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六祖坛经》系列



读懂《六祖坛经》系列(六)


本篇主题:


弟子知识,作为全人类最为伟大的真理智慧佛法绝不意味着不识字、不读书、不深入经典,绝不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退步!


六祖惠能是否识字呢?其实答案是肯定的,意即他一定是“识字”,而且不是一般的“识字”,而是到了对佛经“圆融无碍、彻底通达”的地步。惠能最初在黄梅的“得法”初期,的确“识字”不多;所识之字,或仅可用于维持生计,但在红尘世人的眼中,在同时代的科举读书人面前,的确只能算是个“目不识丁”的獦獠;言谈举止间必然谦称“不识字”,但不是绝对地“不识字”。




一、只有识字,才符合佛家自宗的因果规律!


“六祖大师必定识字”这样的结论,是从“佛家自身的因果规律”和“佛弟子的实际修行”角度出发,才可以得出;而倘若以世间“学问”和“考据”的角度,从现存的各种史籍记录来看,“识字”和“不识字”两者都会令人心生疑窦,戏论诤议无止无休,无法令人信服;于此,笔者有以下一些理由,供各位参考。

 

1、任何果实,都有其最初的种子;


佛家最基本的“因果规律”,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换成白话就是“作用与反作用”。所以,人间万事必有因,有黑夜才有白昼,有父母才有子女;而且,世间一切自然现象,都要经过“成、住、坏、空的过程;一粒种子,必须经历春夏秋冬四季变更,经历耕耘、播种、灌溉、养护的“熏习过程”,才有可能最终开花结果。


而《六祖坛经》中,六祖大师会频繁地使用佛经术语,频繁地提到各种佛经中的经典语录,均来自于《摩诃般若经》、《菩萨戒经》、《维摩诘经》、《金刚经》、《涅槃经》、《法华经》和《经》;而且,通常都是六祖因人、因地、因机,下意识本能地说出;这就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点:即六祖大师的“心识”当中,一定会有这些佛经的“文字种子”;否则,即属于“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这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必先有父母;六祖大师的随缘术语和语录,也是如此,必从“解读佛经”中来。


说白了,佛门弟子的说法,不可以与自宗的“因果规律”,而自相矛盾



2、任何种子,都要经历熏习;


“因果规律”,不以“我人”的意志为转移,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有你也好没你也好,“因果作用”的种子都在;有些我们当下就能够觉知;而大量的却不能觉知,当时并未显现,而是作为种子潜伏下来,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比如秋天果实的收获;而有一些呢,甚至多少年、多少代之轮回之后才显现,我们终期一生也不能觉知;就好比一块石头投到水中,我们亲眼所见的,都是表面的浪花和涟漪,而水面下大量的“反作用”,我们却看不见,但它真实存在;而且,对你我都持续地发生着“作用和反作用”。而这种长久的、持续的“作用和反作用”,也就会形成佛家所说的“业”;而佛家理论上,则突出反映在佛陀的苦、集、灭、四圣谛原理中,尤其是其中的“集谛”,说白了就是“熏习”和“积累”,就是要经历“熏习和积累的过程”;任何一粒种子,如果不经历“集谛”过程,是决定不能长出果实来的。


所以,我们看看:佛陀的示现尚且要遵从“因果业力”的法则,六祖大师呢,也必当如此。


而任何一个版本的《坛经》,所记载的六祖大师,都是对三藏十二部经典达到了“深入浅出、圆融无碍、一通百通”的境界。但是,这种境界非一日之功,只能是首先有了“读书识字”的种子,加之不断深入经藏、,读经、实践、再读经、再实践地反复熏习过程,之后才会有。这样,才会符合佛陀的“四圣谛”道理。反之,如果说六祖大师“不识字”,没有“识字”的种子,却能登坛讲法、讲经、讲大乘甚深佛经,而且却又令弟子们将其结集成《六祖坛经》之文字,这首先在佛家最基本的“四谛”因果原理上,就已经自相矛盾了。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


即惠能最初在黄梅的“得法”初期,的确“识字”不多;所识之字,或仅可用于维持生计,但在同时代的科举读书人面前,只能算是个“目不识丁”的獦獠;言谈举止间必然谦称“不识字”,但不是绝对地“不识字”。


但是,按照“宗宝本”《坛经》的说法,惠能在黄梅“接法”之后,一直到法性寺印宗剃度,有着长达15年的时间空白,是没有权威的历史记载的;而即使按照《曹溪大师别传》的说法,则是5年。但以惠能的根性,系统地而深入地学习《楞伽经》等甚深经典,五年时间也足矣;更何况,《坛经》中就有着“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图”这样的记载。这足够说明:尽管当时已经是以《金刚经》为主,但是《楞伽经》作为达摩之后历代祖师的核心经典,在五祖寺内学习《楞伽经》也应当是蔚然成风,这说的通;惠能不可能一无所闻、一无所知,一无所学;“识字不多,但足够用”,这才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




二、为何“不识字”?


1、六祖大师自己怎么说的呢?


《坛经-咐嘱品》,原文: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离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笔者注:


这一段话中,六祖大师告诫我们,要极力避免两种极端:


第一种极端:“著相”?


即是佛经中的“执有”,总是执着于表相;过于执着于“相”的人,容增长“邪见”;为什么呢,只要圈子里有任何风吹草动,就被带走了。比如,只爱诵经而不解经的人,即是过度执着于“文字”之表相,却不求甚解,不能深入,不求“文字”之后的真实意趣;因此,就一定要在“自性”之外,去寻找现实中的依赖,也包括对“文字相”的依赖;殊不知,文字之相,也是相,也是梦幻泡影,都是靠不住的。


这一类人群呢,即便未见其人、未经其事,也会被生活中的“人云亦云”和“以讹传讹”牵着鼻子走,也会被人世间的头衔、名头、职务等等名相牵着鼻子走,听风就是雨,遍计所执。


第二种极端:执空”?


这里,六祖大师对“不立文字”,有着清晰地开示:总是大谈“不立文字”的人,“谤经”“谤法”、业障深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即上文中的“执空”。


比如当前很多的“口头”和“假大空”之人,动辄就是“不立文字”、动辄就是“即心是佛”、动辄就是“如如不动”,甚至连“佛经文字”也空掉,似乎自己已经无须再学。六祖大师这里就举个例子:那些“执空”之人,总喜欢说“不用文字”,可是自己呢,说话办事又离不开“文字”;自己每天的说话言语,也是文字之相啊?总喜欢说“不立文字”,而“不立”这两个字,依然是起心动念之间,就已经在“立文字”啊?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文字之“相”啊,你怎么空掉?所以,这种盲目地将“文字”相空掉的人,很容易就会有“傍经、傍法”之嫌,罪过无数。


我们看,六祖大师这里,过于“执着文字”是一种极端,盲目地“不立文字”也是一种极端;只有“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才是般若中道




2、惠能的两种“不识字”?



第一种“不识字”:只是“”识字不多,但也不是绝对的“不识字”。



《坛经-自序品》原文: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笔者注:


此时惠能二十四岁,惠能自称“不识字”是可以理解的;在“黄梅得法”前,的确“识字”不多,所识之字,或仅可用于维持生计;在同时代的读书人面前,的确只能算是个“目不识丁”的獦獠,言谈举止间必然自称“不识字”,但不是绝对地“不识字”。唐代古人所说的“不识字”,我们当今人士不可以绝对化地理解,其中更多地还有“谦让”的意味。同时呢,在中国古代,人们将从未上过学,从未系统读过书的人,也称为“不识字”。可是,生活中的日常用语,使用频率很多的文字,应该还是识得的;就好比我们今天,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英语的人,也会识得简单的、零星的英语日常用语。



第二种“不识字”:故意说“不识字”,只为度人方便。


比如,《坛经-机缘品》中,原文: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既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笔者注:


每每读到了《坛经》中的这一场景,笔者也是莫名地慨叹:何其相似乃尔!这种抱着佛经,却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场景,真实是太熟悉了;纵观古往今来,以及当今的佛门内外,有多少人终其一生,却始终停留在“诵经”之中呢?又有多少人,还是在盲目地“解经”当中呢?解经时,又有多少能够“离文字相”,能反复“闻、思、修”而亲身实践呢?我们守着这人类的最高真理智慧,守着这些无上的佛家法宝,却依旧盲目轮回,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而《坛经》中,“只诵经,不解经”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位“无尽藏”比丘尼便是如此;子侄中既然有刘志略这样的儒士,“无尽藏”也自然会有家学渊源。随后的经文,又提到的僧法达,七岁出家,诵读《法华经》超过了三千遍,可就是不明白啥意思;僧智通,亦诵《楞伽经》一千多遍,更是不解“三身四智”;而僧志道呢,读《涅槃经》十多年,还是不明其中大义。


《坛经-机缘品》中:原文: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所以,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对那些诵经多年却不深入解经的人;对那些以“读书人”自居,却知行不一的人,则示现:不识字!并告诉他们:“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天天诵经”、“饱读诗书”的,却不能悟道,内心的冲击可想而知。


 


 三、“识字”与“不识字”,皆是度人的方便;

 

综上所述,我们看看在六祖大师这里,“执着文字”是一种极端,比如“只诵经,而不解经”;而另外一种极端呢,就是连“文字相”也不要,甚至将其盲目地空掉;比如“根本不读经,不诵经”和盲目“不立文字”的人群;或者,自以为是无需再学的人群;比如在当下的生活中,大家动辄津津乐道的,都是师父、都是寺庙、都是法会放生等种种活动等等,从弘扬佛法的角度,自然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从“自我精进”的角度,言谈话语间只围绕着“人”转,却从来不提深入经藏,不提佛的智慧;总是盲目的“假大空”,总是圈子里的人云亦云,总是他人信息的转发复制,而在自己的“心识”和“气场”中,却看不到任何“般若智慧”的光明种子;殊不知,自己其实离佛已经越来越远啊。


这两种极端呢,都不可取;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咐嘱品》中,这样描述: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


这个时候我们看:六祖大师度人的方法很简单,对“执着文字”的人呢,一定说“不识字”;而对“不能深入经藏”和“不能解经”的人呢,则一定是要“识字”的。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六祖大师的“识字”与“不识字”,都是要看机缘、看对象的;所以答案就很清晰了,凡是《机缘品》中提到的“不识字”,均是六祖大师“”的弘法智慧,皆为度人的方便。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六祖大师是否“识字”?(六)发布于2024-02-23 1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