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我的母亲今天98岁了,住在行唐县城,由我们兄弟姐妹轮流照顾,每人一个月。这个月轮到我了,每天除陪伴母亲外,闲着没事,于是又把几年前的一个母亲节写的关于母亲的文字翻出来整理了一下。因篇幅较长,分成上、下两篇。

       快到母亲节了,接到在邯郸市工作的姪女电话,问我能否写一写奶奶——我的母亲。姪女爱好朗诵,说等我写好后转给她,由她朗诵并制成音频。于是我欣然领命,一鼓作气写下了这篇文字。

        母亲192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排行老大,下有妹妹、弟弟各一人。因早年丧父,加之家境贫寒,从小便帮助孀居的姥姥操持家务,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是,天分极高的母亲,在精明能干的寡妇姥姥的言传身教下,近乎完美地接受了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等德观念。此外,难以逃避的各种农活和家务又使母亲精通了一个农村妇女赖以谋生的全部技能。因此,母亲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她高尚的思想品质、丰富的人生阅历、娴熟的劳动技能,是在任何大学都未必能学到的。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贫穷、传统的单亲家庭中,度过了童年、少年,走上了自己漫漫的人生旅途。

        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旧社会,母亲刚满十八岁便嫁给了父亲。说起与父亲的结合,母亲至今耿耿于怀,但又毫无怨言。当时,年轻人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听母亲讲,她直到结婚入洞房之前,从未见过父亲一面。因此,母亲与父亲的结合,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基础

        在与父亲长达52年的的婚姻中,母亲始终坚守着自己对旧时婚姻的理解与忠诚,默默地践行着传统女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善待姑伯,团结妯娌的职责。对于父亲的大男子主义乃至偶尔的动粗,母亲也历来是以大局为重,泰然处之。父亲为人很好,唯一的毛病就是年轻时脾气比较暴燥,经常因不大点儿事就朝母亲发横,而且一生气就躺在炕上睡大觉,连饭也不吃。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母亲总是等局面稍缓和后,便主动向父亲示好,而且还要做点好吃的给父亲。母亲的大道理是:男人是一家之长,他身体垮了,日子还怎么过,我不能和他一样!

        等儿女们都结婚成家后,每次与母亲谈起她与父亲的婚姻话题,她都是强调,我们那个年代不兴什么自由恋爱,还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母亲的话语中,我既体会到母亲面对旧式婚姻的无奈和无助,同时也感到,母亲对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的领悟与践行堪称“模范”!

        在我们村,母亲的吃苦耐劳是出了名的。由于家里穷,孩子又多,母亲几乎成了干活的机器。在我们家,一年中从春到冬,一天中从早到晚,全都是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母亲不仅要侍奉公婆,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农忙时还要下田干农活。农家的所有活计,比如推碾做饭,纺纱织布,缝补浆洗,挑水浇园,锄草犁地,秋收打场......,没有母亲不干的活计。不说别的,仅是一家八九口子人的衣服鞋袜这一项,那劳动量就能令人不寒而栗。那时候,因为买不起,家里所有人的衣服鞋袜,从材料到成品,全部要靠母亲一人制作。光是布鞋每年就要制作几十上百双,更不要说还有全家人的四季衣服、棉鞋、袜子、棉帽......。一件衣服从弹棉、纺线、织布到染色,再到剪裁缝制;一双鞋子从制葛白到搓麻绳、再到纳鞋底、上鞋面,那一项也不下几十道工序。母亲一天到晚总是丢下耙子拿扫把,一刻也闲不下来。

        小时候,每当半夜醒来,总能听到纺车的嗡叫声,那又是母亲在熬夜纺纱了。因为家里房子少,我家的织布机安放在院子的地窖内。地窖只有四五平米左右的面积,空间狭小,人进去连腰都直不起来,在里面待久了,呼吸都有点困难。为了抢时间、多织布,母亲一进地窖就是半天。至到今天,那咣当、咣当的织机声,我仍记忆犹新。

        在我家的炕尾上,经常堆满着母亲的劳动果实。那一匹匹织就的各色土布、一摞一摞纳好的鞋底、一筐一筐纺成的线穗......饱含着母亲多少辛劳和汗水呀!小时候,我真弄不清楚,母亲瘦小的身躯里,怎么会蕴藏着那么大的能量呀!

        记忆中,母亲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是过年之前的个把月。因家里穷,孩子又多,一年到头很少添置新衣服。每到腊月,母亲除了要准备过年的食物外,主要活计就是为我们六七个孩子缝制过年衣服。由于布料不够,有的孩子是里、面全新的衣服,有的则只能以旧翻新。新衣服自不必说,以旧翻新也非常耗时费力,首先要将旧棉衣拆开,把里和面洗净,然后再重新缝制起来。当时家里买不起缝纫机,所有工序全靠母亲一针一线手工完成。整个腊月里,母亲简直就像一只忙忙碌碌的蜜蜂,没日没夜地操劳。白天要推碾拉磨,煮肉灌肠,做豆腐,蒸馒头......只能到了晚上才能挑灯夜战,缝制衣服。记得,母亲几乎每天都要熬夜到清晨。那情景、那画面,永远铭刻在了我童年的记忆中:静静的夜里,灰暗的煤油灯下,一位正在为孩子赶制衣服的母亲的背影。

        母亲不仅能吃苦,而且心灵手巧。可以说,在我们乡下,没有母亲干不了的活儿。记忆中,灶上的活,母亲是样样精通。其中,蒸馒头更是母亲的拿手功夫。村里许多人家的主妇一到蒸馒头时就发憷,生怕失手。由于母亲是蒸馒头高手,于是便经常被作为把式请去帮忙。母亲从来是有求必应,而且很少失手。母亲只要用鼻子闻一闻,就知道面发开没有,碱使好没有。

        在我家的饭谱中,母亲做的手擀面也是我的最爱。无论是白面,还是荞面或地瓜面,经过母亲的一番操弄,不一会儿就能变成一缕缕精致的面条。母亲的手擀面不仅煮起来爽朗利索,吃起来更是劲道可口。我向母亲请教过蒸馒头和手擀面的秘诀,母亲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窍门全在心中,功夫全在手上。”

        除了厨艺外,母亲的针线活更是出类拔萃,是我们村有名的巧媳妇。从纺纱到织布,从剪裁到缝制,从成人衣到儿童服,从帽子到鞋子,母亲是样样会干,样样精通。我家周边邻里,谁家主妇在针线活上遇到了难题,都爱找母亲帮忙,母亲一般都能给予圆满解决。我亲眼目睹过,母亲通过经线和纬线的变化,能够织出了五颜六色的条纹和格纹土布;通过各色丝线的巧妙搭配,在白布上绣出一幅幅漂亮的画面:盛开的桃花、戏水的鸳鸯,绽笑的石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缝制的虎头童鞋、兔型童帽和绣花枕,那简直就是一件件工艺品。

        母亲一共生育了我们兄弟姐们七人。对于子女,母亲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我从初中起便开始住校,只有周日和寒暑假才能与母亲团聚,大学更是远离家乡,与母亲聚少离多。但母亲的爱却始终陪伴着我,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令我刻骨铭心。

        上中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生每人每天配给8两粮食,加之没啥副食,根本填不饱肚子。每到周末回家,母亲总是变着法地弄吃的,让我填充那辘辘饥肠。临返校时,母亲恨不得把所有能够带到学校吃的东西都给我带走:既有今天已经没有人稀罕的地瓜面,还有今天只能喂猪的蔓菁干。有几年,由于粮食不足,为了让两个下地干活的弟弟吃饱,母亲经常是干粮尽着他们吃,自己喝点稀的完事。

        母亲是一个特别重亲情,重感情的人,不论是娘家一方还是婆家一方,母亲都维持、交往得很好。我的姥姥,年纪轻轻便守寡了,加之母亲唯一弟弟年级尚小,因此日子过得分外艰难。母亲作为家中的大姐,婚后一直不忘帮助姥姥操持家务。我村距母亲娘家5里地,母亲这辈子数不清去过娘家多少趟。

        在我们乡下,一年中有三个祭奠已故亲人的日子,即清明、阴历七月十五、十月初十。凡这几个日子,母亲是必定要去祭奠我们的外祖父的,一次不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娘家村过庙会,母亲也是一定要去的。一来是为了与娘家人聚聚,更是为了帮助姥姥照顾各路来赶庙会的客人。

        舅舅有过两段婚姻,但都未能给家里添一个男丁。姥姥封建思想比较严重,这件事便成了她的心病。为了让姥姥舒心和舅舅有后,母亲便亲自运筹,并不远千里跑到山西省为舅舅抱养了一个儿子。之后,母亲又从各个方面照顾和帮助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子,直到他成家立业。母亲很为自己操办的这件事有几分得意,一有机会就在人前夸奖她抱来的这个侄子。

        姥姥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走娘家的次数就更多了。姥姥去世前的日子里,母亲更是衣不解带地精心照顾,默默地尽最后一点孝心。姥姥生前每每说起母亲,总是俺云子(母亲小名)长,俺云子短地称赞不已,满意、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姥姥去世没几年,母亲唯一的小弟我的舅舅又身患胃癌,而且一确诊就已经是晚期。那段时间,母亲的精因受到沉重打击而几近崩溃。为给舅舅争取一线生的希望,母亲不惜抛下重病在身需要照顾的父亲,陪着舅舅到北京来找我想办法。当得知确实没有办法可治时,母亲更是有一点空闲便步行十多里地去看望舅舅。由于整天守护在舅舅身边,父亲去世时,母亲竟然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尽管如此,我从来没有从母亲嘴里听到过任何抱怨。为了娘家,母亲可是没少操了心!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平凡中寓伟大——记母亲(上)发布于2023-11-14 21: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