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PA

印度宗教之根源:《梨俱吠陀



传统寺院教学方法与学科,要跟上现代


之前课程中提到,讲解密教源流之前,先要了解教的历史,因为密教是佛教的一个支分。而要了解佛教的历史,先要从认识诞生佛教的印度开始,我们对于印度的历史,还有印度的文明要有所认识。当这些最根本的知识都建立了之后,再回过头来讲说密教,就比较有所本、有所依,而且对于繁多、深奥的密教仪轨修持原理,也会更加明白。


然而普遍来说,现今藏传佛教的各个寺院,都比较缺乏现代教育相关学科,像是寺院通常不会开设历史课。所以这次课程,各位僧众上起来可能会很吃力,甚至听不太懂,主要是因为这次授课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偏向现代学校里的历史课。但我相信这样的辛苦是有意义的,借由这次的示范,希望各个寺院都能开始注重历史,和各种现代教育的学科。


寺院必须和时代接轨,这是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不能再漠视,僧众如果持续缺乏现代的知识,未来不仅无法以符合现代的方式传递佛法,和现代人相处时也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希望你们能够了解我的用心,我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主题。


第二时期:吠陀时代


一、吠陀早期


吠陀早期还没有形成文字。雅利安人说的吠陀语,逐渐发展为梵语,直到西元前7—前6世纪,也就是全印时代,才形成梵文,所以,在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吠陀早期,还没有文字的形成,所有的文化都是靠口耳相传。


回到吠陀时代。有关吠陀时代的历史资料,我们现在可以参考的,就只有《梨具吠陀》。《梨具吠陀》记录了雅利安人的历史,尤其主要是定居在旁遮普的雅利安人,不仅有战争和王朝兴衰,还记录了文化发展的轨迹。


组成吠陀文学的三部分


说到“吠陀”,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名字。《梨具吠陀》只是吠陀文学当中,最根本、最早期的一部作品,而真正的吠陀文学,却是包含了很多文献和内容的。就像之前提到的,印度没有历史,想要了解西元前5世纪之前的历史,只能靠宗教典籍和两部史诗。那宗教典籍是什么呢就是“吠陀文学”。两部史诗又是什么呢就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印度文明、哲学思想的唯一途径。接着,我们就先来大概讲讲,“吠陀文学”是什么


“吠陀”这两个字代表的是智慧,或者知识,或者智识。婆罗门相信这是诗圣(rsi,或译成仙人)受的启示而诵出,是神智、圣智的发现,所以称为“智识”。


藏族也有类似的例子,一些不识字的牧民,在草原上放牛、牧羊睡着了,然后梦到格萨尔王的相关内容,梦醒返家之后身体会不太舒服。几天之后,身体恢复了,就能滔滔不绝地说唱出格萨尔的故事,就像回放录音一样的清楚、流畅,然而这些人都是文盲,却能背诵出一卷又一卷的格萨尔王传。吠陀也是如此,传说这些吠陀的内容,是受到神的启示而自然唱诵出来的内容。因为是神的启示,所以也叫做天启(sruti)。


广义的吠陀,也称为吠陀文学,由三部分组成:


一、赞歌(Mantra or Samhit):吠陀本集

二、神传(Brahmans):梵书

三、奥义(Upanishads):森林书、奥义书


我们通常所说的吠陀,特指的是第一部分——赞歌,也有学者称为吠陀本集,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最早的经典


所谓的“四吠陀”,指的就是四组吠陀本集,分别是:


一、《梨具吠陀》(Rig-veda):最古老最重要的部分 

二、《夜柔吠陀》(Yajur-veda):包括白书和黑书

三、《娑摩吠陀》(Sama-veda)

四、《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最新的部分


世人将此称为“四吠陀”,视为彼此不可分离的圣典。就历史而言,四吠陀并非同时出现,所以其中有本末之别,而且在实质上,彼此也不相同。但是总的说来,四吠陀的形式是基于“同一”的原理,所以彼此具有互补的关系。


最古老的吠陀始于口耳传诵


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古印度的第二时期——吠陀时代,在吠陀时代早期形成的吠陀文学,只有《梨具吠陀》,约为西元前1500—前1000年。由一千章赞歌组成,其中包含了一万首颂歌,全书共分为十卷。而这个时代形成的《梨具吠陀》并不是文字版的,只是口头上传诵的版本。


这有点像家乡藏族的一些老先生、老太太虽是文盲,却能背诵〈二十一度母赞〉。他们是怎么学会的呢就是口耳相传,从他们的父母辈代代相传下来。但是我们藏族的口耳相传,跟吠陀时代的口耳相传是不能比的。他们不仅是背诵下来,而且字句清晰、标准极高。梵文是如此复杂的一个语言,文法、发音非常繁复和有规则性,之所以如此,有一种说法是:这样才能将吠陀的内容,准确而且清晰地流传下来。


之后,《梨具吠陀》的集结和撰写成文字,是在吠陀时期晚期的事情。所以,在义净三藏的《南海寄归传》当中有言:“咸悉口相传授,而不书之于纸叶,每有聪明婆罗门诵斯十万颂。”


“诵”这个词,是指背出来。现在当我们说“课诵”,都以为是“看着经书念”,但当年在印度其实不是这样的。课诵这个词是印度当时就有的,课诵的“诵”,是背诵的意思,就是不看文字、不看经书而能背诵出来。十万颂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整部《大般若经》的长度。当然这是指“聪明”的婆罗门才能做到,可见他们记忆力之强。过去印度非常注重背诵,藏传佛教也延续这个传统,例如戒律方面,我们会背下整部《别解脱戒》和戒律的仪轨。


背诵、记忆是很有用的一个能力。就像当年印度受到外族多次的入侵,很多经典都被烧毁,但是只要背下来,除非性命没了,否则这些内容都可以持续传递下去。尤其是戒律的各种戒条、制度都被要求背下来,背得愈清楚,愈随时能做到正确的取舍。如果要看经典才能想起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话,这样是不行的。


总之,《梨具吠陀》是四吠陀当中最原始的,也是最根本的,是雅利安诗人讴歌天然的诗句集录,其他的三吠陀都有引用《梨具吠陀》的内容。《梨具吠陀》不仅是印度的宝典,而且在宗教学、神话学的研究上,也都是不可欠缺的史料。就像19世纪德国印度哲学史学家多伊森(Deussen)所说的:“不知《梨具吠陀》者,无法与其谈论宗教。”


古仙人的赞歌集录


那么《梨具吠陀》是谁写的呢就是吠陀早期,那些当时著名的诗圣(rsi,仙人)及其同族所作。


吠陀早期的时候,没有种族阶级,任何人都可以祭祀、赞美神、向神祈愿。话虽如此,有些人可能还是别具才能或者特别之处,胜于常人,所以《梨具吠陀》的主要作者,是当时称为“七圣”(Sapta Tsayas)的人,以及他们的同族所作的赞歌,汇集而成的集录。这七圣作为神与人的媒介而备受崇敬,所以这些圣人,也称作仙人(rsi)。


那个时候虽然人人都可以祭祀、礼赞,但还是有一些特别的祭祀活动,需要专业的祭司来执行。比方说,国王会请帝师 (purohita),就是一种特别的祭司,来代替自己向神祈祷。在军队里中,也有特别为了祈祷降伏怨敌的祭司。这样有特别职业类型的祭司,就是后来的“婆罗门”,这一个阶级出现的萌芽。


那么,说到祭祀,在吠陀时代既没有寺庙,也没有进行祭祀的固定场所,连神像都没有。那些咏叹出吠陀赞歌的仙人和一般人一样,有家人和财产,因此各家的一家之主,都身兼僧、士、农这三个职责。


千古巨作的守护者:大善见王


在吠陀时代早期的时候,咏叹出《梨具吠陀》的这些仙人,其中又以毗奢密多罗(众友仙人 / Visvamitra)和婆悉多(Vasishtha,印度七仙人之一) 最为优秀。他们同时受到大善见王(Sudas)的赏识。因为一山不容二虎,毗奢密多罗和婆悉多之间,因此存在很多争论,分别继承这两位衣钵的派系,也都各执己见,继续不停地争论。这些矛盾还曾经一度发生激烈冲突。后世认为婆悉多属于“婆罗门”(Brahmana),而毗奢密多罗则属于“刹帝利”(Kshatrya)。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种姓区别,后面我们会再讨论到这两位仙人的后人,所以在这里先提一下。


说到这位大善见王(Sudas),也是当时那个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算是那个时代,非常威猛、伟大的一位部落国王。当时,印度白人和原住民黑人间(也就是雅利安人和达萨人)似乎进行了长年累月的激战,即使是属于同一种族的白人间,也存在内部的冲突。大善见王威震四方,其他十个部落的白人都对他忌惮不已,据说这十个部落的白人,曾联合起来对付大善见王,后来大善见王反而将他们统统收服。


大善见王不仅凭借一己之力平息了内乱,还大力保护了文学和宗教。因此,当时的大仙人婆悉多和毗奢密多罗,就是在大善见王的保护和厚待下,才得以留下千古流传的巨作。


吠陀神话蕴含印度思想


那么,有关《梨具吠陀》里面所赞颂的具体内容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对自然的崇拜,换句话说,就是对所有诸神的赞颂和祭歌。


说到诸神,就不得不提到神话。为什么会出现神话,说法有很多。大致认为是早期文明的人类,就是没太开化的人类,他们认为宇宙万物,也都具有像人一样的生命感情,而且威力胜过人类。主观来讲,神话融合了人们的渴望、怖畏、对真理探索等等的情绪;客观来说,神话融入了周围事物、气候、风土、社会组织而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形式。所以说,神话是研究人文史上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宗教和哲学研究上,更是不可欠缺。


可以说,神话是人类初期的宗教,而且是哲学,所以说研究吠陀神话,实际上就是在探讨印度哲学、宗教的最初根源问题,因为它有别于那些早就枯死的希腊或者罗马神话。吠陀神话是吠陀时代以后所出现的哲学、宗教问题的直接基础,直至今日,在某种意义上,它的生命仍然持续着。可以说如果不了解吠陀神话,终究无法了解印度思想,而印度思想对佛教而言影响又是最重大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千丝万缕、丝丝相扣的。


崇敬大自然的生命力


根据《梨具吠陀》,最初的神都是自然现象的某一部分。


譬如:他们看到天是如此广大无边,会觉得就是有一个力量非常强大的天神;看到太阳可以长养万物,所以太阳也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当时的人,或者说是当时的科学、思想,他们看到天、太阳、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时,觉得其中有某种特殊力量,认为那就是神的一种样貌。

事实上,喜马拉雅很多民族、藏族也有这样的思维,甚至到现在藏族都还有这样的想法。像是在我的家乡,我们都会认为大部分的山都有山神,会说那座山有那个山神、这座山有这个山神,或者看到一个比较古老的树木,或者长相特别的树木,会说这里也有树神。当然我们是没办法看到真的树神、山神长什么样,但是经过口耳相传,我们会觉得那里大概真的有山神、树神。


现在很多人会觉得这真是个迷信,根本没什么山神、树神住在里面,会觉得是没有意义的一种迷信;但是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是怀有特别感情的,他们会觉得大自然是活生生的、是有生命的,甚至内心会非常景仰大自然的特殊力量。


祖先对于大自然的崇敬,是从古至今都很重要的一环,现在大家已经不太重视大自然,会觉得大自然为我所用,是理所当然,所以大自然现在遭到大肆破坏,能挖的就挖、能用的就用,都被破坏殆尽了。现在我们都面临到整个环境崩坏、各种极端气候反扑的关键危机时刻,此时我们看到诸如吠陀之类从古流传下来的典籍,更可以体认到,对于大自然的崇敬观念,确实有其意义,非常具有价值。


简介《梨具吠陀》诸神


总的来说,印度人将诸神分为上、中、下三级,即天上的神、空中的神和下界的神。每一级又分为11个级别,共33个级别,命名为“三十三天”。下面就是对其中最重要的那些神作简要的介绍。


一、天上的神


(一)帝奥斯(Dyaus)——光明之神


帝奥斯是所有神当中最原始的。在雅利安民族的其他分支中,这位神被尊称为Zeus、Jupiter、Deus、Tiu、Zio、Jovis等等,受到各族人的崇拜。可见,帝奥斯神一定是在雅利安民族分裂以前就已经存在。在希腊和罗马,帝奥斯是至高无上的神;但是在印度,帝奥斯的重要性,很快就输给了其他的神。在《梨具吠陀》中,帝奥斯和大地合称为“天地”(Dyava-Prithizi),受到世人的崇拜,人们认为“天地”是所有神的父母。


(二)伐楼那(Varuna)——水神


伐楼那是最古老的神之一,是包容万物的。他是最具神力的神。他是全知的,包括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还有每个人瞬息万变的心念和想法。他是司法和德的代表,有让人被制约和管束的作用。他是转轮圣王的原型,后来他这些特质被转移到因陀罗身上,再后来又被人物化,才有了转轮圣王。


他的地位本来跟基督教里的“上帝”、“耶和华”很类似。但是,后来因为这位神的形象太过严肃和崇高,难以亲近,不能让一般人获得满足,所以就被人慢慢忽视,地位也因此下降。又因为在《梨具吠陀》中,他经常跟降雨、流水有关,所以后来就只被视为水神。


(三)毗湿奴(Vishnu)——遍入天


因为拥有“三步就能横跨天空”的神通,所以称为“毗湿奴神”,也称为普善神(Pushan)。毗湿奴神是最具太阳神力的神。毗湿奴神虽然在吠陀中不是最重要的神,但在后世的《往世书》文学中,却成为三位一体主神中的其中一位,与梵天(Brahma) 和湿婆天(Siva)齐名,成为非常重要的神。这是因为毗湿奴神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远古时,毗湿奴神只不过是一位三步就能横跨天际的神。


他第一步跨出去的,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就是东方;然后,第二步抵达“中天”;第三步就是从西方落下去。那么,位于最高处的中天,是众神和祖先居住的地方,而且是行欢乐之所,所以死后能够去往这个地方,是吠陀时代的人的最大理想。所以后来,毗湿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因为这也唤起了当时的人们,希望和太阳融合在一起的想法。


太阳就是以上述各种不同名字和形式,受到世人的崇拜。由此可见,印度人对太阳的崇拜根深蒂固。印度人对太阳的崇拜,可说起源最早、影响最深,而且影响范围最广。在《梨具吠陀》中的太阳,绝对不是邪恶的;而在《阿闼婆吠陀》中的太阳,却被神格化为世人厌恶的死亡之神。这是因为气候的变迁,导致《梨具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众多差异中的一种。


(四)乌莎斯(U?has)——女神


乌莎斯是“拂晓”神格化后产生的一位女神,人们认为乌莎斯在原始时代就开始存在。希腊语中的eos和拉丁语中的aurora,和乌莎斯(Ushas)来自同一个词根。


那个时候人们住在五河流域,每天早晨的景色特别美,人们看到这样的美景,那些吠陀诗人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所以就产生了这位神。她显现于东方,有开启天户之门、撤去夜幕、拂去恶魔与黑暗的作用。


与她有关的赞歌,可以说是在吠陀神话中最优美、数量也非常多的。据说乌莎斯女神是人类的朋友,她像年轻少妇一样,一直保持微笑,永远不老,是掌管人类年龄的女神。吠陀的赞歌用最动听的旋律,表达了对伐楼那神的敬意;用最美妙的赞歌,表达了对乌莎斯神的崇拜。据说在世界上各种宗教诗歌中,对这位女神的赞歌,是最优美动听的。


二、空中的神


(一)因陀罗(Indra)——帝释天


除了火神之外,吠陀典籍中对于因陀罗神的赞歌数量最多,可见人们对因陀罗神最为崇拜。在吠陀神界中,最伟大、最受欢迎,位居印度国民保护神的地位。在波斯古经里面(拜火教),他是恶神;在佛教中,是以“释提桓因”(Sadkra Devanam Indra)的身分出现,是佛教的护持者;在印度教里面,是喜见城(Sudarsana)的城主,被视为天部而永受敬拜。《梨具吠陀》里面,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赞歌都是关于他,所以可见他的受欢迎程度。


人们对“因陀罗”具体是什么神,还不明了。从赞歌的内容来看,这位神同时具备了天上、空中和下界神的特点,所以很难将因陀罗神分到其中的某一类。人们一般认为因陀罗神,是空中雨气的化身。这位神在其他雅利安民族中并未出现,所以因陀罗神应该是印度独有的神。大概是因为雅利安人离开故土,来到气候炎热的旁遮普,所以对太阳这样的光之神,很难提起崇拜的兴趣。而能够带来降雨的雷电和风云,自然就成为了印度人民感激的对象。由此,印度人民崇拜的重心,由天上转移到了空中。


因陀罗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神,他是天地的孩子,为了战斗而生,所以因陀罗神是所有神中最刚强的。他嗜、好战,有着灵活自由的身体,以闪电为武器,手持箭、钩和网,乘着两匹马拉着的金色马车,带领摩录多神,打败了魔乌里特那。因陀罗神还帮助印度人民,赶走了入侵的野蛮民族。后来的帝释天,就是以因陀罗神为原型,创造出来的神。


他不仅是雷霆神,更是保护印度民族,尤其是武士的战神。


(二)伐由(Vayu)——风之神


伐由是因陀罗神的手下,经常和因陀罗神一起坐在金色的马车上。他的作用是能治病,让人长寿


(三)楼陀罗(Rudra)——暴风雨之神


吠陀中关于这位神的赞歌,几乎没有,后世的暴风雨之神变成了湿婆,并成为了三位一体主神中的其中一位,因此才变得非常重要。暴风雨之神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能够带给人畜疾病的破坏之力,另一方面又具有能够治愈这些疾病的修复之力。由暴风雨之神演变而来的湿婆神,也叫荒神。荒神具有慈悲之心,同时也具有和暴风雨之神一样,令人恐惧的破坏之力。


(此文为堪布罗卓丹杰口译初稿,未来将再提供定稿。2021年8月29日)


*文字大宝法王噶玛巴官方中文网站*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1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2


直播平台:

1: https://www.youtube.com/c/Karmapa17

2: www.dharmasvara.org




【法王噶玛巴课程与开示

【法本】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灯论 第一讲 20210605

菩提道灯论 第二讲 20210612

菩提道灯论 第三讲 20210619

菩提道灯论 第四讲 20210626

菩提道灯论 第五讲 20210710

菩提道灯论 第六讲 20210717

菩提道灯论 第七讲 20210724

菩提道灯论 第八讲 20210801

菩提道灯论 第九讲 20210808

17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 讖摩春季課程 (全)

?????????????????????????????? 1-20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1/4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2/4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3/4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4/4

十七世法王噶玛巴三十七岁生日讲话

大宝法王中文说心经 (全)

冈波巴四法藏中文音视频合集

除障祈愿共修》开示总集

我愿无尽 | 17世法王噶玛巴 | 普贤行愿品释论

为求暂时安乐而祈求本尊,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贪

密乘,就是“救护你的心”



大宝法王长寿祈请文


嘉根娘悉嚷租噶玛巴

诸佛悲心自身噶玛巴

嘉根赤来究迪噶玛巴

诸佛事业总集噶玛巴

嘉根等草旺故噶玛巴

诸佛传承灌顶噶玛巴

邬金卓度钦列暇丹索

邬金卓度钦列祈住世


噶玛巴千诺??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

唯愿速得金刚


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

愿一切众生远离冤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回向


索南狄移探借细巴尼

以此福德成佛

透内尼贝札南旁借新

得已能胜诸敌众

杰嘎那其拔拉楚巴移

生老病死滔滔浪

细贝措雷卓哇卓哇秀

愿度众生出有海

蒋华华悟结达钦巴当

文殊师利勇猛智

根德桑波得扬得行得

普贤慧行亦复然

得达根杰色达洛穴

我今回向诸善根

给瓦德达坛加然德奥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3发布于2023-06-29 22: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