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介绍了柏拉图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这一期,我们进入柏拉图哲学思想最核心和著名的部分——理念论。理念论是柏拉图对本体论核心问题,即世界本质的回答,也是其认识论和德哲学的基础。关于理念论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在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理想国》的第五卷至第七卷。

 

 

 

 

我们说过,柏拉图的思想受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影响很大。他的哲学贯穿了古希腊早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即面对感官感知到的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试图寻找其背后稳定不变的本质。同时,这也是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对智者派批判的起点:智者派主张人不可能获得普遍的真正知识,就是基于人们感官感知到的世界总是不断变化的,且不同的人感知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抓住了变化的现象背后不变的本质,柏拉图便有力地提出,关于真正世界本质的真知是一定存在且可以被认识的。

 

首先,柏拉图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承认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中。而且,具体事物永远像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说的,同时具有相互矛盾的特征,比如美的事物一定也有不美的一面。所以,柏拉图说,这些事物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不是真正真实的世界,只是表象和幻觉。和许多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一样,他认为在多变的感官世界背后,存在着稳定不变的世界本质。这里,他接受了巴门尼德的观点——真正的存在者是持久、不变和永恒的。在柏拉图的体系中,这种不变的世界本质就是“理念”。

 

永恒的实在——理念

 

理念是什么?虽然柏拉图在不同著作中表述也有不同之处,但总体来说,可以认为理念就是包含了使各种事物成为它自身的本质特征的非物质的实在,是可感世界中的事物永恒不变的原型。比如,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圆形都是不完美的,它们都是完美的“圆形”理念的摹本。再比如,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马,颜色形态不同,大小各异,但却知道它们都是马,这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有“马”的概念。这里柏拉图承袭了苏格拉底的概念学说:概念界定了使事物成为它自身的本质特征。具体的马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马”这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当我们谈论“马如何如何”时,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指某一匹特定的马,而是指抽象的“马”。和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为只有存在的东西才能被表达。所以,一定存在概念所对应的抽象的“马”的理念。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包含了所有使马成为马的本质特征,是衍生出所有不同的马的原型。具体的马有生有死,不断变化,但马的理念只有一个,且永恒不变。

 

 

那么,是不是每一类具体事物都有自己对应的理念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凡是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个体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但在《巴门尼德篇》中,他又说“必定没有”淤泥或污物的理念,似乎只有有价值的事物才有理念。我们不能确定是柏拉图的思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还是前后有所变化,但无论如何,美、正义这些本身就是抽象的价值也有它们的理念是柏拉图强调的。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指出,我们通常首先在一个特殊事物或人身上领会到美。但此后,“我们很快就觉察到一种形态的美和另一种形态的美是类似的”,这使我们从美的有形之物转向“美”本身——这就是它的理念。各种各样美的事物都指向不变的“美”的理念,它独立于那些不断变得美或不美的事物永恒存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也强调,当我们探究真正的“正义”时,我们不是需要某些正义的具体事例,而是关注使这些事物成为“正义”的原因,这种稳定不变的本质就是“正义”的理念。

 

作为柏拉图思想的本体论基础,理念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对其整个思想体系都十分重要。

 

首先,柏拉图强调理念是独立于可感世界的。这就是他关于存在的二元论思想——世界以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分为两部分,理念的部分和可感事物的部分。他强调前者才是真实而有价值的世界本质,而我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仅仅是理念这一存在本质和原型的拙劣摹本,是虚幻而不可靠的。在这一点上,他和自己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形成了对立的不同派别。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柏拉图认为一般性先于特殊性存在,独立于特殊性,个别事物是在代表一般性的理念之下衍生出来的,分有了自己的理念,但理念和个别事物是分离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性包含于特殊性,不可能与特殊性相分离。比如,“马”的本质特征存在和蕴含于一匹匹特殊的马中,脱离了这些特殊的马,代表马的一般性的理念也就不存在。这种本体论上的差异,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以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著称的整个思想体系的根源。

 

 

其次,柏拉图认为理念不是人类心灵甚至上帝心灵中的思想,而是客观实在。理念虽然是非物质的、不可感的,不在任何空间中,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体。理念是先验的,人只能认识它,绝不能创造它。这体现了整个古希腊哲学中贯穿的一种思想,即宇宙中存在一种先于一切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运行规律。这也构成了柏拉图反击智者派、建立其道德哲学的基础。既然真、善、美都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也就是客观的标准,柏拉图便很自然地认为存在普遍的伦理-政治规范。智者派用来为其道德相对主义辩护的只是不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真、善、美的永恒理念并不以这些习俗的产生和消亡为转移。

 

 

第三,柏拉图的理念不是某种特殊的物质,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质的回答可以说有两类:一类是某种具体物质,比如水、原子等;另一类以毕达哥拉斯的“数”为代表,是一种抽象的结构。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理念的种类很多,却绝不是没有组织和混乱的,而是依据逻辑存在的有机统一体,柏拉图十分强调其整体性。根本上说,是这样的逻辑结构构成了世界本质,而它所构成的世界自然也是秩序良好的。善的理念是这一体系中的最高理念,是其他所有理念的源泉,也是整个宇宙存在的原因和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在上述分类中站在毕达哥拉斯一派。再次体现了希腊人对世界秩序的强调,也承袭了苏格拉底的目的论的世界观。柏拉图更加明确地指出,整个世界都是由具有最高价值和实在性的善的理念规定的,所有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目的都是符合最高的“善”赋予它的功能。这便不难理解柏拉图的思想既强调存在的客观性,又充满了类似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宗教式的情怀,和他强调普遍道德准则的伦理学、崇尚权威的政治哲学也是一脉相承。

 

 

洞穴比喻

 

关于理念及其与可感世界的关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加以说明: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群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脖子和腿脚都被锁链锁住,无法动弹,甚至无法扭头,只能朝前看到洞穴的墙壁。他们后面有一块高地,上方有一团火。高地前面有另一些人,扛着用石头、木头等做成的动物、人等形状的器具来回走动,火光把这些器具的影子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囚徒看不到火和身后的人以及他们扛着的东西,甚至看不到彼此,墙上的影子是他们唯一能看到的东西,他们自然认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事物。

 

 

柏拉图问,如果一个囚徒被解除锁链,被迫转过身,他会怎么样?他的动作恐怕会痛苦吃力,看到高地上的人和他们扛着的东西,他恐怕会觉得火光下的物体不如自己看惯的墙上的影子清晰。看到火光,他的眼睛恐怕会不舒服。这时,他很可能要努力逃离解放他的人,回到自己熟悉的影子前面。

 

假如囚徒不能回转,而是被迫走出洞穴,阳光会刺痛他的眼睛,一开始他会看不清被告知是真实的任何东西。过一段时间他才能适应,首先会认出一些影子,因为这和他在洞穴中习惯看到的东西类似。然后,他将认出人们和各种东西在水中的倒影,这已经比影子告诉了他多得多的关于真实事物的信息。此后,他将看到真实的事物本身。最后,他将望向空中,看到太阳。他将最终理解,太阳是产生一切的原因,也是事物能被看到的原因。

 

这时,这个被解放的囚徒将理解洞穴中的一切与真正真实的世界多么不同。在洞穴中,被束缚的囚徒们把对墙上的影子看得最清楚、前后顺序记得最准的囚徒认为是最有智慧的。现在,这个被解放了的人自然无法再羡慕这样的“智慧”,而是觉得洞穴中囚徒可悲可怜。

 

 

如果他回到洞穴中,试图把这一切告诉曾经的囚徒伙伴,劝他们走出洞穴,必将十分艰难。刚回到洞穴时,他会因为从光天化日之下突然进入到黑暗的地方,不再能看清自己曾经能看清的影子。没有解放的囚徒们会嘲笑他,认为走出洞穴徒劳无益。

 

 

这个比喻中,太阳象征善的理念,洞穴外代表理念世界,洞穴内代表可感世界。洞穴外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太阳是万物产生的最终原因。洞穴中的一切,只是对外面真实世界的模仿。而人们认识到这一切的过程,代表了获取知识的路径和不同阶段。下一期,我们将从这里出发,进入柏拉图的知识论。

 

欢迎关注小猫哲学课堂

哲学:离生活最近的猫头鹰

山与海的拥抱——古希腊哲学的诞生

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一):米利都学派

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二):毕达哥拉斯

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三):赫拉克利特

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四):巴门尼德

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五):芝诺

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六):恩培多克勒 & 阿那克萨戈拉

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七):原子论者

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派

小猫哲学课堂插播:逻辑准备

古希腊哲学之巅:苏格拉底

小猫读哲学经典:《申辩篇》

小猫读哲学经典:《克里托篇》

古希腊哲学之巅:柏拉图和他的时代


引伸阅读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古希腊哲学之巅:柏拉图和他的理念发布于2021-06-29 08: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