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八字命理理学



即觉者

主讲|普钰大和尚


合十念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八章 · 各宗要略


第七节 密 宗



· 密 宗


 一、史 略 

密宗又称真言宗。以大日如来所说的《大日经》为一切如来秘密之教。大日如来所说此教后,上首之金刚萨埵,以所说者集为经文,藏于南天竺之铁塔中。语在古印度久已流行,但发展成为专宗修学的途径,是从开始,相传经典是龙树从铁塔中取出。但在其他经典里也有咒语,随着翻译的增多而增多。龙树传龙智龙智善无畏、金刚智,金刚智传弟子不空。 

在唐开元年间,金刚智、善无畏、不空来长安,译出《金刚顶经》。大力弘扬密法,于大兴善寺为根本场,建立了真言宗。还译有《大日经》、《苏悉地经》等。 

大日如来

不空有继承弟子惠果,住青龙寺,继续弘传。公元804年,有日本空海弘法)入唐求法,学于惠果。回国后,在日本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真言宗,世称东密。 

晚唐,汉地密法失传。到宋初有天息灾、施护、法天来洛阳,建立译经院,译出密典,兴于一时。从唐初密法传入西藏


 二、宗 义 



此宗与他宗完全不同,前所述诸宗皆以理为本,此宗则于理之外,特重事相。主要修法是以持诵密咒而得破惑证真为根本目的。 
(密咒就是秘密不翻、尊重不翻,即尊重原意,不翻译意思,只是梵语音译。密咒并不秘,不要神秘化了。

1、两部曼荼罗

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为“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聚集”等,是密教传统修持能量的中心,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花又名曼荼罗花,它是佛教中的祥花,相传佛祖传法时,手拈曼荼罗花,下起漫天曼荼罗花雨,象征宁静安详、吉祥如意。

密宗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的真如实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


(一)金刚界:有坚固不坏之义。立此坛在西,表终极。意味如来内证之智德,其体坚固,不为一切烦恼所破,犹如金刚宝石之坚固,不为外物所坏,故金刚界具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

(二)胎藏界:有持摄含藏之义。立此坛在东,表出生。意味如来之理性存在于一切之内,犹如胎儿在母胎内,亦如莲花之种子蕴含在花中,是故譬之以胎藏,故胎藏界具有理、因、本觉、化他等诸义。

简言之,此两部曼荼罗是密教根本,标志大日如来理、智二德之法门。胎藏表理性平等,为本有本觉,是因,表本具。金刚表智慧差别,为修生始觉(经过后天之修习,渐次断破无始以来之妄染,断破无明,归返本觉清净之体性,称为“始觉,是果,表现行成就

 
2、四种曼荼罗

(一)大曼荼罗:法界森罗万象,皆依地、水、火、风、空五大而显;表诸佛菩萨本身,以彩刻绘画显佛菩萨形像。 
(二)三昧耶曼荼罗:译为本誓,说明诸法各自有特性;表佛菩萨之本愿,或执刀表示愤怒破邪之相,或执莲花表慈悲度生。描绘象征佛、菩萨的“器杖”(如刀剑莲花)和“印契”(如手印)。
(三)法曼荼罗:诸法各有名称,含有轨持之义;表佛名号、真言以及经论文义。 
(四)羯磨曼荼罗:万象悉有业用动作; 表佛菩萨威仪事业,其行止皆为度生所显之动作。 

简言之,大曼荼罗,诸尊之体像;法曼荼罗,诸尊所说之法门;三昧耶曼荼罗,诸尊所持器杖;羯磨曼荼罗,诸尊所作度生之业。


3、六大五智五佛 

地、水、火、风、空、识名“六大。体性广大名“大。遍一切法,此六大能造一切佛,及一切众生器界等类,为宇宙之根本。前五大是色法,识是心法
依六大之识,又可转为五智。金胎两部曼荼罗各有五佛,以表五智。(之前是讲四智,这里加上了法界体性智;之前讲八识,这里加上了第九阿摩罗识。详细阅读佛学基础》菩萨行果 · 行位(转识成智)

(一)法界体性智:无尽之诸法,称为法界;诸法之所依,称为体;法然不坏,称为性;能决断分明无尽诸法之智,称为法界体性智。转第九庵摩罗识(又作阿摩罗识、阿末罗识,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所成,是法界身体之大日如来。


(二)大圆镜智无边名“大,具足无缺名“圆。此智能明察三世一切诸法,万德圆满,无所欠缺,犹如大圆镜之能显现一切色像,故称为大圆镜智。转第八阿赖耶识所成,是金刚坚固菩提心体之阿閦如来。
(三)平等性智:无差别名平等。转第七识所成,为平等金刚福聚庄严身体之宝生如来。
(四)妙观察智:以五眼高临,巧妙观察诸法差别。转第六意识所成,为说法利生佛智身体之阿弥陀如来。
(五)成所作智:自证化他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妙业圆满成就,故称“成。转前五识所成,为调伏众生自在化身体之不空成就如来。


4、三密加持

以三密念念相应,便可转识成智,即身成佛
(一)身密:手结契印,召请圣众。
(二)语密:口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
(三)意密:心观实相,入本尊三摩地
吾人与大日如来,共以六大为体、四曼为相,本无差别,而以惑业所缠,遂致迷悟殊途。今以三密修行,身持大日之行,口诵大日之真言,意契大日之心。于是大日如来之光,映现于吾人之心水。


5、三种成佛

(一)理具成佛:诸佛理智,于凡夫身中,圆满具足,与大日如来相同,是名理具成佛。
(二)加持成佛:众生既具本觉的功德,再修习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与佛无异,是名加持成佛。
(三)显得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证入无上悉地,显现法性之万德,是名显得成佛。

此三是谓即身成佛,余宗曰心成,此宗为身成。观此身等同造佛,具足一切功德。因为六大为万法因果行位之本源,宇宙人生之整体。在凡是五识,在圣转五识而成五佛。

在修行中,观地大为菩提心,坚故;观水大为智慧门,能洗故;观火大为福德聚,能烧故;观风大是精进业,能吹故;观空大能到彼岸,无碍故。以此观成,即转妄识而成大智。

(待续)





往期回顾



佛学基础》何谓佛

《佛学基础》佛的十种称号

《佛学基础》释迦牟尼佛(之一)

《佛学基础》释迦牟尼佛 (之二)

《佛学基础》释迦牟尼佛 (之三)

《佛学基础》释迦牟尼佛 (之四)

《佛学基础》释迦牟尼佛 (之五)

《佛学基础》何谓法

《佛学基础》何谓僧

《佛学基础》结集三藏

《佛学基础》三藏十二部

《佛学基础》佛教在印度之兴衰

《佛学基础》经律论之翻译

《佛学基础》唐末以来佛教之变迁

《佛学基础》皈依三宝(之一)

《佛学基础》皈依三宝(之二)

《佛学基础》皈依三宝(之三)

《佛学基础》皈依三宝(之四)

《佛学基础》皈依三宝(之五)

《佛学基础》五戒(之一)

《佛学基础》五戒 · 之二(杀生戒)

《佛学基础》五戒 · 之三(偷盗戒)

《佛学基础》五戒 · 之四(邪淫戒)

《佛学基础》五戒 · 之五(妄语戒)

《佛学基础》五戒 · 之六(戒)

《佛学基础》五戒 · 之七(五戒受持)

《佛学基础》五戒与十善

《佛学基础》四谛法轮(概述)

《佛学基础》四谛法轮(苦、集二谛)

《佛学基础》四谛法轮(灭、道二谛)

《佛学基础》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佛学基础》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及三学)

《佛学基础》果位差别(七贤位)

《佛学基础》果位差别(四圣位之一)

《佛学基础》果位差别(四圣位之二)

《佛学基础》十二因缘(之一)

《佛学基础》十二因缘(之二)

《佛学基础》十二因缘(之三)

《佛学基础》菩萨行果(所修胜行之一)

《佛学基础》菩萨行果(所修胜行之二)

《佛学基础》菩萨行果 · 行位(十住)

《佛学基础》菩萨行果 · 行位(十行)

《佛学基础》菩萨行果 · 行位(十回向

《佛学基础》菩萨行果 · 行位(十地

《佛学基础》菩萨行果 · 行位(转识成智)

《佛学基础》三法印 · 诸行无常

《佛学基础》三法印 · 诸法无我

《佛学基础》三法印 · 涅槃寂静

《佛学基础》一实相印

《佛学基础》佛学之宇宙论 · 欲界

《佛学基础》佛学之宇宙论 · 色界

《佛学基础》佛学之宇宙论 · 无色界

《佛学基础》佛学之宇宙论 · 九地

《佛学基础》佛学之宇宙论 ·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基础》佛学之宇宙论 · 四劫

《佛学基础》百法之要略?心法

《佛学基础》百法之要略 · 心所

《佛学基础》百法之要略 · 色法、不相应行法及无为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一)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二)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三)

《佛学基础》缘起

《佛学基础》业感缘起论(一)

《佛学基础》业感缘起论(二)

《佛学基础》业感缘起论(三)

《佛学基础》各宗要略 · 三论宗

《佛学基础》各宗要略 · 唯识

《佛学基础》各宗要略 · 华严

《佛学基础》各宗要略 · 天台

《佛学基础》各宗要略 ·

《佛学基础》各宗要略 · 净土

《佛学基础》各宗要略 · 律宗


主 编:释普钰

文史顾问:张廷

摄影顾问:宋小勇

责 编:仁璇

文稿整理:胡施

制 作:净缘



能仁寺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庾亮南路168号 

电话:0792——8225211



福圣承天  大胜能仁

随缘知识付费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九江市能仁寺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学基础》各宗要略·密宗发布于2021-05-12 10: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