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福慧


很多人逢年过节,都会随着家人一起到寺院敬拜佛这一行为往往承载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许多渴求,例如有人为了身体健康而拜佛,有人为了新年发财而拜佛,有人为了学业进步而礼佛,有人为了早生贵子而礼佛等等。可是,你真的了解在佛法中拜佛的意义吗你知应该以怎样的用心来拜佛吗 


本文提要:



问:为什么要拜佛

答:拜佛,是佛弟子对佛法僧三宝表达恭敬与感恩的身仪,又称为顶礼、五体投地礼、头面接足礼等。除了世人所熟悉的祈求消灾免难,增福增慧,拜佛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忏悔罪过、修持定和感恩礼敬。因此,拜佛不仅仅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仪,也是一种修行法门“拜佛不仅是行礼如仪的动作,更能安定身心、消融自我。透过拜佛,让我们真正懂得谦虚自省,发自内心地忏悔,并生起感恩之念。时时忏悔,念念感恩,自然获得内心的清明安乐。心中没有其他烦恼,只是全神贯注地做着礼拜的动作,清楚地觉知身上每一个关节、每一根筋骨、每一寸皮肤的感触,精神专注、身体轻安,正是调身炼心的好方法。


问:拜佛和拜神有何不同

答:很多人认为拜佛和拜神一样都是偶像崇拜,乃至认为佛也是众神之一,其实二者完全不同。佛教并不认为宇宙世界人类众生是由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的,而主张诸法皆从因缘所生,所以宇宙万物是众生自己的业缘所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法更倾向于“无神论”。佛教虽不否认神的存在,但是既不会信仰鬼神,也不会礼拜,因为他们与人类一样都是仍在六道轮回的众生。一般人拜神是为祈求神力感应,以满足心愿,佛教徒拜佛则是学佛发愿希望能依着佛法踏实修行,成长自己,成就众生。因此,在礼拜的动机上就是不同的。虽然初学佛者拜佛也可能只是为求人生平安顺利,但在熏习佛法之后,将不再贪求神力满愿,会转为以惭愧忏悔心面对人生,学习诸佛菩萨愿力,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所发的愿,转变自己的现实生活,造福世界。



问:佛教不主张偶像崇拜,为什么还要造佛像、拜佛像

答:佛教最初的造像,是佛陀在世时曾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长达三月不在人间,当时僧俗弟子们非常念念佛陀以及佛的种种教化。于是优填王便延请工匠雕刻佛陀圣像,最终完成了一尊五尺高的旃檀木佛像。在佛陀涅槃后一百年左右,人们开始以法轮、菩提树、佛塔等各种不同的事物作为佛的象征,藉以忆念佛陀的功德


后世多数不了解佛法的人将佛像当做神祗来崇拜,这本也无可厚非。因为诸佛菩萨法身广大、悲心深重,只要众生有所求,诸佛菩萨就会有回应。但这种理解仅仅是对佛法的仰信阶段,如果从正信的角度入手,便会发现拜佛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


礼佛如佛在,无论木雕还是泥塑,佛像都是作为一种修行上的警醒,可以帮助我们忆念起诸佛菩萨的大愿及种种教化事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勇猛精进,以佛菩萨为典范,这才是礼拜佛像的真义。


更进一步,透过拜佛,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从而生起信心、恭敬心、感恩心、惭愧忏悔心,以此为基础内观自醒,让身心更加清净、柔软、谦和,礼佛的当下也就是在礼拜我们人人本具的自性佛。


问:道教叩首、藏传佛教大礼拜和汉传佛教的拜佛有何不同

答:合掌、拱手、跪地、屈身、俯首……很多宗教文化都有类似的礼敬方式,以传达最崇敬的心意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雅号,会用不同的礼节来表示不同的敬意,顿首为其中最隆重的礼节,也称叩首。方式是跪下后,以双掌及额头触地。道教承袭中国的传统礼仪,对一般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对神仙真人则行叩拜礼。藏传佛教非常重视大礼拜,初为藏传佛教僧侣,通常必须完成十万次大礼拜的修行,藏民也会以身体作为量器,每三步或一步行一个大礼拜,口中持诵,以此方式徒步朝圣。而汉传佛教则与此不同,为心诚意敬地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因此又称为顶礼。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藏传佛教的大礼拜,还是汉传佛教的顶礼,并无高下之分,只要一心虔诚,都能够忏除业障,广积福德护持修行,圆满佛道



问:佛弟子礼拜的对象仅限于佛像吗

答:佛弟子礼拜的对象不限于象征诸佛菩萨的圣象,而是佛法僧三宝。

礼敬佛宝:佛教以佛像代表佛宝,礼拜佛像时,便是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顶礼,感恩诸佛菩萨把佛法带到人间教化众生;

感恩法宝:法宝即是佛经,礼拜法宝,因为这是佛陀的教诲,需要依次来修行才能消除烦恼,获得身心的清凉,乃至究竟解脱

感恩僧宝:向僧顶礼,包括祖师大德高僧,乃至一般的出家众,因为僧众代表了佛陀的教诲,也是三宝的具体实现。


问:拜佛真的能见到佛吗

答:《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念佛所成就的诸佛现前三昧,念佛能见佛,拜佛自然也能成就诸佛现前三昧。但是,这样修行功夫并不容,一般人在修行所见的佛身,可能多幻觉,即使真实佛来,最好也视为幻境,修行较为安全。如同《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拜佛时,如果心有所求,其实都还是执着外在表象,没有真正见佛性、法性,如果不能从拜佛中体会到缘起性空,变化无常,便会执着于见佛,或能否与佛感应道交。如欲求佛、见佛,最好的方式还是依着佛法踏实修行,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五戒,用功禅修、读经、念佛、拜佛,孝顺父母乐善好施,便是与佛同在。



问:十方诸佛那么多,如何遍礼诸佛

答:礼佛时不要贪求拜佛次数越多功德越大,也不要贪求遍礼诸佛福田更广,而应该留意自己是否一心恭敬放下追求功德的执念,以感恩心、忏悔心恭敬礼佛,专注于当下的拜佛动作和心念,反而心得自在。因为佛的法身无所不在,圆融无碍,能够至诚礼拜一佛,即是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问:“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需要去寺院拜佛吗

答:有些人平日无事可能不会前往寺院礼佛,通常都是生活遇到困难时,才会想起去寺院礼拜,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平安无事。遇到困难时去寺院拜求平安顺利,当下确实能够让人的身心有所寄托,不再彷徨无依。但作为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弟子,佛法僧三宝应该常住我们的心灵殿堂,成为我们的人生方向仪归,而不是只将佛菩萨供奉在寺院的大殿或家中的佛堂里。


我们所需要的不只是一时安全,也不是渡过难关,而是日日平安,时时法喜;佛教所说的平安也不仅是万事如意、无病无灾,而是真正做到心安无事。拜佛就是一个常保心安、出生法喜的妙法。通过拜佛,提醒我们时时刻刻善用佛法的智慧慈悲,让生活成为修福修慧的好机会。


有时在家拜佛自修,容易懈怠,也容易受到生活中其他事务的影响,而无法坚持。若能到寺院参加法会拜佛共修,或是是定期前往寺院,在庄严殿堂之中万念放下,一心礼拜佛陀,都能够帮助我们藉由大众共修的力量,提振心力,生起惭愧忏悔心,不再限于一己的烦恼漩涡里,与大众共同欢喜成长。


 






来源:灵隐寺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佛教不主张偶像崇拜,为什么还要礼拜佛像?发布于2022-01-21 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