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空有的分类

  

有,如上所述,是指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即术语的一切诸法。它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要想对此林林总总的大千界,给予一种概括性,而含摄无遗的分类,诚非事。但是对宇宙人生的研究,哲学问题.科学问题.宗教学的问题,非有系统性的归纳,有条理的分析与综合,面对杂乱无章的问题,研究工作实无从下手。尤其是现代科学方法被普遍地采用,不论归纳法、演绎法、类推法,分门别类确是必要的。
  

空义的研究,先予万有一正确分类,实具积极的意义。盖空乃从有而显示,藉诸法从缘起而体察自性毕竟空,如是依有明空,始不落于顽空的邪见。对于有的分析-分类,一般分为生理的,心理的、物理的;或生物,无生物等等。佛教经论中的阿毘昙,以及大乘唯识论典对万有的分类极为详尽,颇有可取。今依唯识学的五位百法,以见宇宙万有的全貌。
  

五位百法:

(一)色法:感觉器官(包括经系)等五根,和五根所对的色等五尘,以及无表色。此含摄生理和物理的各种现象。

(二)心法: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八识心王,为精神作用之主体。

(三)心所法:附属于心王的五十一心所──徧行五,别境五,善十一,六根烦恼,八大随,二中随,十小随烦恼;亦即从属精神主体的心理现象。

(四)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个,此为色心之分位,其性质不即色心,也不离色心,而界乎色心之间。

(五)无为法:指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受想灭、真如的六无为。在唯识学的思想,以八识心王为主体,十一色法为心王之所变,五十一心所为心王所相应,二十四不相应行,为心王之分位,六种无为乃识之自性。故从认识论的立场,观察宇宙万有不离于识,揭示本宗的要旨,而归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结论。(详阅大乘五蕴论及三十唯识论等)。
  

般若性空系的观点,色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固是因缘所生,自性无所有;即能认识境相,作为万法主体的心识,也是不离因缘而独有,同样是空无自性。  例如:眼识的生起,至少要有眼根(视器官和神经)及色境,离开根境诸缘,眼识作用无从显现。耳、鼻等识亦然。即以识的四分说,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也不是有独立的自体。“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意义而言,仍逃不出重重缘起的关系。缘起论是贯通一切的,客观现象的存在,藉因缘和合而有,主观的心体,何尝别有自性?扩而言之,无为法亦不离缘起法则;二空所显的真如,即缘起寂灭性。从五位百法的分析中,无一法不是因缘所决定,宛然有而自性空的。因此,从空有分类而言,五位百法是缘起之幻「有」,而其当体毕竟「空」。引伸言之,「有」类几多,「空」类也有几多。虽然「空性」是一,对「有」的差别区分,可以作多式多样的说明。

  

在原始佛教经典上,经常出现五蕴、六处、十二缘起支的名词。五蕴:色是物质,受、想、行、识属精神。乃侧重心理的分析。六处:眼、耳、鼻、舌、身属于生理,意属于心理。乃偏于生理的说明。十二缘起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说明有情生命流转的过程,和指出生死还灭的法则。这些 ── 五蕴、六处、十二缘起,都是生命现象,也是有情存在的事实──「有」。释尊直接地掌握生命现象,加以如实的透视、剖析,发见它的无常无我,进而体证无生无灭的涅槃,达到究竟安隐的归宿。
  

无常、无我、空,是一体的。如经云:「无常者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从时间观察,世间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祇在息息流变,相续不断的过程中,假立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看,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相互关系与交替作用。既是因缘生法,必定是无常的,色法、心法均无例外。诸行无常,即我的实体不可得;无常无我故,终归于空。如是明乎缘起生灭法则,修习缘起正观,打破我我所的妄执,即体现缘起的寂灭──空性。据此,五蕴、六处,十二支诸有,乃缘起之幻象,推究其本质,毕竟空寂。由是证实诸法皆空,确为万有的最高原理原则。依有明空,从空有的关涉中,体悟中,乃修学佛法之正途。
  

有情为本──特别是人类──的佛法,对于现象的分类可以五位百法,或五蕴、六处、十二缘起支,总括一切。其他,更简略的分为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一般的生物,无生物;物理、心理、生理,皆不越此范畴。
  

其次,根据思惟的方法,分别空的种类。《大智度论》说有三种空:一、分破空,二、观空,三、自性空。分别叙述如下:
  

分破空:即以分析方法,层层分破,以了达空义。比方说,一栋楼房是人工、钢筋、水泥、木料、地基等条件构成的。对于这些条件,分析至极微,乃至不可再分的程度。由此方法而明白楼房无有实体,是空的,谓之分破空。这种分破空,对于利根者,确能因之而悟诸法皆空。但钝根之人非特不能由此旁通上去,了达空理,反而执有一终极实在,成了悟理的障碍。如萨婆多部的学者即执极微、剎那为自性有。若干小乘学者,承认众生无我,而固执五蕴法不空,乃从分破空而来的误会。
  

观空:从认识论出发的思惟方法。如行者不净观,所见的外境都是污秽不堪;修水观,则四周一片汪洋。此观空的方法论,旨在证明外境非有,一切唯心所现。唯识家常举「一境应四心」,是其最明显的例子。意谓同一外境――一湖水,由于众生业感不同,心识不同,而显出各种差异。如鱼见之为舍宅,饿见为脓血,人见为水,天见为琉璃宫。更现实的一例:中秋明月,合家团圆欣赏它,内心充满光明与喜乐;而离乡背井,家破人亡,或有家归不得的游子,面临此景,不免引起悲凉凄沧之感。同样的明月,同样的水,为何因人心情不同,因业感不同而现种种差异可见外境虚假不实,唯心识所变现。这种境空心有的观法,律之于诸法毕竟空尚有相当距离。很显然地,它是不澈底的空观;此法空彼法不空,仍未跳出分破空的巢臼。如是观空,不善领会者,以破坏缘起──外境的事实而谓之空,即成损减执;心之主体,原不离缘起,而谓之不空,即是增益执。故观空的方法,不能直契佛法中道义。
  

自性空:又作当体空。存在的现象,内而身心,外而器界,小至微尘,大至大千界,法法不离缘起;凡是缘起所成之法,自性不可得,当体即是空。这是最直捷了当,最究竟的空观。它不像其他的方法论,转弯抹角地用分析假实,层层分破而成立假名空;或以认识论的观点,谓境相非有,万象从心所生,而主境空心不空。自性空,乃本着缘起的相待性,直探诸法之本体,顿悟一切法自性空。般若性空系的思想,即立足于这种观法,发挥佛法中道义的。
  

综合佛法学派的空观,不出自空与他空二类。自空,即缘起的现象,当体观其性空。他空,以排除某些东西,因没有某些东西而称之为空。上举的分破空与观空,即他空思想的代表。如分破空:我是由色心的五蕴法积集而成;将此五蕴法抽离,我无由成立。我之所以无,五蕴积聚故。我空,而五蕴法不空──我空法有,即他空的一类。再如唯识的观空:外境皆空,唯识所现;徧计非有,依他起不空,同是根源于他空的思想。
  

通常说:有为法,乃有生有灭的变异现象,是空无自性的;无为法,离诸生灭变异的本体,自性不空。凡夫位的杂染法,虚妄不实,故空;圣者所证清净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故不空。如来藏法体不空;客尘无明是空。……诸如此类的依实立假,一空一不空,都可以纳入他空论者的范围。自空则不然,乃即法之当体而明空。所谓「常空,我我所空,性自尔故。」即于常、我、我所的当体洞悉其空,不是空掉某部份,另有什么不空之个体。性空与缘起相续的现象,是一种似矛盾而统一的;即于缘起现象,直指其性空,不须另立一不空的法体作为空的依据。对于惯执实有的学者,由自性见的作祟,硬是不承认自性毕竟空,觉得若无一实有不空之物的存在,则诸法失去凭借,世界、有情、生死、涅槃均无从安立。于是乎一元论、二元论、神我论、妙有论,各式色样的学说,异军崛起,相继成立。诚然,缘起性空义是甚深极甚深的,不明缘起幻有,自性皆空的正理,执空着有,妄生诤端,诸佛出世莫奈他何!

 

-----说明:转载的这篇文章对初学者不一定适应,仅供参考。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法教理上讲的“空与有”(2)发布于2021-05-07 23:5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