跑掉?或者,要么就是佛陀说错了?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小根小智”啊,智慧法雨太大了,你接不住的;而《坛经》,就是大法雨。



第三,大乘、最上乘人=大根器?



摘录二《坛经-顿渐品》: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笔者注:


当时呢,在秀大师驻锡湖北当阳的玉泉寺,而六祖大师则在曹溪宝林寺弘法;两位大师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倒是弟子们之间却相互指摘,在“南宗”和“北宗”,在“顿悟”和“渐修”之间诤议不休。于是,神秀大师还特意派遣自己的弟子志诚,前去曹溪参访学习。上面这一段摘录,就是六祖大师知其来意后,特意告诉他:“法无顿渐,见有迟疾”;自己的修行方法,最适合接引“最上乘人”,也就是“大根器人”。


真正的大海,无论雨水多大,可以容纳百川之水,大海呢,都无增无减。所以,有缘人一定要首先问一问:自己的根性,是漂零街衢的草叶呢?是可以盛接法雨的“大海”?(阎浮提:指我们当下的红尘世界)


实际上,《六祖坛经》里,处处都是《楞伽经》的影子;就比如这里“大乘”和“最上乘”的说法,即对应着《楞伽经》里的“二乘、菩萨乘”和“一佛乘”,也对应着“出世间智”和“出世间上上智”的说法。因此,六祖大师在这里说得很是“隐晦”和“善巧”,其实也暗指了佛门内大量的“二乘”和“外道”。而在佛陀这里,“一佛乘”涵盖了所有的“二乘、外道”,但是,“二乘”和“外道”的彻底性、普遍性、现量性,却与佛之本怀差之千里。因此,当你还不了解佛门的“二乘、外道”时,你可能对六祖大师的“顿悟”,边儿都还没有摸到呢。



第二个比喻:佛之大法雨?


摘录三《坛经-般若品》:


知识,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笔者注:


这也是令笔者无限怅然的地方,笔者自己的身边,就见证了无数的佛弟子和学人,就像《坛经》中的那位无尽藏比丘尼一样,日日诵经、抄经,却不见“解经”。而更多的人呢,则是一见佛经、一读书就头疼。勉强坚持一段时间吧,似“天书”一般疑窦丛生、枯燥无味,毫无乐趣可言。所以,更多的人就宁愿选择最省事、最不费力气、最简单的方式,总抱有“坐着轿子就上山”的心态。可是,《心经》、《金刚经》和《楞伽经》等等,在佛学上都是“大乘般若智慧”的基础经典,是释迦牟尼佛留给我们的,真正的东西和宝贝,是最直接的、来自佛陀的“大法雨”。比如说《心经》,哪个不知哪个不晓,但又有谁能解其般若深义呢?故此,六祖大师在《坛经》中,则将其浓缩、简化为最直截了当的“顿悟法门”。



笔者注:


如果你真是“大根大器”之人,也会和六祖大师有着相似的特征:即是,对真理智慧,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敏感和敏锐;而且,为了寻求这人类最高的智慧,可以放下一切面子,放下很多很多的世俗财利的诱惑;甚至可以不远万里、舍身求法。就好比一棵大树,总会有着坚固而庞大的根系;无论外界有多大的风风雨雨,都无法撼动你的根基。我们对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体系,越是深入,就越是乐趣多多;越是深入,越是欢喜,就越加如饥似渴,仿佛久旱逢甘霖。而倘若你是一小草,你就会有一千个理由,不能深入;你总会有一千个理由,退而求其次;你总会有一千个理由,破罐子破摔。而现实是,你却依然在佛门之内,以佛弟子的样子在生活,以禅的名义在过日子。然而,佛陀智慧体系中,《心经》中那本有的“大自在”,你没有;站在人类智慧顶点的,那无限壮阔的美景风光,你更看不到;拥有人类最高真理的无上喜悦,你是无缘。此时,还能说自己在“顿悟、参禅、大根器”吗?而这些,却恰恰就是六祖大师所描述的: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也。




第三个、“小根”与“大器”,本无差别?



1、“小根”之小,小在哪里?


摘录四《坛经-般若品》:


小根之人,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笔者注:


这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小根”与“大智”,本质上都是平等无别。但既然“本无差别”,却为何您一旦深入经藏读书就头疼?“顿悟”所自然带出的佛性光明,所体现的一通百通的高效特征,为何你却丝毫没有?而且,以禅的名义混杂在佛弟子圈子里,都多少年了,只见你烦恼重重,未见你清净光明?


我们看:尽管都是佛弟子,六祖大师眼中的“小根小智”之人,实质上呢,满脑子的“邪见乌云”、遮天蔽日;自己身处在重重障碍中,而参禅之人却都毫不觉知。而我们现实生活的当下,广大的普通受众,既看不到这种实相上的“平等性”的,也更不觉知和承认:正是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脾气、以及很多根深蒂固的观点,其实就属于六祖大师所说的“邪见”;在当下的每一刻,都在严重地障碍着我们,令我们烦恼丛生,导致我们站的不高,看得不远,步履维艰。



说白了,一旦我们开始觉知到:自己的心识是处在充满邪见时,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大根性”时,就好办。



2、敢于向“自性”开刀,亦是”“大器”!



摘录六《坛经-般若品》: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



摘录七《坛经-般若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属“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笔者注:


1)一切能从“自性”出发,才是大乘根性特征;



在《玄奘研究所》学员中,以及我们的讨论群中,笔者就经常倡导大家要向内闻思修,而不要被外面世界的乱相所牵引;慎护身口意,最好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复制”和“转发”;再比如少吃一点肉,或者最好戒掉“吃肉”的习气。可是,这种种习气的调伏过程,对小根小乘之人,由于“迷心外见,未悟自性”,在最初阶段的确会是不舒服、不理解、甚至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我们看看六祖大师的要求,这是因为您还暂时不能理解大乘般若智慧的深义;殊不知:从“自性”出发,敢于向自己的性格和脾气直接开刀,才是大乘般若智的最高效处。



2)大乘根性,人人本具;


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一个因果常识若一个人病了,让别人吃药是不管用的。


我们世间的病人,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总是把疾病的治愈恢复,寄托在好的医院上,寄托在好的大夫上,寄托在好药上。大家从来不曾想过:自己身上的“清净佛性”,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医王,能治世间一切病!这个原理,可能总会有很多人暂时不明白,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的心态良好,积极阳光,主动配合吃药,病才好得快。而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浪费在无穷无尽的外相上。自己病了,药再苦也要吃,让别人去吃药是愚蠢的;将自己的无常大事,寄托在外部世界的无常缘分上,也是愚痴的。所以,我们会看到通篇的《六祖坛经》,六祖大师的说法都是在围绕“自性”;并且告诉我们:我们无比清净的“自性”当中,就已经蕴含着无限的大乘般若智慧;这无价宝珠,您自身就有。“真大智”之人,一定会首先向自己的“自性”开刀,不在执迷于任何的修行外相,比如是否在家出家,是否寺庙内寺庙外,是否禅堂内禅堂外等等;而“小根”之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切向外求;比如,向外求财风水的,向外求平安福报的、向外求异象显灵的等等。总之,凡是只想着拜菩萨、求菩萨,而不愿菩萨的人;凡是整日里盼望着天上能掉馅饼的,必定是向外求,即是“小根”之人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谁是禅门“大根器”?(八)发布于2024-02-23 1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