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共 修




 



经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十番显见》第二番、《显见不动》中的“认物为己” 




之前(《十番显见》的第二番《显见不动》中)有一些经文是 “认物为己”,大家还记得这段文字吗




看啊,在《正脉疏》第九卷(《楞严经正脉疏》第二六六页)。




有认物为己,迷境界为心性,认为己,


故于境界中、动中指出“见性不动”。


——是在境界的、所有的动的当中,指出什么啊见性不动。


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会把境界当作自己,把“前尘之影”认为是自己的心,对吧




你看,经文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自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头在动,还有佛的手在开合,所以阿难为什么以这个动的身、以佛的动的手作为你的心呢你这个心不就是前尘的影子吗


而遗失掉我们的真性。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把外在的影子这些影像,认为是你自己。




我现在说话,我说话的音声,包括我现在肢体在动,那么你们会把这些音声、肢体语言抓过来,再思惟,对不对


那么你的这些思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的声音跟肢体语言”的影子而已,但是你们会认为这个思惟过程是你的心,其实不是,你这就叫“认物为己”。




所以你“认物为己”,就会轮回这个当中,“轮回是中,自取轮转”。





“认物为己”与“迷己为物”,二者范围不一样 






前面(《显见不动》)一段是“认物为己”,而(《显见无碍》)这里是“迷己为物”。




“认物为己”,点出来,


目的是要让我们认识:在生灭当中,哪些是我真正的、直接体现我们心性的这一部分的,


所以不要认物为己,而是应该真正认识到不生灭的这一部分。




那么(《显见无碍》)里的所谓的“迷己为物”,


说一切法本来即是我们的心,你不要把它迷失掉,不要把它认为是外在的、客观的,这样子才是正确。




这两个是范围不同,范围都不一样。





彻底证得究竟清净之心,这才叫“若能转物” 






下边【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转物则同如来”是什么概念呢




 “转物”是从究竟层面来讲“若能转物”,不是一般的稍微弄点小通转一转那就叫转物,不是这样子。


这个当中包括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自在妙用,无所不能,这个才叫若能转物。


为什么叫无所不能


因为一切法即是心。


如果你彻底证得我们的究竟清净之心,这才叫“若能转物”。


所以最究竟的,只有如来。




证得究竟这颗清净心之后,下边叫【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本无二相,身心即是一心,对吧


这里的“身”,不是指我们的这个小小的色身了,这个“身”即心、心即身,统指我们妙明真心,无有二相,所以叫“不动道场”。




这个我们大家不要太多地太详细地去看,因为太详细了,反而失去了整个一段经文的脉络。




这段经文主要在告诉我们“(见性)是无碍的”,是不是这样





见性本来即是一心,万物本来不能碍,见性本来不可碍 






下面,【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这个讲“大小无碍”。


大、小,一、多,从此就事事无碍,这个范围之内。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大小是无碍的。


我们一般的众生会想:大的东西不可能装到小的东西当中去。


现在告诉你们,我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现在科学理论还真能证实“小中就能含大“,知道吗


一根头发丝里面有多少个世界呢,头发丝的横截面,这是人类知识,已经超越了我们以前相对传统的东西。




而佛在经典当中,早就讲了“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大家想想,所以佛是最了不起的科学家。


我们现今科学家研究的所谓最高尖端的科学,佛在之前全讲完了,而且是以极其普通的语气告诉你们:就这样子。佛是不妄语,是真实语,如实语,不诳语者。


所以不可思议啊。




那么这一段,《显见无碍》,实际上是要让我们明白:


见性本来即是一心,


万物本来不能碍,


见性本来不可碍,


只是众生颠倒,妄认万物是外在的,从而迷失了自己的自心。


一旦迷失,那么外物就不但不是你的自心,反过来就会障碍自心。


就如同:冰本来是水,一旦结成冰,它就能够障碍水。





把冰跟水的比喻用在生活中,你的智慧就不得了 





如果大家把冰跟水的比喻,用在生活当中,学这个《楞严经》你可能学不懂,但是能把冰跟水的比喻用在生活当中,你的智慧就不得了啊。




有对夫妻吵架,也来找我的。


我跟这个女的讲啊:


女人如水,要温柔。本来是水,如果说你不温柔你就变成冰,水可以滋润万物,而冰块可以砸死人的。水可以结成冰,你愿意结成冰吗所以要温柔。




另外,有些事情,如果你能把它化成是水的话,什么事儿都顺。


如果你心中开始打结——急啊,那个心里急啊,一旦出现什么事情自己一着急马上走极端,好了,就说明水已经结成冰了,你总觉得“什么事都不顺”。




如果你先把自己心中的这块冰,给它化解掉,变成水——先要内心柔软,自己内心先柔软,以后你能用这个水,把别人心中的冰给化解掉。




能的,这事我遇过很多次。




我遇到很多事情,刚开始也会生烦恼心,但我会打打坐,静静地在这儿,先把内心这块冰给化解掉,以后再以自己这颗柔软的心,去把别人心中的这些冰给化解掉。


那大家都好啊,都开心。




冰跟水的比喻,大家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参一参,你一定会得大受用。




我学法,一直把整个佛法放在一起看。我坚信,佛只说了一个佛法




经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唯识,要知道:佛重点是要说后面的;学法,你有没有找到成佛的落脚点 





好,这是《楞严经》当中,讲“若能转物”。


通过《显见无碍》伸展开来,讲怎么修行成佛。




那么我们有很多人学唯识,学不懂,唯识的概念太多了,那么等你学进去了,已经出不来了。




我们学任何东西,一定要知道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得力,你就得大利益;学习方法不对,你可能是事倍功半。所以看事情要看大方向,不要被细枝末节障碍你。




多少人学唯识,不光居士,很多出家师父唯识学不懂,而且学了前面一半,后面一半根本就不知道“佛重点是要说后面的”。




——前面所有的都是随顺世俗,因为众生取著太多,所以佛会随众生的取著心,去安立很多很多名相,为了接引大家进来。


但是佛的根本用意,不在于这些名相的东西,而在于后边——他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我们很多人学法,学了很多很多,那么有没有找着你成佛的落脚点呢





唯识所说的,也是让众生“不认外境为实” 





那么我们来看看,能听懂的就听,听不懂的没有关系,不要有心理负担。我们把这一段看一看。




唯识所说的,也是让众生“不认外境为实”。


刚才《楞严经》当中是不是“迷己为物”


唯识也是不认外境为实,一切指归心识,心无形象自如不二。


那么再取《成唯识论》部分文字来作说明。




只要这四段文字,就能把唯识整个修行全给它说完。


读书要看你会读不会读,对吧




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有故,说彼为无。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梦所缘,不可执为是实外色。”(《成唯识论》卷第七)




第一,五识还有“同时意识”——就是“俱意识”,“现量证”五尘时,你说六尘也可以,“不执为外”,这是《成唯识论》“现量证时不执为外”(《成唯识论》卷第七),


就是眼睛耳朵全开着,只是照。(对于那些)色声味触法,只是照用——对着,但是不去分别:


眼睛睁着,叫视而不见;耳朵开着,听而不闻。


所以这个时候,没有分别长短方圆、红蓝赤白。




但是“后意分别,妄生外想”,


我们意识是不是开始分别了“哦,这是外边的,哎~那是什么名字,多大,什么颜色,”


好,就是意妄生什么啊外想,说是外在的、客观的山河大地,




“故现量境,是自相分”,


就是五尘、五识或者俱意识,它这个现量境所证得的这些山河大地——所谓的尘,其实是我们阿赖耶识的相分。




当我们认为“有外在的什么什么,大小方圆红蓝赤白”的时候,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是意识对这些东西取著的结果。


所以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所谓外在的世界,我们认为是外在的,(其实)是意识取著外跟内的结果。




其实所谓“外在的”它是刹那如幻的,


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变现的,似乎是外在的所谓六尘、所谓五尘,懂吗




“识所变故,亦说为有”,


是阿赖耶识所变,所以从大乘法义上面也说“阿赖耶识所变的相分是有的”,但是这个“有”,不是胜义的“有”,是阿赖耶识所现的影子,山河大地叫“似色法”,似色法,也叫色识——在《摄大乘论》当中叫“色识”,或者叫“似色”。所以《摄论》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加“似”字,“相似”的“似”——似乎是色法,实际上它就是阿赖耶识,是阿赖耶识的相分。




所以也说为有,但不是胜义有,为彼“意识所执外实色等”,


认为是外在的、实在的这些色法,




“妄计有故,说彼为无。又色等境,非色似色”,


所谓山河大地它其实不是色法,


它是什么就是识,


所以叫“非色似色,非外似外”。




看看这个唯识跟《楞严经》有没有矛盾


没有(你们)厉害。




《楞严经》是不是“迷己为物”,“失于本心”


那唯识上面同样讲的,实际上就是:


我们的本心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它不是色法似乎是色法,其实它不是色法;似乎是外在的,其实它不是外在的。


是不是这个意思




唯识跟《楞严经》有没有区别


只是表达的语言方式不同。






我学法的过程当中,一直把整个佛法放在一起来看,我坚定“佛只说了一个佛法” 






所以我每次看到多少学法之人,动不动谈什么派别“我是哪个传承的,我是什么派的”……


你不要派派来派去,派到释迦牟尼佛那儿就没有派了,不要自己割裂佛法。割裂佛法只会什么害自己害别人。




所以我学法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是把整个佛法放在一起来看的,我坚定“佛只说了一个佛法”。




不像我们后来人所认为的这个跟那个好像格格不入,先问你学得是哪个系的,不是生物系也不是化学系,是“如来藏系”、“虚妄唯识系”,什么系……一大堆。




什么叫“虚妄唯识”啊


(“虚妄唯识”)这个话是有问题的。 




唯识谈的都是虚妄的吗


是错的!




唯识谈的全是不虚妄的,虚妄的——只有“意识取著实有”这一部分是彻底的虚妄。




而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山河大地相分是什么说它为有亦说为有,但是不是胜义有,懂了吗


也承认它是有的,是不是


只有哪一部分是彻底的虚妄是意识取著为实有、取著为外在,这一定是没有的。所以遍计执一定是没有的。


那依他起也算有,但是依他起算什么有不是彻底的胜义有。




好,我们再看下边。


我们不要自己在这儿说对不对,要看(《成唯识论》的)论文。




“如梦所缘,不可执为实是外色。”(《成唯识论》卷第七)


不可执,好像它就是外在的、是实有的色法,


所以“外色”这两个字,第一执:为外,第二:执为实有色法,这是两重,这是真正的取著心。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


愿生西方净土

九品莲花父母

花开见佛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系列(064)《十番显见》之七“显见不碍”(中)冰与水的比喻,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参发布于2022-01-21 2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