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夜雨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之孙“曹雪芹”。由于上个世纪中期特殊政治原因,他的考证结论成为定论,还被写进了教科书、词典、文学史等,致使《红楼梦》的真相被蒙蔽,广大读者被误导。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胡适及其后来追随者们的观点,就会发现胡适红学的漏洞很多,这样的研究同时也严重违背了胡适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

袁枚(1716年-1798年)的《随园诗话》是胡适论证《红楼梦》作者是曹寅之孙曹雪芹的首要资料。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引用了《随园诗话》卷二第二三条的说法:
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文中的“曹练亭”应为曹楝亭,即曹寅。胡适认为有关《红楼梦》的旁证资料,这条最早,根据这个说法得出乾隆时期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所作的结论,并在《红楼梦考证》的初稿中认可袁枚所说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子的说法。
程伟元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出版的程甲本序言是这么说的:“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通过程伟元的序言可知,在乾隆年间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说法很多,胡适所说的乾隆时期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所作是不正确的。

胡适认为袁枚的这个资料最早,所以在《红楼梦考证》的初稿里认可了《红楼梦》作者是曹寅之子曹雪芹这个说法。袁枚的说法是不是最早姑且不论,即使袁枚的说法最早,也不足以说明袁枚的说法就是可靠的。程伟元更靠近《红楼梦》的成书年代,见到的说法要比胡适多,程伟元都没有肯定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胡适凭什么就能认定袁枚的说法是正确的?而且后来胡适又否认了袁枚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子”的说法,足以证明胡适认可袁枚的说法是很轻率的。
在《随园诗话》卷十六第一七条有如下一段话:
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别院笙歌转玉绳。为待夜凉新月上,曲栏深处撤银灯。”“飞盏含豆蔻梢,冰桃雪藕绿荷包。榜人能唱湘江浪,画桨临风当板敲。”“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三首深得《竹枝》风趣。尾署“翠云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崖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袁枚这句“相隔已百年矣”,足见袁枚和雪芹相隔时间非常长,应该推到康熙年间。袁枚的说法起码指出曹雪芹不是与他同在乾隆朝,袁玫的说法并不可信,而胡适却完全无视了袁枚的这段话。
胡适后来看到了杨钟羲于民国时期写的《雪桥诗话》里有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说法,并通过杨钟羲得知,这个说法来自敦诚的《四松堂集》。在没有证据表明,敦诚敦敏的朋友曹雪芹(名霑字芹圃)跟《红楼梦》有任何关系,只是《四松堂集》里提到了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情况下,胡适又将袁枚的曹寅之子著《红楼梦》的说法嫁接过来,得出了敦诚敦敏的朋友曹雪芹是曹寅之孙,是《红楼梦》的作者的结论。其实《四松堂集》本来并没有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说法,这个说法来自《四松堂集付刻底本》(供刻印用)加的一条笺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赴织造之任”。曹寅逝于1712年,而胡适红学考证的曹寅之孙“曹雪芹”最早生于1715年。既然“曹雪芹”生于曹寅去世以后,他又怎么会“随其先祖寅赴织造之任”?由此可见,这条贴笺也是错误的。这条笺注既然不是底本的原文内容,说明敦诚敦敏认识的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综上所述,敦诚敦敏认识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说法不可靠,曹寅之孙是《红楼梦》作者的说法也不可靠,胡适得出的结论没有一条是站得住脚的。
胡适在得出曹寅之孙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后,就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红楼梦》写的是曹家事的结论。尽管胡适的说法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可,但毕竟还只是一家之言,他的老师蔡元培并不认可这个说法。
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中,毛泽东说:“《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何其芳也写了个序,又出了个吴世昌。这是新红学,老的不算。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毛泽东的话其实也没有对红楼梦完全定性,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伟人的话就是真理。这样,胡适的观点就成了定论,成了红学研究不可动摇的结论,也被写进了教科书中,其他的《红楼梦》研究学派一时偃旗息鼓,直到现在胡适派红学还继承着这份政治遗产。于是曹寅之孙曹雪芹成了一个天才,诗词、戏曲、中医、饮食、建筑、绘画……样样精通,三十岁左右就开始创作《红楼梦》。而这个曹雪芹除了《红楼梦》,没有留下任何其他作品。红学家到现在都没有证据证明这个曹雪芹生父是谁、生卒年是哪年,曹家家谱也没这个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说曹寅之孙“曹雪芹”是子虚乌有的,是胡适强加给曹家的,《红楼梦》中明确写着的增删者“曹雪芹”只是个化名而已。
现在红学家普遍认为曹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生于约1715年。但曹家家谱上曹颙之子是曹天佑,并不叫曹雪芹,他官至州同,也根本不是穷困潦倒“举家食粥常赊”。再说,遗腹子怎么受“严父之训”,又怎么会有弟弟?遗腹子之说与《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书中情节和批语提示严重不符。可见胡适得出的曹寅之孙曹雪芹著《红楼梦》是多么的荒谬,建立在这个结论上的诸如《红楼梦》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都是错误的。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严重违背他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不能称其为考证,而是牵强附会而已。
研究《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应该仔细研究小说文本和批语,毕竟文本和批语是摆在那里实实在在的东西。曹雪芹是不是作者、是谁的子孙并不是那么重要。胡适妄图通过确定作者以确定《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如果定对了《红楼梦》作者,可能是会对理解《红楼梦》主题思想有一点帮助,但如果定错了作者,那么就彻底背离《红楼梦》真正的主题思想了。而事实证明,胡适的确是定错了作者。更令人失望的是,还有很多人对胡适的结论深信不疑,在其他学派对《红楼梦》作出合理的解读后,有人还拿出胡适的结论进行质疑,可见胡适的学说毒害之深。只有揭穿胡适的伪考证和错误观点,《红楼梦》的真相才能浮出水面。
《红楼梦》开篇提到了“末世”,由于受胡适观点的束缚,“末世”被主流红学解释成了封建社会的末世。这样一来,伟大的天才曹雪芹又多了一项“功绩”,那就是预言了封建社会必将会灭亡。这是典型的脱离时代背景以现代观点看问题,胡适红学为了维护曹寅之孙的著作权,连产生于十九世纪的马克思理论也搬出来了。其实如果抛弃胡适观点,将“末世”理解成一个改朝换代的时期,那么“你方唱罢我登场”、“虎兕相逢”、“白骨如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等词语就很好理解了。《红楼梦》创作于清初,故事背景就是明朝“末世”,而宝玉的 “男浊女清”、“华夷之辨”、“文死谏武死战”等异端思想产生于这个异族入侵、明清代、思想动荡的时期也非常合理。作者心怀故国,而那时只能剃发易服屈从于清廷的淫威,“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以悲痛哀悼的心情,以家喻国,隐写了明末清初这段改朝换代的血泪史,并对明亡的原因进行了反思。风月宝鉴,清风明月,以史为鉴,正面是爱情故事,背面是白骨如山,跛足道人让贾瑞照风月宝鉴背面,就是提醒读者要看书的背面隐写的历史。探春那段自杀自灭的言论正是对明亡进行的反思,而这段话跟曹家事是一点都牵扯不上的。

在《红楼梦》之前,丁耀亢(1599年-1669年)写了《续金瓶梅》,以宋金征战为背景,描写了金人南下、汉人受苦状况,借谴责金人的暴行影射清廷的暴行。他的书一出,丁耀亢便入狱,清廷也多次查禁此书。
有了《续金瓶梅》的前车之鉴,《红楼梦》作者采取了更高明更隐晦的写作手法,以贾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恋爱情故事为主线,影射明清争夺天下的历史。通灵宝玉象征传国玉玺,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正好对应。贾宝玉是通灵宝玉的人格化,代表皇权,贾宝玉喜欢吃胭脂,正如玉玺离不开印泥。朱乃赤心木,林黛玉代表明,清的前身是金,薛宝钗及薛家代表清。薛家到了贾家,住到了贾家东北角就不走了,妄图通过“金玉良缘”的谎言使薛宝钗和贾宝玉成婚,暗喻清占据了明朝的东北角觊觎中原的皇权。林黛玉死后,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暗喻清朝夺得了天下。
《红楼梦》这部小说构思奇巧,写作手法独特,如果定错了时代背景,不掌握书中特殊的写作手法,囫囵吞枣地阅读,是不解其中味的。

———————————————————

校对:王华东 至真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薛宝钗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薛宝钗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微信 ,欣赏更多薛宝钗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精品文章!

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胡适的错误考证,致使《红楼梦》的真相被蒙蔽发布于2021-06-02 10:32: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