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们的烦恼来自于起心动念。听到赞许,受用的念即起,听到贬责,抗拒的心即动。顺我者,我心怡然;违我者,灰心丧气。从此,人分了好坏,事有了对错;用思虑去对治思虑,用言论去驳斥言论。最终,我们无法在思虑和言论的世界里解决问题,争议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盛。

 

当我们跳脱出是非好坏的系统,认清真相,放下执着,和颜悦色,不为之忘形;疾言厉色,不为之愤怒;顺境,坦然受之;逆境,泰然处之。我们依然生存在这个世间,该经历的还经历,该参与的要参与,只是我们再不受外境所扰,不被外缘所动,不纠结,不粘着,不抗拒也不迎合。所谓的花不沾身,想即此意,花雨漫天,成了风景,而我不再痴迷。

 

师的非凡,就是用方便的手眼,应机的举措,帮我们超越此对待,摆脱此系缚。当我们与之共鸣的那一刻,会心的一瞬间,顺指见月,认路归乡,方深体古德的慈悲智慧,涌出感恩的泪水,洗尽俗世的铅华。

  


永明潜禅师说:诸上座欲会法,但问取张三李四。欲会世法,则参取古佛丛林

 

注评:禅师的意思是说,若要修行过关,还需在尘世中考验方得。若在世间要成就大事,则需在出世的丛林修持和获取。(然此句的解读维度极多。好的言句,不三命通会巫咸撮要有不同的理解和受用,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没有必然的对错。)

 

这是个极为独特却很有见地的观点。闲袅,味悠长,青灯黄卷,心如止水,这固然是一种修行上的体验,但要考察一个人是否真的悟道和有修行,恰恰要看他在繁华世界里的表现。对丽色莺声而不乱心,处尘劳奔波而不厌倦,外境纷扰,内心从容,这方可说修行上有些消息了。而世间之人,欲成大事者,必守底线,有所不为;必有定力,专精不移;必具慧眼,洞见果决,这些,恰是在出世间的丛林里能够涵养和历练的。以出世之定慧,展世间之宏图,无此古佛心,难成天下志。

  


有人问报慈文钦禅师:“如何是平常心合道”师答说:“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

 

注评:这一则可与“饥来吃饭困来眠”同看。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说:“你如何用功”大珠说:“饥来吃饭困来眠。”问的人更疑惑了:“一切人都是这样,和你用功有何不同”大珠说:“大异其趣。一般人吃饭时候不肯吃饭,百种思虑;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报慈说的“吃茶吃饭”,就是喝茶品香,吃饭果腹;说的“看水看山”,就是享水之清,赏山之色。其心如镜,应物而无思;其身如沐,对景以畅情。而平常的我们,吃饭时不肯吃饭,脑子里浮想联翩;观光时不肯观光,意识妄念纷然。澄心映物,物不乱心,去除分别和思量,再去观照世间的一切,反倒更加简净和真切。

  

 


法融禅师,年十九岁,学通经史。后来看《大般若经》,认为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于是落发出家,到牛头山隐居修行。四祖道信禅师,遥观牛头山的气象,知道山里有奇异的人,就亲自去寻访。四祖见到法融后,在他面前走过来走过去,法融未受影响,仍然端坐。四祖就问他:“你在这里作什么”法融说:“观照内心。”四祖问:“那是谁在观,心又是什么呢”法融一下子回答不上来,知道四祖是个圣者,这才站起来行礼。

 

四祖传法给法融后,告诉他说:“你只任心自在,不用观照内心,也不用止住心念,不起贪嗔痴,不怀愁虑,行住坐卧,所遇外缘,都是佛法的妙用。”

 

注评:四祖所说的任心自在,就是超越对治。观照和止念也是对治,当不去观照、不止心念之时,其实也就无所谓贪嗔痴和愁虑烦恼了,如此一来,一切行住坐卧,一切的外境,不仅干扰不了我们,还可如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为我所用。

 

为了令见地更加明了和透彻,法融连连发问,四祖悉心作答,扫清了许多后学们修持中的误解和疑惑。

 

法融问:“既然不用观照内心,对着外境时候,心念起来了,应当如何对治呢”四祖说:“外境和外缘没有好丑,好丑都是自己的心分别出来的。如果自心不去分别,妄心即不会升起。妄心不升起,就是随心自在。”

 

注评:外境即是外境,本无美丑;外缘任它外缘,本无好坏,是我们的心念妄自分出美丑好坏。妄心不升起,随缘而自在。

 

法融问:“所说的圣人,应当断除什么法,应当得到什么法,才被称为圣人呢”四祖说:“一法不断,一法不得,这才是圣人。”法融问:“不断不得,那和平常人有何差别”四祖说:“当然有差别。一切凡夫都有所断,都妄以为有所得。圣人知道,本来没有什么需要断除,也没有什么可以得到,所以,圣人和凡夫差别极大。”

 

注评:法融问的所有问题,都源自有分别念,总以为圣人必有所断,必有所得。而四祖都从究竟处指点他,本无所断,亦无所得,消泯差别,即为圣境。

 

法融又进一步问:“为什么凡夫有所得,圣人无所得。得与不得,有何不同”四祖说:“凡夫有所得,所以才有虚妄。圣人无所得,所以无虚妄。有虚妄,就会有差别的观念。无虚妄,则无差别。”

 

注评:凡夫活在有对立的观念里,所以有虚妄分别,而圣人相反,超越对立,远离虚妄,无有差别。

 

法融继续问:“如果没有差别,那么为什么分出这个是圣人,那个是凡夫”四祖说:“凡夫和圣人,本来就是世间安立的假名。在知道同为假名的情况下,圣人也好,凡夫也好,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说龟毛兔角一样。反正都是假的,叫它做龟毛,或者称它为兔角,其实本质上都一样。”

 

注评:法融这个问题很具典型性。概括来讲即是,为何一会儿说圣人和凡夫的差别很大,一会儿又说二者无差别,这不是矛盾的吗

 

从凡夫的视角看,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存在,凡夫需要有所断、有所得,方得为圣人。这就是四祖所说的,世间为此安立了有差别的两个假名:凡夫和圣人。从圣人的角度看,本来无所断、无所得,凡夫和圣人本无差别。

 

 

四 

唐宪宗时期,李翱任朗州刺史时,闻药山惟俨禅师的大名,屡请不来,就亲自去拜谒。药山见到他,接着看自己的经书,不理睬他。李翱说:“见面不如闻名。”药山回答说:“太守为什么贵耳贱目呢”意思是说,李翱听众人对药山的推崇,即生歆慕之情,见药山不理他,即生懊恼。表面上是说李翱以听闻为贵,以所看为贱,实质上是说他心因视听而有分别,不论欣喜还是懊恼,都已经心为外境所牵动迷惑,背“道”而驰了。李翱有所醒悟,这才回来拱手作礼,问修行之法。药山以手指上指下,并要李翱参取。李翱说:“我不明白您的开示。”药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意思是说,万法自然而然,举头则云游青天,低头则瓶盛白水,你敢于承当,当下认可,就有所领悟了。李翱确非常人,听后欣然惬意,述偈(音“寂”)子,直接嵌入了药山这句名言:“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注评:药山知道,李翱的欣惬,不过是暂时的受用,如自孔穴而见微光,虽然此光与旷野所见无垠的光明无二无别,但在隔碍、通透的程度上自有天壤之别,于是告诫他说:“太守要想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意思是说,见地纵高入苍穹,行持上仍需脚踏实地。就好比,西天之雷音圣境,已确然不疑,但仍需在十万八千里的征途上历经磨难和考验,此心之光明方毫无遮碍,颠扑不破。

 

药山有一天夜晚登山畅游,忽然云开见月,他长啸一声,声传数十里。第二天一早,居民们都在推问此事,一直问到药山寺的徒众们,才知是禅师登顶大啸之声。李翱为此赠诗,其中有句:“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注评:直上孤峰,披云而啸。祖师风概,令人往。那个洒落的剪影,屹立不倒;那声凌厉的长啸,划破长空。

 



摄影 ∣ 大晖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人世如尘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禅宗公案‖直上孤峰,月下长啸发布于2021-05-08 09: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