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讲“菩提心”,分两个方面:1、起承转合,2、正说“菩提心”。关于第一个问题,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的。假设有人问宗喀巴大师:若修大乘者只有出离心,能否成就一切果位宗喀巴回应

 

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

 

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发菩提心

 

虽然你可能有上述的猛力出离心,但若此出离心无菩提心之摄受,则由此所做的任何善业只是解脱之因,而不能成为无上菩提圆满之因,圆满是指自他圆满,究竟圆满佛之自利圆满断尽一切所知障,俱证胜义、世俗二谛及从事如虚空般一切有情众生之利他圆满、成为自他二圆满自在及其因是菩提心,诸具慧者须发菩提心。诸听闻者须为生起菩提心之方便而努力。宗大师如此而教诲吾等。

 

关于第二个问题,若要发“菩提心”,又生起“菩提心”标准是什么呢为虚空般的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首先要认识到一切有情众生为百恶之所逼恼,悉皆遭受无尽的痛苦。因此,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发慈悲心。佛经中讲:“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具体讲,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之心明显生起时,即是慈心;希望一切有情远离痛苦之心明显生起时,即是悲心。关于这个问题,《三主要道》中说:

 

四瀑流冲难阻止,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笼中,无明黑暗笼罩之。

 

无边有中生又生,三苦逼迫常无断,

 

诸母情状与处境,思已发起殊胜心。

 

此偈颂中的“四瀑流”从意义和譬喻两个方面来说,这里所指的是譬喻瀑流。

 

义瀑流如《俱舍论》中所说的无明、贪欲、有、见等四瀑流。若这里仅指义瀑流,则与下面的“无明大暗所蒙蔽”句相重复。四大河,古印度境地内四大河:恒河、缚争河、徒多河和信度河。就如这四大河形成一个巨大的浑流,烦恼无明力大而长时间地漂流,黑白之业由佛之力难以阻挡而紧紧捆绑,而且被业索牢牢地绑住,就像手脚被绳子捆住一样。其对治之巨力未能长时间熏习,故而不能破除被我执所束缚之铁锁网, 例如我们到动物园看见狮子、老虎、狼等,被囚禁在铁笼子里,没有任何的自由一样。我执形象的比喻为铁锁网,此与《释量论》所说“灭除妄结网”中的“妄结网”义相同。于业果被无明大暗

 

所蒙蔽,在无边无际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续不断地受到苦苦、坏苦、周遍行苦这三苦的逼迫。如老母有情众生就这样处在难以忍受的境地。我们现在就要找到解救他们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我们要对一切有情众生首先修“平等舍”,这是极切要的。为什么要修习它呢我们平常对有一些人非常喜欢,对有一些人十分厌憎,现在就要考察我们为什么对有些人产生厌憎的心理而对另一些人产生喜爱的心理。我们要舍弃这种亲疏爱憎的心理,对一切有情众生要平等对待,这就叫做“平等舍”。《亲友书》中说:

 

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

 

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我们一切有情众生前世父亲的今世又变成了儿子,今世是儿子的前世可能也是父亲,前世是母亲的今世又变成了妻子,今世是妻子的前世也许就是母亲,前世是仇敌的今世变成了亲友,今世是亲友的前世可能也是仇敌。世间一切事物正因为是这样相对的、变化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变的。所以,我们对一切有情众生要修“平等舍”。

 

修“平等舍”后紧接着要修“菩提心”的教授“七重因果”。具体讲就是要修“七重因果”中的第一条“知母”,这是很难修的。首先我们要认识“知母”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虽做犬马之劳,也不能报父母恩于万一。故,先贤有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说。假如不生起“知母”之心,则无法生起后六种因果,因此要聚精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引发“知母”之心。生起“知母”心的方法是:因一切有情众生处在无始轮回之中的原理而了知一切众生为母。众生由于二我执而生起贪嗔痴等种种烦恼,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感苦.如是而成就了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死中“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

 

《俱舍论》中说:

 

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

 

余七者是苦。

 

菩萨在《中观缘起心论》中说:

 

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

 

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

 

一切有情众生就在这“十二因缘”中,轮回流转,循环往复,无有尽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认识到“知母”之因,当我们认识了每一个有情都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母亲的道理后,一切有情众生就像我今生的母亲一样的恩重如山,关于此生母亲的恩惠是不言而喻,无须多说的。

 

进而修习“念恩”,即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将忆念母亲的恩情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上,这就是报恩,即要以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情。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也。

 

之后再修慈悲心,即为一切有情众生排忧解难,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所谓的“拔苦”、“予乐”,要引发愿为一切众生破除暂时的苦,安置永恒的乐之增上心。再长久地修习“自他相换”等。某个时间,以希求利他为前导而生起渴望得到佛果位非造作之心,则会生起“菩提心”。此谓“为利众生愿成佛”。这就具有了“菩提心”。此时获得如来佛子菩提萨埵的名称等无边无际的功德。但并不是到此为止就结束了,还要进一步地修持成熟自相续学六度

 

成熟他相续学四摄,尚需修习“密宗金刚次第”等。这样关于“菩提心”就仅讲这些吧。






来源:百度文库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班禅大师:《三主要道》(连载5)如何发菩提心发布于2022-01-21 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