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PA

 

 

 

《梨具吠陀》的诸与群魔

 

在昨天的课程中,我们谈到了吠陀文学当中的各种神,谈了第一类“天上的神”,还有第二类“空中的神”。今天要说第三类“下界的神”,或者说“地界的神”。

 

三、下界的神

 

下界的神也就是地界的神,主要有三个神:第一个是阿格尼,也就是火神;第二个是苏摩,神化身,或者说是月神;第三个是普利提维,她是大地的化身。

 

(一)阿格尼(Agni)——火神

 

第一个是阿格尼或者阿耆尼,就是火神,祂自古就受世人崇拜,因为火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世人都崇拜火,特别在印度,祂的地位因此显得更为重要。

 

《吠陀》中将火神视为最古老、最崇高的神。最开始火神是一尊神,后来火神有三个不同的分身或者化身,即天上的太阳神、空中的因陀罗神(藏文翻译成帝释天)和大地的、或说下界的火神。这三位神的本质都是火神。祂们分别掌管着天上、空中和地上(下界)这三个地方,拥有同等的地位。非要分高低的话,最伟大、最重要的就是火神。所以,《吠陀》中关于火神的赞歌,数量是最多的,再来才是因陀罗神,所以说火神是很重要的。

 

追溯火神的起源,不外乎就是祭祀时用的火,和日常生活中用的火,慢慢地,火神的崇拜就开始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认为,火能够将供品传送给神,所以火是神和人之间的媒介,当我们将供品放入火中焚烧,就能传送给神,火就成为神的使者。就像我们透过电话跟远在他方的亲人联络,这个电话就是一个媒介。过去因为人无法见到神,需要这个中间的媒介,将供养透过火的焚烧传送给神,并将人的各种祈求、想望等传达给神知。所以火很受重视,又称为是神的使者,在所有的祭祀当中,火是不可或缺的。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两块木头摩擦之后能生火,所以过去印度人认为,因为任何时候只要摩擦就能生火,所以火神是所有神中最年轻的。火神能成为如此有威严的神,是因为“神”(deva)这个词,本来就是“光明”的意思。所有的神力,都是透过光让世人发现的,因此人们认为,地上的火和天上的光一样是具有神力的,能够驱除黑暗照亮一切。再加上,火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所以人们对火表达相应的崇拜,也是理所当然的。

 

供养火神的作用有很多,比如破除黑暗、烧除不净,因此火神也被视为降魔神,被称为“罗刹诛杀者”(Raksohan)。罗刹是一种魔,火神能够加以斩除,所以被视为降魔神。

 

在吠陀时代,因为火神是家庭炉灶的主神,在家做火供时,主要迎请的也就是火神,所以也称为“家主”(Grhapati)。另外,在祭祀中因为透过火这个媒介能把供品传给神,所以称为“运送供品之神”(Havyavahana),或者“使者”(Duta)。同时,祂还有统治人类、规范天地法则、遍知一切万法等等作用和能力。

 

各位僧众应该都知道,在火供的时候也会念诵火神的名字“阿格尼”,迎请祂来进行火供的仪式。当然在教火供中也会迎请本尊,火神跟密乘的许多仪轨是有关联性的。

 

(二)苏摩(Soma)──神酒的化身

 

因为婆罗门喜欢酒,所以他们认为神应该也会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拿来供养给神。酒神、火神以及因陀罗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猜想这个关联性,在于酒具有让人醉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来自于火,因为酿酒的过程当中需要火。而因陀罗神也是借助火神的力量,增强了力量和勇气,最后建立了丰功伟业。

 

之前提到因陀罗(也就是帝释天)的时候,就提到祂也很喜欢喝酒。因为他太爱喝酒,喝醉了,就变得特别有勇气、有力量,四处征战。所以酒神本身就有火神的力量在里面,而因陀罗神也是借火神的力量而变得有勇气。因为酒让人有力量,所以人们认为有酒神,就称为苏摩。

 

雅利安人认为酒是诸神和祖先的饮料,没有人不喜欢,酒带给神和人兴奋、欢喜和勇气。吠陀时代的人认为酒是很好的,很有力量的,所以把酒当成了酒神,而这样的神酒,不仅是用来供奉神的,也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礼物,人类喝了神喝的酒,将能长生不老。我猜想佛教当中提到的甘露,它的原型也是来自于神酒。

 

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苏摩──酒神和未来是有联系的,关联到未来的想望和祈愿。关于苏摩神的赞歌,大多数都充满了人类对未来的期望。《梨具吠陀》的最后一个部分,甚至将苏摩神当成月亮,认为月亮是天上的苏摩神。当时的人对于苏摩——神酒的化身,是特别崇敬的。

 

(三)普利提维(Prithivi)──大地的化身

 

我们都居住在大地上,当时的人们认为普利提维是大地的神。天上的诸神因为具有神力,所以得到世人的崇拜。大地虽然被神格化的时间也很早,但后来地位一落千丈。

 

人们一开始认为普利提维神是万物的母亲,和天空结合,生下了诸神。但大地是被人踩在脚下的,和不可捉摸的天空、火、水等等相比,人们对待大地的方式,自然就没有那么恭敬。因此,和其他的神相比,关于普利提维神的赞歌也就非常少。

 

四、其他诸神

 

吠陀的神主要就是以上天上、空中和地上三类的神,其实还有很多神没有包含在内,例如下面我会介绍的四个神,祂们也很重要。第一个是阎摩(Yama),第二个是萨拉斯瓦提(Sarasvati),藏文里面也就是妙音天女,第三个是布瑞哈斯帕提(Brhaspati),第四个是普鲁沙(Purusha)。

 

(一)阎摩(Yama)──死神

 

我们应该很熟悉祂,像是护法仪轨当中,还有很多和阎摩相关的仪轨都有提到。以下我们看看《吠陀》当中是如何提到祂的。

 

阎摩一般称为死神,死神在古代不是邪神,是到了后世才恶魔化、黑化成令人恐惧的神。吠陀赞歌中赞颂死神的时候,主要是透过描写日落的文字来形容阎摩,日落神格化就成了阎摩,日落代表着死亡,日落的伤感容将死亡和终结连结在一起。所以再进一步来讲,日落很容易就和来世产生了关联。既然有来世,那就必定有未来我们要去的地方,而在那个世界里统治亡者的神就是阎摩。所以阎摩最初是指日落,而《吠陀》中的阎摩,已经明显人格化,并成为了统治亡者的神。

 

最开始的日落是比较抽象的,后来在《吠陀》中的死神比较形象化。他们认为德高望重的人死后,身体就会发出灿烂的光芒,会重生在充满光明、净水粼粼、美丽的国度,还会陪伴在死神的左右,享有无穷的幸福。能够到阎摩所在的地方是幸福的事情,死神实际上是统治着这个幸福国度的仁慈君王,当时死神并非如婆罗门的典籍《往世书》文学中描述的那样,是判定、惩罚谁是罪人的邪神。

 

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疑问,阎摩是否曾经也死过吠陀文学中有记载,阎摩是人世间第一个死亡的人。当时的人因为没有造恶、没有病痛,是不会死亡的。他本来是生活在没有悲哀病苦的上古时代君王,随着罪恶和病痛逐渐蔓延,死亡也如影随形而至,年事已高的阎摩就带领着他的随从,离开现世,前往另一个世界,并继续以王者的身分统治着那个世界。

 

因此,作为发现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并成为了死后获得永生的第一人,阎摩随即成为指引其他亡者前往另一个世界的向导,而且会经常派他的两只狗到人间,看人间的人在做什么。据说这两只狗有四眼、宽鼻,周身散发着恶臭,极其令人厌恶。阎摩本身并不惹人厌,但是他的使者──那两只狗,却受世人憎恶。阎摩是天空诞下的双胞胎中的一个,他的妹妹叫阎蜜(Yami)。

 

到了佛教时代,尤其是密乘之中,阎摩被分为焰摩天和地狱之主的阎摩,也就是阎罗王。

 

投影当中,第一幅是印度的阎摩,骑着一匹黑牛;中间是日本的焰摩天画像;第三幅是中国传统阎罗王的形象。

 

(二)萨拉斯瓦提(Sarasvati)──妙音天女

 

吠陀文化刚开始的时候,女神比较少,大多是男性的神。其中的女神主要有两位,一位是乌莎斯,我们昨天已经讲过了,也就是拂晓的女神;另一位就是萨拉斯瓦提(Sarasvati),也叫作妙音天女。其他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女神,比如杜尔迦、迦梨、拉克希米等等,但她们都是后世才产生的。在吠陀初期的时候,这些女神都还没有出现。在吠陀的典籍中,萨拉斯瓦提、也就是妙音天女,是河川之神。在梨具吠陀时期,这尊神能够消除人类的秽物,赐予财富、勇气、子嗣,这是她特殊的功德

 

藏族有一个说法,妙音天女和财宝天女不是很合得来,如果你修持、供养的是妙音天女,财宝天女就会嫉妒生气,如果修持、供养的是财宝天女,妙音天女就会生气。由于这个原因,藏族认为那些有学识、文笔好的人,通常比较穷;而那些富有的人,通常头脑、文笔都比较差。

 

总之就像前面提到,吠陀时候的妙音天女,祂是类似财宝天女的形象,能够赐予财富等等;然而到了后来《梵书》的时代,妙音天女变化为语言之神,是增长智慧、口才的保护神,同时也被视为梵天的妻子祥天女,或者也称为辩才天。

 

(三)布瑞哈斯帕提(Brihaspati)──祈祷之神

 

祈祷之神和其他吠陀诸神有些不同,因为其他的神都跟大自然有所联系,但是祈祷之神并没有对应到自然的现象,而是一个抽象的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出现呢因为人们坚信,祈祷的语言具有能够控制事物、左右神意的力量,所以就将祈祷的祷词或者语言也神格化了。这个现象和人们认为火和酒里面蕴含神力的想法是一致的。

 

祈祷之神最初也不是什么重要的神,到了后世,地位才扶摇直上。在《奥义书》中,祂特别受到重视。在后世的《往世书》文学中,祈祷之神成为三位一体主神中地位最高的一位,甚至还演变为宇宙的创造者,逐渐变成梵天。

 

(四)普鲁沙(Purusha)

 

普鲁沙也不是某个自然现象的神格化,祂也是人想像出来的。通常我们在外道的典籍当中会看到普鲁沙这个名称,意思是“我”、“士夫”。祂是最原始的神之一,拥有千首、千眼、千足的不死之神,有点像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普鲁沙后来成为了宇宙大精神的典型代表,尤其在婆罗门思想的发展下,认为万物皆由“我”、“士夫”所化现。关于普鲁沙的赞歌,还成为了种姓制度萌芽的标志,因而备受世人关注。

 

《梨具吠陀》里的群魔

 

介绍了天神,不能不介绍魔。魔在梵文中是mara,这里要介绍其中最主要的几个魔,有三类的魔,第一大类就是阿修罗,第二大类是罗刹,第三大类的魔众叫做毕舍遮。

 

(一)、阿修罗(Asura)

 

阿修罗在梵文是Asura,它的词根与《阿维斯陀》(Avesta,波斯古经 / 祅教的圣典)的最高神──阿夫拉(Ahura)是同一个词。祆教也就是拜火教,他们最主要崇拜火神,算是世界宗教中最早的一个。

 

之前谈到雅利安人从中亚开始四散迁移,一部分人到了印度,慢慢地又分成两派,一派住在五河流域,另一派经过印度到了伊朗,也就是波斯文明的所在地,创立了波斯文明。因为他们都是雅利安人,所以语言是类似的,可以看到波斯文和梵文中有很多相同的文字。

 

《阿维斯陀》就是祆教的圣典,类似基督教的《圣经》,里面提到的阿夫拉是一个善神,而阿修罗在吠陀神界则是属于恶神,可以说有相当大的变化,或者说这个变化的背后,隐含着印度、伊朗两种雅利安人分离的原因。遗憾的是,这之间的史实经过并不清楚。大概可以从神的不同,看出两群雅利安人分离的一些原因。

 

《阿维斯陀》(波斯古经)的内容庞杂,约35万字,纪录在约一万两千张的羊皮上,编成于西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伐波斯时,这部经典焚毁,仅剩一卷。到了安息王朝时期,又重新搜集、整理,直到萨珊王朝时期全书才完成。现在所流行的版本,并非完整的古经全文,内容大概只有古经的三分之一。

 

吠陀典籍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结集起来的。就《梨具吠陀》对“阿修罗”一词的使用看来,最开始,“阿修罗”并不是一尊独立的神,而是一个形容词,是形容某位神具有幻术(maya)的意思。例如,瓦鲁纳神或因陀罗神,也多次被称为阿修罗,因为祂们具有幻术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梨具吠陀》使用这个称号时,常是以赞叹的语气,来说明某位神具有让人害怕的幻术(maya)。

 

慢慢地,在吠陀的典籍中,阿修罗才逐渐成为一尊独立的神。在《梨具吠陀》中,把因陀罗与阿耆尼称为“阿修罗诛杀者”(Asurahan)来看,显然已经把阿修罗视为恶魔。到了《阿闼婆吠陀》和《夜柔吠陀》的时候,阿修罗更清楚地就是与天部(Deva)完全敌对的魔群,经常发动战争。也就是说,祂们就像波斯文化里阿夫利曼(Ahriman)的地位。阿夫利曼是祅教中善神阿胡拉(Ahura)的宿敌,一切罪恶和黑暗之源,居住在深渊之中。祅教认为阿胡拉(Ahura)终将击败并驱逐阿夫利曼(Ahriman),所有人将得到救赎,并升入天国。在吠陀和祆教中差别是很大的,一个是恶,一个是善。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阿修罗的语源“asu”,为“呼吸”之义,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asu就是指这个呼吸。但是在婆罗门的文化中,“a”就被解释为否定的意思,到了婆罗门《奥义书》的时代,把“sura”解释为“天”,“asura”(阿修罗)就成为了“非天”,由此产生如此的语源。

 

总之,这是雅利安人不同族群之间的争执。待在印度的雅利安人,认为他们自己是“天”,而离开印度前往伊朗的雅利安人是“非天”,所以对阿修罗有不同的解释。

 

(二)、罗刹(Raksas)

 

从《梨具吠陀》开始就有罗刹,尤其到了第四吠陀,也就是《阿闼婆吠陀》的时候,就已经变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鬼了。

 

相比于和天部作对的阿修罗,罗刹是跟人类作对的。他们能变幻出种种形象来加害人类,比如狗、秃鹫、枭,或者其他在黑夜中飞的鸟类,再或者变成男人来伤害妇女和他们的后代。尤其有一种罗刹“亚多达那”(yatudhana,诅者的意思),他们吃人肉、马肉甚至也会喝牛奶,会袭击人类和家畜。或者他们会变成食物,人吃到由他们化成的食物到体内,就会生病。总之,人们都很害怕罗刹,所以会透过咒语来驱逐罗刹,或者祈祷火神──阿耆尼(也称为“罗刹诛杀者”)来消除阻挡罗刹的侵扰。

 

(三)、毕舍遮(Pisaca)

 

在我们念诵的一些佛教仪轨咒语中会提到这个名称──毕舍遮,这是一种幽鬼,也称为食尸者(Kravyad)。阿修罗跟天人作对,罗刹跟人类作对,毕舍遮跟祖先作对,他们会吃我们祖先的尸体。现在会火化尸体,以前是把尸体埋起来的,过去的人重视保护祖先的遗体,以庇佑子孙。毕舍遮会吃祖先的尸体,所以他们是无人祭拜的幽鬼。有学者认为,后来在佛教六道中的饿鬼,可能就是来源于此。

 

“祭祀”是神人唯一交流途径

 

前面谈了很多神和魔,到底当时的人跟神的关系是什么呢

 

总的来说,古印度人觉得吠陀诸神在神通方面,胜过人;但是在性情上,跟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谈到的神,会觉得是神圣的、很好的;但是在吠陀时期,很多神也有不好的行为,有的神会胡作非为,虽然神通力很大,但是在性格上跟人没什么差别。

 

当时的人认为,神和人之间是功利主义的,也就是说,两方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比如,佛菩萨是没有任何所求的,他们都是完全无私的;但是印度诸神不一样,如果你不供养祂们,祂们就不帮忙。反之亦然,如果祂们不帮忙,人们也不会供养。这一点从《夜柔吠陀》所记述的种种祭祀都是“祈愿祭”,而没有“感谢祭”这一点就能看出来。祈愿了之后,向诸神献供,诸神得到了供养,给予所求,然后这笔交易就结束了。所以说,印度的诸神信仰,是属于功利主义,这和基督教的信仰也是完全不同。

 

这也就是说,神和人之所以结合的主要连结,就是祭祀。祭祀就是神人之间的唯一交流途径。可以说,吠陀文化或者说吠陀信仰,就是以“祭祀”为一切的核心。

 

祭祀坛城最早的样子

 

接下来讲一下吠陀时期的祭祀流程。

 

首先,就《梨具吠陀》时代的祭祀,并没有作为祭场的特殊殿堂,大部分的祭祀是在家庭内执行。祭场中心有火炉,火炉的旁边起一个祭坛(vedi),类似我们说的坛城、曼达(mandala),上面用草席(barhis)铺起来,这里是要请神安住的神坛,也是作为供养的地方,但此时还没有安置神像的习俗,就是空着。

 

讲到曼达,我这里顺带提一下。以前在印度,要献曼达的时候,是要找一块空地,自己用土搭建一个坛,不像现在是手上拿着的一个金银或铜制的盘子。《丹珠尔》当中有非常多曼达的仪轨,大部分提到的都是土做的坛城。

 

怎么证明当时的曼达是土做的呢我们时常引据关于曼达的经文中说,献曼达可以结合六度波罗蜜的修持,例如“涂抹为布施、驱虫为忍辱”等等,这些都是在解释土制曼达使用时遇到的情况。印度认为牛粪具有清净的作用,因此会在土制的曼达上涂抹牛粪以示清净,当作一种布施。这样一来,先是泥土中自然就会有虫,加上牛粪当中也会有虫,所以经典解释说要驱赶这些虫,这就是忍辱的修持。我们现在手上拿的金银的曼达盘,怎么会有虫子在上面呢以后有机会讲解曼达的时候,会再细讲。

 

《夜柔吠陀》以后,祭火的火炉分为三种:中央、南方、北方,而祭坛也更加细分,内容更多。供奉神的供物种类,大致上是与人类食物相同的牛乳、乳酪、饼(roti)、谷类、肉类、饮料等等。尤其苏摩酒,是因陀罗、瓦优等等诸神和祖先最为喜好的,所以是最好的供品。动物中,作为牺牲祭品的,通常是牛、马、羊等等,比如说这个神骑的是牛就会供牛,骑的是马就会供马;在太古时代,可能还曾经用人类作为牲礼祭祀。

 

日常简单的祭祀,由一家之主执行,可能是父亲或者长子。若是复杂的仪式,就是作为施主(yajamana)的一家之主,要奉上特定的布施(daksina/哒叽),祭祀仪典改由祭官(rtvij)主持。从一些文献的对比,大概可以推断,印伊时代已经有祭官存在,到了《梨具吠陀》时代,祭官的分类和制度已经相当的细腻。

 

祭祀四种祭司

 

从《梨具吠陀》的赞歌中可知,祭祀时需要四种不同类型的祭官(rtvij),由这四种祭官分工合作。这四种祭司是:司仪祭司、颂神祭司、祈神祭司和监察祭司。

 

一、司仪祭司(Adhvaryu)

 

第一种祭官叫作司仪祭司(Adhvaryu),他是最主要的主持者。他们在祭祀时要丈量土地、搭建祭坛,准备祭祀用的器皿、木头和水,宰杀祭祀用的动物等等,然后负责低声唱颂祭词(yajus)。

 

二、颂神祭司(Udgatri)

 

第二种祭官叫作颂神祭司(Udgatri)。他们是歌咏者,配合音乐唱赞美歌,赞叹神德。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维那师,他们根据祭祀的规范,在祭祀时歌颂(saman)、赞叹。

 

三、祈神祭司(Hotri)

 

第三种祭官叫作祈神祭司(Hotri)。他们是迎请者,要读诵诗句,劝请神前来祭场。所以,他们的任务是背诵赞歌(rc)。

 

四、监察祭司(Brahman)

 

第四种祭官叫作监察祭司(Brahman),这种祭官后来演变成“婆罗门”的种姓。监察祭司的地位要高于前三者,他们监督整个祭祀活动是否合乎祭祀规范,掌控全场的仪式,同时代理祭主祈愿。这四种祭官中,第四种祭官必须全面熟知祭祀的一切流程、事务。

 

这就是过去做祭祀仪式时分工的四种祭司。以上是讲吠陀时代前期的内容,接着会讲吠陀时代后期。

 

了解佛教的开演与印度文明的差异性

 

课程上到今天,各位可能还是搞不清楚,为什么印度文明要讲那么久。请大家要有耐性,慢慢听下去,尽量地吸收,之后讲到佛教、密教的时候,你会回想起现在课程的内容:喔,原来古印度的思想,和密教、佛教的关联是如此的紧密。

 

前几天公布课程时间延长。虽然多加了几堂课,但还是得慢慢讲。因为一讲快、讲多,知识量太大,各位可能无法吸收。这次时间有限,我也不可能讲得太细,只能尽量抓重点地讲。

 

(此文为堪布罗卓丹杰口译初稿,未来将再提供定稿。2021年9月1日)

 

*文字大宝法王噶玛巴官方中文网站*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1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2

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3

 

 

 

 

 

【法王噶玛巴课程与开示

【法本】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灯论 第一讲 20210605

菩提道灯论 第二讲 20210612

菩提道灯论 第三讲 20210619

菩提道灯论 第四讲 20210626

菩提道灯论 第五讲 20210710

菩提道灯论 第六讲 20210717

菩提道灯论 第七讲 20210724

菩提道灯论 第八讲 20210801

菩提道灯论 第九讲 20210808

17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 讖摩春季課程 (全)

?????????????????????????????? 1-20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1/4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2/4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3/4

法王噶玛巴 | 慈悲的力量课程 4/4

十七世法王噶玛巴三十七岁生日讲话

大宝法王中文说心经 (全)

冈波巴四法藏中文音视频合集

除障祈愿共修》开示总集

我愿无尽 | 17世法王噶玛巴 | 普贤行愿品释论

为求暂时安乐而祈求本尊,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贪

密乘,就是“救护你的心”

 

 

大宝法王长寿祈请文

 

嘉根娘悉嚷租噶玛巴

诸佛悲心自身噶玛巴

嘉根赤来究迪噶玛巴

诸佛事业总集噶玛巴

嘉根等草旺故噶玛巴

诸佛传承灌顶噶玛巴

邬金卓度钦列暇丹索

邬金卓度钦列祈住世

 

噶玛巴千诺??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

 

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

愿一切众生远离冤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回向

 

索南狄移探借细巴尼

以此福德成佛

透内尼贝札南旁借新

得已能胜诸敌众

杰嘎那其拔拉楚巴移

生老病死滔滔浪

细贝措雷卓哇卓哇秀

愿度众生出有海

蒋华华悟结达钦巴当

文殊师利勇猛智

根德桑波得扬得行得

普贤慧行亦复然

得达根杰吉色达洛穴

我今回向诸善根

给瓦德达坛加然德奥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法王,噶玛巴,婆罗门,帝释天,吠陀,火神,祭祀,祭司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法王噶玛巴 | 玛鄂夏季课程 | 密教源流 Day 4发布于2023-06-29 22: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