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楼宇烈先生为《明本固根:两岸国学名家十五讲》一书所作序言,标题为原摘取)

明本固根

两岸国学名家十五讲

楼宇烈·序


(楼老在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有这样一则逸闻。三十年代,北大哲学系的几位先生一起聊天,谈到气节,大家一致认为孟子概括的那三句话最为全面,“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胡适先生听了笑一笑,说三句还不够,还要加上一句,“时髦不能追”。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见地。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主体性。什么是主体性,就是自我认同性、自觉性、自我一贯性。要在保持主体性,坚持自己传统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好的东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尽追时髦,尽赶风潮,那恐怕连自己都要面目皆非了,何谈影响别人所以说做人要争取做到以上四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坚持以上四点。


两岸国学中心邀请了海峡两岸包括我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来讲国学,向两岸人民、特别是年轻人介绍国学的精髓。王颂贤契负责演讲稿的整理和编辑,稿子结集后他又来邀我作序。他拟了一个题目,叫做“寻根立本”。


根本这个词用的不错。孔子讲:“君子务本,本立而生。”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根本”这个词。不过古人常用的是“本根”。《庄子·知北游》说:“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中国古代的很多哲学范畴也是以“本”为“本体”,由本生发。如“本末”。王弼讲“举本统末”就是纲举目张的意思,甚至讲“崇本息末”。又如“本用”,后来演变为“体用”。所以,本就是根,根就是本,本根可以理解为名词,是传统这个本体;根本可以理解为形容词性质,是我们当下所发明的传统之用。有了“本根”,就算抓到了传统文化的根本。所以我建议,不妨改做“明本固根”。中国文化的“根”就在那里,关键是要把他发明出来、昭示给世人,还要维护与坚守,将之传承给后世。


我们的文化传统,伟大而可爱,特别而普遍。我们当然不可能全盘复制古人,但应该有意识地、适当地予以维护、予以坚持。范围有大有小,因时因地,可以变通,但主旨不能改变。


什么是有大有小,我举例说明一下。我几十年来带领学生研究、演练昆曲,常常对学生们讲,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其表演性,舞台是一个抽象的、模拟的空间,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呈现,这背后有丰富的美学思想,不宜随意改变。现在为了适应更多观众的审美需求,改成实景,我们也不必反对,但在小众的范围内,我们还是要一板一眼地坚持传统的形式,让后人知道原来的面貌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就是变通,有些传统在小众的范围内坚持就好,不太可能全面推广,但即便是小范围,能坚持就好。另一方面,我们传承的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则不能限定在小众的范围内。学习、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转化为生活,只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都具有传统特色了,外国人一看就看出不同了,中国文化才真正实现复兴了。这就是从小范围走向大范围。我们现在做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就是为了向大众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大众坚持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文化传统,有我们独特的源头,有我们独立的体系。西方人的思维,凡事都要追个源头,而且还喜欢追溯共同的源头。牛顿物理学寻找第一推动力,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去了;达尔文进化论探求进化的源头,最后把人类的祖先归到虫子那里去了。这都是类似的思维模式。事物为什么不是从源头起就是多元的呢有什么理由可以用第一种思维模式彻底否定第二种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呢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文明是多元的,从根本上就是多元的。


我们提倡人类文明走向大同,美美与共,但前提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懂得了文明的多元性,我们就要更加珍惜我们的传统,坚守传统的精神,彰明、固守我们文明的本根。


两岸国学中心所做的工作很有意义,我很高兴看到各位学者的演讲稿结集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向参与工作的各方表示致意的同时,我简单地谈几点我的看法,聊作序言,与各位读者分享,也祝愿两岸国学中心越办越好。



2019年岁末



新书发布会







来源:大中之道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楼宇烈:我们的文化传统,伟大而可爱,特别而普遍,要明本固根!发布于2022-01-21 1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