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专咏“年老”者实不多见。难得的是,同为唐代诗人的白居刘禹锡,曾以“年老”为题吟诗唱和,成为千古佳话。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同龄人,均生于公元772年,前者活了84岁,后者活了80岁,在古代可谓是龟鹤遐寿了。

      晚年,两人均定居于洛阳,因患眼疾、足疾等老年疾患,看书、活动多有不便。于是,便有了两位历经坎坷、同病相怜的老人,围绕“年老”的诗词唱和,为后人如何对待“年老"留下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见解。


?

      白居易写给刘禹锡(字梦得)的诗为《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
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
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
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
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
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
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译成白话的意思是:我和你都老了,就不要问老是什么样子了。因眼睛干涩,一到晚上便早早睡去,早晨起来头昏昏沉沉连头发都懒得梳了。只是偶尔拄着拐杖出门,大多数时候都是闭门待在家里。就连新磨的镜子都懒得去照一照了,闲暇时只能读一些闲杂书打发时间。对故人旧友的怀念愈发深刻,而少年时的那些记忆却越来越生疏淡漠了。唯有和好友闲聊时还有些兴致,可惜这样的时日也为数不多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画像

      刘禹锡回复白居易的诗为《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
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
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
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
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
下此便翛然。
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译成白话的意思是:人谁不害怕衰老呀,老了又有谁来怜惜呢?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缠身。经历的世事多见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仅从艺术的角度看,应该说,两首咏“年老"的诗水平都很高。特别是对“年老”者的境遇和心态,两人的刻划可谓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而从对“年老”的态度看,白居易的诗则稍逊。面对“年老”、“岁暮”、“晚景”,白居易流露出的消极和悲观情绪居多,似乎少了一点儿积极和乐观。 而刘禹锡的诗在客观描述“年老”現实的同时,抒发的是一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气。特别是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句,积极向上,比喻形象,脍炙人口,成为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经典名句。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两位诗词大家咏“年老”的诗词,特别是刘禹锡的诗,对于正确认识和对待“年老”,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告诉我们,“年老”不仅不可怕,而且具有“千帆历尽且从容”的优势。老了,只要能保持一颗童心,不减对生活的热情,同样能活出一番精彩!

       本人年近八十,早已进入“年老”。老年生活虽算不上消极,但也称不起精彩。童心虽有,热情亦存,但却一无所成。咏读两位大诗人写“年老”的诗,深感差距,惭愧不已,遂有感而发,吟成《年老自嘲》以自励。

《年老自嘲》
一日三餐度暮年,
无所事事享清闲。
舞文羞读韩柳苏,
弄墨愧临王欧颜。
学琴指硬弦声涩,
习武腿软马步偏。
不问人生余几何,
多彩晚霞任涂染。
(2023年7月于北京

?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诗与“年老”发布于2023-11-14 2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