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中, 官私文献、地方志、档案和日记是四大常用历史文献资料。其实, 还有许多文献中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气象信息, 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传说神话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以及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愿望, 也包含着大量的气象信息。

竺可桢曾认为“中国的历史文件中, 有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2]。胡远鹏认为,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社会的一部科技史, 是中国科技史的源头。[3]刘恭德提出:“就气候学史的探源而论, 《山海经》也可说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一部气候学佳作。”


神话中的神兽形象


《山海经》涉及的山共计448座, 每座山或有神仙居住, 或有神兽看守, 或出产特色植物。书中记载的这些神祇、神兽, 有许多与现实中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农业社会早期,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低下, 主要靠天吃饭, 农业收成受到气象灾害的极大影响。因此, 《山海经》中将一些重大的灾害, 如旱、涝等, 与一些特殊的神兽联系到一起, 神兽出现时就会发生相应的灾害。

据统计, 《山经》中对神兽具体形象进行细致描述的共计206种, 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神、兽有32种。与旱灾相关的神兽如下, 共计13条记录, 12种神、兽。其中有6种神兽出现就会造成“其邑大旱”, 有6种神兽出现会造成“天下大旱”。


表1《山海经》中与旱相关的神兽记载情况表


同样, 在《山海经》中可以提取与涝相关的神兽如下, 共计14条记录, 14种神、兽。其中有5种神兽出现会造成“其邑大水”或“郡县大水”, 有4种神兽出现会造成“天下大水”, 有1种神兽出现时会造成“其国大水”, 还有4种神、兽出现时, 会带来“飘风暴雨”或“风雨水为败”的情况。


表2《山海经》中与涝相关的神兽记载情况表


有12种神兽出现时, 就会造成“其邑大旱”或“其邑大水”“其国大水”的情况。在古代, 国、邑通称, 区别在于有无先君之旧宗庙。邑表示分封的国邑, 按尊卑等级有大小之分。神兽出现时, 最有可能看到它的应是其附近区域的居民。“其邑”具体范围大小有待进一步探讨, 但至少应在神兽出现地所属的行政区域境内或附近地区。根据神兽在《山海经》中的方位记载和周明初点校版《山海经》中的现今地名对照, 以现今的行政区划来看, 除了有2种神兽居住地不详之外, 则有3个在河南, 甘肃、山东各2种, 青海、内蒙古和山西各1种, 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沿岸省份。



袁珂认为《山海经》的著作时代, 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吕子方先生提出, 现存《山海经》的内容与最初的版本有所差异是因为掺入了后人的材料, “后人所增添的是比较系统、完整, 比较致密、文雅的东西。而书中那些比较粗陋艰懂和闳诞奇怪的东西, 正是保留下来的原始社会的记录, 正是精华所在, 并非后人窜入。” 根据以上分析只能推断《山海经》中的与气象有关的神、兽的传说从产生到成型, 应贯穿整个先秦时期, 无法进一步缩小范围, 因此对神兽出现预示的灾害也无法进一步进行分析其时间特点。



而有12种神兽出现的地点是可以大致确定的, 分布在黄河沿岸地区。刘继刚在统计了先秦时期灾害记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 先秦时期的水灾在空间分布上以河南最高, 占45%, 山东34%, 河北13%, 湖北5%, 江苏3%, 旱灾主要分布在北方旱作农业区, 主要集中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区, 其中山东45%, 河南24%, 山西16%, 陕西13%, 江苏2%, 绝大部分在黄河流域地区。


神话传说


《海经》总计9212字, 占全书的33.01%, 记载了我国远古时期大量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故事的记载和描写是对中华民族远古时代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宝贵记录。

在《山海经》中可以提取如下蕴含气象信息的神话:

表3《山海经》中的蕴含气象信息的神话


前三则神话记载了天上十日的来源, 即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 十个太阳平日生活在扶桑树上, 由三足乌载着轮流上出现在空中。十日的存在使得严重干旱事件的发生成为可能。于是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十日晒杀女丑和夸父逐日的记载。

根据当时的习俗, 旱灾出现时要将巫师赶到太阳底下暴晒, 然而可怜的女丑无法抵抗强烈的高温, 最后被活活晒死。《山海经》中有关夸父逐日的原因有不同记载, 一说为“夸父逐日走”, 一说为“夸父不量力”,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 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夸父与女丑一样, 是当时的巫师。当天下出现严重的旱情时, 巫师会进行求雨。“十日炙杀之”“将饮河而不足也”“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说明旱情的严重。求雨无果, 夸父最后也死于干旱。女丑和夸父逐日的传说, 是对我国远古时期极端干旱气候事件的记载。



除了关于旱灾神话的记载之外, 《山海经》还有多处关于涝灾神话———大禹治水的记载。“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远古时期发生了严重的涝灾, 鲧和禹父子二人先后治水, 前者用堵的方式治水最终以失败告终, 禹用疏的方式最终成功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的记载还见于共工之臣相柳 (繇) 的传说中。“禹杀相柳, 其血腥, 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 三仞三沮”, “禹湮洪水, 杀相繇。其血腥臭, 不可生谷, 其地多水, 不可居也。禹湮之, 三仞三沮” 。现今山东宁阳县还流传着其西北部的云山为当年禹疏伏山湖积石而成。


神话中蕴含的其他气象信息


“地之所载, 六合之间, 四海之内, 照之以日月, 经之以星辰, 纪之以四时, 要之以太岁, 神灵所生, 其物异形, 或夭或寿, 唯圣人能通其。" 远古时期先民就已经对昼夜长短、四时交替甚至各地的气候特点有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也都在《山海经》中有所体现。

远古先民已经注意到日月交替和日影的变化。如“有女和月母之国, 有人名曰……使无相间出没, 司其短长。” “有人名曰石夷, 来风曰韦, 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其中还出现了司日月短长、日影变化的专职人员, 如、石夷、少昊等, 这是早期天文气象专家的雏形。



远古时期, 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 对自然界的作用十分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受控于自然。风雨霜等天气现象在先民的生活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相应的在《山海经》中也有许多的记载。

“钟山之神, 名曰烛阴, 视为昼, 瞑为夜, 吹为冬, 呼为夏, 不饮, 不食, 不息, 息为风, 身长千里。” 息, 气息。息为风表明了先民对于风的由来的认识。《山海经》记载了5种风向, 分别为南风、东北风、东风、西北风和东北风。不仅对风向观察仔细, 对风速也有所记载。如《北山经》中惟号山上“其风如”, , 风急的样子。此外, 将一些特定动物的出现来作为预警和保护。如“闻粼, 见则天下大风。”



除了风之外, 雨的意象也多次出现。不仅对特定区域的气候特点观察了解细致, 对“多雨”产生的原因也试图进行阐释。如“又东三百五十里, 曰羽山, 其下多水, 其上多雨。” “神天愚居之, 是多怪风雨。" “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还注意到了山对风云的作用, “是山也, 多怪雨, 风云之所出也。”

霜、雷的意象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有九钟焉, 是知霜鸣。”霜降则钟鸣, 表明了先民对于霜降这一现象的把握和认识, 并能够做出预示。“其中多飞鱼……服之不畏雷。” “有鸟焉……橐, 冬见夏蛰, 服之不畏雷。”表明先民不仅对“雷”这一自然现象有所认识, 还能通过食用鱼肉、鸟兽等办法做出规避措施。


文字来源丨气候变化视野下的《山海经》神话研究

李忠明 相婷婷

图片来源丨百度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气候变化视野下的《山海经》神话研究发布于2023-06-29 10:39: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