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3月5日惊蛰,我破解了一个字,3月7日又破解了(gài)字。近来过年7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酒喝得太狠,头晕胃疼,不得不暂停一两天,那就趁机把它俩和其他有关的字凑成一篇文章吧。

图1  震的甲骨文

根据专家的研究,图1中的甲骨文就是震字的原型,其结构为上辰下止,有时还要在止旁边加上两三个小点。现在绝大部分专家学者都认同这个释读,所以我也很坚定地认为,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震。
专家们尽管已经释读正确,却由于他们对辰的造字法的理解错误,而无法正确解释这个甲骨文是根据什么原理造出来的。因为我早就认为辰是“山水间的路”并引申为农田(详见《石头,石头》)且把早上下地干活的7点到9点命名为辰时(详见《十二地支通解(三):辰巳午未》),所以才能正确诠释图1的震字。

图2  震的字源演变

知道了辰是山水间的道路即山路,图1里这个字的造字原理就可理解为“在山路上跺脚”从而会意震动。尽管殷商时期也会有地震,但“地震”是很难用宏大叙事的手法来造会意字的,所以就近取诸身,以在山路上跺脚来形象地会意:跺脚不但会引起地的震动,而且还会有响动。
这样理解的话,字里的这些小点就是有必要的了,跺脚不但会溅起灰尘从而需要用小点来象形,而且“震动”本身也需要具体的笔画来刻画,而小点就能会意震动。因此在造字之初,震字里应该是有三个小点的,只是写字的人容偷懒,常常把那些小点给忽略掉。
由于“辰+止”是震动的意思,战国的造字人便把辰作为声旁造出了一些形声字,如震、振、赈、唇等,辰在这里不仅表声,而且还兼表了一部分义。
从字形上分析,可以说得通图1里的字是震,但在卜辞中是这个含义吗?严谨起见,我还得引用卜辞来证明。

图3  卜骨

从《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里我找到了两片带震字的卜骨,编号分别为合41749和合41750,它们都是贞问“今夕師不震”的。下面我再附上其甲骨文描摹和翻译

图4  带震卜辞一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卜骨上的四个震字的写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的描摹者却偷懒,都描或拷贝成了同一个字形。这样做有点不负责任,很可能给后来人造成误解误读。所以我们读书时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多方求证一下。
另外我要再次啰嗦一句,由于那个垖字(去掉土字旁)我打不出来,且我认为其为師字的源头,因此在打字时,我都会把它打成師。
根据图3的几条卜辞,我们就能完全断定这是个震字了吗?不能,因为至少证据不足。那我就再找一条。

图5  带震卜辞二

根据我前面的造字法分析和这条“乙丑卜?(què),贞,兹邑亡震”,就可基本确定,图1里的字形就是地震的意思了。
当然我们还可能有另一个疑问:图4里“今夕師不震”里的師是个什么意思?如果它指军队,则这个“辰+止”就不能是地震的意思了。但如果我们把師理解为“(部队)驻扎地”,则图4里的“辰+止”就可理解为地震当然,師也可能指京师。这个我以后有闲时再深入研究)。
于是我又去找且找到了一条可以回答上面疑问的卜辞。

图6  師与邑

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我解释了眔(dà)的引申义之一是连词与、及、和的意思,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那么图6里的卜辞“贞行以有師眔有邑”中的“有師”就跟“有邑”是同一性质的东西。邑很明确是城邑,则師也会是与邑同类的东西,我理解为“(部队)驻扎地”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一场地震后,商王担心其军队的驻地(或京师)是否也有地震从而占卜,是顺理成章可想而知的。
这样一堆卜辞逻辑下来,应该能证明图1里的“辰+止”是地震、震动的意思了吧?
 
说完了震,接下来说
匃这个字许多人不认识,但它的异体字却是大家都熟悉的(另一个异体字为,按理说这个写法才是正确的)。由于我们大都只知道讨饭的乞丐和洪七公的丐帮,许多人便认为丐是个名词,其实在古文中,丐(匃、匄)都是乞求的意思,是个动词,因此“乞丐”是个以两个同义动词合成的双音节名词,就如大学“教授一样。

图7  匃的甲骨文

匃的甲骨文造字原理之所以至今没人能说对,概在于他们都误解了亡的造字法,另一方面是他们都把匃里面的刀误解成了人。
,我曾在《十二地支通解(五):戌亥》里引用廖文豪先生的观点认为,其造字法为会意:一个人手拿挡板把自己隐藏起来,从而会意消失或没有,即无。但主流专家的观点却认为,亡的甲骨文为折断了刀尖的刀,会意无。可我们看看图7里的“亡+刀”,那个亡跟它对面的刀有多大相似度呢?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字里写两个刀——当然其中之一是折断了刀尖的,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吧?因此亡,绝对不是断了尖的刀,而是廖文豪所说的人手拿挡板。何况我还根据这个意思解开了字呢,亥与亡可以互证。

图8  亡的甲骨文

从图8和图7的字形上,我们还能更进一步推断亡里的人是在地上伸腿坐着的,坐到地上人会更显矮,因此也就更容易隐藏。我过去说亥字是盖着被子侧躺着的人,所以亥多了一条枕头和一条腿。
正确诠释了亡的造字法,就可准确把握匃的造字原理了。一个猫着身子在物体后面隐藏的人,面前出现了一把刀,这说明是被人搜出来了。他这时最需要做的就是乞求饶命,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东躲西藏的可怜人(很可能是奴隶)要被(主)人加害了。因此《甲骨文字典》里说,根据卜辞推断,匃有两层含义,一为乞求,二读如害。

图9  《甲骨文字典》释匃

匃的甲骨文里明明是个刀,前辈专家们为何都看成“人”了呢?我估计是受其说文小字形的先入为主的影响,你看匃的起手两笔,分明是个上身前倾抱东西的人(请参考包字),且在西周金文里,刀与人也常常写得难以分辨。

图10  匃的西周金文

但图10中我选的几个最早的西周金文,还是很清楚里面是个刀而不是人的。所以对于甲骨文,还是要每个字都重新研究,不能轻信前人的研究成果。
 
甲骨卜辞中,亡是且只是无的意思(例如图5卜辞里的“兹邑亡震”),为什么后来又有了无/無字呢?
我目前有了一个模糊的猜想,那就是,姬周的语言与殷商是有区别的,即除了殷商“官话”之外,姬周还有自己的方言。他们夺取政权后,需要根据其方言另外造一些字,同时改变原来的一些殷商文字的用法,如殷商时表义晚上的夕,到西周就逐渐变成了表义傍晚,同时又造了个表义晚上的夜字(我准备在下篇文章里讲)。
亡也是这个逻辑。亡原来表义无/没有,到了西周又表义逃跑、消失、死去等,同时又把殷商表义祈雨舞蹈的無用来表义无,且另造了个舞字来表义舞蹈。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看無/无

图11  无的字源演变

图12  舞的字源演变

从上面两图我们能看出,無和舞的字源是同一个甲骨文,由于图12里的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双跳舞的脚,为叙述方便,我们还是把那个甲骨文写作無吧。

图13  無/舞的甲骨文

从甲骨文字形上看,無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即大,向两边伸开的手里各有一条牛尾或其他动物的有毛的尾巴。根据其他各种资料可以推测,这是个双手拿着动物尾巴跳舞的人,或一个人双手持动物尾在跳舞
证之以卜辞,無有两重含义,《甲骨文字典》里说,其一为祈雨之舞,通雩(yú);其二为方国名,通鄦(笔者注:音xǔ,即许国)。

图14  無的商周金文

由于西周把殷商表舞蹈的無转用于表“没有”的意思,所以就得给跳舞另造个字。舞蹈的特点是什么呢?手舞足蹈!好,那就在無字下加一双脚,专用作跳舞,且还更贴切了呢。

图15  舞的金文

文章写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因为需要交代的文字和论证过程都已说清道明。但是我关注图11时总觉得还有一个疑点没澄清,即它那个“篆文”里还有个“说文奇字”
估计不怎么研究古文字的朋友都会像我以前一样,认为无是無的简化字,可一细看图11,就不能再淡定了,好奇心驱使我们想看看东汉许慎所列的这个奇字来自于何方。

 

 

图16  睡虎地秦简里的无字

我顺藤摸瓜找到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无字,其出现于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简的写作年代为秦始皇及之前,则图16里的这个无,当为战国时期秦国新造的字,从字形上分析,无=土+儿即人,人在土下,会意人已经死去且埋入了土里,所以其义为没有了,無了
加上了这一段,本文才算圆满虎尾。若觉得写得还行,就帮着点个关注呗,老乡。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无丐震亡发布于2023-03-05 10: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