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讲你不知的。


有文字记载以来,任何一种追根溯源,毫无例外指向一个地方——昆仑。从古至今,历代修仙问道、天子帝王、文人骚客,曾经都试图寻找昆仑,但都无功而返。昆仑就像一个永远不能解的谜,万古不得真相。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古人曾如此傲娇的诉说着昆仑情怀。五千年来后人都视昆仑为脉之源、万山之祖,凡及宇殿天都、传说,根由缘来无不关联到昆仑。考古范围从中国到古埃及,到非洲,甚至漂洋过海到欧洲,各依一个论据指出大昆仑是这座山脉,或是那座山脉。


找啊找啊,找了几千年,“昆仑”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影响之大,传播之广,受众之多,就具体事物而言再无之一。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谜团——“道”,这个就更难了,经历无数圣人,设计不同仪轨教理,仍然还是个谜,尘世只落得个阴阳二气、恒道大道......。


昆仑山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真是困惑了古往今来的无数过客。屈原都要仰天长问:“昆仑悬圃其尻安在?现世,有的证据支持新疆的喀喇昆仑;有的证据支持昆仑山是今天的祁连山等;有的证据论证昆仑根本不在中国,而是非洲、欧洲等地;莫衷一是,于是有的群体干脆否定昆仑不存在,是虚构的神话;反之又干脆肯定昆仑不在地球,而在四维空间。


人,凡事只有在肯定和否定之间,依附一个理由或逻辑,做了绝对选择,才会在这件事情上解脱,但不代表得到了真相。对昆仑的认识如此,对道的了知如此,人生观、世界观如此,做人做事如此,整个芸芸生者无不如此。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广义的昆仑不在地球上,根据各典籍的描述,昆仑太大,地球根本装不下昆仑;其次是昆仑跟地球一定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任何一种追溯源头,逃不出昆仑。对昆仑的研究资料和成果积攒成山,每一种成果都做到了证据收集、推理论证,完美。我时常惊叹于我们人类竟然可以将任何一种“谬论”尚或“真理”证明得令人无法反驳。




地球上的昆仑山,根据证据支撑的有好多个。其本质是先有“昆仑”这个名字之后,但是又不知道他在哪里,于是前人和后人,看看这里觉得像,就说这个就是昆仑山,看看哪里又觉得像,就说昆仑山是这个。类似情况有“蓬莱”“格里拉”等地。现世好多专家的研究就更繁乱了,还不及民间一个昆仑侠女。


秦始皇自命皇帝后,派人到处去寻昆仑,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墓里有些线索,得等考古之后。我们熟悉的是派徐福寻找蓬莱等仙境求长生不老药,结果徐福跑到日本,一去不返。后来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寻找昆仑山。据史记记载张骞溯黄河源,找到一座玉田附近的山。回来和武帝一对书上的相关信息,说这就是“昆仑山”。就这样,地理上昆仑山首次被后世命名。


昆仑的记载,主要是《山海经》《水注经》《禹贡》《淮南子》等种种古藉。如果通过这些古籍寻真相,是不可能的,因为“书”早已是不得已之“器”。后世很多文化的诠释,总以古书给出的答案说明某种正确,引经据典以令人无法质疑,已成现象。事实上,只能通过“书”的蛛丝马迹导引、探索、求真。以人观书,人书具迷;以书观妙,嗔痴遁形。


“昆”和“祁”都有指天之义,尤其这个“昆”就是“苍穹”状,这涉及到银河系总设计的问题,说开了复杂。“穹”就是圆形,昆处于上部圆,昆又可以是圆的总称,书就传述了不同的名字:昆仑丘、玉山、昆仑虚、昆仑墟等。古书传述昆仑山分三层,下层樊桐、中层玄圃,最上层叫层城,这个说的是非地球上的昆仑;又有传述昆仑是天梯或叫天柱,连接天的,这个说的是地球上的昆仑。



神秘遥远的昆仑,众说纷纭的原因是都是“绝地通天”后路听途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颛顼系的绝地通天,以及那场印刻在人类共同记忆里的大洪水。尽管如此后世还是有人到达过,《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到过。从历史文献来看是真实的。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列子在《列子·周穆王》中讲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列子是一个修仙高人,说的话可信度极高,他描述的宇宙里的蓬莱这些地方都是亲自到过的。庄子佐证,逍遥游里记录了列子御风飞行十天半月,甚至更久。


周穆王为什么能去到昆仑?颛顼绝地通天后,神权被官方彻底垄断,在权利更替的岁月里,通天的“地图”都被当权者控制。大禹之所以能治水,其中自有不为人所能理解的部分。大禹治水后铸了华夏至尊神器——九鼎,上面镌刻了官方天字第一号绝密文件“山海图”,也就是通往昆仑的地图。九鼎已经成为传说,不可能再现天日,因为他不是遗失,是消失,我们讲传国玉玺一文时,曾提到。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国医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周氏取得天下后,九鼎归入周室。武王、昭王尚属建国、固国期,并没有精力去解密九鼎上的“山海图”。到穆王时才有了西行昆仑的机缘。除《穆天子传》外,《竹本记年》记载说,周穆王通过青鸟,即今天的敦煌,一直前行到了昆仑。


穆王要到昆仑,第一站得是昆仑天梯(地球上的昆仑),也就是后人描述的昆仑天柱。这个天柱类似于传送的电梯,不一定非得用实物思维理解,可以是基地的意思。昆仑山的死亡谷(1979年昆仑山事件后著称),现代科学仪器提供了这里磁场异常的事实依据。


周穆王从地球上的“昆仑天柱”,去到了昆仑玄圃,也就是西王母所在的世界。受到了王母的款待,王母教化穆王的过程中,重点说到颛顼系时期“绝地通天”是人类的第三次“礼崩乐坏”(非孔子指出的礼和乐),如今当如何如何.....。穆王告别,王母唱歌(诗)一首赠别:“元始无意画世间,山川江湖自然;人天一别路途远,回眸已隔万重山。


通过这些传说(及更多神话)的简单梳理,可以进一步肯定:“昆仑不在地球上,昆仑与地球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那么,昆仑如果在星空之上,它到底又在哪里?


《山海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这句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困惑在于把山海经的山山水水都理解成地球上的物质状态,把山海经里的水、海等名词理解成地球上的物理之水。在银河系,“水”是一种即物理非物理的不同形式存在的。地球上的多数名词,是昆仑先有样名,地球后有随名。


我们把山海经的这个描述从物理角度提炼成方位,西海在左,流沙在右,赤水在前,黑水在后,换算成定位词“东南西北”,那么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先看下图的样子,这是后人根据山海经描述勾勒的“山海”粗浅轮廓,我略调方向。





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有如指明灯一般的人,给予一两句箴言,指引自己前进。

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才发现,人生的很多智慧,其实就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接下来为您分享8个小故事,故事很短,道理很深!

 事故一 

感悟:

每天醒来,都是新生。

健康活着,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幸福的事。

趁着阳光正好,出去走一走吧!这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皆是美好,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

 事故

有个人买了一箱梨,天气热怕梨坏了可惜,每天挑几个最差的吃掉,最后却吃了一箱烂梨。

总结一下,作幅对联

上联:放着好的吃烂的

下联:吃了烂的烂好的

横批:永远吃烂的

感悟:

人生亦如吃梨,因为在意每天不开心的事,一辈子都得糟心下去;把糟心的事放下扔掉,每天阳光一点,你就灿烂一辈子!

珍惜当下,积极快乐!时刻留意,不要让自己栽在坏情绪中!

 故事三 

鹦鹉遇到乌鸦,笼中的鹦鹉安逸;野外的乌鸦自由。

鹦鹉羡慕乌鸦自由,乌鸦羡慕鹦鹉安逸,二鸟便商议互换。

乌鸦得到安逸,但难得主人欢喜,最后抑郁而死;鹦鹉得到自由,但长期安逸,不能独立生存,最终饥饿而死。

感悟:

不要盲目羡慕他人的幸福,也许那并不适合你。

人生于世,不要去攀比,过好自己的日子,享受自己的生活才是王道!

 故事四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

一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

为什么?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

不熟的麦穗直刺刺地向上挺着,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

为什么?因为两者的份量不一样。

感悟:

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份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

格局越大,越懂得宽容;情商越高,越懂得低头。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具有大格局的高情商之人。

 故事五 

香水,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是各家秘方

人也是这样,95%的东西基本相似,差别就是其中很关键性的5%,包括人的修养、品格、欲望,决定了人的快乐、痛苦

感悟:

香精要熬个五年、十年才加到香水里面去,人也是一样,要经过成长锻炼,才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味道。

所以,学习很重要!坚持很重要!

 故事六 

一对父子牵着驴上街,两人都步行,有人说他们脑袋笨;

儿子骑,有人说儿子不孝顺;

父亲骑,有人说父亲太狠心;

父子同骑,有人说他们不爱驴;

最后,父子只好抬着驴回家了。

感悟:

人,不能活在别人的议论之中。

如果自己没有主见和定力,处处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只能干出“父子抬驴”的傻事。

 故事七 

狐狸发现一窝鸡,因太胖钻不进去,于是饿了三天终于进入。

饱餐后又出不来了,只好重新饿三天才出来,最终它哀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过嘴瘾,就是白忙活。

感悟: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无人能带走一生经营的财富与功名。

用青春赚的钱,难以买回青春;用生命赚的钱,难以买回生命;用时间挣来的钱,难以挣回时间;

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钱,用全世界的钱也买不回自己的一生。

所以,学会休息和快乐很重要!

 故事八 

家长会上,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这四道题:

2+2=4;4+4=8;

8+8=16;9+9=20。

家长们纷纷说道:“你算错了一道。”

老师转过身来,慢慢地说道:“是的,大家看得很清楚,这道题是算错了。可是前面我算对了三道题,为什么没有人夸奖我,而只是看到我算错的一道呢!”

老师接着意味深长地说:“家长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发现孩子错误之处,而是赏识他们做得对的地方!”

感悟:

做人也是这样,你对他百次好,也许他忘记了;一次不顺心,也许会抹杀所有!

这就是100-1=0的人性道理。朋友之间是如此,亲戚家人之间亦如此。

今天提此话题,就是为了让友谊长存,亲情永在!

朋友之间退一步为上,亲人之间让一步为高。受过人滴水之恩,理应涌泉回报。这才是做人的道理!

孩子如此,成人亦是,共勉之!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米是救济人,是为自己积福,所以一般人都不会拒绝。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穷,但是不救懒。不借鞋,是因为每个人的尺码都不一样,很难找到合脚的。加上鞋子要走路,给人弄脏弄破了也不好还。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无烦恼。不做中间人,不给别人做担保,一生不会有烦恼缠身。做中间人,一定是两边都认识,都是朋友。不出事还好,出了事情两面不讨好,都会怪罪在你身上。到头来事情砸了,朋友也没了。菜里虫,菜里死。盗墓的一般死在墓穴里,水盗一般死在水里。在哪里办坏事一般就会在哪里送命。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夫妻之间是柴米油盐,朋友之间是吃吃喝喝,亲戚之间离不开礼品点心。最亲密的关系,往往更加朴实、真实。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那些想有作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天天自在逍遥,一般成不了什么事儿。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葱吃蒜不吃姜。姜和“将”谐音。是说不能吃别人的激将法。一上头,就容易出祸事。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

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在生活上依靠别人,那就得服从别人的约束。经济大权决定话语权。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年轻人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在经济上却依赖父母。这就不厚道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仁慈心软的人不能带领军队,义气为先的人不能掌管财权。战场生死攸关,关键时刻不能妇人之仁,否则只能满盘皆输,输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将帅必须要狠得下心。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他们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和别人发生矛盾,不要戳别人痛处。一时痛快,遗害无穷,控制情绪,才能和气生财。大富由命,小富由勤。一个人能不能大富大贵,是上天注定的。一个人能否小康,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散别人的婚姻是很糟糕的事情毁了一家的婚,就毁了三代的幸福。父母伤身,夫妻离散,子女被牵连,这其中的过失无法弥补。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要是穷了,在闹市也没人上门。人要是富了,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巴结奉承。世态炎凉,自古如此。亲兄弟,明算账。亲人之间,最不能欠的就是经济债。亲如兄弟,也要把账摆在明面上。只有把账目算明白了,才能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纠纷、缓解成员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有很多的家长拼命工作,为孩子攒家底。担心孩子不会做饭,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对象。其实,后代子孙有自己的福气,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那些想有作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天天自在逍遥,一般成不了什么事儿。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葱吃蒜不吃姜。姜和“将”谐音。是说不能吃别人的激将法。一上头,就容易出祸事。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

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在生活上依靠别人,那就得服从别人的约束。经济大权决定话语权。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年轻人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在经济上却依赖父母。这就不厚道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仁慈心软的人不能带领军队,义气为先的人不能掌管财权。战场生死攸关,关键时刻不能妇人之仁,否则只能满盘皆输,输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将帅必须要狠得下心。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他们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和别人发生矛盾,不要戳别人痛处。一时痛快,遗害无穷,控制情绪,才能和气生财。大富由命,小富由勤。一个人能不能大富大贵,是上天注定的。一个人能否小康,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散别人的婚姻是很糟糕的事情毁了一家的婚,就毁了三代的幸福。父母伤身,夫妻离散,子女被牵连,这其中的过失无法弥补。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要是穷了,在闹市也没人上门。人要是富了,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巴结奉承。世态炎凉,自古如此。亲兄弟,明算账。亲人之间,最不能欠的就是经济债。亲如兄弟,也要把账摆在明面上。只有把账目算明白了,才能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纠纷、缓解成员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有很多的家长拼命工作,为孩子攒家底。担心孩子不会做饭,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对象。其实,后代子孙有自己的福气,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做保,一生一世无烦恼。不做中间人,不给别人做担保,一生不会有烦恼缠身。做中间人,一定是两边都认识,都是朋友。不出事还好,出了事情两面不讨好,都会怪罪在你身上。到头来事情砸了,朋友也没了。菜里虫,菜里死。盗墓的一般死在墓穴里,水盗一般死在水里。在哪里办坏事一般就会在哪里送命。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夫妻之间是柴米油盐,朋友之间是吃吃喝喝,亲戚之间离不开礼品点心。最亲密的关系,往往更加朴实、真实。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那些想有作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天天自在逍遥,一般成不了什么事儿。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葱吃蒜不吃姜。姜和“将”谐音。是说不能吃别人的激将法。一上头,就容易出祸事。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

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在生活上依靠别人,那就得服从别人的约束。经济大权决定话语权。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年轻人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在经济上却依赖父母。这就不厚道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仁慈心软的人不能带领军队,义气为先的人不能掌管财权。战场生死攸关,关键时刻不能妇人之仁,否则只能满盘皆输,输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将帅必须要狠得下心。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他们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和别人发生矛盾,不要戳别人痛处。一时痛快,遗害无穷,控制情绪,才能和气生财。大富由命,小富由勤。一个人能不能大富大贵,是上天注定的。一个人能否小康,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散别人的婚姻是很糟糕的事情毁了一家的婚,就毁了三代的幸福。父母伤身,夫妻离散,子女被牵连,这其中的过失无法弥补。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要是穷了,在闹市也没人上门。人要是富了,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巴结奉承。世态炎凉,自古如此。亲兄弟,明算账。亲人之间,最不能欠的就是经济债。亲如兄弟,也要把账摆在明面上。只有把账目算明白了,才能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纠纷、缓解成员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有很多的家长拼命工作,为孩子攒家底。担心孩子不会做饭,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对象。其实,后代子孙有自己的福气,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那些想有作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天天自在逍遥,一般成不了什么事儿。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葱吃蒜不吃姜。姜和“将”谐音。是说不能吃别人的激将法。一上头,就容易出祸事。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自在逍遥,一般成不了什么事儿。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葱吃蒜不吃姜。姜和“将”谐音。是说不能吃别人的激将法。一上头,就容易出祸事。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

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在生活上依靠别人,那就得服从别人的约束。经济大权决定话语权。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年轻人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在经济上却依赖父母。这就不厚道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仁慈心软的人不能带领军队,义气为先的人不能掌管财权。战场生死攸关,关键时刻不能妇人之仁,否则只能满盘皆输,输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将帅必须要狠得下心。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他们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和别人发生矛盾,不要戳别人痛处。一时痛快,遗害无穷,控制情绪,才能和气生财。大富由命,小富由勤。一个人能不能大富大贵,是上天注定的。一个人能否小康,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散别人的婚姻是很糟糕的事情毁了一家的婚,就毁了三代的幸福。父母伤身,夫妻离散,子女被牵连,这其中的过失无法弥补。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要是穷了,在闹市也没人上门。人要是富了,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巴结奉承。世态炎凉,自古如此。亲兄弟,明算账。亲人之间,最不能欠的就是经济债。亲如兄弟,也要把账摆在明面上。只有把账目算明白了,才能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纠纷、缓解成员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有很多的家长拼命工作,为孩子攒家底。担心孩子不会做饭,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对象。其实,后代子孙有自己的福气,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那些想有作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天天自在逍遥,一般成不了什么事儿。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葱吃蒜不吃姜。姜和“将”谐音。是说不能吃别人的激将法。一上头,就容易出祸事。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

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在生活上依靠别人,那就得服从别人的约束。经济大权决定话语权。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年轻人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在经济上却依赖父母。这就不厚道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仁慈心软的人不能带领军队,义气为先的人不能掌管财权。战场生死攸关,关键时刻不能妇人之仁,否则只能满盘皆输,输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将帅必须要狠得下心。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他们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和别人发生矛盾,不要戳别人痛处。一时痛快,遗害无穷,控制情绪,才能和气生财。大富由命,小富由勤。一个人能不能大富大贵,是上天注定的。一个人能否小康,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宁厚道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仁慈心软的人不能带领军队,义气为先的人不能掌管财权。战场生死攸关,关键时刻不能妇人之仁,否则只能满盘皆输,输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将帅必须要狠得下心。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他们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和别人发生矛盾,不要戳别人痛处。一时痛快,遗害无穷,控制情绪,才能和气生财。大富由命,小富由勤。一个人能不能大富大贵,是上天注定的。一个人能否小康,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散别人的婚姻是很糟糕的事情毁了一家的婚,就毁了三代的幸福。父母伤身,夫妻离散,子女被牵连,这其中的过失无法弥补。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要是穷了,在闹市也没人上门。人要是富了,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巴结奉承。世态炎凉,自古如此。亲兄弟,明算账。亲人之间,最不能欠的就是经济债。亲如兄弟,也要把账摆在明面上。只有把账目算明白了,才能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纠纷、缓解成员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有很多的家长拼命工作,为孩子攒家底。担心孩子不会做饭,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对象。其实,后代子孙有自己的福气,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那些想有作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天天自在逍遥,一般成不了什么事儿。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葱吃蒜不吃姜。姜和“将”谐音。是说不能吃别人的激将法。一上头,就容易出祸事。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

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在生活上依靠别人,那就得服从别人的约束。经济大权决定话语权。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年轻人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在经济上却依赖父母。这就不厚道了。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仁慈心软的人不能带领军队,义气为先的人不能掌管财权。战场生死攸关,关键时刻不能妇人之仁,否则只能满盘皆输,输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将帅必须要狠得下心。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他们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和别人发生矛

 

 

 

 

佛经上说:男人女人到世界上干啥来了?是了缘来的。无缘不聚,无债不来。现在很多做女人的,多数都怨恨丈夫。男人也许会说:我媳妇还恨我啊,我还不知道呢。告诉你,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女人为什么抱怨的多?因为女人从嫁给男人的那一刻起,就把全身心都交给了这个男人,成家以后,爱这个家,爱丈夫,爱孩子,为了这家拼命地干活,结果,这个丈夫不会说好话,有的男人一辈子不会说一句好话,从来没有说过:“妻子,你辛苦了!”

       甚至有的女人干了一天的话,想对老公撒撒娇,讨两句好话听听,就对她老公说:“哎呀,老公啊,我今天没有少干活,累啊。”结果他怎么说?他直着嗓门大声吼吼:“谁不干活了?过日子的,你累,别人不累吗?”

 

       一句话就把女人冲撞得眼泪汪汪,觉得委屈的不得了。回到房间里一个劲地掉眼泪,想:真是气死我了,怎么找了这么一个木头疙瘩,好话都不会说。本来想找个安慰,没有找着不算,还受了一包气。

       嫁了这么一个不会说话的男人,或者一个倔强的男人,或者一个贪玩的男人,女人在家一定生气,抱屈。女人要明白一个道理啊,你前世欠他,今生才嫁他啊。你今天嫁给了老张家,老李家,你为啥没有嫁到老王家去?因为你欠他才嫁他啊,所以无债不来,无缘不聚啊。

       男人也会欠女人的。没有债,不会组成一个家庭。有的男人会对女人说:“你嫁给我吧,以后所有的家务,什么洗衣做饭拖地,我啥都干,什么也不要你干。只要你能嫁给我,我都愿意。”有的女人结婚以后跟人家跑了,后来回来了,这个男人还要她回家的。这不是欠人家的吗?只是多数女人都是欠男人的,那怎么还债呢?

       有的女人骂男人:“我怎么嫁给你这么一个窝囊废?啥也不行。”见到邻里就贬责自己的男人,见到同学也贬责自己的男人,说自己的男人太没有用,都是自己在忙里忙外,快累死我了。

       告诉你,如果你真的嫁给了一个窝囊废,那是前世,他为你效力得太多,今天,你就应该补偿。这不是你倒霉,而是你前生种了那样的因,今生结果了。你前世一手所造的所有业,你今世都得承受。佛家讲“受了,受了。”受了,就能了这个业,你心平气和地承受吧。

 

       有的人骂人骂了半生,甚至连人家的老祖宗也骂上了,到现在还脑袋疼,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成天吃药,都快变成药罐子了。十有八九,是人家的老祖宗住在你头顶上了,你能好吗?吃多少药也不会好。

       女人嫁给什么样的丈夫,都是你的命啊。今天遇到的人,都是命中有的,都是前世种得因,今天才结这样的果。认账吧,无债不来,无缘不聚。

       男人也是一样,也要从高处下来,不要因为自己是男人,就对女人指手画脚。女人也是一样要下来,要认清自己是谁?前世欠他,今生才嫁给他。要是你丈夫蛮好,你说你不欠他,那么你是欠你婆婆的。

      婆媳今生见面就不和,这都是前世的冤亲债主见面了。有的婆婆不理解,说:“我为儿子花了这么多钱,才把她娶过来,结果,她对我凶神恶煞,真是气死我了。

       真是倒霉啊。”不是倒霉,那是你花钱买回来的冤亲债主。不倒霉,你前世不跟她有因果,她不可能嫁到你家来。那是她气你啊,是你种的因,今生才收获这个果。

      夫妻确实是缘分,这个缘分当然有到头的时候,尤其是世间人。古德有句诗讲得挺贴切,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确实也是这样。大限是什么?生命终止,各奔东西。

       你修善的就到善道,造恶的就到恶道,各人走各人的道,谁也救不了谁。即使是恩爱几十年的夫妻,最后也是缘尽还分手,再见面就改头换面、改行易道,认不出来了。懂得这个道理,你要放下情执,情执不放下,你六道也出不去。

       当然,我们心上放下情执,这个事上要随缘,譬如说现在还有夫妻的缘分,那就尽你夫妻的责任,这是敦伦尽分,这是需要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但是又不著世间法,你有情执就是执著;

       你说我没有情执,我就离婚,那就坏世间法了,都不是中道,中道是事上随缘而做,心上不执著。我们念佛人,心上要念弥陀佛求生西方,现在有多少天光阴,随缘过,到时候了就往生,一点执著都没有。

   佛法确实不提倡离婚,提倡和合。夫妻的和合最好是什么?彼此都一起学佛,成为法伴侣,成为法兄弟、法眷属,互相提醒策励,在菩提道上一起精进,这是最殊胜的。

       当然,这个缘分可遇不可求,你要是求这样的缘分,未必得好的缘分,干脆不如求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安排最好。夫妻在一起,最重要的互相敬重、互相帮助,和谐、关怀、照顾,在关怀照顾的同时,又尽量的淡化情执,就是用理性去做事情,不是感情用事。        想把时间放在听经上,不是很想管孩子可以吗?      

       这样做不如法。你做母亲要尽到母亲的责任,学佛不能搞自私自利。你说我自己听经,孩子也不管了,这不对,该你管你得管,你要帮助她,用爱心来帮助她。

       尽管她可能有自闭症,尽管她耳聋听不到你的声音,但是爱的语言不一定用声音表达,可能你用手轻轻的抚摸她,她就能知道你爱她。

       你给她端上一碗热面,你陪她一起听经,这都是爱的表达。这个自闭症用爱就可以溶化,打开她的心扉,这就是行菩萨道。你上哪里度众生?家里就是度众生的道场!

       你听经等真听明白了,你就得这么做。你说我不这么做,光去听经,那叫舍本逐末。听经就是劝你这么做的,你要不这么做,还去听什么经?听经当然要听,但最重要的是力行,要落实。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善一毫,福增一抱。

心宽,世界就小;路宽,财气就大。

心善,以德为念;有德,福气自多。

财气就像井下暗流,心宽就是源头活水。

福气就像夏日芬芳,心善则是肥沃土壤。

 

男人心宽有财气

男女之间由于心理、生理上存在很多不同,二者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角色自然也不同。

相较于女性细腻、敏感的内在,男性则更加豁达大气。

社会对于男性与女性的要求不同,男性在社会中打拼,需要心理更加强大。

老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能伸就是一种大气心宽的表现。

对待成绩不自大,面对挫折不自卑。

只有心宽大气,不拘小节的男人才可能做出大成就

合作才能共赢,现代社会单打独斗闯不出名堂,而合作就需要好的人脉与人际关系,气量小,没有容人之量,凡事斤斤计较只能把朋友越推越远,进而错失各种机会。

得饶人处且饶人,心宽就是在积累自己的财气。

财气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能力、人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力相当时,人际关系越好,财气越旺。

工作中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与事浪费口舌,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原谅别人就是为自己留后路。

在家庭生活中,男性也要懂得包容体谅家人。

家庭生活中难免勺子碰锅沿,互相退让一步,把心放宽,家庭和谐,才能和气生财。

父母、妻子都有不容易的地方,身为男子就要做父母与妻子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把心放宽,桥梁发挥好作用,家庭生活才会好。

家庭生活好了,大后方稳定了,自己才能更好的奋进。

女人心善有福气

一个人有没有福气,就要看心善不善。心善自有天佑,心恶必有天收。

心怀善念,与人为善,时刻不忘仁善二字才能走好自己路,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老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生活如此,工作也是如此。

女性在家庭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当着一个家庭的供给站、保温层的作用。

女人心善夫妻、婆媳间相处和谐,家庭自然福气不断。

如果一个女人在家庭生活中处处耍小心思,把家庭搅得鸡飞狗跳,那这个家再有福气也被打散了。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福气的来源之一。

女人作为母亲对孩子影响巨大,母亲心善不善往往影响孩子的性格及三观,母亲处事善良,孩子自然有样学样;母亲心思不正,孩子也会走上歪路。

孩子一旦走上歪路,这个家庭的福气也就没有了。

心宽一点,朋友多一点,家庭暖一点,工作自然顺一点,财气也就相对旺一点。

心善一点,帮助多一点,抱怨少一点,生活自然美一点,福气也就相应增一点。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他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感恩自己的对手,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铸就了自己成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美好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赐”。人自有生命的那刻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如此的和谐和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此变得愉快而又健康。正如感恩墙上一位网友的留言:感谢大地给予了我一切。如果总觉得别人欠你的,从来不想到别人和社会给你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任何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乐,才能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朝气蓬勃,豁达睿智,好运常在,远离烦恼。顺风顺水的人,想着逆境奋斗的人;无忧无愁的人,想着拮据艰窘的人。只有充满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美好境界。人常说:“施恩于人共分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侮、配偶的关爱、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恩赐、时代的赋予。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人指点;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帮助。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度过一个个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创造并享受着美好生活。尤其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用一生来报答。我们应该在父母的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心存感恩,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另外一个值得报答的人或事物联系在一起了,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才不会孤独!在我们的心中树立一座感恩墙吧,永远的感激上天和这个世界

阳明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

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01

活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的人,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他们的心宁静而清明,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

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所以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03

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

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荀子》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这个世界上,提高自己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跟高人、良师学习。

 

书本上的知识,有的疏略难解,有的不够周详,有的离现实太远。而人则不同,人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是你最好的学习榜样。所以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一个有格局、有见识、有修养的人来往,你会发现自己的境界也在不断提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身边都是高人,你自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勤与能人共事王阳明说,人要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

很多时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拉出来练一练。真正和那些能人一起做过事,才能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李鸿章年少浮躁,因虚报军功被同僚告发,被迫投奔曾国藩。他早上睡懒觉不去参加早会,推说自己头痛。曾国藩教训他:人生唯守一个诚字。,他的坏习惯一点点被改变。李鸿章晚年自己说:“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

 

“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凤凰齐飞,必非凡鸟

与骏马同行,定是骐骥;

智者携手,注定不同凡响;

向能人看齐,必将勇攀高峰。

做事有时候就是最好的修行。

而与能人共事,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 西,促进我们迅速成长。

乐与众人分享

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自己开心,只能偷着开心,大家开心,才能都开心。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让别人开心,别人自然也会让你开心。

曾国藩早年希望用精神力量感召义士,一起参与平叛太平天国。但是后来发现,身边的人都抛弃他,投奔胡林翼了。他问幕僚:“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

幕僚说:“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人都有私心,在你那里得不到官,也发不了财,不走还等什么?)

曾国藩又问:“当如何?”(那该怎么办?)

幕僚回答:“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利用众人的私心来做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公义!

曾国藩从此了然,对属下大加保举,等到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两京一十三省的部堂级高官,都受过他的保举。

大家看跟着曾国藩有前途,自然人心一统,曾府人才济济,猛将如云,为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

常与亲人相伴

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是根,孩子是枝叶,正是有了父母的养育,才有了孩子的枝繁叶茂。

血浓于水,人生短短几十年,亲人才是我们最近的人。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他们。

年少的时候,在外面求学;长大了以后,又忙于工作。

结婚了,又忙着家庭。

我总是在忙,忙到没时间陪陪他们。

《韩诗外传》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时间一去不返,一切不能重来。

有多少人因为没来得及尽孝,而后悔终生。

钱是挣不够的,事情也是做不完的,但是父母老去的太快,孩子成长的也很快。

错过了就错过了。

不再把最好的脾气给了外人,而把最坏的脾气留给家人。

不再总感谢请你吃饭的人,而忽略为你做饭的人。

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多陪伴家人吧。儿女环绕,父母安康,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福分。

是不是像一个人头,也像一个正在孕育的子宫,他就是我们道教里“斗姆元君”的原型,简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指母亲。道经云,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她的星系形状就如同母亲子宫,这是太阳系的直接母星系,为北斗系群星的母亲,中天梵气斗母元君。护法国教,人人有责。


为什么要看这个图?因为这与太阳系宇宙模型(仅限于太阳系)有三分相似。太阳系、织女系、牛郎系、北斗系等星系,有着非常复杂、超级精密、即互动又独立、人类无法理解的立体运动。人类任何一种物理探索和非物理探索都走不出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里很小的一个角落,银河系属“大天系”则有更为复杂和精密的运行机制。我时常惊叹人类竟然没有一点迹象怀疑它是被设计的。


山海之西海,这里的“西“不能解成西边,山海经里的所有名词都不能以地球视角注解,如所有古籍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都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玄武室宿,也就是飞马坐的αβ两星。海在斗姆这个星空有“冥”的意思,冥为中天梵炁,西海主生,主生者即为地球上所理解的五行之木,故西海在东方


流沙即地球上理解的“金属性”,故主西方。赤水,就是地球上理解的“火属性”,故主南方。黑水,就是“水属性”,故主北方。单从字面而言,除西海较难理解以外,后面三个的颜色都能完全对应五形。山海经所有的名词、数据都不能用地球物化的思维去理解。东南西北,青红白黑,四象二十八宿、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结合下图。




所以昆仑山是上至紫薇星系,下至太阳星系的总称,其中山海经所指昆仑为紫薇系下覆的运作区域不同的几个地方。


即然有了答案,如何证伪?靠设计飞船去考古是完全不可能的。人体和天体“一体”,设计完全一样的,出自同一加工厂。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身体来证明,也就是内证,方法论就是本号的“教你打坐系列”。凡是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五脏六腑和五行的关系。肝属木,对应东方青龙七宿;肺属金,对应西方白虎七宿;心属火,对应南方朱雀七宿;肾属水,对应北方玄武七宿,除了内证以外,就是可以直接通过“心”来链接,可用于养生。结合下图和前三图就得到立体认识。



北斗七星最易被内证,北斗星在人体就是任督上的七大要穴,印堂百会、玉枕、夹脊、膻中、下丹田会阴,把他们用线链接起来,在人体的侧面看过去就是北斗七星的样子。身、心、神极净极纯者,用心的力将其链接,把思绪延伸到天上的北斗,体感强烈者,就会和北斗共振。诸葛亮当初想向北斗七星借命未果,根本原因是术精道浅(“道浅”指悟道浅不是道行浅),不过又一次生死罢了。


讲到这里就顺便教你一个散步的最高境界——天女散花,北斗七步走。这源是道家用来修仙的,这里改造来养生亦或叫生活。怎么走呢?神合意,意合气,卸下所有力气,切忌用力,左脚拖行天枢位,右脚同理缓至天璇位,左脚至天玑、玉衡位,右脚至天权、开阳位,左脚踏到摇光位后,右脚也并到摇光位,接下来转体360°,左脚反过来再踏天枢、天玑、玉衡位,右脚踏天璇、天权、开阳位,左脚到摇光位,右脚也到摇光位,再转体360°,如此循环前行不断扩大走出来的地面七星与苍穹合。


的过程中双手与步伐、气息协调,自由合闭与分离。每走一个星位,就唱句歌(诗):一炁混沌灌我形。禹步相推登阳明。天回地转履六甲。蹑罡履斗齐九灵。亚指伏妖众邪惊。天神助我潜身去。一切祸殃总不侵。




通过上面的导引、探索、求真,简单总结。昆仑山,是以紫薇系为源头,以四象二十八宿、及诸星系为整体的名字。简单说就是在天上。山海经中的昆仑,在北极和北斗下面(可以叫它“昆仑星”,昆仑虚可叫1号,昆仑墟叫2号,昆仑丘叫3号,以此类推),也就是山海经指出的位置,旁边是轩辕系(轩辕丘)。


黄帝叫轩辕,不是凭空叫了个轩辕。地球上的人,是一个“小”昆仑,他涵盖了昆仑的全部内容,这一功课的探索,只能中医们去万里长征了,本文仅指明方向、揭开谜面。


地球上的昆仑,以“基地”而言,就是现在的昆仑山,曾经的“昆仑天柱”。后世修仙达人东方塑说“昆仑,上通璇玑(北斗星)……,鼎于五方,镇地理。号天柱”。描述得比较正确。造物设计的物理属性而言,昆仑在地球上有百脉,中国境内的支系,其中最著名、最有灵气的是终南山北京的香山。终南多行者,香山尽骚客。


魏巍昆仑,人类共祖。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那飘零的昆仑十三梅,那保护华夏的神秘组织九兵,那以乐慈济三界的十二弦,......。央央昆仑,煌煌穹顶,梦生幻死,大道化文。


人类曾经集体干了一件弃祖叛宗的事,而今人类对山海经、昆仑山的破解,将始于这篇弱弱的小文章。若干年后,世界若长治久安,世人终得真相一览,山海终将大白于天下,世人哗然。

 
本 平台,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风水法术等大量相关内容!



手机(微信)同号:19987734327
三元九运国运之器

熟悉堪舆玄学的学者都不陌生,三元九运是中国划分大时间的方法,自古便记载于黄历上,并结合干支历使用,由于其以宇宙星辰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因此多用于预卜国运、测算全球态势等大事件中。三元九运不仅适用于中国,放之全球,均可发现其谙合的轨迹。


中国古代先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经过漫长时期的观测,发现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运转规律与地球上的自然和人事现象的运动变化规律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规律性联系!


这种天体运行规律循环往复,永不改变。古人洞悉这一天机,创立了划分时间的“三元九运”体系:以一百八十年作为一个正元,每运为二十年,即上元是一运、二运、三运,中元是四运、五运、六运,下元是七运、八运、九运。



此外,北斗七星(实际为九星,包括左辅星和右弼星)的运行规律与地球上自然现象和人事凶之间也存在某种相应的暗合关系。在三元九运的不同时间,都有其中一颗星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每颗星对地球发挥作用的时间正好为二十年。以此为基础,通过三元九运与洛书九宫、北斗九星、以及九气间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发展了一套“时”与“空”统一的堪舆理论、可以精准的推算阳宅运气和人的吉凶祸福,甚至说是国运态势等。



三元九运论吉凶


从上图不难发现,由公元2004年起,我们进入了下元八运。既然进入了下元八运。那么,这个八运就是当运,就是当旺。也就是说,八运之前的七、六、五、四、三、二、一都已经逐渐失其气,风水学上也称做“退气”,其气运已经衰退了。这个时候,做任何与以上7运相关的行业,都会力不从心。

但“时来运到”的时候,人们就要去抢八运的旺气。如果能够抢得八运的旺气就必然旺丁旺财。旺丁者人强马壮,个人健康愉快,队伍不断壮大;旺财者经济发达,兴旺富裕。旺山旺向的原理就在洛书九宫图。图中各个宫位都有一个数字,该元运的数字落在那一宫(那方位),那就是当元的旺位。下元八运的八字是在东北。故此,八运最旺是坐东北。那么,下一个元运,九运又如何呢?下元九运最旺是南方,坐南向北就是旺山旺向,因为洛书九宫图的九是在南一宫。


到了2018年,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开始徘徊,调控手段层出不穷,已经成了所有人(也包括我们道人)最关心的问题。

接下来,便站在时运大势和堪舆风水的角度和大家谈一谈,我们对这两个世纪大问题的看法。

【元运时间表】


其实能看大格局的堪舆家在看一个大时代的特点和吉凶,还有该时代当旺行业,全是靠古人总结留下来的这套运程规律变化的时间表。



每一个运程的平均时间为20年,不同运程所掌管的时代,都会呈现出特有的时代特点和影响整个时代的标杆行业。

而在当代,我们所经历过的和未来将要经历的时代,便是上图红圈中的三大运程:七运、八运和未来的九运。


我们过去经历过的时代:


七赤运:破军(大凶星) 1975~2003年

在这个大时代中,它主导的时代特点是动乱不安的。而这个时代的第一标杆行业便是黑社会主导的黄赌毒行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七赤运的中间阶段,我们中国各大省份基本都有一个黑帮的"土皇帝",当时每个城市最知名的不是首富,而是某某老大。香港拍摄了多部上世纪黑帮时代的电影,正是七赤运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
































相传,潞水境内的露岭是炎帝神农氏榆罔的封地。潞水及其周围地区因此又被称为“神农故地。”《潞水乡志》(1990年12月出版)引《史略循蜚记》说:黄帝杀蚩尤,封榆罔于露。又引《湖广通志》云:黄帝次子少昊金天氏葬陵露水。“潞水”一名即由这些记载而来,中间经由了由“露水”演变为“潞水”的过程。


露岭,潞水人称之为“露里坳”,与杨柳仙、天堂山(一说叫天子山)相连为一体。山脉西侧为攸县凉江乡,南段与虎踞茶涧相连,东侧即潞水镇,是大元村的主要林地所在地(但其中大部分属国营云阳林场)。露岭在颜氏族谱中记为“鹭岭”,如果单指一座山,露岭就是“露里坳”;如果指一个小山系就是包括露岭、杨柳仙、天台山等山脉在内的山系。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一个叫“露岭”的小山系,它是武功山的一个支系。潞水河的五大支流有四大支流发源于这个小山系,其中又以发源于露岭山麓公彦龙的洋田江、发源于天台山茅叶龙深涧中的潞溪为两大主要支流。在谱牒记载中,潞水河多记为“潞溪”、“潞水溪”。潞水河是潞水方言区内唯一的河流,它发源于露岭这个小山系故而称为“潞水”。潞水河流经潞水地区,故而人们把这个流域称为“潞水”。一句话,“潞水”之名是因河而得的。所以,几乎是所有的谱牒都把潞水这个地方称为“潞溪”(如颜氏族谱称其先祖“徙居潞溪”)。


《酃县志》载:“茶陵睦乡有潞水溪,相传炎帝卜葬于此,弗吉,乃归栖鹿原。”酃县即现在的炎陵县。酃县因“邑有圣陵”,于1994年改名为炎陵县。这个记载与潞水的一个民间传说完全一致。民间传说,炎帝神农氏死后,决定安葬在封地附近的天子山,坑挖好后,发现坑下有溶洞,坑底是空的。风水先生阳丙吉认为这样就“破气”了,炎帝神农氏安葬在这里会走了“龙脉”。于是,大家决定把炎帝神农氏的灵柩南迁,安葬在另一个风水宝地鹿原坡。这就是现在的炎帝陵。这个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的地方即天堂山。天堂山是潞水镇最大的山,也是农元村的主要林地。因为这个传说,潞水民间又把它叫做 “天子山”。民间称炎帝神农氏为“神农皇帝”、“神农天子”,“天子山”,意思就是安葬神农天子的山。一部分老人甚至还能清楚地说出那个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神农氏的古坑位置。


说到这里,似乎有太多的问题必须一问了,至少有这么两个问题要说清楚:炎帝神农氏和榆罔是什么关系?榆罔为什么会来到潞水这个地方?


先来说一说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的问题。以一个人生平的功业来给人命名,这大概是古人的一个习惯。“轩辕”的原意是指车辕。王逸在注释《楚辞·远游》时说:“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为‘轩辕氏’也。”又,《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云:“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据此,王子今先生推测,这样的称谓“暗示交通方面的创制,很可能是这位传说中时代的部族领袖诸多功业之中最为突出的内容之一。”“神农氏”一名也是这样而来的。《白虎通·号》云:“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话告诉我们:神农之所以称为“神农”,是因为他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过重大的发明创造,使人民深受其益。至于“炎帝”这个称号,则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古人把这个学说与南方地理上的气候特征结合起来,于是,衍生了“炎帝”这个称号。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以后,成为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即“帝”,南方的“帝”。南方有炎热的特点,五行属火,所以,就称之为“炎帝”。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有许多纪念、敬仰炎帝的遗迹和传说,乃至民俗,对此,赵世超先生在《阴阳五行学说与炎帝文化的南迁》一文中用五行学说作了解释:南方丙丁火,气候炎热,与火的特征相似,“把炎帝配成了南方之帝,所以南方才出现了炎帝崇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易》云:“炮牺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蔡邕《独断》云:“木生火。宓牺氏没,神农以火德继之。”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这是阴阳家将阴阳五行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以阴阳消息、五德终始理论解释远古时期的帝王及后世的王朝前后更替现象的结果。


那么,炎帝神农氏与榆罔是什么关系呢?还得先说一些“题外话”。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常识。但在历史上,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似乎一直是个悬案。一种意见认为两者并非一人。司马迁的《史记》没有明确表述这种看法,但是,对此是有所暗示的。《史记·封禅书》引管仲的话说:“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管子是最早执这种理论的(语见《管子·封禅》,文字与《史记·封禅书〉相同。)后来,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则直言:“神农非炎帝。”但是,似乎是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种主流意见认为神农氏和炎帝是同一个人。许多文献资料对此作了解释,比如,王符在《潜夫论·五德志》中说:“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基于这种认识,部分文献资料还特意记载炎帝神农氏所传的世系。但是,文献资料在叙述炎帝神农氏所传世系时,有“八世”与“十七世”、“一百二十年”与“五百二十岁”之异。《春秋命历序》说:“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这八世即《帝王世纪》所说的:“神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听谈(又作听祓)。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及轩辕氏。”《吕氏春秋·慎势览》说:“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十七世就是五百一十年,与前面所说的“五百二十岁”相符。但是,这样的记载难以磨合之处也很明显:到底是“八世”还是 “十七世”?是“一百二十年”还是 “五百二十岁”?神农真的“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吗?“八世”怎么可能“合五百二十岁”呢?对此,何光岳先生解释说,可能,《帝王世纪》所说的这八代只是神农氏也即炎帝氏族部落系统中较杰出的八代首领,他们的功业被自己的部落后裔传诵着,所以,他们的名字才流传下来,而其余的几代,他们的名字则可能不为人所传记了。至于这八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他们在农耕文化史上的重大发明创造而来的。比方说,帝榆罔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他发明了在农田周围广植榆树以防风灾和动物践踏庄稼这种耕作技术而来的。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不符合中国人祖先崇拜情结的传统:祖先的后代是不会轻易忘记祖先的名字的。至于“一百二十年”这种说法,目前似乎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可能,这至少是两代神农的在位时间或年龄。


还得来说一说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称号呢?文献资料似乎对此已作了解释。王符说:“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世本·帝系篇》云:“炎帝身号,神农代号。”《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始教农耕,故号神农氏。”《易》云:“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这些解释固然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似乎仍然是“语焉不详”,缺少具体可感的信息。比较而言,何光岳先生的解释应该是最为具体的,因而也较为合理。他解释说:神农和炎帝是同一个氏族的前后两个不同时代的首领名称。神农氏这个名称在前,氏族首领叫神农氏,氏族以首领的名称命名,也叫神农氏。后来,这个部落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叫炎帝,或者说,南迁以后,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改称炎帝,同样,人们也以他的名字来作为氏族部落的名字,这个氏族改名为炎帝部落。这样两个时代的其他首领都沿用神农、炎帝这样的称号,所以,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和氏族部落世代也就流传延续了八代或十七代,达一百二十年或五百二十年之久。但是,这种解释至少与《逸周书·尝麦》等古籍的记载不一致。看来,对这样的问题还是存疑为好。


我们现在不妨以何光岳先生的解释为据来说炎帝神农氏与榆罔的关系:榆罔是炎帝神农氏这个氏族部落系统中的第八代首领,一个杰出的首领。因为他在农耕史上的重大贡献,而在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系统中的众多首领谱牒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么,这个叫榆罔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首领为什么来到潞水呢?


先来看一看文献资料。《史记·五帝本纪》对此透露了一定的信息。司马迁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这些记述暗示了这样的信息:


其一,黄帝轩辕氏部落崛起的时候,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开始走向衰落。这时,这个氏族部落已无能力控制其它氏族部落,最终因为一系列的内忧外患而逊于黄帝轩辕氏部落。从此,黄帝轩辕氏取代炎帝神农氏而为天下共主。


其二,在黄帝轩辕氏取代炎帝神农氏的过程中,内政方面,黄帝轩辕氏经过了“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的励精图治;外交方面,黄帝轩辕氏有过“抚万民,度四方”的努力,还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这样的重大战事。


其三,阪泉之战可以说是炎帝神农氏反黄帝轩辕氏取代天下共主地位的反击战。这场战争之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与黄帝轩辕氏氏族部落之间是什么关系?黄帝轩辕氏征蚩尤的涿鹿之战时,有过“征师诸侯”的外交、军事活动,这项活动中的诸侯是否包括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还有,蚩尤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是什么关系呢?这些信息很有弄清楚的必要。


一般的历史书籍认为,蚩尤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中的成员。他趁自己的氏族部落在阪泉之战中大败,大伤元气的时候,发动内乱并打败自己的首领,一度取得了氏族部落的领导权。可能,蚩尤是个鹰派人物,不甘于被黄帝轩辕氏打败的命运,有过整兵再战黄帝的举动,这就是涿鹿之战。所以,黄帝轩辕氏部落乘机与既吃了败仗又大权旁落的炎帝神农氏联合,在涿鹿大败蚩尤。对此,《逸周书·尝麦》做了明确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很明显,前面所说的“帝”,应该是黄帝,后面所说的“赤帝”应该是炎帝。这些记载基本上可以解释上述疑难问题。还有一些记载认为,与黄帝轩辕氏合作打败蚩尤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首领就是榆罔。清代大学士傅恒、刘统勋、继善主编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之一·轩辕氏》载:“蚩尤好兵喜乱,作刀戟大弩以暴于天下,兼并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逊居涿鹿。”《吕氏春秋·慎势览》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至榆罔失。”这些记载明确的告诉我们:与黄帝轩辕氏进行阪泉之战的,以及后来与黄帝轩辕氏联合,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的都是炎帝神农氏榆罔。这说明炎帝神农氏到榆罔时代,至少在北方地区,已是彻底衰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榆罔可能应该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在北方地区的末代首领。


衰落的榆罔及其氏族部落到哪里去了?《史略循蜚记》载:“榆罔名参卢,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于路。路,露也。”就是说,榆罔被蚩尤打败,原来的居地被蚩尤占了,流落到“路”这个地方,黄帝轩辕氏便卖了顺水个人情,“乃封榆罔于路”,“路”也叫做“露”。《路史》也有类似的记载:黄帝轩辕氏封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


我们假定这个“路”或“露”指的就是以露岭为中心的潞水镇,这些记载也就暗示着衰落了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在榆罔的领导下,已经南迁到湖南茶陵这个地方了。至于说黄帝轩辕氏封榆罔于潞水的露岭,似乎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顺水人情。


《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之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曰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时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看来,炎帝神农氏南迁途中,还有过勤修内政的努力,并取得了招抚夙沙氏这个氏族部落的重大外交成果,而向南迁徙的路线,则是由北方的姜水流域(今陕西宝鸡市附近)迁至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即“陈”这个地方),向东迁徙的方向则是由河南开封附近迁至今山东省的曲阜(即“营都于鲁曲阜”)。


这样的迁徙并不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的终结。《水经·漻水注》说:漻水西经历乡,“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书》所谓:‘神农即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历乡即湖北省随县的历乡,这个记载说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又由河南省南迁到了湖北省。《管子·轻重》云:“神农种五谷于淇田之阳”,这个“淇田”据说就是今湖南省宜章县的骑田岭。又王应章在《嘉禾县学记》中解释嘉禾县得名的原因时说:“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又《衡湘传闻》中说: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来山”。《明一统志》说:“耒水出郴州之来山”。这些记载又说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又由湖北省继续南迁到了湖南省。今湖南的宜章、郴州、嘉禾、耒阳、安仁、茶陵、炎陵诸县多炎帝神农氏的遗迹和传说,大概就是因为这样而来的。这大概也是榆罔氏之所以到潞水的原因。


据文献资料记载,湖南境内似乎应该是这个氏族部落南迁的最后一站。其原因,据何光岳先生考证,大概是这样的:南迁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历经唐、尧、夏、商数代,都处于南方江汉流域之间。到周初,黄帝轩辕氏部落的姬姓周朝势力向南方渗透扩张到了江汉流域,并将其亲族随、唐、蓼、蒋、聃、曾等侯国分封到这里。这样,原来迁徙到这里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生存便受到了周朝威胁,因此,不得不继续南迁到湖南境内了。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这也就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的原因和路线的问题。但与此有关的其它几个问题仍然有交代的必要。


第一、这个氏族部落南迁的过程中,有过什么重大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活动呢?从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这个氏族部落在历史上标志性的文化成就就是农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因此,可以肯定,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推广到南方,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南迁过程中的重大或主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上活动之一。其它如医药文化的创制、商业文化的创制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无须赘述。


第二、方国的建立问题。这本来应该归之于前一个问题的范畴来讨论,只是因为这个问题似乎历来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有必要单独立为一项来讨论。其实,前面所引《帝王世纪》中的记载似乎对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在山东曲阜“营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国。何光岳先生从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证,考察了我国一百来个姓氏的来源,认为历史上这一百来个姓氏都是由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及其后裔演变而来的。这些姓氏,至少在商周时期分建了很多国家,即方国,比方说,吕氏之后的吕尚,即姜子牙建立了齐国。当然,这样的国家应该是诸侯国了,或者说,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后裔在周朝受封的诸侯国,而不是宽泛意义的方国了。杨向奎先生的《论“以方以国”》一文对此作了系统的考证,认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在向南迁徙过程中及迁徙后,确实建立了一些方国,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申、吕、齐、许诸国。“申吕文化即属于炎帝一支,炎帝姜姓,申吕是其后裔。”“申先楚后而王,本为一族,疆界相接,后申衰而楚继之称王,逐渐申楚为一,而申在政治、文化上实为楚之核心。”这四个方国中的申、吕均在今河南西南部,许在河南许昌,只有齐在今山东省,处在北方地区。这个问题的厘证给我们的暗示是:方国的建立,有可能扩大到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联盟的范围,即这些方国也可能对外打着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这个旗号,他们的首领也以炎帝神农氏自称。


第三、南迁的部族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的本系还是支系?这实际上牵涉到了榆罔和湖南、潞水的关系这个细节问题了。文献资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联系某些资料及炎帝神农氏在南方的遗迹、民间传说来作一些推测。《水经·漻水注》记载的这个遗址和传说与陕西歧山姜城堡神农庙和九圣泉的遗址和传说相同。这说明湖北省随县历乡的神农诞生地,应该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之后一个袭称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的诞生地,因为同一个人不可能在两个地方诞生。有专家考证后认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途中,炎帝神农氏的臣属重黎(即祝融氏)曾定居于今河南滑县东的北楚丘一带,其后裔又徙居湖北、湖南,今湖南炎帝陵(即炎帝县的炎帝陵)安葬的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支部族的首领。这就是说,这个部族南迁的,既有部族的本系,又有部族的支系,乃至于臣属的方国部众。


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历时悠久,部众庞大,工程繁浩,当他们最终迁徙到湖南境内的时候,要问它的领导人是谁,特别是作为这个庞大、复杂的部族的唯一共主的首领是谁,这实在是不可能可以得知的事情。《史略循蜚记》所载及民间传说记载说是一个叫榆罔的人到了潞水,这个具体到了某一个人的说法,应该可以断定是不确切的。榆罔这个名称,似乎以笼统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及其部众”来代替更为准确一些。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南迁,不可能确切说是由哪一个人领导的,由哪一支哪一派参与的部族迁徙。但是,可以肯定,这是以炎帝神农氏为载体、以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史前南北文化交融史。


现在应该“言归正传”,说一说炎帝神农氏与潞水的关系了。但还得说两句题外话,算作一份“申明”,这实际上还是我在前面说的、必须交代清楚的一个问题:炎帝神农氏与潞水的关系,应该首先置于炎帝神农氏与历史上的茶陵(即古茶陵地区,包括现在的炎陵县在内)的关系这个大背景中来谈。


关于炎帝神农氏与历史上的茶陵的关系,在文献资料记载及民间传说中都是有据可依的事情。


罗泌的《路史﹒后记》云:“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明一统志》云:“古炎帝陵在县西三十里。”《茶陵州志》载:“炎帝葬茶流传已久,自宋置酃县,炎陵在望也。”至于前面所引的《酃县志》的记载,更是把文献资料与民间传说合而为一了,并且,它还把《明一统志》的记载具体化了:现在的潞水镇的确“在县西三十里”这个位置(应该是讲潞水镇通往县城的古道)。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罗泌的记载告诉我们,茶陵因炎帝陵而得名。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两个问题:“茶乡之尾”在哪里?“茶乡之尾”的炎帝陵与炎陵县的炎帝陵是不是同一个炎帝神农氏的陵墓?


茶水是今茶陵县境内洣水的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今秩堂乡景阳山,即《茶陵州志》(清嘉庆版)所说的“茶山”。茶水流经高陇纳岩水、芝水、白水,经火田合芙水、贝水,经腰陂汇潞水、尧水,由此向南经洣江到旧县城北门归入洣水。地理区域上的茶乡因茶水而得名,指的是茶水流域,大致包括今天的秩堂(含小田)、高陇(含湘东)、八团、火田、腰陂、潞水、思聪、洣江等乡镇。这是广义的茶乡。早在五代时期,今秩堂乡毗塘村龙头境内的茶水左岸就建有龙王庙,当地人称之为茶江里庙。据此,茶江里庙周边地区的今高陇镇龙集、光泉两村及秩堂(含小田)乡,又合称茶乡。这是狭义的茶乡。因此,直到现在,像潞水镇这些地方的许多老人还称八团、火田、高陇(含湘东)、秩堂(含小田)为“茶乡”,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三八区”。在今秩堂(含小田)乡的合户村中和堂还能看到岳飞的题词石碑(文字为“墨庄”),碑文后的跋中有“茶乡”之名。另外,在狭义的茶乡地区,自古至民国期间,道士刊布的文书和口头文词中,均有“长沙府茶陵州茶江乡”的文字。这些都可以说是狭义的茶乡存在的证据。明洪武二年,今茶陵县分为西阳、睦亲、茶陵、衷鹄四个乡,其中的茶陵乡又简称茶乡。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茶乡,这个“茶乡”大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八区(火田镇芙江以下属睦亲乡。睦亲乡又写作“睦乡”)一致。


在汉语词典中,“尾”原本指动物的尾巴,比喻事物的末端,或者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现在的潞水镇(潞水方言区)自宋代以来一直属于睦亲乡之永居里,至清代顺治十二年,改里为都,潞水镇(潞水方言区)又属睦亲乡的上十一都。道、佛两教的冥司文书以及民间安梁文书中,均有“长沙府茶陵州睦乡”这样的文字,“睦乡”即睦亲乡。在地理位置上,它属于广义的茶乡,而又与狭义的茶乡有一定的距离之隔:中间有腰陂、火田这两个地区,属于茶乡这个地区的边远地区,或者说,不是茶乡的主要部分,称之为“茶乡之尾”是比较合适的。这个说法也与《明一统志》的记载一致。这就是说,在文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中,“茶乡之尾”指的完全有可能是潞水。


《湖南通志》载:“古迹曰陵墓,茶乡之墟,苍梧之野,古帝弓剑之所藏也。国家有大典,遣官祭告。”如果这个记载所说的“古帝弓剑之所藏也”的陵墓就是《明一统志》所载的古炎帝陵的话,这就暗示潞水的炎帝陵可能只是一处象征意义上的陵墓,就如同后世所说的衣冠冢。把这个推定与《酃县志》记载的资料联系起来看,这就有可能是:潞水和炎陵县两个炎帝陵安葬的是同一个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首领,前者是一座衣冠冢,后者是一座实质意义上的陵墓。正因为前者是一座衣冠冢,所以它逐渐被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后人忽略,乃至遗忘了,祭祀渐少,乃至于无。因此,后世也就只祭炎帝陵而不礼祀这个衣冠冢了。


《茶陵州志》又载:“炎帝葬茶流传已久,自宋置酃县,炎陵在望也。”这个记载似乎又否定了上述推定,即所谓炎帝陵指的是鹿原坡的炎帝陵墓。罗苹注《路史》时更是言之凿凿的说:“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妃后亲宗子属在焉。”如果排除前面的推定,这样的记载就更使人难得其详了。


《宋史·地理志》载:南宋绍定年间,茶陵县隶属湖南制置使衡州衡阳郡,境内分为西阳、睦亲、茶陵、衷鹄、康乐、霞阳、常平七个乡和永安、茶陵、霞阳、船厂四个镇。清代《衡州府志》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平定“黑风峒寇”罗世传之后,湖南安抚使曹彦约认为茶陵军辖区过大,地里辽远,难于管辖,建议增置郡邑,以便于控制。于是,这一年,析出康乐、霞阳、常平三个乡设置酃县,但酃县仍属茶陵军管辖。最早的《茶陵州志》修于明代嘉靖四年,《茶陵州志》记载的是 “现时意义”上的炎帝陵而不是传说中的炎帝陵,即潞水的古炎帝陵,这种可能性比较大。这就是说,两种县志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并不矛盾,前面这个推定仍然是有可能成立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两个地方的炎帝陵安葬的并非同一个人,两者可能同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湖南境内的后裔,他们都沿袭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而为各自分支的首领。


那么,断言潞水境内有炎帝陵及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后裔有何其它证据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如同问炎帝神农氏这些后裔的去向一样,实在是无从稽考的事情。远古杳杳,古迹湮灭,叩苍天无语,问大地无声,实在是一个不可能找出确凿证据的事情。我们只能从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习惯中捕捉历史的踪迹,以期获知映证的信息及现在与过去相遇的吻合点。


据《湖南通志》记载,今潞水镇的农元村有个叫“神堂湾”的地方,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徙居在这里,并常常翻越露岭尝草采药。农元村与这个地名有关的村庄就是“神背”,在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神农殿。这座神农殿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据当地老人解释,神背一名的由来有两说:一是从前村庄的主体部分在壇官庙之后,二是村庄的主体部分在神农殿之后。处于某一人一物后面,在潞水方言中就是“在某人某物的后背”。这种解释大约是可信的。尽管这个解释没有直接涉及到炎帝神农氏,但还是与此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内容后面再说),《湖南通志》记载的似乎是言之有信的。另外,与神背比邻的大台村有一个叫“神堂”的地方。但这个地名似乎是确有所指的一口水塘,据一些人解释,这口水塘大而且深,经年不竭,如有神助。按这个解释,神堂这个地方似乎与神堂湾及炎帝神农氏无关了。


今农元村的大陇组(即所谓“大陇坳上”)与神背比邻。相传炎帝神农氏经常在这里采药,也在这里传授农耕技术,还在这里发明了米筛这种粮食加工工具。当地百姓感恩不尽,便把炎帝神农氏发明米筛的事迹刻在潞溪岸边一个深潭的岩壁上。这个潭就叫米筛潭。至今,米筛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又有传说,炎帝神农氏教授农耕技术的地方就在现在的神背,百姓们为感谢炎帝神农氏的这份恩情,就把这里叫做“神背”。


事实上,神堂、神背、大陇这三个地方彼此紧邻,是一个相连一体的区域。《湖南通志》所说的神堂湾,大概是指这个区域。


在潞水清水方言区的龙溪村有一个叫“药塘”的地方。药塘指的是一口水塘,相传炎帝神农氏常在这里洗药,因此就叫“药塘”。这个地名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明末清初的一个儒生以方言中的同音字“郁”代替“药”字,将它改名为“郁塘”,但是,在方言中,这个地方地名的读音仍然与“药塘”一致。


潞水镇的狮子岩,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狮毛犬晚年休养的地方。至于天子山(即天堂山)上的天子坑遗址,则前面已经讲到,这里不再重复。这些遗址遗迹可以看作是炎帝神农氏曾经在潞水活动乃至生活过的痕迹。


与潞水的腰陂镇,有一个地方叫太子坑,潞水方言称之为“坛子坑”。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太子安葬处。另外,露岭南侧的虎锯镇茶涧兔子冲,还有一个叫太子坟的土堆。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太子炎居在这里打猎,无意之中,从兔子受伤自救的举动中发现了一种金创药。为了找到这种金创药,炎居冻饿而死。死后,蚂蚁衔土为坟,所以称之为“太子坟”,又叫“蚂蚁坟”、“天子坟”。这些可以说是炎帝神农氏在露岭周边地区活动的遗迹。如果把视线再放宽一点的话,在古茶陵(包括今炎陵县)的其它地区,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遗址遗迹以及传说。


下面要讲述的可能是古茶陵这个大背景下,为古茶陵地区所共有的现象。


一是境内的药农,虽然师承关系不同,执有的仪轨和禁忌不同,但有两点似乎是相同的:近乎语而颇有神秘意味的封山、禁山或藏山的默念口诀中提到的历代本草祖师中,必有“神农”的名讳;采药时讳称镰刀、锄头这两种工具,而把前者称为“鹰”,后者称为“鹿”(或“雷公”),并且特别忌讳有亵渎它们的言行。这似乎与传说中作为医药文化开山鼻祖的炎帝神农氏有鹰、鹿两位母亲有关联。


二是境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还盛行一种叫“踩田”的古老耕作技术,即在禾苗下田扎稳了根将要长出侧根的时候,人一手拄棍,一手配合身体协调摆动,双脚交替在禾苗根部附近来回划动,目的是划断侧根,好让主根深入泥土吸收养分(也有改为弯腰,用双手划动的,潞水方言称之为“抓田”)。据说,这种耕作技术最初是迁葬炎帝神农氏时无意“发明”的:抬灵柩的人被允许直接从禾田间路过,踩塌过的禾苗不仅没有死去,相反,长势良好,结实较多。后来,人们受到启示,就发明了“踩田”、“抓田”技术。还有一种叫做“薰草皮”的农耕技术,就是将草连同泥土挖来,经火薰烧后作为肥料入田。这被认为是炎帝神农氏引导原始先民烧畲垦荒的遗留。三是境内有“吃新”的习俗。茶陵地区的仪式是第一碗饭敬神灵,以感谢神灵赐予五谷种子。这样的神灵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炎陵县地区的仪式是第一碗饭盛给狗吃。传说,最初的几粒水稻种子是炎帝神农氏的狮毛犬无意从天宫带来的。这个仪式有不忘狮毛犬给人间带来稻谷种子的感恩意义。四是境内迄止民国时期为止,民间为禳灾祛疫而举办的“做盂兰”,衣匠的众多纸扎中必有炎帝神农氏的纸扎神像,形象是头顶双角,手执禾蕙,名字就叫“神农皇帝制米谷”。


上述仪轨和农耕技术,以及民间习俗,都可以认为是古茶陵地区为纪念作为医药文化、农耕文化祖先的炎帝神农氏而保留下来的遗俗。我们还可以找到反映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曾经在古茶陵地区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活的文化意义上的遗存。


考察炎陵县和潞水镇的民间传说,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两个地方都流传着一个“井水变酒卖”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地点不同,主人公却都是先穷后富再穷的酒家,并且都有贪心的特点,他们的姓名、性别不同,但炎帝神农氏这个主角相同,故事情节也大同小异,但又有彼此移接的痕迹。这个传说似乎也可以映证炎帝神农氏的活动轨迹。


最有意思的一个文化遗存就是古茶陵地区和安仁地区的壇官和壇官庙。茶陵人称它们为“石公老爷”、“石公老爷庙”。在民间,壇官是一种凶恶而且好作祟的神灵。一般的,田间地头,或者山间溪头,有一棵高大的樟树,树下有一块大而且有点恐怖的石头,前面有焚香的痕迹,或者还有矮小的房子,这就是壇官庙。关于壇官使恶作祟害人的传闻,从古到今,在潞水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多得无法统计。古茶陵和安仁地区多壇官庙,这在湖南乃至我国南方地区似乎是独一无二的现象。据传说,壇官就是安葬炎帝神农氏时守灵护丧的大小护坛人员。当初,安葬炎帝神农氏后,天帝把护丧有功的人员一一分封为各路神仙,惟独忘了封赏大小护坛人员。问题反映出来以后,天帝没办法再给他们什么封赏了,只好无可奈何的叫他们“随遇而安”,自己随意找个地方去当快活神仙。但这些人听错了:有人以为是到安仁去安身,有人以为是到有树的地方去安身。于是,在安仁和古茶陵地区的田间、地头、村庄、山间,有大樟树和大石头的地方,往往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壇官庙。这个颇有人性化的传说和神灵的存在,与炎帝神农氏首葬潞水不吉而改葬鹿原坡的传说,可以互为映证,更有近乎“信史”的意义。


赵世超先生说:“我个人只承认炎帝文化的南迁,不承认炎帝族和炎帝

更多智慧内容关注视频号

  别忘记赞转发噢


感恩生命中的所有遇见

你若真修实证

请添加作者私人微信:19987734327

 

为了感恩你 关注我的 ,特赠送你价值9999元的(天人合一宇宙真经)高能量录音!请立刻 加我为好友!邀请你进真修实证同修群


愿我们一起同修!

一起觉醒!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世界大同万邦来贺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昆仑山的秘密,今现与世!(你所不知道的)发布于2021-05-09 13: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