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慧律法师楞严经 慧律法师楞严经2 慧律法师楞严经3

第五讲

 

辛二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

上科即是妄本,已破而不用矣。此科即是真本,正修必用。云:众生遗此本明,枉入诸趣。故科名承用遗字。然而现具六根之中,遍为一切法体。故此科始从眼根开显,以至四科七大。分二。壬一阿难舍妄求真。久执妄识为心,最所难舍。今悟其妄,方始舍之,惟求真心矣。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入此正受,不受一切余境。失本心者,因悟妄心而始知。不见自心,即非入道。喻如舍父者,生佛本来同一法身。住持法身者,似离而实合,似疏而实亲。今阿难认妄遗真,似合而实离,似亲而实疏。所谓对面千里,故云尔。观此,则不自修行,而但求加被者,亦可以警矣。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不动摇)(不生灭)心性。惟愿如来哀愍(贫)(孤)露,发妙空有不羁)体用朗鉴)心,开我道眼真妄显现,决择分明)

烦恼者,即见思二惑。见乃作意分别之惑,即十结使。思乃任运贪爱,即贪嗔痴慢四结使。

 

十结使
1、贪使,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2、嗔使,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嗔使。
3、痴使,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4、慢使,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5、疑使,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6、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
7、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
8、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
9、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着,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着,是为见取使。
10、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

 

所知障者,一者取境。谓不达外境唯心,而谓心外实有,有所希取。二者法爱,于所修证,不达性空,而生爱著。

阿难初果,方脱见惑,而思惑未尽,是尚为烦恼所缠。至于所知障,浑然未解脱矣。寂者,不动摇。常者,无生灭。因佛开示,觉得前来所执之心,分别喧动,无有寂时,起灭纷飞,岂能常住。由此方求寂然常住之心。   功德才,离涅槃舍。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照耀),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妙)净明心,得清净眼。

前光表了妄之智,此光表达真之智。又即根本如如性体。万德祥纹。光从此出,亦表所开智万德圆备。光晃昱者,见此智明逾日月。色百千者,见此智用等河沙。

非比前心,一念偏局,十方俱暗。此智若开,体遍法界,即照空法界。生佛法界,本同一体。今既照穷法界,则生佛法界无不洞彻矣。

幢,表摧邪立正。法界真理,但惟一体,自其本寂而言谓之性,自其本觉而言谓之心。今于性而称微密,谓隐微秘密,即本寂无有形声意。于心而称净明,谓无染无蔽,即本觉照体独立意。而妙字同前空有不羁,物不能碍。得清净眼,是如如智,亦即微密观照。契理之智。翻前妄心全体缘尘,故不清净。此智远离分别,诸尘不干,称理而周法界。又阿难求寂常心性,而佛许以妙微密性。求妙明心,而许以妙净明心。求开道眼,而许以得清净眼。亦请许相应矣。

 

癸三说尽真际。

尽其真心实际。若惟就其见闻觉知灵鉴无相之体而发挥之,不达于四科,不极于七大,则犹未尽其际。今于四科七大,悉显其为一真不动周圆本定之心体,故可谓尽其真如实际矣。又此纯谈真如,但示空如来藏,未明起用,故科真际。分三。子一克就根性直指真心。  (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1、此经最殊胜处,全在破识心而不用,取根性为因心。良以用识用根,乃权实两教之所由分。用识而修者,尘劫不成菩提。从根而入者弹指可超无学。若要决定成菩提,决定证涅槃。惟须直取根性为因地心,而后可圆成果地。

2、且此根性,克体在于众生现前本具见色闻声等处,率皆日用不知,即祖家所谓不离动用中。然其体量遍周法界,为四科七大之实体。即祖家所谓动用收不得。

3、今酬妙定之请,而首先指于此者,正以此性之体,不假制伏,而本来不动;不劳续念,而本无生灭;不烦扩充,而本来周遍。皆与识心大相违反。是即真奢摩他自性本定。

 

丑一带妄显真。

然度佛果后,若无此识,则过未因缘,悉应忘失。四虽一体,而今所显者。但于凡夫分上,正惟黎耶实体。经后偈文亦称陀那细识。举胜称扬。其体全是真心,而具无明。虽具无明,而众生分上舍此无别真体。非比前心无体非真。

特以权小惟认前六识心,以为胜用。至于六根,一向目为色法,总摄无记,故于修行分中,不知不用,常如遗失,所谓众生遗此本明。今佛于破妄之后,应当机之恳求。急欲其舍彼识心,认此根性。若不先以极显其真,何以使其决定取此新悟,而舍彼旧执乎。是以虽有二种颠倒见妄,姑带之而且不遽破,故曰带妄显真。直至十番显后,方乃一番破除。非惟显多破少,而破处亦如脱衣露体。岂同前之全破无体乎。

 

寅一指见是心。

又三。六根中性,虽同一陀那细识,而最便于目前开示者,莫过于眼根中见性。故惟从此显发,而余可例知。然此见性所以别于眼识者,但取照色之时,一如镜中,无别分析,即是见性。起念分别,即属于识。闻等例此。是可见祖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最为格言。学者当以细心甄别之。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1、此拳光明,因何所有2、云何成拳3、汝将谁见阿难言:1、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3、我实眼观。2、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阎浮,此云胜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佛之身色如之。赩,赤焰。又传此金方寸,暗夜室中,照耀如昼。佛身赤焰,不但如金破暗之光。

 

卯二辨定眼见是心。

又分三。辰一辨无眼有见。显其不假眼缘,见性自结为根,便局肉眼,所谓聚见于眼,众生浩劫迷己为物,但谓见性全属肉眼,无上胜性,反成劣相。略说其劣有三,不及前心。一者有形,可见可捉。不若识心不可见不可捉摸。二者有碍,见前缺后,见障内不见障外,睹近限远。不若识心前后内外远近皆可缘。三者坏,触之即伤,不若识心卒难损坏。以故众生但认前心,而曾不觉此眼中之见为妙性。今欲当机决定舍彼识心,认此见性,故须巧示令知此见非眼,全不系眼而为有无,判然有离眼之体,是故但悟此见非关肉眼,则豁同虚空,无碍无边。所谓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无穷妙义,从此而渐显,方能迥超前心,而令决取舍矣。以故此科特辩无眼有见,而下科判其是心非眼。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言所见之尘自暗,而能见之体固无减。夫既无眼而有见,则此见何干于眼,而言无眼,即无见乎。辨无眼有见已竟。

 

阿难言: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此下语意稍为缺略。宜结难于阿难云:汝谓无眼黑中即为无见,岂此有眼黑中亦无有见乎。其意方完。

 

辰三辨见乃是心,显其离缘独立。分二。巳一例明眼见之谬。夫阿难初答眼无见灭。次疑睹暗非见。是乃执见全惟是眼,乃大差谬。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若悟此见非关肉眼,则豁同虚空,无碍无边。)

观佛前呵识心,则曰非心。今荐见性,则曰是心。明以应阿难真心之求。但令知其离彼肉眼,不藉明尘,别有全性。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极显其真。何尝破其为妄乎。具眼者请深味之。

注: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什么。若果当时跳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虚云老和尚年谱

 

卯三未悟更希广示。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是言,即是心非眼之言。口已默然者,此中亦有微解,仍具三重:

1、有眼——有见,无眼——无见。盲人睹暗,始知无眼有见,而此见与眼殊不相干。

2、见明——成见,见暗——成见。有眼暗中,同于无眼之暗,始知见暗之时诚亦是见。

3、见惟是眼,不名为心。今观有眼得灯,无眼得眼,皆但显色,始知见乃是心。而此见精,离彼肉眼别有自体。诚异前心离尘无体矣。默然之中,反覆研味此意而已。

 

寅二示见不动。

此科即示第一寂义。分三。卯一辩定客尘二字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以见性不动)(令更勿错认)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客尘喻集谛,主空喻灭谛。今但取能比之喻,不取所喻之法。以此中客尘,喻身境,及缘身境之心。主空,俱喻见性故耳。敕:告诫,教诫。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讲义》:我今长老:佛在鹿园说法,阿若多最初得解,成阿罗汉,为法性长老。  独得解名:阿若多之义为解本际,此为侨陈那之名,故说独得解名。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所)往。如是思惟,不住名,住名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摇动名。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讲义》新霁:久雨初晴。清阳:早晨之日。

卯二正以显见不动。又复分为二科。辰一对外境以显不动。外境比身尚为疏远,其与见性,动静易见,故先显之。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轮掌者,佛之手足中心,各有一千辐轮相。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其曰尚无有静者,非言不静。盖静必因动而显,如先时曾动,今始不动,方可说静。今此见性从来不动,设说其静,尚为不可,故曰尚无有静。谁为无住者,犹言岂有动乎。无住即动。盖明其非惟离动,且亦动静双离。所以发挥此性常不动摇,从来至静,非由摄念而得,制伏而然。诚所谓天然自性之本定矣乎。

 

佛言:如是!

许其所分外境为动,见性不动,皆不谬。当知此中但举佛手为一切外境之例。既知佛手开合与此见性无干,则凡一切万相,及诸世界,任其纷乱动止,皆与见性无干矣。若人于万相中忽然觑见此不动之性常恒不昧,何至为境所夺,妙之至也。又宗家竖指伸拳,发明于人者,多密此意,令人自见自悟。但教家分明说透为异耳。对外境显不动已竟。

辰二就内身以显不动。内身比境,亲为自体,其与见性动静难分。故更明之。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此科但欲阿难说出因观头动,方好辨于见性之动静耳。

 

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外境动而见性不动,人或易知。自头动而见性不动,人实难辨。良以世人认见是眼,故头摇眼转,宛似见性亦动。今阿难因佛上文说破见不属眼,已觉此见离眼独立,湛然满前。自试头之动摇何干于见,是以直答头动而见不动。止,亦静。况显意同上文耳。

 

佛言:如是!

许其所分头为摇动,见不动摇,皆不谬。当知此中但取头摇为发悟之端。既知头动而见恒不动,则凡此身往来,千里万里,乃至恒沙世界,死此生彼,而此见性常如虚空,无所动。若人悟此,恒常不随身转,则日用中行住坐卧,皆在自性定中。志公云:“不起丝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其与闭目想空,自堕法尘之影者,天渊悬绝矣。又宗家从东过西,乃至跳舞,意亦显此。而迷者效之,但弄精魂,终不得旨。此意契合赏鉴者,难道无人,而其间不肯者,当亦不少。幸屈高见,再委下文。当必有首肯时节。正以显见不动己竟。

 

卯三普责自取流转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此科是令众转明现今大众所见头手不住而动者决是客尘。见性住而不动者决是主空。言当取昔所解,为今领悟矣。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如云:汝若不知身境是动,或不曾说出身境是动,是彻底迷昧,固不足怪。今汝云何明知明说动者为身,动者为境。依旧从始云云。即接下之责词,无不明也。

 

从始洎终(从此到尽未来际),念念生灭。

接上意云:既知既说动是身境,便合了悟身境全是客尘,不应执迷。何乃依旧从始洎终,于身境中念念生灭哉。始终者,远则无始为始,今生为终。近则生为始而死为终。下句即我法二执。若认身境为我及我所,便是我执。若认身境心外实有,便是法执。既惟坚认执迷,则必念念不离。但于身境中生灭,可谓惑之深矣。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真性,即指不动之见性。既惟认妄,便乃遗真全不认取。下句即造妄业,盖认妄遗真,事事颠倒,非惟世间事业。纵使种种修行,皆名颠倒。以其动执身境,静依法尘。依法尘者,还同身境。曾不觉知本有天然不动之见性。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言所依为心性者,既非是不动之真体。则所领为身命者,岂本元之法身。将见因差果谬。必招认物为己之苦。盖认物为己,便是受身著境之苦果已成。如凡夫妄认身为我,境为我所。身重而境轻。权小妄认能证之心为我,亦身也。所证涅槃为我所,亦境也。境重而身轻。圆觉云:乃至证于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圭峰解:凡夫所执我相,是迷识境。权圣所执我相,是迷智境。虽粗细不同,皆名认物为己。用是观之,权圣涅槃,尚是认物为己。则凡夫身境,岂非认物为己。其与一切精怪依草附木揽为己身者,颠倒是同。岂可不猛省而生厌患乎。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轮回,即二种生死。是中者身境之中。言尘劫轮回,皆因不离于身境。凡夫于粗身境中,为分段生死所轮。权小于细身境中,为变易生死所轮。末句责其自取者,言非有魔驱制。但由自弃不动之本性,自取流转之身境而已。尝谓才学道者,便知觅主人翁,却乃多认攀缘不住之客,而不知目前朗然常住之见性,方是真主人翁。才闻般若者,便说真空,却乃闭目悬想摇动之法尘,而不知目前廓然不动之见性,正是真空。快哉法王之妙示。行人于此,宜当反覆体认,必有豁然时节,始信孤负本有久矣。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楞严学舍《楞严经》第五讲显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显见不动发布于2021-05-08 2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