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寻荀文化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YwNTU0MA==&mid=2650893776&idx=1&sn=db13efafd37bd8502ac57ccdd8c236f8

近代维新志士谭嗣同在其名著《仁学》中指出,两千年来的政治是“秦政”,两千年来的学术是“荀学”。一针见血的指出历代封建王朝,说的是仁义德,行的是专制独裁;表面上尊崇儒家,实际上做的却是法家。这种做法学术上称其为“外儒内法”。回溯历史会发现汉承秦制所定的各种官制、军制、律例,都是以儒为表、以德为主、以人为言。实际上都是以法为里、以刑为辅、以术为行。历代统治者巧妙的将法家思想纳入儒家体系,礼与法相融,以礼代法,以法行礼,这正是荀子“隆礼重法”的核心思想,也恰好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法治、人治相统一的治国理念。所以两千年来之治,荀治也。

一、荀子思想应时而生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山西安泽),当时称其为荀卿,因避汉宣帝(刘洵)之讳,改称“孙卿”,后人尊称为荀子。

生卒不详,人们推知他主要政治活动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荀子尊崇孔子,又广泛吸取各家学说的精华,成为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者。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天、地、君、医、兵、民、修身、治学,或今人所说的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思想文化、科学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提出的“隆礼重法” 的政治理念决定了两千年的制度核心。《荀子?礼论》曰:“礼者,人道之极”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荀子?君道》曰:“法者,治之端”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开头。

最早尧舜社会,那时人人平等,无倾轧之心,无贪婪之意,其实那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人们有了剩余,剩余被某些人占有,成了奴隶主。奴隶主剥削奴隶显然无理,但在社会发展中,有人组织生产,有人管理社会,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怎样把社会管理好?要有精,有手段。儒家重在精神,法家重在手段,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把社会管理好。重视精神当然应该,但在社会大变革中,手段尤其重要。荀子的礼法思想,在战国时期应时而生。其弟子韩非子对管理社会的手段,做了具体的论述。其另一弟子李斯帮助秦始皇在手段上实行、落实,并取得成功。人们习惯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但他运用法家思想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与此前不同的封建大帝国,却是熠燿千古的历史功绩。后世当权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外儒内法”、“隆礼重法”相结合,使一个个王朝得以巩固、发展,正是荀子之功。


二、礼治思想对社会和谐的作用

荀子首先论证了隆礼、守礼在社会和谐管理中的作用。他认为礼本身就是为调解、制约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荀子?礼论》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致也。”意思是说礼的起源和人们的欲求分不开,礼是为限制人的欲望而产生的。其作用是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制约人们的过分贪欲,使社会个阶级各安其分,不能过分的欲求。《荀子?礼论》曰:“天地以和,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所以,礼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和谐有序运行发展的最高准则,它决定着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安危存亡。礼即是自然之道,又是社会之道,持守礼的准则,自然和社会就会得到治理;背离礼的准则,自然和社会就会处于混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议兵》曰:“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礼确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能角色,确定了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荀子?富国》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曰:“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礼是社会制度的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命脉所在。所有要社会和谐,必须要坚持尊礼、守礼、重礼的方针。

荀子强调,礼既确立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也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职能。社会分工是社会组织结构得以存在的前提,社会组织结构之所以能够存在和运行,在于生存于社会中的人有其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荀子?王制》曰:“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有序运行的前提。《荀子?富国》曰:“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只有通过各行各业的相互分工合作,人们才能获得生存所必须的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整个社会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社会分工是整个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社会职分明确则民众就不会怠慢,上下等级确定则秩序就不会混乱。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人人各得其所,事事各得其宜的和谐有序状态。

荀子指出,实施重礼的治国方法,必须要持守义的原则。治理国家如果不能持守义的原则,必将导致国家的灭亡。如果不致力于发扬礼义、坚守信用,而只是提倡功利,唯利是图,就不能实现国家的治理,就会导致社会上下处于离心离德的混乱之中,而国家的危亡也就不可避免。《荀子?强国》曰:“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大略》曰:“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以义为重,义胜过利,则能达致社会的和谐管理;以利为重,利胜过义,则会导致天下的动荡混乱。所以,治理国家,实现真正的稳固和强盛,必须持守以义治国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荀子和孔子、孟子一样都是讲求“克己复礼归于仁”的,都是主张社会应该有等级机构的。荀子的作为是使得人与人的等级机构在制度层面分得更清楚,人人各安其分,整个社会就和谐有序了。荀子以礼义为指导思想,以道德规范设计一种制度。《荀子?劝学》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强调“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约之以礼”的礼治思想,是软约束和硬约束的完美结合。


三、引法入礼,奠定中国两千多年的法治传统

中国特色法治传统的理论基础就是法治主义与礼治主义的结合。这一法治传统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它的理论基础形成于战国时期,是“儒法揉合”“礼法结合”的产物,正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引礼入法”创立的。 

在“礼”与“法”的关系上,我们知道“隆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荀子认为,法要以礼为根据,礼是高于法的,是支配一切的基本原则,是法的纲领和准则。《荀子?劝学》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大分”,要领,总纲。“类”,规范。就是说,礼是法的要领,是所有行为规范的总纲。《荀子?修身》曰:“故非礼,是无法也。”礼是法的纲领,违反了礼,也就违反了法。《荀子?性恶》曰:“礼义生而制法度。”法度是根据礼义而制定出来的。但礼义的教化并不是万能的,社会中也有礼义所不能及的一面。因此,《荀子?性恶》曰:“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所以,荀子在“隆礼”的同时,又提出“至法”,要使法制高于一切,这是儒家的前辈们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在治国理政中,荀子主张为政要制定和公布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荀子?议兵》曰:“庆赏刑罚必以信。”《荀子?君道》曰:“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要在公正诚信的基础上执行法律,树立起法律在民众中的威严和信度,增加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这样才能在治理国家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依法治国,必须实行赏罚,这样才能控制社会的运行秩序。《荀子?富国》曰:“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赏罚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鼓励善的行为,惩治恶的行为。《荀子?富国》曰:“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厉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故先王明礼义以壹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所以宽与猛,教与诛,赏与罚,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不可分而用之,只有共同使用,才能实现治国安民的作用。

荀子认为爵赏和贤德、刑罚和罪过是一种对等的报偿关系,不能随意轻重。《荀子?致士》曰:“赏僭则利于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据此,他主张“赏功罚过”无贵贱之分。《王霸》曰:“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君道》曰:“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他既反对“以世举贤”,又反对“以族论罪”。反对“以世举贤”是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其中反对最力的是法家。但法家又以酷法严刑治民,他们不但没有否定“以族论罪”,反而主张族诛连坐,如商鞅的“造参夷之诛”和秦始皇、李斯的“以古非今者族”等都是明证。可见,荀子这一严格的法制精神,就是法家也远远不及。

荀子“引礼入法”开创的“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是包含着儒法道思想在内的。荀子思想体系庞大而驳杂,对先秦诸子包括儒家在内,除了孔子,他都批判过,同时也吸收过。他集百家学说之大成而完成其学说体系。因此,他既是儒学大师,又是法家先师,还有道家色彩和杂家意味。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在其《荀子评注》手稿中说:“《荀子》三十二篇,不全是儒家者言……少精挚处则即与儒远,而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近于墨家者言。”这是说明荀子思想驳杂。但其儒学大师的地位都是肯定的,他“援法入礼”“礼法结合”的创举是划有时代意义的。  

总之,荀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建立在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礼治与法治相兼用的政治理论上的,它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具体运用,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统一,两千多年,虽然经历了民族的、阶级的斗争风雨,有过短暂的分裂和衰亡,但总体上看,国家是统一的,稳定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或湮灭的文化。一个国家能维持一两千年而无大变,荀子的“礼法结合”是功不可没的。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修身,劝学荀子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修身,劝学荀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两千年来之治,荀治也 ——荀子治国思想浅议发布于2023-03-19 22:0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