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菩薩問明品#六度萬行#根本智#後得智

"▲ 蓝字关注“







从六度万行导归到智慧的本体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佛法中以“智为上首”,是不是讲智慧就好,用智慧来觉悟就可以,为何如来常常赞叹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为何不用一法就好了,要用这么多方法?既然佛法的中心思想是智慧,为什么要讲那些呢?我们来看智首菩萨怎么做答。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者。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不仁赞慈愍,怒害赞大悲,

忧戚为赞喜,曲心赞叹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

智首菩萨答说“佛子甚希有”,很难得提出这个问题来。想想看,我们自己在佛法中有没有抓到这个重点?佛法是讲智慧没错,但我们讲智慧之外,也要讲点别的,一直讲智慧,不见得大家都能接受。“能知众生心”众生有种种根器,所以有种种不同。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就是三世佛;三世佛没有只说一法的,他们都说很多法。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佛知道众生的心,众生的性向各有不同,佛随着众生的性向,及他们所能接受的来说种种法。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曲心赞叹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悭贪的人跟他讲布施,放肆的人跟他讲戒律来规范他,多瞋的人告诉他要多容忍,好懈怠的人跟他讲精进有多么好,心意散乱的人跟他赞叹禅定,愚痴的人跟他讲智慧,不仁的人跟他讲慈愍心,怒害的人跟他讲大悲,忧戚的人、有困扰放不开的人跟他讲赞叹欢喜,曲心(心思复杂的人)跟他赞叹“舍”的好处,“舍”就是放下。“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照着这个次第来修,就渐具诸佛法。

 这段就告诉我们在跟众生相处时要按照这个方法,遇到那种“只入不出”的悭贪人,就跟他讲布施的重要,不依规范、肆无忌惮的人就跟他讲戒律,瞋心很重(有正义感、是非分明的人都是)要告诉他多忍耐、多接纳别人的意见,放逸的人则跟他讲精进的方法……,要按照各种情况来讲。

有些人开口跟闭口之间,一句话当中就讲了五、六件事,讲到后来实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这就是“乱意”,这种人要告诉他修禅定,才不会站起来讲的话,坐下去时又不一样了。以前我在经济部上班时就有个同事,我中午要出去时叫我顺便帮他买个东西,我问他买几个,他说:“两个。”等他钱掏出来以后,想一想又说:“我看买四个好了!”等我钱一接过来,“我想还是买两个好了!”我叫他要想好,两个就两个,钱也确定了,等我要出了门,他又在后面喊:“喂,我看还是买四个好了!”像这种人就必须修禅定,否则他会一直在那边没有办法拿捏。

愚痴的人要教他如何修得智慧,不仁的人要跟他讲慈愍心,怒害赞大悲等。就按照这种次第,一个一个教。

智慧是佛法的核心没错,可是运用种种方法来指导众生,这本身即是一种智能。换句话说,本来是一个悭贪的人,现在能够转化过来开始布施,这就具有智慧了。原本这个人就是没有智慧才会悭贪,现在有了智慧,他就能够布施了。

有了智慧这个原则,它在运用的时候就很广泛。应该说智慧是“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这些是一种“用”,假如“体”不能起作用,体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要能够去体会这个部份,不要执着在一个法上面。法本来就有很多,所以说“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成道是一法”没错,但那一法是彻底的贯通、了解,所以它能够广泛的运用。除非你有智慧,否则这部份你现在很难体会;你若真的有智慧,就会使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产生智慧,使悭贪的人懂得布施,让原本肆无忌惮的人懂得收敛,生活有规范,那就是智慧了。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慢慢地去体会那个“本体”指的是什么。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先立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造宫室;布施持戒也是一样,它是菩萨众行的根本。布施、持戒六度或者是四无量心,这是菩萨行的根本。换句话说,不具备这些,要怎么接引众生呢?所以不要小看布施、持戒,虽然它不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根本,但却是最重要根本的一种运用。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前面讲布施持戒,这里讲忍辱、精进,忍辱、精进就像城郭一样,可以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率土”就是四海之内。譬如大力王,是四海之内所戴仰,而“定、慧”也是如此,是菩萨所依赖。菩萨要行,必须有人协助,而“定”与“慧”等于是协助菩萨行的部份。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它后面讲的部份,是把六度分成三个,再加四无量心:布施、持戒是基础,忍辱、精进是一种防护作用,定、慧是运用的一个基础,一个工具;四无量心是自己内心所在长养的部份。

这地方文殊师利菩萨问的智(“于佛法中,智为上首”),跟后来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我们在讲“六度”时,般若智慧属于根本智及后得智;在讲“十度”的时候,它只是根本智,不算后得智。不管根本智或后得智,这些都是智慧的一部份。

我们把智慧再分体、相、用来讲的话,文殊师利菩萨所问“
智为上首”,是指智慧的“本体”;这个地方的“般若”是指智慧的“用”;用可分为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就是根本智,他受用的部份则是后得智。其它五个部份都是“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智能的相,其它“万行”也是智能的相。所以假若我们没办法从六度万行导归到智慧的本体,当然就展不开了,佛法就会变成文字上的东西。

前面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的部份,讲的是“正教”;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是“正行”,两个合起来叫作“教行”或“教观”,是这一品经里面最重要的部份。

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为什么没办法马上断?应该要能断种种缠缚而得出离,为什么有人不能断呢?”精进首菩萨答说,因为不够精进、因为懈怠。告诉我们要怎么精进,包括了整个陈述教法的部份,这是“教”的部份。“行”是要你去做,否则你会只停留在“知道”的阶段,就变成“多闻”了,法首菩萨说“多闻也没有用”。所以这两个部份合并起来,主要阐述的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后面这是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这个部份,则是谈到智慧的运用,之后智首菩萨还会再反问文殊师利菩萨,就属于《凈行品》的部份了。        

-海雲繼夢和上《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

認識真實的生命、感受生命的存在,
找尋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佛法的智慧指的是你对生命的感受力
   你有了根本智你处众生戒,就不会有烦恼

 信解两方面都要具足,才能成就真正的智慧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从六度万行导归到智慧的本体发布于2024-03-10 15: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