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ang Nguyen Vinh

清晨,山间的霞光很美,一抹淡淡的绯红顺着天际肆意泼染开来,远处的青山连绵不尽,湖水如一面澄澈之镜,眼前之景清丽得如一幅铺开的水墨画卷,笔墨浓淡总相宜。前,寺里传来的钟板声回荡在整个山间,更显山间静谧。

日日清晨,了尘师父都会带着我们在腊梅花树下共修,共修的功课是一遍《楞严》。

大家虔诚地合掌而立,清风拂来,正是花开烂漫时,淡黄色的腊梅花随之清扬、回旋而洒落一地,和着那美妙的诵咒声,有一种静默安然的美。

大家随着白色智能小音箱里传出来的《楞严咒》一起念诵,那版咒语的调子轻快而清新,如甘甜的泉水一般温润地流进我们的内心,让大家的心底升起了一种安乐感。

《楞严咒》是五堂功课中最难背的一堂,是寺里常住要求必背的内容。每日下午,净人们都会在客堂一起上课,主要是背诵功课,并配有专门的监学师父负责检查。

了尘师父是我们的监学师父,性格仁厚,很有担当,非常地清净慈悲,虽然年纪很轻,但却很有智慧,尤其在教育后学方面很有善巧,是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

她年少便在一位国内非常有名的长老和尚门下出家,后来上了学院,在佛学院任教,最后又回到寺里来。寺里的小孩子都特别喜欢她,而且对她有种敬畏之心。

她的内心很清净。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大寮剥玉米皮,我惊讶地发现,我俩面前的玉米差别很大,她的那一筐玉米饱满而新鲜,而我的这一筐则干瘪稀疏、大小不一,而这些玉米明明都是从同一片土地上掰下来的。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我便意识到她的心念较一般人清净,因此她的依报便比常人殊胜,常会感得好的外境。

背诵功课,师父要求一个字都不能背错。我每次去她那里,总也背不下来,所以甚是苦恼。

有一日,我正在埋头苦背,却依然成效不好,师父便指着一片白墙对我说:“你去找一面白墙,对着白墙去背!”

我很疑惑,便随口问师父:“为什么要对着白墙背呢”

师父回答道:“思维心活跃的人最适合对着白墙背书。”

我当下就领会了她的意思,这方法倒是绝妙,师父的意思是因为我思维心活跃,容取境攀缘,心念外驰,妄想打得太多,所以背不下来功课。我随之又想到,师父让我对着一面白墙来背诵,这不正与达摩祖师的壁观之法有异曲同工之效吗正如经中所言:“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壁观正是为了对治我们分别计度的二元对立之心。净慧老和尚曾就这句经文为大众开示道:“心如墙壁就能够把一切内外的攀缘干扰一眼识破,就能真正看到诸法的本质是什么,诸法的实相是什么。诸法的本质、诸法的实相就是‘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故空’。若是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进入门,就可以入道。”

后来,我常常发现了尘师父在生活中教的一些方法,实则是在告诉我们修道诀窍

寺里有一位小孩子的妈妈出家了,月亮师父就把小孩子暂时托付给了尘师父教导,那个小孩子慧根很深且聪明伶俐。

有一次,我捡到一张写着毛笔字的旧报纸,那字迹很娟秀,是那位小孩子的名字,而旁边是一列竖排的小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师父在带每一位学生时,就是抱着这样一种无私的心,倾尽所有,只希望她们对佛法信心能够有所增长。

我对她的师父有所耳闻,听说那是一位非常严厉的长老尼和尚。一次,我便请教师父,长老尼和尚有没有责骂过她

师父便跟我们提起了一件小事,大意是有天中午,寺里不知是谁把经书拿出来晾晒。她一个人路过那里,恰巧碰到老师父。老师父看到晒的经书有不妥当之处,以为是了尘师父晒的,就严肃地把她呵斥了一顿,了尘师父低着头听师父讲完话,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

我心中很疑惑便问道:“师父,你为什么不解释呢”

师父看了看我,继续说道:“那个时候,师父教训我们,我们眼皮都不敢抬,哪还敢解释呢” 

那时的师徒是真正的师徒,徒弟们对师父都有着很强烈的敬畏之心。又忆起《丛林要则二十条》中曾记载道:“烦恼忍辱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那一辈的道人真的是处处皆在道上,吃得了苦,忍得了辱。

每日早斋过后,我都会顺着禅堂那条路回寮,顺便欣赏下执事寮前自己创作的盆景。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苔藓给人带来的那种清新的生机感,于是便从山上挖了一些准备回来做盆景。山上的苔藓种类繁多,生长于空旷砂石上,模样像星星一般的一簇簇的苔藓是星星藓,长得像莲花一般一朵朵盛开的是翡翠莲花藓,呈直立状有透明感非常柔软的如小树一般的是仙鹤藓,绿油油呈鳞状在阳光下会闪耀出银色光辉的是真藓。正巧挖苔藓时,我又看到了一个埋在土里早已枯死的老树根,看那造型犹如山峰一般,背面的窟窿就似山洞一般,浑然天成,于是费了很大的功夫把它挖出来,一同带回寺里。

我找来一个黑色的圆形大花盆把树根半埋在土里,顺着那个树根山峰一般的走势放上一片片仙鹤藓,就似一片片“小森林”。树根最底下种上一层星星藓,再种上一丛紫色的小铃铛花,就变成了“小山谷”。在它周围铺满真藓,阳光打下来会反射出晶莹的银辉,最后在背面的“小山洞”里放上一个正在打坐的泥像小和尚,一座袖珍的山峰便呈现在眼前。接下来,只需要给苔藓喷洒上水,苔藓在一层水雾的滋润下便越发清新,整个“小山峰”似是有了生命力一般,活了起来。

月亮师父有时也会路过这里。一日,我照例在执事寮前,给我的“小山峰”喷水,正巧听到月亮师父正在为一位比丘尼师父答疑解惑,那位师父因为用功太猛,修行的心过于急切,似乎落入了某种境界中。

她对师父说道:“因为我太想成就了。”

师父却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道:“不要老是只想着自己成就,而是要想着大家一起成就,等你什么时候都能够想着大众,把大众放在前面,你的修行就有进步了。”

然后师父又教导她如何调心,大意是告诫她不要把自己绷得太紧,要懂得适当放松,因为无论用哪种功夫,放松下来效果才好。

她看了看我,意有所指地说道:“最初修行,可以先找一个外面的东西玩。”

师父细细为我们解释这其中的奥妙,因为想要深入到一门功夫中去修行,是需要很大的福报和定力来支撑的,否则不免会浮躁,很难深入下去,很难安下心来,有时甚至还会起魔障。这时就不如先找一个兴趣爱好来玩一玩,放松下来,在玩的过程中那种专注力会让自己沉浸其中,安下心来。这时一边做事,一边就可以开始用功夫,提起觉照,念念分明。把心安在当下,沉淀下来,能够有个所缘境拴着自己的心不乱跑,这就是其中的窍诀

他乡遇故知,是一件令人欢喜之事。

一日,上早殿,突然看到前方有个瘦削而熟悉的身影,我定睛一看,竟是慈真。

慈真是我的一位好友,我们最初在缅甸的帕奥禅林相识。帕奥禅林的修行模式是南传佛教传统的森林禅修,那里用的是《阿含经》中佛陀所宣讲的“安那般那”禅修方法。

刚遇到慈真时,她还是个坚定的南传行者,她以成就罗汉为终生的修行目标。在去帕奥禅林之前,她遵循缅甸境内的另一派马哈希体系的禅修方法已经小有体会。马哈希是先修观的禅修方法,主要是修习四念处,观身、受、心、法,而帕奥的修法是先修止,在定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了禅相,再去起观。

在帕奥禅林中,中国人并不多。最初见到她,她的气质清净而出尘,她梳着短头发,一直很静默,并不同他人讲话。

兴许是缘分,有日她主动来打招呼,我们相谈甚欢,彼此都有一见如故之感。初次见面,她就把我带到她的孤邸,塞了很多东西给我,诸如她从斯里兰卡带来的花,还有一些生活日用品等等。她持过午不食戒,但她怕我晚上会饿,所以每次中午在禅林托钵时,都会把那些当地人供养的零食留给我。缅甸当地人很尊重禅修者,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

我们常在一起探讨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差异处,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很愉快也很安静的时光,临走时并没有相互留联系方式,但没想到竟然在山上不期而遇。

阔别两年,她整个人的状态就像是一片柔顺、舒展开的新叶一般,带给人一种舒服、喜悦以及安宁的感觉,我想这很大程度与她的禅修有关。在兰花树下,她教我经行和四念处的用功方法。南传的禅修非常接地气,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展开。四念处的方法大致如此:当听到声音时,就在心中标记听到;走路时迈左腿就标记左,迈右腿时就标记右;吃饭时动作要缓慢,拿起勺子就标记拿起,放下就标记放下;心中升起强烈的感受时,就如实地旁观这感受,喜悦就标记喜悦,痛苦就标记痛苦,用你能够认知熟悉掌握的名词在心中做标记……如此这般,如实观察身心的一切现象,对每个动作和心理现象保持觉察,并且不随念头流转。

慈真一直都很精进用功,她具备勇敢的特质和慈悲的天性,她常对我说:“我们学习并遵循佛陀的教法,并且在这一生应当拿出舍身忘死的精,为了解脱而努力!”我直觉她宿世里是大乘学人的根性,因为她与很多南传学人有很大的不同,她有着一颗想要利益众生的心,有着传法的使命感和热情。

后来,慈真下了山,很快我也离开寺里去参学。又是一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联系之时,如我预料一般,她的心已经趋向大乘。

(全系列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生活禅 || 山居杂忆(一)——欲知山间路 得问过来人
生活禅 || 山居杂忆(二)——浮世之外,扫落心中尘埃

生活禅 || 山居杂忆(三)——众中成就

生活禅 || 山居杂忆(四)——浮世之外,洒落心中尘埃

生活禅 || 山居杂忆(五)——妙的信心

生活禅 || 山居杂忆(六)——禅者之心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生活禅红炉点雪灵机密——山居杂忆(七)发布于2022-01-19 09: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