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思想深广,宗派众多,理论繁复,经典卷帙浩繁、名相庞杂、义蕴深奥。欲把握全体佛教、窥其全豹,殊为难矣。欲循一准确脉络和次第修行并获得成就则难上加难矣。一般而言,佛教的法门广分有小乘大乘之分,大乘还包括了显、密之分。另一种常见的分法为人解脱道、菩萨道,菩萨道之中包括了渐修成佛的显乘道、宗顿法和“即身成佛”的密乘道等。此外,还有按传播地域而分的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按经典语言而分的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佛教等等,佛教的内容包含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佛教的理论又有因果论、缘起论、般若中观论、法相唯识论、佛性如来藏论等等。对于不了解佛教的人犹如盲人摸象,各衷其是,看到的是一个矛盾重重、支离破碎的佛教。即使对于佛弟子言,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难得其门而入。因此,建立佛教修学次第,是佛教传续的内在需要,对于佛教的生存、传承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具有较为完备的修学次第



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各自在寻找、总结、建立各地的修学次第,以循次第趋入解脱或成佛之道。在三传佛教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看,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在修学次第的建立方面相对比较清晰、容入手、功效较明显,为学人提供了较为完备可行的修学次第,而且从历史上流传下来总体上没有中断。
南传佛教形成了以《清净道论》为代表的以解脱道为主的修学次第。近年来,泰国阿姜曼尊者禅修法、缅甸玛哈希尊者内观法、帕奥禅师的业处修法等都在汉地产生一些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
藏传佛教从后弘期阿底峡尊者入藏造《菩提道灯论》,开演三士道次第为起点,形成了以宁玛派圆满前行》、萨迦派《道果法》、噶举派《解脱庄严论》、格鲁派《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为代表的涵盖解脱道、菩提道的各派修行道次第。应该说藏传佛教逐步形成了注重修行基础和修行次第、贯通大小、显密,传承完整佛法的修学传统和风格。至今在藏区和藏传佛教流行地区都保持着传讲菩提道次第和前行修法的传统。著名的有,19世纪西藏帕绷喀大师关于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掌中解脱》,在汉地,其弟子康萨仁波切将道次第传承传给汉族弟子能海上师,继传清定上师、智敏上师等,形成汉传格鲁教法系统,可以称为当年太虚大师所说的吸收东西二密优点而建成的“中密”,目前已具有较强的汉化色彩。80年代以来,主弘宁玛派教法的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同时传讲大圆满前行和黄教菩提道次第广论,以班禅大师为代表的藏传格鲁派一些上师也继续按传统在藏地和汉地主要教授菩提道次第。藏密道次第在汉地的传播对汉地产生一定影响,其间也引发各种争议和问题。


 

三、汉传佛教的修学次第从相对完备到渐次不彰及主要原因


1、基本状况。汉传佛教在隋唐之际,形成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八大宗派,以及其他佛学派别,当时每一宗每一派都有自己一套较为可行的修学理论和次第。其中以智者大师为代表的天台宗止观法门具有较为清晰明确的修行次第,以玄奘大师为代表的法相唯识宗翻译了大量印度中期大乘佛学行派的经典,其中著名的《瑜伽师地论》包含了贯通人、天、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学道次第,但由于法相唯识学名相繁复,思辨深微,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不易相应,特别是随着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禅宗的全面兴起并成为主流,法相唯识宗以及其他以经论义理见长的教下诸宗因与中国文化中国人思维、性情不甚相应,相继不传或被排拒、或被吸收进禅宗诸家之中。


至宋以后,汉传佛教诸宗派中,比较盛行的就只有禅宗和净土宗两者,天台、律宗也有传续。在禅宗中占主导地位的南派禅宗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究‘不历僧祗,直下顿悟,,这种超越性的修学法门,一直被奉为上乘法门”[1],这在当时的佛法昌隆、学人根性锐利的时代,颇为契机。但在后来禅宗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了“’只重心性之学,排斥经教,不行佛事’的现象,对修学次第之说,一般斥之为小乘或渐教,以致少人问津”[2]。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方便,将自力与他力结合,相对简单易行,殊可广被群机,成为其时佛教另一主要修持法门。“如果按照《观无量寿经》所载净业正因行持净土法门,应该说是次第严密,解行并进的大乘菩萨行”。然而在净宗的修学实践中,大多数人不明教理,难得正见,只知一句佛号,代替诸多行门,以至于盲修瞎练、失去本怀,虽欲生西,却渐行渐远,失去方向。


2、唐宋时期禅宗大师对修学次第的探索尝试


初唐盛唐之际禅宗始初分为南北二宗,至中唐时期南北二宗又各自分立出诸多派别,处于此期的宗密禅师(公元780-841)(同时也是华严五祖),宗、教兼通,撰一百二十卷大著《禅源诸诠集》等,欲合会禅门诸宗并将禅教合一,开启了总结性地判定佛教各时各乘、各宗各派地位,谋求楷定修行次第的先河。


其后,至五代、宋初,禅宗的虚玄无根的流弊益深,禅与教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不仅影响禅宗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佛教的命运。当时的永明延寿禅师,(公元904—975) 著《宗镜录》一百卷,续宗密之举,针对禅宗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流弊和佛教各宗派之间的抵牾,以一心为宗,融会贯通,主张禅教贯通、禅净双修,成为其后中国汉传佛教修学主流。永明延寿禅师融通禅教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因应各种根性、开显修行次第的尝试。比较而言,永明延寿在《宗镜录》中的论述应该说也涵盖了关于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的与藏传佛教三主要道近似的内涵,实际上也是一种道次第的开演。


太虚大师曾对永明延寿的禅教融通、以宗融教予以肯定,认为其难能可贵。但太虚也表示遗憾其“未能基教律而建宗乘”[3]。太虚大师说:“永明时教义衰微,虽能以禅恢教,而雍正绍其风,但均未能如西藏之宗喀巴派,在菩提道次显教上更安密宗,修学五部教律,于三士道次第为基,上士道之上稳建密宗。中国古时虽能会教明禅,然未能从教律之次第上,而稳建禅宗,致末流颓败,一代不如一代也。宗喀巴以教律而建密宗,非宗喀巴之教义戒律上重建西藏密宗则密宗当反不如今日中国之禅林也。所以从这种关系上看来,中国当时虽有能融会禅教者,但惜无有次第之建立。考之古德,亦不无能基教律以建禅宗者,如永明寿便是已能严戒律精教义而建禅宗者,然其所以未能如是者,以碍于时节因缘耳。因永明之世,云门宗等方盛兴;且时主各据一方而易分道扬镳,故永明未能为禅宗奠下万世叵摇之基石。”[4]


3、现代汉传佛教对藏传佛教道次第的引入。太虚大师对永明延寿所表示的惋惜以及对宗喀巴的赞扬,促使其认真思考中国佛教调整和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民国时期,法尊译出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太虚于1935年1月为之作序,他分析指出:“然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遍录经论,亦但扬厥宗,鄙余法为中、下。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百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惟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此风至日本而加厉,横判显密教,竖判十住心之东密,则除秘密尽排为浅显。高唱经题之日莲,则于《法华》亦舍迹门而仅崇本门。今日本虽经明治维新复兴,然亦只有各宗而无整全之佛教。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经律论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资供奉,或翻阅以种善根耳。空疏媕陋之既极,惟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迄今欲扶掖以经论律仪,亦尚无以树立其基础,而借观西藏四五百年来之黄衣士风教,独能卓然安住,内充外弘,遐被康青蒙满而不匮。为之胜缘者虽非一,而此论力阐上士道必经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须取一切经律论所诠戒定慧遍为教授,实为最主要原因。”[5]在太虚大师看来,局限于宗派,缺乏修行次第,是造成汉传佛教衰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振兴佛教,必须将各宗派融贯起来,建立完备的修学次第。他提出小乘与大乘的融贯及大乘内部“八宗平等”的主张,他指出:“各宗派法门,皆可随人根机所宜而修学,藉以通达究竟赏海。所以本人观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为一贯。在教理解释上,教法弘扬上,随机施设,而不专承一宗或一派以自碍。”[6]太虚不专承一宗一派,高标融会贯通,主张建立修学次第,成为日后汉传佛教调整、革新和发展的基本路向。 


尽管从民国时期受命于太虚大师,大勇法师以及主持汉藏教理院的法尊法师已经开始翻译传讲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佛教自身力量薄弱等各种原因,从民国一直到大陆改革开放前,汉传佛教本身的修学道次第始终没有恢复建立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佛学院和闽南佛教院、戒幢佛学院都曾开设过《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菩提道次第略论》的课程,菩提道次第在汉地的传讲一度比较兴盛,但后来也出现一些问题,情况复杂。


4、当代建立佛教修学体系的探索


济群法师应该说对佛教修学体系的关注较多,也一直在探索推进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建立。济群法师着重于通过对佛法核心要素的归纳而建立起通用的佛教修学次第和实践方法,这些“核心要素和修行次第,应与任何一宗不存在冲突,并适用于一切法门的修学”[7]。“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学修次第和系统,是佛教能否健康发展的命脉所在”[8]。济群法师认为“‘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构成了佛法的核心要素,任何法门绕不出这五点,可统摄一切佛教,适用于一切宗派,佛法最基本的解脱道和菩萨道都离不开这五个核心要素”[9],“明确这些核心,我们就能了解一个完整修学体系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从而检讨自身修行是否完备,又该如何补充完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化繁为简,直达重点,而不至在修学路上目迷五色,主次不分。此外,还可解决修行中时常出现的偏执现象,或以戒律为一切,或以止观为一切,执著其一而不见佛法。”[10]而“探讨建立修学次第,关键是要认识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11]。应该说,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就构成的佛法修行的道次第,以“三士道、三主要道”为主的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就包含了这五个核心要素。济群法师提出的五个佛法核心要素也是受到宗喀巴菩提道次的影响而作出概括和归纳。当然这种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建立尚未全面完成,需要在广泛全面的比较研究中做进一步深入探讨并取得共识。


宗舜法师则认为:“就汉传佛教而言,应该立足汉传佛教的本位,恢复并凸显汉传佛教中国的、汉传的、历史的、高雅的、多元的修学次第的特色,不能也不必偏向印度化和西藏化(太虚大师语)”[12]。客观的看,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不明并不是一个事实,只是某些时段似乎相形见绌,其实根本上与其他传承相比一点也不弱而且有自己的特点。应该充分挖掘整理汉传佛教修行方式或次第的特点。就当前来讲,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探索建立有两个趋向,其一是学习借鉴藏传佛教道次第。对此可进行一个评估,是否或在哪种程度上适合汉传佛教学人;更重要的是努力找回汉传佛教自己的灵魂,包括在修行进路上的特色,把各宗派需要次第进修的情形和原因和某宗派不需要次第的情形、原因都争取理清。继承、总结、归纳出可行可信的当期汉传佛教不同宗派各具特色的修证方法和次第,在这个过程中突出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主体性和多元性,不必强求一律。


惠空法师是台湾慈光禅学院的院长,多年来也一直在研究探索建立汉传佛教“般若道次第”,完成《般若道次第》[13]专著,“般若道次第”,以《般若经》为指归,着力发挥《大智度论》之深义,并摄取大乘各宗之菁华,将汉传佛教本具之道次第思想展现于世,亦将其与台贤之圆教、禅净之顿法融会贯通,见地独到,成一家言,对汉传佛教道次第的探索作出了重要的努力。


圣凯法师在研究禅宗的现代转型中也探讨过禅修次第的建设问题。他指出,应“考察当今社会众生的根机,而相应地制定出一套或几套具有对治性的禅法,使现代人不至于面对众多禅法而无下手处”。[14]“从传统禅宗来说,禅堂的详细规矩便蕴涵着一种“道次第”[15],值得所有禅修者重视。


通过比较研究佛教修学次第,可以给大家呈现出三传佛教各宗派各具特色的修行方式和次第,让学人既能看到总,也能知晓别。在一种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之下,方便学人各自去采取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至于建立一种大一统的修行次第,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普及某一种道次第不但不是必要的,而且也并不一定都能相应。但可以着眼于探讨不同传承的修证的基础和基本要素,多闻、多了解不同的修行次第体系,这将有助于把握一个整体的佛教,对佛法实修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南传、藏传、汉传佛教道次第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系统、深入认识到各种道次第的本质特征、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从而在比较中寻找各种道次第的共同点、进一步归纳、概括佛法修学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从而或者更加完善的建立汉传佛教道次第,或者理清作为整体佛教修行道次第的共同基础,以为佛教修学者提供一个最基本、最稳固的修学基础和进路,在这个基础的保障下,学人可以进一步选择契合自身需要的某种修学道次第,从而切实达成解脱或成佛的目标

 

 

附:《佛教修学道次第比较研究》提纲

 

一、建立佛教修学道次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南传佛教修学道次第的建立

1、早期佛教修学基本内容——戒定慧三学

2、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与道次第

三、藏传佛教修学道次第的建立

1、阿底峡尊者与《菩提道灯论》  ——藏传佛教道次第初创

2、萨迦班智达与《道果法》      ——萨迦派道次第

3、刚波巴大师与《解脱庄严论》  ——噶举派道次第

4、华智仁波切与《大圆满前行》  ——宁玛派道次第

5、宗喀巴大师与《菩提道次第广论》—格鲁派道次第

(帕绷喀大师与《掌中解脱》)

6、藏传佛教道次第的共同点

7、当代藏传佛教对道次第的传讲

 宁玛派

 噶举派

 萨迦派格鲁派

 汉地格鲁传承:中密

四、汉传佛教修学道次第的探索与实践

1、盛唐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八宗并兴

2、《摩诃止观》、天台宗与道次第

3、《瑜伽师地论》、唯识宗与道次第

4、各宗判教思想与道次第

5、圭峰宗密判摄禅宗与会通禅教与道次第

6、永明延寿《宗镜录》融通禅教、禅净双修与道次第

7、近现代以来汉传佛教对藏传《菩提道次第》的传讲

8、当代汉传佛教对建立修学道次第的探索与实践

五、整体佛教与修学道次第的共法探讨

 

 

注释



[1]道坚法师《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2011年,弘善佛教网

[2]道坚法师《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2011年,弘善佛教网

[3]太虚大师《中国佛学》,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台湾印顺文教基金会编

[4]太虚大师《中国佛学》,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台湾印顺文教基金会编

[5]太虚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序》,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九编,台湾印顺文教基金会编

[6]太虚大师《新与融贯》,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台湾印顺文教基金会编

[7]济群法师《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百度文库

[8]同上

[9]同上

[10]同上

[11]同上

[12]来自笔者与宗舜法师的邮件探讨

[13]中国佛教协会官网《般若道次第》序

[14]圣凯法师〈现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议》,新浪博客普隐学堂

[15]圣凯法师〈现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议》,新浪博客普隐学堂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裴勇:关于佛法修学次第比较研究的探讨发布于2022-01-21 21: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