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长城历史】20:魏晋时期的北方乱局(一)

魏晋短暂统一与八王之乱

       前文我们陆续讲述了战国长城、秦汉长城内外发生的历史故事。咱们《品味长城历史》系列文章,关注点在于长城内外发生的历史故事,都是长城这一农耕和游牧这一过渡带上的人与事,因此这就离不开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更迭和中原农耕民族在长城线上的征伐互动。我们的关注点不在于该朝代是否修建长城,因此即便某一朝代没有修建长城,但凡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伐与和平的交互,就会有相应的故事展现。

     前文我们讲到了东汉末年,曹操远征柳城,降服乌桓,北方战事稍定。但在北方游牧地带,游牧民族的更迭并没有停止。先是东汉时将北匈奴击走,南匈奴依附汉朝,北匈奴远遁后导致长城以北出现较大的空间,于是鲜卑各部从大鲜卑山逐渐向南向西迁徙扩充,填补了北匈奴留下的广大空间,同时依附中原王朝的南匈奴和各少数民族,也在逐渐融合中,暗流涌动。

     还是那句老话:长城以外的游牧地区,从来都不缺乏与中原农耕民族融合和冲突的对手,历史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如今中原北方的对手,是该由匈奴轮换到鲜卑了。而鲜卑的主要代表,就是咱们北朝长城的重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些朝代及其统治者们。咱们讨论北朝长城,必然绕不开这些,为了理清头绪,咱们还是从曹魏东晋时期北方的乱局和北魏的崛起开始讲起。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的历史,一直在验证这一定律。

1、分?合:春秋时期的若干国到战国七雄,再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

2、合?分:秦汉一直维持天下一统的局面400余年。秦朝(前221年~前207年),享国祚14年;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共历29帝,享国祚407年,到了汉末三国纷争又是一段分的岁月;

3、分?合:后来西晋短暂一统50年(西晋,266年—316年);

4、合?分:到了东晋(317年~420年),这段一百多年就又变成了分的状态,与五胡十六国并存。本文咱们就将讲述西晋灭亡与五胡乱华的故事。随后东晋灭亡,被后来的南朝宋齐梁陈迭代,天下进入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又是170年;

5、分?合:到了后来,隋唐又实现大一统,隋朝(581年~618年,国祚37年)唐朝(618年—907年,历二十一帝,国祚289年);

6、合?分:唐末,又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2年—979年),梁唐晋汉周,你方唱罢我登场,跟走马灯似地,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共77年;

7、分?合:继五代十国之后,北宋(960年—1127年),姑且算是一个一统的朝代(因为一直与辽政权并立,也一直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因此也就只能姑且算作),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8、合?分:随后金灭北宋,到了南宋(1127—1279年,传七世九帝,共计153年),与北方的金、西夏、蒙古等政权并立,因此也是分的状态一个半世纪;

9、分?合: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10、合?分:明朝(1368年―1644年),传十六帝,享国祚276年。但由于明代国防的龟缩政策,始终与长城以北地区的瓦剌和鞑靼并存,也一直未能收复嘉峪关以西的西域地区,所以也可以称之为非大一统王朝;

11、分?合: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传十二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清朝是继元朝之后,中国版图的又一次最大化;

12、合?分:到了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对外抵御外辱,对内各种主义互不相容,打来打去,民不聊生;

13、分?合:直到1949年伟大的天朝建立,国家再次大一统。

 

     综上所述,纵观中国历史,经历了十三次的分分合合。我们本阶段讨论的就是在秦汉一统400余年后的第二次分裂时期—三国时代,和西晋短暂一统50年后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分裂时期—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

 

 

1

 

 

曹操的25个儿子

 

 
 

 

     曹魏政权(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共存续46年,历5个皇帝(魏文帝曹丕在位6年、魏明帝曹叡在位13年、邵陵厉公曹芳在位15年,高贵乡公曹髦在位6年,魏元帝曹奂在位6年)。

     话说这曹操,人如其名,真是挺能生育的人啊!曹操共得子25,其中不乏能文能武之人,代表人物有:

 

1、魏文帝曹丕:曹魏开国皇帝,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之父,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曹丕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臧霸、孙观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从刘备集团手里收复上庸三郡;大破羌胡;复通西域;繁荣建安文学,开文学批评风气。另外,曹丕曾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在位仅6年;

 

2、任城威王曹彰:武勇过人,不善文章,征讨乌桓,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轲比能,是曹魏第三位皇帝邵陵厉公曹芳的爷爷,曹丕称帝后封王,急病暴毙于洛阳,年仅三十五岁;

 

3、陈思王曹植: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代表作有《洛赋》《白马篇》《七哀诗》等。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铜雀台落成,曹氏诸子登台作赋,曹植一气呵成,写下《登台赋》,曹操奇之。但恃才放旷,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来毫无节制,遂在立嗣之争中败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称帝,曹植时年29岁,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愤怒,但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魏文帝、魏明帝二朝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见于《三国演义》,然而此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4、萧怀王曹熊:体弱多病,英年早逝。以上四人为曹操正妻武宣卞皇后所生嫡子四人(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5、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征张绣,掩护曹操撤退,舍马救父,与典韦、曹安民战死于宛城,太和三年(229年)年追谥号丰愍王;

 

6、相殇王曹铄:与曹昂、清河公主皆为刘夫人所生,早薨。太和三年(229年),魏明帝曹叡追封曹铄谥号为相殇王。元年(233)年,其子曹潜继任为相王,同年逝世。青龙二年(234年),曹潜之子曹偃继位,封邑二千五百户,青龙四年(236年)去世,曹偃无子,相国被废除。曹丕自述,曹昂死时他10岁,也就是说曹昂比他大10岁以上,而曹昂生母刘夫人早逝,曹昂很小的时候就被丁夫人抚养,那么根据推理,早薨的曹铄应为曹操次子,并非曹丕。

 

 

7、邓哀王曹冲: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196年-208年)。所以说曹冲,确有其人!曹冲不是曹植,他只是早逝了而已,后面就没有他的故事了。

8、彭城王曹据:母为环夫人,著名神童曹冲胞弟,燕王曹宇胞兄。曹魏建立后,进为公爵,封为定陶县,累封为彭城王,累计食邑4600户。差点为帝:司马师废了曹芳,准备立彭城王曹据,而曹据是魏明帝曹睿的叔叔,立曹据就意味魏明帝断子绝孙,于礼不通。于是,司马师听从了郭太后的意见,立了高贵乡公曹髦。

9、燕王曹宇:与曹冲、曹据均为环夫人所生,魏明帝曹叡(曹丕长子)年少时,颇与曹宇亲近。即位后,宠幸曹宇,赐封燕王。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冬十二月,曹叡患病严重,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嘱咐后事。曹宇性情恭顺温和,诚恳地坚决推辞,刘放、孙资顺势推荐曹爽、司马懿。(差点为辅国重臣,挡了司马氏的)(环夫人为曹操生了三个儿子:冲、据、宇)。虽然没能当上辅政大臣,但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第五位),史称魏元帝(260年6月27日-266年2月4日,在位6年)。

 

其他无关紧要的16个儿子(带殇字的和未封王的都英年早逝):

10、曹林,沛穆王,曹操第十子 ,又名“曹豹”,在《吊魏武帝文》中被称作“季豹”。与中山王曹衮、金乡公主同为杜夫人所生;

11、曹衮,中山恭王,曹衮少时好学,喜欢读书,不能中止,曹衮著有文章共两万多字,虽才华不如其兄陈思王曹植,但对此的爱好与他相同,与沛穆王曹林同为杜夫人所生;

12、曹玹,济阳怀王,母秦夫人。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济阳怀王,陈留恭王曹峻胞兄;

13、曹峻,陈留恭王,字子安,秦夫人所生。魏明帝曹叡公元太和六年(232年)封为陈留王,济阳怀王曹玹胞弟;

14、曹矩,范阳闵王,母亲夫人,何晏为其同母兄。早薨,无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以樊安公曹均之子曹敏为曹矩之后,封临晋侯。黄初三年(222年),曹丕追封谥弟弟曹矩为范阳闵公。太和六年(232年),魏明帝曹叡追进叔父曹矩为范阳闵王,改封曹敏为琅邪王;

15、曹彪,楚王,一个57岁差点儿造反夺位的曹芳爷爷。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232年),魏明帝曹叡封其为楚王。嘉平元年(249年),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谋划迎立曹彪,司马懿於是率军讨伐。王淩自知不敌,司马懿又在发军时先赦免他的罪,於是投降,王淩在被押解到洛阳的途中自杀,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诛灭三族。魏帝曹芳派遣廷尉赐给曹彪用玺印封记的诏书严厉谴责他,让他自谋出路。曹彪于是自杀,他的妻子和几个儿子都被罢免为平民。

16、曹徽,东平灵王,字子隽,其母宋姬,公元232年,魏明帝曹叡封曹徽为东平王;

17、曹茂,乐陵王,曹操地位最卑微的儿子,性格倨傲而缺乏教养,因为“泬佷”竟然让身为皇帝的曹丕不顾天家颜面而“独不王”,甚至在兄弟们都进爵为公的黄初二年,曹茂仍是侯爵,可知此人少时何其恶劣。魏明帝曹叡时期被册封为聊城王,齐王曹芳时期被徙封为乐陵王。

18、曹干,赵王,生母陈妾,养母王昭仪。三岁亡母,五岁失父。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改封赵王,曹操第25子,末子。

19、曹整,郿戴公

20、曹均,樊安公

21、曹勤,刚殇公子

22、曹京,灵殇公子

23、曹上,临邑殇公子

24、曹乘,谷城殇公子

25、曹棘,广宗殇公子

 

     曹操可谓是子孙满堂,枝繁叶茂,但是曹魏政权仅传三世五位皇帝,且后三位皇帝都是傀儡皇帝(邵陵厉公曹芳在位15年是曹爽、司马懿、司马师的傀儡,高贵乡公曹髦在位6年是司马师、司马昭的傀儡,魏元帝曹奂在位6年是司马昭的傀儡)。

 
 

 

2

 

 

曹魏前两位皇帝的对外征战

 

 
 

 

 一、文武双全的魏文帝曹丕

 

     曹丕字子恒,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之父, 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6年)。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曹彰、曹植、曹熊胞兄。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丞相、魏王。同年称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军事方面,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从刘备集团手里收复上庸三郡;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大破羌胡,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复通西域,恢复在西域的建置。另外,曹丕曾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为文,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繁荣建安文学,开文学批准风气,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三国时期全图(236-24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横屏观看更清晰

 

      品味长城历史,仅关注北方,仅关注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相互征战,魏文帝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战详情如下:

 

1、曹丕在担任魏王时,令苏则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

 

资治通鉴》载:武威三种胡复叛。武威太守毋丘兴告急于金城太守、护羌校尉扶风苏则,则将救之,郡人皆以为贼势方盛,宜须大军。时将军郝昭、魏平先屯金城,受诏不得西度。则乃见郡中大吏及昭等谋曰:“今贼虽盛,然皆新合,或有胁从,未必同心。因衅击之,善恶必离,离而归我,我增而彼损矣。既获益众之实,且有倍气之势,率以进讨,破之必矣。若待大军,旷日弥久,善人无归,必合于恶,善恶就合,势难卒离。虽有诏命,违而合权,专之可也。”昭等从之,乃发兵救武威,降其三种胡,与毋丘兴击张进于张掖。麹演闻之,将步骑三千迎则,辞来助军,实欲为变,则诱而斩之,出以徇军,其党皆散走。则遂与诸军围张掖,破之,斩进。黄华惧,乞降,河西平。

 

2、曹丕称帝之后,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3、因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于是曹丕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田豫、牵招、梁习等将领在北疆表现出彩,多次击败鲜卑。

     《三国志 田豫传》载: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并护鲜卑。自高柳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雠敌,互相攻伐。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馀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馀里,僵尸蔽地

《三国志 牵招传》:郡在边陲,虽有候望之备,而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于是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4、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因鲜卑头领柯比能献马而立其为附义王;柯比能也献出居于鲜卑之地的汉人500余家,让其返回家乡;黄初二年(222年),柯比能率3000骑,带牛马7万余头在市中交,成为边塞南北贸易中最大的一笔买卖。

 

 

二、魏明帝曹叡的文治武功

 

     魏文帝曹丕当政6年后病逝,时年40岁。长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魏明帝当政13年(公元226年~239年)病逝,年仅36岁。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而曹休与曹真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继去世。四位辅政大臣仅剩陈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明帝的权力影响有限。通过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在此之后,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诏令能够有效实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现足以威胁皇权的权臣;甚至一些遭到群臣反对的决策也能独断专行。

     在他登基不久,就遇到内外敌人的攻击:

1、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叡登基,八月东吴孙权趁魏国有大丧发兵攻魏国江夏郡,江夏太守文聘坚守,孙权退兵;同时襄阳,东吴左将军诸葛瑾发兵攻魏襄阳,曹魏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击破之,斩其部将张霸。曹魏征东大将军曹真又破其别将于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

 

2、太和元年(227年)孟达反叛:曹魏新城(今湖北房县)太守孟达数与诸葛亮通书信,阴许归蜀。魏兴(今陕西安康西北)太守申仪密表告发。魏太和元年(227)十二月,司马懿当时正驻宛城(今河南南阳),闻此,一面致信孟达慰解,一面暗地发兵,昼夜兼行,八日到新城。太和二年正月,攻克新城,斩孟达。

3、太和五年(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

     231年春,诸葛亮伐起第四次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又暗中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轲比能起兵到北地郡石城(今甘肃皋兰西北)响应蜀军,其往来的信使被曹魏缴获,曹魏大吃一惊。曹叡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六月,诸葛亮粮草不接而撤军。司马懿遣张郃追击,张郃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蜀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

 

 

4、青龙元年(233年),鲜卑轲比步度根和亲,引诱步度根叛魏,曹叡命秦朗率中军征讨,步度根及轲比能败走漠北。九月,屯驻安定地区保卫边塞的南匈奴首领胡薄居姿职等人又率部反叛,大将军司马懿派部将胡遵成功平叛。

 

5、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孙权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他重用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

 

6、青龙三年(235年),轲比能被曹叡派遣出的刺客所刺杀。早在231年蜀汉与漠北鲜卑王柯比能的暗中联合,让曹魏大吃一惊,曹叡本命牵招当即讨伐,牵招以当时曹魏主要敌人是蜀汉,并且劳师远征,粮秣难以筹划为由,暂时搁浅。于是,曹魏决定不搞明攻,改为暗取,一方面派军队加强代郡、雁门、右北平、幽州等地长城边防,另一方面由幽州刺史王雄网罗到剑客韩龙,成功刺杀鲜卑头人柯比能。柯比能死后,鲜卑衰落,强者远遁,弱者降服,边陲得到短暂的安宁。

 

7、景初元年(237年),辽东公孙渊反魏,自立为燕王。景初元年(237年)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俭率本部兵马以及归顺的鲜卑、乌丸部族军队开到辽东南地区。景初二年(238年),曹叡令司马懿攻辽东,司马懿遂带兵四万,和牛金、胡遵等出征辽东,大破燕军,杀公孙渊,成功收复辽东。

 

8、景初元年(237年)六月,曹叡赐予日本卑弥呼金印,封其为“亲魏倭王”。

 

     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他还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3

 

 

柯比能被刺后的鲜卑六部

 

 
 

 

 

△三国曹魏时期北方各部族详图

(236-24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

横屏观看更清晰

 

 

依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时期-鲜卑等部地图可见:

1、曹魏时期匈奴已西迁至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额尔齐斯河流域,在广大草原地区留下了十万帐,这些人后来加入了草原上的鲜卑部落联盟;前文所述,公元二世纪,一个叫檀石槐的鲜卑人一统鲜卑各部,为了便于管理,他将鲜卑分为东部、北部和西部三大部分,分设大人进行管理,后来鲜卑头人柯比能再次统一大鲜卑,后被刺身亡。

 

2、如图所见北方草原地区绝大部分为鲜卑部落,其中大拓跋鲜卑、河西鲜卑和东部鲜卑紧邻长城沿线,规模较大;在柯比能被刺身亡后,鲜卑分裂成鲜卑六部:

      ?东部鲜卑,以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大部族为主

      慕容部是后来东晋时前燕的前身;宇文部是后来北周的前身;段部后来则与慕容氏的前燕和石氏后赵互有攻伐,未建国。

      ?北部鲜卑,就是拓跋氏鲜卑,是后来北魏的前身,后面的文章会详述拓跋氏鲜卑;

      早在鲜卑初期时拓跋部就是鲜卑里面的较大的部落,在东汉初时拓跋部跟随鲜卑迁徙到呼伦贝尔草原,之后跟随檀石槐再次迁徙到了匈奴故地蒙古草原,到了东汉末年拓跋力微率部进入河套平原北部定襄郡的盛乐为都城。后来到了西晋时期拓跋猗卢为首领,曾应东安公司马腾之请,击败过匈奴刘渊。后来又应刘琨只要击败过汉国刘聪。公元315年,拓跋猗卢受西晋册封为代王。后来雄踞北方,不肯接受汉国、后赵的请和,也不接受东晋的爵位。代国不属于十六国之一,后来代国被前秦所灭。但是拓跋珪重建了代国,并且改称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为北魏道武帝。北魏也就是南北朝的北朝。

      ?西部鲜卑,就是秃发鲜卑和乞伏鲜卑,是后来南凉和西秦的前身;

      河西鲜卑就是秃发鲜卑,为拓跋鲜卑的一支,始祖与北魏同源,秃发部由于同主家拓跋部不和(主要原因是争权:大哥拓跋匹孤没有得到王位,率众西迁,就成了秃发鲜卑,弟弟拓跋力微,就是北魏的始祖),秃发匹孤率众自塞北迁入河西,故亦称河西鲜卑,秃发鲜卑是东晋十六国的南凉的前身

      乞伏鲜卑又称陇西鲜卑,是居住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乞伏部落因居住于乞伏山而得名。乞伏鲜卑是东晋十六国时西秦的前身。十六国混战期间为匈奴胡夏所灭(就是建立统万城的赫连勃勃)。

 

      瞧瞧早期鲜卑六部的情况,是不是很牛?!除了段部没有建国称帝外,其他五部,均在东晋十六国这个乱世,称霸一方,称帝建国,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尤其北魏和北周曾经一度一统北方地区!

      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部族渊源:东部鲜卑又从慕容部分出吐谷浑,从宇文部分出库莫奚与契丹。

      吐谷浑就是后来隋唐时期经常参与、袭扰大唐西部,居于青海地区的吐谷浑,吐谷浑王国建立于公元313年,663年被吐蕃所灭,国祚绵延了300多年。如今青海互助和大通的土族地区有十几个村庄,土语名字为“吐浑”。土族是鲜卑族的后裔这个说法,还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

      契丹更不用说了吧!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宋朝分庭抗礼,如果以夺取中原为正统的话,那么历史书应该将辽金替代南宋才对。

 

3、上边的地图最顶端有一游牧民族名为丁零,也需要单独拿出来说一说。

     丁零是中国古代北方一只庞大的游牧民族,亦称丁零、丁令、钉灵,正确读音应为颠连,所以又称为狄历、敕勒、铁勒等。汉代的丁零主要驻牧在贝加尔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公元一世纪前后,汉朝联合丁零等击败匈奴,迫使其西迁。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丁零人南下,一部分散居在阴山南北。后来称霸一时的薛延陀、回纥、突厥及蒙古族中的汪古、克烈等部均为丁零族的后裔。 

     这里边的回纥就是后来经常袭扰大唐的回鹘,汉代和三国时的丁零和呼揭是回纥人的祖先,后来到南北朝后期到隋代,回纥人又演变为回鹘,继而分裂成西洲回鹘,葱岭回鹘,河西回鹘等部,到元末到明代,回鹘人逐渐分化和演变成现代的维吾尔族人。“维吾尔”是维吾尔族自称“Uyghur”的音译,具有“联合”、“同盟”和“凝结”的意思。“维吾尔”一名最早见于汉籍是在公元4世纪的《魏书·高车传》里,被译写为“韦纥”,指的是高车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部落。公元7世纪开始称“回纥”(《新唐书》卷217);788年又改译为“回鹘”(《资治通鉴》卷233),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宋及五代。元明时期一般译为“畏兀儿”。

 

     历史,是不是很有意思?我们学习长城的同时,学习了历史,学习历史的同时,顺便把民族渊源也学习了一遍。  

 

4

 

 

从曹爽专权到司马专权

 

 
 

 

     傀儡曹芳

     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232年-274年),(239年1月22日-254年10月17日在位15年),任城威王曹彰之孙,任城王曹楷之子。

     太和六年(232年),生于任城王府。青龙三年(235年),选为魏明帝曹叡养子,册封齐王。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叡病重,怕导致国家根基不稳,于是立曹芳为皇太子,当天,魏明帝病逝,曹芳即位,年仅八岁,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同年七月,曹芳开始亲临朝政,听取大臣奏事。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八岁亲理朝政,这难免被下臣专权。

     齐王即位时,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臣们认为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效仿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以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司马懿韬光养晦,大力拒绝而不让子弟为官。

     正始元年(240年)正月,东倭(今日本)来朝纳贡,焉耆、危须诸国,弱水以南,鲜卑名王,都遣使来献。

     正始五年(244年)二月,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曹芳从之。结果为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yī]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于五月率大军退还。遭蜀军截击,魏军苦战,始得退回,失散、伤亡甚众。

     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听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太后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专权,曹芳时年16岁。此后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日,曹芳时年18岁,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放言只夺权,不治罪。曹爽最终屈服,自请免去职务,随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但对曹爽门下的二流人物,司马懿特别宽大处理,如鲁芝,辛敞,王沈等人,后来还有人成为晋朝新贵。史称高平陵事件,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改元嘉平。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18岁,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嘉平二年(250年)春,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

     嘉平元年(249年),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谋划迎立曹操之子曹彪,被司马懿挫败,王凌、曹彪自杀。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重,而常常梦见贾逵、王凌对自己作怪。八月戊寅(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司马师专政,兴立之事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曹芳23岁,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事情泄露,司马师平定叛乱后,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改元正元。

     次年,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起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镇洛阳。期间,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回师途中病死,时年四十八岁,仅专权一年。                             

     西晋建立后,曹芳被册封邵陵县公。西晋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也算是没被要了命。

     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11月1日-260年6月2日在位6年)。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除齐王曹芳后,拥立为帝,年号正元,曹髦文才武略,崇拜少康,不满司马氏专权秉政,甘露五年(260年),亲自讨伐司马昭,为太子舍人成济所弑,年仅十九岁,以王礼葬于洛阳西北。

 

     马昭专权,再兴弑立之事

     司马师去世,魏帝曹髦本来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司马昭用傅嘏及钟会的计谋,自己率军回京。正元二年(255年),司马昭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次年改元甘露。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初一,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讨伐大将军司马昭,送儿子诸葛靓作人质请求吴国援救,得到东吴权相孙綝的支援。同年七月,司马昭胁曹髦御驾亲征,征发青、徐、荆、豫四州兵马,并从关中分部分军队,共同会师淮北。

     甘露三年(258年4月10日),诸葛诞战败被杀,夷灭三族。其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史称“寿春之战”。  

   

     甘露元年(256年)六月,甘露三年(258年)五月,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连续三次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均推辞不受。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19岁的曹髦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五月初六,曹髦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说完就进内宫禀告郭太后。王沈、王业跑出去告诉司马昭,想叫王经与他们一起去,但王经不去。司马昭召护军贾充等作戒备。曹髦知道事情泄露,率领左右进攻司马昭所在的府邸,到达南阙时贾充率兵自外而入,阻挡曹髦。曹髦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相府中的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太子舍人成济刺杀曹髦,戈刃从背上穿出,曹髦在车中驾崩。司马昭闻讯大惊,自投于地说:“天下其谓我何!”(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16岁的曹奂为帝,改元景元。曹奂是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曹宇与侄子魏明帝曹叡相交甚好,魏明帝曹叡病故前欲委任其为辅政大臣,曹宇认为自己不能胜任而固辞,如今轮到他儿子做皇帝了。曹奂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手中毫无权力,在大臣和军队中也没有任何势力,完全是司马氏的傀儡。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司马昭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曹奂命司马昭以相国身份统摄朝政,于是送上新职符节,去掉侍中、大都督、录尚书的称号。司马昭上表让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钟会暗地谋划叛逆,因而秘密派使者诬陷邓艾。不久钟会在蜀中谋反,监军卫瓘、右将军胡烈攻钟会,并杀了他。邓艾及其子邓忠等尚未见到司马昭,也在路途中被卫瓘派田续所杀。

     咸熙二年八月辛卯日(265年9月6日),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葬于崇阳陵。九月癸酉,司马昭被追谥为文王。十二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至此,曹魏政权灭亡,曹魏政权(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共存续46年,历5个皇帝(魏文帝曹丕在位6年、魏明帝曹叡在位13年、邵陵厉公曹芳在位15年,高贵乡公曹髦在位6年,魏元帝曹奂在位6年)。

 

 

 

 

5

 

 

东晋八王之乱

 

 
 

 

 

司马炎建立立东晋

 

     公元265年秋八月,手握军政大权的司马昭病死,享年54岁。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指司马昭有不臣之心,有篡夺曹魏帝位之意。可司马昭一直到死也未敢夺取帝位,原因是他还有一点顾忌,即在他死后留下历史的骂名。所以,他的最后一步在踌躇中尚未迈出,就挂了。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却不信邪,4个月后立刻板起脸来逼迫魏元帝曹奂让位。于是,中原改朝换代为晋,司马炎称晋武帝,改元泰始,追司马昭为晋文帝。

     父子弑君,还是被史家纳入了《晋书》中。大约15年之后,到晋咸宁六年(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吴国,龙骧将军王濬攻下建业,三国中的最后一个吴国灭亡,晋终于完成了中原华夏大地的统一,改元大康。

     晋武帝司马炎结束了东汉至三国以来的纷争,统一了中国。可是在晋复归一统之初,国家已埋下了三大隐患。

     隐患之一是帝王、贵族腐败堕落,生活糜烂,夸富、比富、炫富之风甚烈,世风日下,社会风气消沉,无为而醉,形成了精神的垮溃与解体,享乐成为无聊的别名,逐利代替了精神的进取。

     隐患之二是国运不振、权力内敛,北方以长城一线的华夷之界或曰农牧业的过渡地带,在东汉之后已不再成为难以逾越的藩篱。在这个历史时期势力强大的“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的部落国跨越长城,或居于长城内外,与汉族边民杂居;或以尚武骑射的雄健之势,对中原以洛京为首的司马晋政权构成致命威胁。

     隐患之三是,晋武帝鉴于曹魏晚期因孤立而亡,便大封同姓诸王,恢复了封建旧法。晋武帝于统一10年后去世,由其子司马衷继承皇位,是为晋惠帝。

     晋惠帝为太子,年方虚岁13时,其父司马炎便为之择妻。他放着贤惠、美丽而白皙的卫氏女不娶,偏要娶丑而短黑的贾充之女贾南风,其时,围绕着太子娶谁家的女儿,诸大臣之间也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斗,且很多都是暗箱作业。司马炎平生做事果断,此时却出了一个浑招儿:决定娶贾氏女。贾氏女有姐妹二人,其妹贾午年方虚岁12,比太子小一岁;其姐贾南风,时年15岁,比太子大两岁,由是在诸大臣及元氏皇后的固请下,司马炎为子择媳贾南风。

     谁知这位妒忌、多权谋、善欺诈的矮个子黑姑娘一旦成为太子妃后,凶性毕露,酷虐心狠,竟然手持方天画戟,将一个有孕的太子妾杀死。如此凶残,司马炎欲废太子妃,却又遭到群臣劝阻,没有废成。太熙元年(290年)四月二十日,晋武帝去世,皇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改年号为永熙,立妃贾南风为皇后,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掌握实际大权。贾南风弄权,引发了司马氏的八王之乱,终于葬送了晋国的一半江山。

 

八王之乱

 

     晋武帝在位末期,明知太子司马衷不能担负国家重任,但因司马衷之子皇孙司马遹聪明,便未下废司马衷的决心。又顾虑司马遹并非司马衷的太子妃贾南风所生,终将祸乱朝政,于是与心腹大臣图谋后事,采用王佑的计策,派遣儿子秦王司马柬都督关中,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镇守要害,以加强帝室势力。

     司马衷当政后,非常信任皇后贾南风。贾后专权,甚至假造司马衷的诏书。永平元年(291年),迫害皇太后,废其太后位,杀死太宰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司马师、司马昭之弟)。同年,杀死皇太后于金墉城。八王之乱。自此开始。

     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开始迫害太子遹,首先废他的太子地位。次年,谋杀太子。这个举动,成为许多反对贾后专政的皇族开始行动的起点。

哪八王我们一一道来:

    ? 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司马师、司马昭之弟)。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楚王司马玮有功勋却好立声威,司马亮惧怕他,想夺他的兵权,司马玮因此愤恨他。同年(291年),司马玮受皇后贾南风之旨,诬告司马亮与卫瓘有废太子的图谋,司马亮被乱兵所杀,头发耳朵鼻子都被毁坏。不久,?楚王司马玮被诛杀,朝廷追赠恢复司马亮的爵位。

     ?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假造诏书废杀贾后,杀死司空张华等,自领相国,恢复原太子的地位,立故太子之子司马臧为皇太孙。看起来,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都给司马氏的家教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头。

      永康元年(300年)八月,淮南王司马允(28岁,司马炎第九子,司马衷之弟)举兵讨伐司马伦,兵败被杀。这都不算八王之乱里边的,不作数。

     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自立为皇帝,司马衷被奉为太上皇,皇太孙司马臧被杀。

     ?永宁元年(301年)三月,齐王司马冏(司马昭之孙)起兵反司马伦,受到?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颙(晋宣帝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司马炎的堂弟)、?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司马衷之弟)等的支持。司马伦兵败被赐死。淮陵王司马漼杀司马伦的党羽,驱逐司马伦,引司马衷复位。

     太安元年(302年),十二月,?司马颖、?司马颙、新野王司马歆(司马懿之孙)和范阳王司马虓(司马懿四弟之孙)在洛阳聚会反?司马冏的专政。?司马乂乘机杀司马冏,成为朝内的权臣。

     太安二年(303年)八月,?司马颖和?司马颙讨伐?司马乂。十月,司马颙的军队攻入长安,在此后的洗劫中上万人死亡。此后两军在长安城外对阵,连十三岁的少年都被征军,同时两军都征募匈奴等的军队。最后司马乂兵败被杀。?司马颙成为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永安元年(304年),司马衷受到?司马颙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下密诏给刘沈和皇甫重攻司马颙,但没有成功。司马颙的军队在洛阳大肆抢劫。二月废皇后羊氏,废皇太子司马覃,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为皇太弟。司马颖和司马颙专政。但六月京城又发生政变,司马颖被逐,羊氏复位为皇后,司马覃复位为太子。七月,司马衷率军讨伐司马颖,在荡阴被司马颖的军队打败,司马衷面部中伤,身中三箭,被司马颖俘虏。羊氏和司马覃再次被废。八月,司马颖被安北将军王浚战败,他挟持司马衷逃亡到洛阳。一路上只有粗米为饭。十一月,司马衷又被司马颙的将军张方劫持到长安,张方的军队抢劫皇宫,将皇宫内的宝藏洗劫一空。到年末,?司马颙再次在长安一揽大权,? 司马越(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成为太傅。同年李雄在成都称成都王,成汉建国,刘渊自称汉王,建立前赵。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颙和张方的军队、?司马颖的军队、?司马越的军队和范阳王司马虓(这两个都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的军队在中原混战,基本上中央政府已经不存在,中国边缘的地区纷纷独立。到永兴二年(305年)末,司马越战胜,司马颙杀张方向司马越请和,但无效。

     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手下的鲜卑军队攻入长安,大肆抢劫,二万多人被杀。九月,?司马颖被俘,后被杀。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307年1月8日)夜里,司马衷在洛阳显阳殿驾崩,终年48岁,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他的弟弟司马炽即位,改元永嘉,即晋怀帝。

     ?司马越在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的势力之后开始掌控西晋政权,并在晋惠帝司马衷死后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是为晋怀帝。司马越自任太傅辅佐朝政,辅政期间不思团结官员一致对外,反大权独揽,杀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纷纷起兵讨伐。司马越自请出征石勒,永嘉五年(311年)司马越在项城忧惧而死,至此八王之乱终结。

 

     晋怀帝司马炽,西晋第三位皇帝(307年—311年在位4年),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永嘉元年(307年),即位为帝,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在位期间,五胡乱华开始萌动,皇室权力斗争日渐严重。永嘉五年(311年),密诏苟晞讨伐司马越,导致东海王司马越病逝,太尉王衍为石勒败于宁平城。汉昭武帝刘聪趁势攻破洛阳,制造永嘉之乱,俘虏晋怀帝,以为仪同三司,封会稽郡公。永嘉七年(313年3月14日),晋怀帝为刘聪所毒杀,时年三十岁。匈奴人刘聪为五胡乱华之一支,放在后面详述,下面看一下西晋政权世系表。

     永嘉之乱,晋怀帝被刘聪俘虏。司马邺得到大臣拥戴,成为皇太子,承制行事。永嘉七年(313年),得知晋怀帝遇害,司马邺即皇位于长安,年号建兴。联合幽州、并州、代国和段部鲜卑的军事力量,对抗前赵进攻。建兴四年(316年)八月,前赵遣刘曜攻打长安。晋愍帝在食断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前赵,受封怀平侯,历尽屈辱。建兴五年(318年2月7日),晋愍帝被前赵皇帝刘聪杀害,终年十八岁,葬处不明。

     自此西晋灭亡,西晋政权存三世四帝51年,也有人认为晋怀帝被杀才是西晋灭亡的标志,司马邺只是割据势力。汉赵基本拿下了关中、关东

     317年,司马睿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即位为晋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建立东晋,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司马睿的祖父琅琊王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庶子,司马师、司马昭之弟。“王与马共天下”是指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可惜了司马炎那么精明强干,西晋王朝却只传三世四位皇帝,就寿终正寝了,西晋政权存续51年,其中八王之乱20年,伴随着八王之乱衍生而出的是五胡乱华,下一章我们重点说说五胡乱华的事儿。呜呼哀哉,可悲可叹,大一统的局面,就这么被毁于一旦了,也许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那些不臣之心开始,晋政权就注定重蹈悲剧吧!

 
 
 
 

编者说

 

      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一直都是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往往左右着政局的稳定。封建王朝往往在前半叶,君主都比较敬业,励精图治,强国爱民,正所谓“开始就是高潮",到了后期,不是贪图享乐就是传嗣不良,少年皇帝当政,老谋深算的权臣辅政。作为君主,不精明强干,不勤劳敬业,那你的事儿就有人为你做,于是久而久之,相权、外戚、甚至是宦官权利越来越大,最后江山社稷毁于一旦。从汉末开始,宦官干政、军阀胁君、权臣当道,一直到曹丕、曹叡父子的精明强干,再从曹叡传嗣不良开始,到权臣司马氏终于把政权弄到了自己手中,司马炎好不过一代,从儿子开始又乱了,后宫干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前埋下的隐患该来的都来了,司马氏西晋政权,仅传三世四帝五十一年,317年终。下一篇,我们为大家继续讲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乱局,更乱更乱的五胡乱华的故事。因为太乱,所以需要时间整理。

 

最后,录一首曹丕的《燕歌行/其一》,作为本文结尾: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下一章开始,我们将为大家讲述五胡乱华的人与事。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品味长城历史】20:魏晋时期的北方乱局(一)魏晋短暂统一与八王之乱发布于2021-05-09 18: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