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观世音菩萨 张大千临摹
【接上期】

本文导读:

如何理解诸法空相功夫上如何落实

为何修行“不二观”的最胜方便是默照

修行默照禅的“四个眼前”和“五个要点”

心经里的“无”有何含义



重点消文

(2)从相空的角度明诸法实相超越二边——示平等无分别智,随顺真如实相不二之空性以起真观(不二观)——指示用功原则

Ⅰ.经文消解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段经文是从相空的角度明诸法实相超越二边,告诉我们要用平等无分别智,随顺真如实相不二之空性以起真观,我们称之为“不二观”。

“诸法空相”的相是指什么呢所有我们给事物加上去的带有二边性质的标签都属于相。凡夫处在无明的状态下,认为二边之相是实有的,却不知这些二边之相都是自己加上去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诸法空相”:

第一,诸法以真空之心为体,唯心所现,非实有之相。

第二,诸法当体即真心,当体即空性,当体即实相。强调这一点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在用功夫的时候,要从生灭当中去体会不生不灭,要在烦恼当中去体证菩提。当你看到了烦恼的虚幻性、空性,烦恼当下就是实相。

第三,诸法所有的二边假相,表现出来的生灭、垢净、增减等二边性质,都是我们主观的分别妄心加上去的,所以《楞严经》把它比作目眚见到五色圆影。一个人有眼病,看到的灯光旁边有五色的光晕,这五色光晕不是灯光本身实有的,而是由他的眼病产生的。同样的,我们所看到的诸法的二边之相,不是诸法本身实有的,而是我们的妄想分别加上去的标签而已。


所以唯心所现的诸法,都是假有,不是实有,故谓之空相。四祖开示牛头法融禅师的偈子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外在的境缘并没有好坏之分,好坏起于我们的妄心分别。如果我们的心不给它们强行贴上这些二边的标签,我们的好恶之妄心又从哪儿生起呢所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这就是诸法实相的含义。
接下来,我们还要学习三祖的《信心铭》。《信心铭》其实就是对《心经》 “是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作的一种活泼泼的解释和活用。三祖讲,“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想要大道现前,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内心深处不对外在的境界作顺逆之分别就可以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我们的内心对外在的境界作逆顺分别、取舍斗争,这是我们修行的大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因为不了解诸法空相的性质,所以我们才会在动静二边当中,落入厌动好静的斗争状态。那么,真正的修道人应该树立一种什么见地呢要相信“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心经》里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六个“不”字,应该当作“超越”来理解——不是从外在形式上否认它们的存在,而是想说明它们本非实有,而是我们的妄心加上去的。所以《金刚经》讲,“实相者即是非相”,实相就是非永恒、非客观实有之相,而是由我们妄想分别心加上去的幻妄之相。
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相,不垢不净,超越二边,功夫上应如何落实呢用“不二观”来落实。用三祖的话来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我们不用去寻找一个真,不去分别取舍,超越二边,当下就是真。“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我们不要去执著、追求二边分别之见。分别心一生起,我们的心当下就乱了。“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Ⅱ. “不二观”功夫之落实
面对一切外在的境界和内在的情绪,我们都要用一种平等包容的旁观的心态,如虚空明镜,去看它的生灭,不去干扰它们,不作好恶取舍。这样一来,我们的心自然而然跟实相相应,跟般若相应。古人说,“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用三祖《信心铭》的话来说,就是“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或者是赵州和尚的“老僧只管看”。这就是“不二观”。
真正的修行恰恰是不在顺逆、染净中起二边分别。《宝王三昧》中有“十不求行”,这是对般若的活用,我们修道人必须做到:
我今依经创立十种大碍之行,名十不求行。人虽不故愿于碍,但于此间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俾我身心先居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种大碍之行今当说:
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霑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如果能做到这“十不求行”,就说明你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果做不到,求这求那,那就说明你并没有把《心经》的这句话落实到位。
Ⅲ.默照禅
修行不二观的最胜方便就是默照禅。修习默照禅首先要提起圆顿的见地,在学习《大乘起信论》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出了“四个眼前”和“五个要点”。
四个眼前:一、道在眼前;二、佛在眼前;三、解脱在眼前;四、死亡在眼前。这四个眼前,将宗门的圆顿见地浓缩于其中。如果对其含义产生了亲切感,那么,接下来用功夫将非常轻松且充满信心。
首先,我们要相信道在眼前。大道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就在当下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如果对这一点产生了决定的信心,我们就能够安住在当时、当处、当念、当事。
第二个,是佛在眼前。信佛就和我们在一起,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佛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现在就可以打照面,而不是等到死后或在他方世界才能见到。
第三个,是解脱在眼前。当下一念,不被自己的念头所转,不被自己的情绪所转,当下就是解脱,并不是说要等过几天心情好了,甚至三五十年后才解脱。我们修行要追求当下的解脱,如果当下因地上的解脱落到了实处,那么未来果上的解脱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解脱永远在当下一念。
第四个,是死亡在眼前。一息不来,我们就死了,死亡随时会降临到我们身上。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提不起功夫,修行泛泛悠悠就是觉得自己还年轻,离死亡还远得很。其实,死亡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它来临的时候是不会和你打招呼的。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死亡意识,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我马上就要死了”,把自己的心态调到生命临终的状态下,这样练习久了,将来才不会恐惧。
“道在眼前”“佛在眼前”“解脱在眼前”,是要我们把心安住在此时、此地、此事、此念上面,安住在当下,而不是向未来、向他方求,这是我们用功夫的根本;“死亡在眼前”,是帮助我们提起用功夫的正念,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和精进。这是“四个眼前”。
下面是“五个要点”:一、闭目养;二、凝神静气;三、虚明自照;四、当下见佛;五、闲闲自在。
这五个要点,就是把前面的“四个眼前”落实在当下的功夫上,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依此做功夫,就能比较快地进入与道相应的状态。
第一步,在座上用功夫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闭目养神”。告诉自己,我现在不求开悟,不求入定,不求往生,不求神通……什么都不求,只是闭目养神,借助呼吸把自己整个身体的觉受都纳入觉照当中,让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放下
第二步,“凝神静气”,收摄身心,止其浮散,令心专注。
第三步,“虚明自照”,就是用“老僧只管看”的心,用虚空明镜的心去用功夫。如果你喜欢随呼吸,你就用一颗虚明自照的心去随顺你的呼吸;如果你喜欢念佛,就用这种方法去念佛号;如果你修耳根圆通,就用虚明自照的心去有意无意地听周围的声音,但不去排斥它。
第四,“当下见佛”,就是在虚明自照的时候,我们要提起正念:当下这个时刻就是和自性佛相应,当下就是始觉和本觉合一。
第五,当你对“当下见佛”这个事实产生信心的时候,当下就“闲闲自在”。因为你远离了一切向外驰求的心,觉得当下恰恰好,什么也不多,什么也不少,心里很自足。
这就是修默照禅的五个要点。
前面的体空和相空,是讲般若的具体含义。在功夫上,就是体空观和不二观。体空观可以用话头禅来落实,不二观可以用默照禅来落实。依照这两种方法用功,会呈现出一种功夫由浅入深的次第过程。《心经》里讲到了这一共通的功夫次第。
2.依般若修行之功夫次第——破凡夫缚、二乘缚、菩萨缚,明无所得——所观境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上面的经文,一共用了十三个“无”。这十三个“无”对应着功夫的三个次第:破凡夫执有,破二乘执空,破菩萨执有众生可度、佛道可成。这十三个“无”旨在破一切相,解粘去缚,不能把它当作“有、无”二边的“无”来理解。我把“无”的含义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离,“即相离相”的意思。即“眼耳鼻舌身意”离“眼耳鼻舌身意”,即“色身香味触法”离“色身香味触法”等等。
二是破,破诸法的实有相。“无”不是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而是说没有实有的色声香味触法,故“无”的含义是破实有的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等。
三是解,解粘去缚的意思。解除对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法的执著。
四是超越,就是不落二边,远离分别取舍。
理解了“无”字的这四个方面的含义,我们才有可能把修行落到实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破凡夫缚。因为凡夫执十八界为实有,所以又称之为“破有”。破有的目的是发出离心,不贪恋世间,从宗门的角度来看,这叫初善;从功夫的角度来看,破凡夫缚重点用空观智,修体空观;从《楞严经》的角度来看,就是解除根、尘三结;相当于禅宗的破初关。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是破除二乘缚。二乘执涅槃空境为究竟,所以又称之为“破空”。破空的目的是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发大乘心,重新回到生死的迷界,帮助其他的众生也获得解脱。从禅宗的角度来看,这叫中善;从做功夫所用三观的角度看,这叫假观智;从《楞严经》的角度看,就是解觉结;相当于禅宗的破重关。
“无智亦无得”,是破菩萨缚。三贤位菩萨认为还有众生可度,有佛果可成,凡圣相未泯,所以要“破圣相”,归无所得,这就是中道智,就是《楞严经》中所讲的解空结乃至灭结,相当于禅宗的破末后牢关。
3.依般若而证无所得之极果,明无尽得(无所得中有无尽无碍之妙用)——所得果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一部分讲什么是般若,第二部分讲依般若用功夫的三个阶段,第三部分讲依般若所证得的无所得之极果,名“无尽得”。
前面不是讲“无”吗一直“无”下去,最后归无所得。但这个无所得并不是断灭,恰恰是无尽得,无所得当中含有无穷无尽的妙用,这恰恰是佛的最究竟的果位菩萨依般若成就究竟涅槃,成就佛的断德;依般若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佛的智德。
通过上述简单的勾勒,我们会发现,《心经》的义理结构特别精致,一环套一环,含义非常深邃。想真正学明白,并不容易,还得好好学习《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
好了,《心经》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课后大家要好好地学习净慧老和尚的《心经禅解》,按照话头禅或默照禅的方法去用功夫,找到感觉后,坚定信心一直走下去,要相信功夫到家只是早晚的事情。
明尧老师2017年讲于
生活禅读书会,连载完

往期回顾:

般若舟 || 熟悉而朦胧的《心经》——《心经》导读之一

般若舟 || 你自己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导读之二(上)

般若舟 || 你自己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导读之二(下)

般若舟 || 纲举而目张——《心经》导读之三(上)

般若舟 || 纲举而目张——《心经》导读之三(下)

般若舟 || 当下观自在——《心经》导读之四(上)

般若舟 || 当下观自在——《心经》导读之四(下)

般若舟 || 从体空观到话头禅——《心经》导读之五(上)

般若舟 || 从体空观到话头禅——《心经》导读之五(下)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赵州生活禅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般若舟当下观自在——《心经》导读之六发布于2021-05-08 19: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