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荀子礼治思想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荀子论述了礼产生的逻辑起源,肯定了礼对人性的改造,阐释了礼的作用。荀子礼治思想寄托了儒家的社会理想,礼治思想中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在现代制度创新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思想资源。本文通过研究和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荀子礼治思想对于现代制度创新的现实启示,使荀子礼治思想在当今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关 键 词】荀子  礼治思想  现代价值  制度创新


一、礼治思想的源起

礼起源于氏族社会,是指中国古代维持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力义务的规范和准则,依靠人们之间的天然血缘关系来维系。礼作为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其内容上来讲是源于宗教崇拜,而从其形式而言则具有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刑”;孟子强调以“王仁政”、“性善论”、“省刑慎罚”为主的仁政。二者都强调以维护传统礼乐秩序来稳定社会。到了战国中后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礼治思想受到了法家法治思想的强烈冲击。对此,身为以儒家正统自居的思想家荀子,以极大的勇气直视法家思想对儒家礼乐的强烈冲击,参考道家学者对法律价值的深刻认识,参悟墨家 “法律至上”的主张,融合儒法,援法入儒,把法家的现实主义精注入到儒家学说中,使之成为既关注现实又有道德理想的礼治思想体系。 


二、荀子礼治思想的内容

(一)礼的起源

荀子在《礼论篇》中对礼的起源做出了阐释:“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荀子认为“礼”是统治者为调节欲望,避免混乱而制定的,即通过调节物品所有权和收入分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荀子强调了“礼”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不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肯定了“礼”的后天性和社会性。

(二)礼的作用

荀子认为:“礼者,政之挽也。” (《荀子?大略》)礼,是政治的引导者。“礼义者,治之始也。” (《荀子?王制》)礼义是治国的本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大略》),人不遵循礼就无法很好的生存,做事不遵循礼就很难取得成功,国家不遵循礼就难以安宁稳定。“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礼论》)。礼,是人道的最高标准。由此可知,荀子认为,礼是道德规范和礼节的总称,是一个人安身处世的规范,也是治国安民所不可或缺的准则。

荀子认为“礼”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荀子?大略》)礼对于国家来说,就如权衡和绳墨。无权衡则不可知轻重,无绳墨则无法知曲直。在这里的“礼”,既指人类的道德,也指社会的规范,同时也有国家制度的涵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大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没有道德,不遵守社会规范,他就无法生存;做任何事情,如果既不讲道德,又不遵守规范,就会一事无成;对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失去道德和规范秩序的国家,就会变得混乱乃至亡国。此外,在荀子的“礼论”中,尤其反对“聚敛”。“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荀子?王制》)“聚敛”者,犹今之吏治腐败也。荀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聚敛腐败成风,就难以长治久安。

(三)重视法的作用

荀子虽然继承了儒家思想,十分提倡礼治,但是并没有忽视法令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强调在“隆礼”的同时也要 “重法”。荀子十分重视法的作用,认为人没有法令的约束就会行无所依,即使有法令却不理解其内涵,生活也无法有秩序的进行。只有有法且懂法,才能得心应手地遵守法律而得到自由。这实际上是告诫人们对法有所了解是遵守法律的前提,不能成为法盲。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他认为国家大治要有四个必要条件:其中之一便是法治。

正如他所述,“治之经者,礼与刑也,君子以修而百姓宁。明德且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治理国家要礼义与刑罚并重,君子修身以它为依据,百姓依靠它得到安宁的生活。“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荀子?君道》),推行礼义和法治,那么国家就会井然有序,所以,在荀子的观点中,礼与法都是治理国家所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和方法。

荀子虽然重视法度,但是他并不提倡严刑酷法。荀子极力主张要谨慎的对待法度。“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荀子?正论》)。刑罚与罪行相适应就能治理好国家,刑罚与罪行不相对应就会导致国家混乱。


三、荀子礼治思想对现代制度创新的启示

(一)隆礼重法思想的现代转换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荀子的礼治思想看到并且克服了儒法两家的偏颇,提出在国家治理问题上要礼法并重的思想。荀子认为,“国无礼则不正”(《荀子?王霸》)、“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他从成汤、文武之所以得天下,夏桀、商纣之所以失天下的历史经验教训对比中得出结论:“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荀子?议兵》)统治者只有隆礼重义、实施法治才能治理好国家。“隆礼重法国则有常。”(《荀子?君道》)只有将礼义与法律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国泰民安。荀子认为,德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德治为法治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法治为德治提供坚强的实施保障。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现代转换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党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党治国方略的完善的创新。从渊源上来讲,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与荀子的礼治思想同根同源,二者都主张在注重道德教化的同时强调法治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二)礼治思想在当代党建工作和作风建设工作中的现代呈现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人要役使万物就要化性起伪,也就是说人要接受教化,要遵循社会礼乐制度,从而使自己弃恶向善。在荀子的礼治思想中,礼不仅指社会的道德要求,还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荀子认为,“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荀子?乐论》)“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荀子?修身》)如果没有礼,人们就会放纵自己的欲望,甚至出现残害、暴虐的事情,使人与动物变得没有差别。所以荀子强调隆礼。但由于礼不具有强制性,没有惩罚作用,法的功能也就显现出来了。法可以给予不受教化、不遵守制度的人一定的惩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荀子的礼治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德和制度对人的约束和教化作用。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即反“四风”;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此后,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我党的实际,针对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先后创造性地提出新要求,制定新制度。无论是反“四风”、“三严三实”,还是“两学一做”教育活动,都从制度层面对党员和干部的行为,制定了标准、画出了红线、提出了要求。“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荀子?礼论》),习近平也曾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规范教化和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当代的党建工作和作风建设工作思路与荀子的礼治思想一脉相承。

(三)礼治思想在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

荀子观念里的和谐社会就是“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至刑罚以禁之”。(《荀子?性恶》)即通过实行礼义来教化人民,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制度,使社会井然有序;对于那些不受礼义教化的人,就要用刑罚对其进行制裁,从而维持社会的安定。这充分体现了荀子隆礼重法的礼治思想。虽然他的思想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但是在当下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诱惑时时处处都存在,急需国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在价值多元化的洪流中保持自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荀子的礼治思想。“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威乎刑罚。”(《荀子?富国》)严于律己,先纠正自己的缺点,再推己及人,去批评别人,这样做的影响更甚于刑罚。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强魂,知廉耻以净心,祛贪欲以守节。“道虽迩,不为不行;事虽小,不行不至。” (《荀子?修身》)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把小事做细做实做好,增强格局意识,不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国民精神的根本,还要使之具体化,便于接受和执行。


结语

荀子的礼治思想,汇通儒法,集众家学说于一体,不仅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也对后世的学术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荀子的礼治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两千多年的重要因素,不仅是适用于封建时代的理论,而且礼治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对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依旧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学会科学分析,取其精华,揭示荀子礼治思想在稳定社会、制度创新与完善中的作用,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延庆.《论荀子“隆礼重法”的礼法观》.管子学刊,2000,(01).

2、陈来.《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与转型》.中国文化研究,2002,(03).

3、赖换初.《儒家礼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求索,2004,(02).

4、吴海文,谢文顺.《先秦儒家“礼”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船山学刊,2005,(04).

5、梅德高.《荀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湖北大学学报,2003,(06).

6、李宗桂.《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2005,(01).


【作者简介】

徐向党,安泽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荀子文化传播交流中心主任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修身,劝学荀子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修身,劝学荀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荀子礼治思想对现代制度创新的启示发布于2023-03-19 22:00: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