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姣好的面容、曼妙的身材,是女人福气;遇到宽厚的上司、知心的领导,是下属的福气。以此而论,晴雯是包裹在福气里的。

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有一个著名的桥段,叫“晴雯撕扇”,喜爱它的人不少,解读它的人也不少,但大多着眼于晴雯的任性、袭人的狡诈,而忽略了宝二爷的领导智慧----待下,可圈可点。

桥段回放,前因种种

那些日子里,宝玉的心情一直很不好,金钏的事儿已然够闹心了,又误踢袭人,好好的一个端午节过得清清淡淡,比白开水还淡。回到怡红院,看到晴雯不小心跌折了扇子骨,他终于开始发泄,直骂晴雯是“蠢材”。

领导发脾气,其实不算啥,老赵有言:没有脾气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作为下属,有理没理的,争辩两句,认个错,准没事儿,就怕“第三者”介入。瞧瞧,搅局的袭人来了,说了两句话,句句噎死人。第一句:“一时我不到,就有事故儿”,分明是唯我独尊嘛;第二句:“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把自己当领导了。晴雯原是个暴炭的性格,心气又高,哪里听得这些话?于是针尖对麦芒,反唇相讥,不依不饶。

吵架进一步升级,宝玉是当事人之一,难以置身事外,又被袭人刻意的牵着鼻子走,不断加深对晴雯不满,最终说出了不该说的话----要回了王夫人撵晴雯走。这是袭人的错,却也是宝玉的错。作为一个领导,再怎么发怒,也不能随意开除员工吧。尽管晴雯当时服软了,但心中的委屈,叫人心碎。

若不是黛玉过来说笑了几句,真不知该怎么收场。

故事的前因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小事一桩,吵吵闹闹,特家常,却将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描写得活灵活现:一把手宝玉平日待下肯定流于宽仁,否则给晴雯几个胆子,她也不敢顶嘴;袭人心机很深,是个会来事的主儿;晴雯太过刚烈,于权谋上一窍不通。如果缺乏合适台阶的话,怡红院这个小单位未来的局面不会太乐观,冷战是免不了的、效益是出不了的。

下面就要说到宝玉的领导智慧了。千万别笑我脑子进水,起码说明我还是有脑子的,不信?请继续听我分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薛蟠请喝,宝玉去了,喝得有点高,晚间踉跄回来,只见院中早把乘凉枕榻设下,榻上有个人睡着。宝玉只当是袭人,一面在榻沿上坐下,一面推他,问:“疼的好些了?”只见那人翻身起来说:“何苦来,又招我!”宝玉一看,原来不是袭人,却是晴雯。宝玉将他一拉,拉在身旁坐下,笑道:“你的性子越发惯娇了。早起就是跌了扇子,我不过说了那两句,你就说上那些话。说我也罢了,袭人好意来劝,你又括上他,你自己想想,该不该?”

白天还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又“拉拉扯扯”,说明了什么?说明宝玉是深知晴雯心性且亦自知的。尽管他有些醉了,依然能准确判断晴雯的行为动机----给个机会让你解释,和解的意图很明显。宝玉敏锐的抓住这个机会,主动拉近距离,使得原本心存芥蒂的上下级关系,又变得单纯可爱起来。

宝玉的“知人”,在这个桥段里表现非常明显。他批评晴雯的任性,其实是在赞美晴雯的漂亮,因为只有漂亮的女子才会任性;他主动与晴雯亲近,也是在认可晴雯的率真与灵性,因为任性的女子更少权谋机诈,不会曲里拐弯;其后的任其撕扇,更能显示他知人至深----封建时代女子的宿命如此,得宠止于泄愤,能够泄愤足矣。

宝玉的“自知”,在这个桥段里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一进来不是说洗澡、吃果子,就是跟晴雯讲大道理,而对白天的那些过头话只字不提,连个道歉的意思也没有,何故?身份使然也。在特定情形下,领导错了,未必都需要道歉,在行动上有那个意思即可了。什么叫特定情形?晴雯缺乏当时所要求的奴才之德行,宝玉亦就无需遵守主子的德行,此谓大智若愚。

古人云:“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怡红院里的几个大丫头各有所长,宝玉对她们也确乎各有所知,用起来得心应手。

一般来说,知人和自知这两种品质是很难结合在一起的。过于自知,往往会自作聪明,甚至疑,注意了细节,忽略了关键。过于知人,往往锱铢必较,至察无朋,有沦为“孤家寡人”之风险。但愿天下成大事者,在该知人处知人,在该自知时自知。如此,就修炼到家了。

借尸还魂的妙处

晴雯撕扇,扇子只是宝玉所借的一个道具,让晴雯泄愤,回归本我。虽然宝玉说了一通新鲜别致的“爱物论”,但难掩其中的领导智慧。

书中这样写的,晴雯笑道:“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任晴雯撕了几把扇子,连匣子里珍藏的古扇也要拿来给晴雯撕,宝玉还遥应褒姒笑狼烟之典,说什么“千金难买一笑”。

有位专家分析宝玉的物用论,提出“是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倒在其次了”的观点。我以为恰恰相反,宝玉此举的用意,实是在有效挖掘下属的内在潜质。试想,换了袭人或麝月,他还会这么慷慨吗?还会说这一番道理吗?

关于古扇的珍贵,曹公在书中有详细说明,比如那个石呆子珍藏祖传古扇,宁愿饿死冻死,给上千两银子也不出卖;比如贾赦为了强占古扇,借贾雨村之手对石呆子讹以罪名,等等,这些人执于物是限于物的本身,而宝玉执于物却是进而“怡他”,正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妙处。

领导之待下,也应如此。借尸还魂,源自八仙中铁拐李的故事,后来引申出两种说法,一种是借没用的用,一种是借可用的用。纵观中国历史,它实际上已成为改朝换代之际夺天下者惯用的手法。“三十六计”的看法最为独到,“有用者不可借”,要“借不能用者而用之”,这样才可以安全地达到借尸者的目的。

宝玉的执物待下,正是属于前者。扇子无非观赏与纳凉,珍藏古扇如果不是为了升值,那么,它根本无用。宝玉不是周幽王,晴雯也不是褒姒,他们至少没有搞过烽火戏诸侯,晴雯撕的扇子数量也有限得多。借几把没用的扇子,能够平复下属的怨气,换来下属的归心,怕才是“爱物论”的真意。

爱鹤失众的警示

“使人者,器(重)之”。(《论语.颜渊》)

这本身无错,问题在于“器”到何种程度。领导待下,核心是人,目的在于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令团队成员自动自发的工作。但若过于宠爱某个部下而不能平衡其他部下的情绪,效果会适得其反,引发各种掣肘。

宝玉待晴雯,当真是没说的,但他显然在这个桥段里忽略了麝月的存在。书中有这么几句话需要提一下。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

撕扇子无疑算是破坏行为,使得原本就平和无争的麝月两次说到“少作些孽吧”,不能说不是已然埋伏下了负面的种子。这一点不和谐,晴雯也看出来了,她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宝玉还是没觉悟,继续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还怕知道的人不够多,汗!)。

对宝玉来说,几把扇子不算什么,甚至可以产生待下的价值,譬如感情价值。但在麝月以及袭人等一干人心中,会不会产生“厚此薄彼”的念头,从而引发内部的不团结呢?这绝非耸人听闻。古代有个“爱鹤失众”的典故,语出《左传.闵公二年》:“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位,余焉能战!’”就是说,春秋时代的卫懿公曾经因为爱鹤而亡国,爱鹤爱到众叛亲离的地步,堪称“玩物丧国”。汉哀帝独爱董贤,虽未到亡国的地步,却引来“千人所指,无病而死”,下场也够惨的。宝玉的原意或是想把事儿做足,殊不知却为晴雯惹来了是非。

晴雯的悲剧,固然不全怪宝玉的宠,但谁能说这不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呢?否则袭人告密又该作何解?平心而论,领导偏爱哪位下属,无可指责。皇帝爱长子,百姓爱么儿,自在情理之中。如果在偏爱的同时,注意一下环境,讲究一些方法,不让被偏爱的下属犯众怒,才能支撑起一片天。

人心齐,泰山移。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什么?是个关键。我以为,就该桥段里的宝玉待下之利弊,给领导的启示正是“扫什么”:先是扫自己的盲点,管理好自己,然后再去扫别人,大致才是“待下”能力提升的关键。


PS:您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希望读什么内容的书(非小说)。都可以留言给主页君,偶的选题工作要用的。拜谢了~另:左下角(原文链接)是本人赞助商,欢迎大家可以多多支持~

红学研究经典名著红学家红学专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贾宝玉宠爱晴雯背后的利与弊发布于2021-06-01 21:58: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