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金刚经》研修系列


《问道金刚经》-8:上一分里,须菩提的问题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同样的语句,玄奘本《金刚经》中的翻译为:“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故此可知,此第一问的实质是:怎样才能远离现代的“声闻缘觉小乘外道做法,而发趣大乘呢?如何降伏其心,以“发大乘菩提愿”呢?那么这一分,就是陀给出的核心答案。


《金刚经》原文-3: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笔者注:

1、诸菩萨摩诃萨?

菩提萨埵”,梵语原义即是“觉有情”,“觉”一切有情生命去脉、轮轮回回也。因此,如果我们发心要成为这样的大乘行者,就应以一颗佛心,远离佛门之内的声闻、缘觉之小乘做法,远离其瘸腿走路的“不彻底性”,以及各种外道哲学颠倒做法,而弘发菩提大愿

2、“非有想非无想”?

即是大乘因明学中的“离四句”术语,而若欲达“离四句”的境界,依然是“离八识”,故详情容后。现在可理解为无色界中的,所有人类有史以来所能关联到的,最大的宇宙空间范围内的,一切有情生命体。应远远超出广大普通人的理解,远远超出宇宙天体学家、所有微生物学家,对生命的理解。??????????????

3、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即一切具“识性”特征的有情生命体,包括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已知的、和未知的一切生命体。?

4、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此即著名的“《金刚经》四相”,而同样的语句,玄奘翻译为“命者想、士夫想、补特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那么,玄奘翻译不仅仅涵盖了“四相”,而且会更加深入,会更加符合佛陀的时代特征。其中“补特伽罗”,可以理解为具备法界轮回特征的生命种姓。而“法界轮回”观,不是佛教所特有,而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婆罗门正统教派、沙门教派、六师等等,都会有着自己的“轮回种姓”观。这里的“摩纳婆”与“意生”、“作者”和“受者”等等,一起涵盖了胜论派、数论派、瑜伽派、尼乾等等当时的古印度文明中,所涵盖的一切生命轮回现象。比如,这些外道体系中,几乎都会认为:在一切生命有情肉身中,都会有一个胜妙之我,集“神性”、“灵性”和“梵我”和合为一,是宇宙最初的造物主,既能造作一切生命之相,也能受毁一切生命之相,是所有生命的最初本源。而这种观点,在当今的印度教、耆那教和众多的瑜伽术中,也依然在大行其道。???

而佛则告诫我们:凡此种种的,无论是肉眼中的一切生命现象,抑或是六道轮回中的生命现象,抑或是一切外道大神造作的天龙八部,我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凡发趣佛之大乘者,当如是发心。

5、什么是“无余涅槃”?

本文的核心重点是“无余涅槃”,也是全部《金刚经》的核心关键。但这个词太难懂了,又容被读者一带而过。其难点有二:一者,是因为佛弟子圈子里、各种网络媒体圈子里,甚至AI算法里,与涅槃相关的外道“人云亦云”和“道听途说”,以及大量的邪道涅槃法,都是太多太多了。其二,则是佛门之内大量的“小乘涅槃法”,也是太多太多了。就比如佛门历史上,那大量解读《金刚经》的大德知识,也会对此说法不一。从而导致受众呢,也会盲目追随。而当今广大的受众读者,谁会关心哪些人是现代的小乘“声闻、缘觉”,哪些才是佛之本怀呢?而通过本文,读者将可以了知:佛陀所特有的“无余涅槃”,有佛陀专属的唯一性;其标志即是以阿赖耶识的彻底净化为核心特征,即“转识成智”。因此,决不是各种想当然的“明心见性”,也不是各种外道、邪道的“生死解脱”。



一、什么是涅槃?


涅槃,梵语Nirvana,原义寂灭、灭度、圆寂、消失。我们看,古印度传统意义上的“涅槃”,更有着一切归于寂静,一切生命动态现象消失的意趣。也因此,很多哲学、宗教思想流派,将一切万事万物的本质本元,宇宙的本然状态,或者我们的最终归宿,定义为涅槃。比如《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里的“复命”,应该说也是一种“涅槃见”。也因此,后世的道家人士,就有着道家独特的词汇,“羽化”和“仙逝”。甚至,日语中所出现的”侘寂“,若归根结底,也是日本宗的一种“涅槃”。??????



二、佛门小乘的“涅槃想”和“涅槃醉”



1、”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主要区别?


《金刚经》里提到的“无余涅槃”,即是佛的“究竟涅槃”,亦称之为“大般涅槃”。而与“无余涅槃”所对应的,就是佛门之内大量的声闻、缘觉之“有余涅槃”。那么《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则列举了二者之间的一些主要区别:


1)有余依,堕在众数;无余依,不堕众数。

2)有余依,犹有众苦;无余依,永离众苦。

3)有余依所得转依,犹与六处而共相应;无余依,与六处永不相应。


—— 《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


因此,小乘“有余涅槃”的最大的特征,即总会”有余“而不彻底。总会远离一颗心识的全部,却总会局限在蕴、处、界之“六根识”之自共相上,在三界二十八天的“虚”和“实”之内,在各种“禅”与“定”之间,折腾来折腾去,却总是无法彻达一颗佛心如来藏识的格局高度。就好比一颗大树,把树叶、树杈、树干都砍掉了,看上去似乎啥都没有了,就以为是“空”。殊不知,那千年的老树根、庞大的根系还在地下,盘根错节。对机的时候,又会长出来。因此,佛弟子圈子里总会有很多小乘人士,总会迷恋四禅、八定、灭尽定等等的”根识灭“境界,并将之看成是“涅槃之空”。再比如大量的,所谓“参禅问道”之人,总会一拍脑门儿地就宣称自己“明心见性”了等等。凡此种种的“假大空”和“口头禅”现象,佛陀在《楞伽经》里则称之为“涅槃觉”、“涅槃醉”或“涅槃想”。这是因为众多的“小乘”和“外道”们,总是抓不住“阿赖耶识”这个根本,总是第六意识范围内的“想当然”。



2、佛陀:小乘,就不可能有佛之涅槃法??????


佛言:大慧,声闻、缘觉无般涅槃法。—— 唐本《楞伽经》


《楞伽经》里的这一句,佛说得非常清晰确定:佛门之内的二乘人士,尽管也会四处宣扬着自己所理解的“空”,自己所理解的“涅槃”。但,如果不能通达到阿赖耶识的深度时,这些都不是佛的。这些人,其实就从未知晓何为佛的”究竟涅槃法“。



三、外道之“种种涅槃”?



佛言:大慧,涅槃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诸法自性无”涅槃,“种种相性无”涅槃,“觉自相性无”涅槃,“断诸蕴自共相流注”涅槃。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义,非我所说。—— 唐本《楞伽经》



对于佛门外的“外道涅槃”,就是更多了,多如牛毛。在《楞伽经》中,佛陀公开提到的,就达二十多种。比如佛陀时代婆罗门之正统六派的数论、胜论、古瑜伽、耆那教、正理派、弥漫差派、韦陀派等等,很多很多。也包括当时的“时论派”、“声论派”等等,他们都有着自己笃定不疑的“涅槃解脱法”。甚至呢,我们今天的儒家、道家、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也都会有着自己的“涅槃见”。于是,佛陀就将之大致汇总,分为四个大类:


1、”诸法自性无“涅槃:生命体“内在特征”消失?


当一个生命体的“核心自性特征”消失时,将其“核心自性特征消失”定义为涅槃,比如”死掉“,而依然有尸骨的外相留存。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中,当一个人的魂魄消失,而躯壳尚在阴阳轮回。然而,佛陀在这里清晰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不是佛的。


2、”种种相性无“涅槃:生命体的“外在特征”消失?


当一个生命体的“外形”“外相”消失,即五蕴外相”的消失,肉眼看不到了,定义为涅槃。比如”死掉“,不仅仅是医生判定为死亡,尸骨的外相也灰飞烟灭了。然而,佛陀在这里清晰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也不是佛的。


3、”觉自相性无“涅槃:自以为生命体的“属性特征”消失?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各种道学修行人中,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生死解脱“,将五蕴聚集所形成的,属于人类的属性特征的消失,将之定义为涅槃。比如将我们的肉身,认为就是由无限极微的分子、原子、夸克、乃至极微量子,五蕴积聚而成。而这种观点的麻烦是:无限的微观,”微观“的极限在哪里?无限的宏观,”宏观“的极限在哪里?无限循环下去时,会有“无穷之过”?而且更重要的是,无限微观、无限宏观时,所谓生命体”自相性“即为无所得,这种”涅槃法“会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佛陀时代,持这种观点的,即是大量的外道。而其后的几百年间,这一谬执也延展到众多的佛门小乘派别当中,比如有部、经部、正量部等等。今天呢,几乎当今佛门所有的“假大空”和“恶取空”,也都是类似这样的观点。然而,佛陀在这里清晰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不是佛的。


4、”断诸蕴自共相流注“涅槃?


时间上的五蕴不再延续,五蕴之流中断,将之定义为涅槃。然而,持这一类观点的人,对何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何为“刹那”等等时间的本质问题上,是迷惑不解的。比如,如果是”五蕴共相“中断了,那么这人类、动物、植物为何还能一代一代的新生?新生之有情,从何而来?按照这样的涅槃法,我人涅槃后,这个世界还在不在?太阳月亮还在不在?家人亲友还在不在?因此,佛陀在这里清晰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不是佛的。


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尝试思维:上述的种种“外道涅槃”,究竟彻底吗?我们平时看到了一个人死去,算是佛的涅槃吗?在《楞伽经》中,佛陀亲自开列了20多种的小乘和外道“涅槃见”,都不彻底、不圆满,都不是佛之本怀。而我们今天的佛弟子圈子里,满眼望去几乎都是这些“二乘”和“外道”之“假大空”。这种现象,令人万分忧虑。




四、佛之“无余涅槃”:入一切藏识的清净本然?



1、无余涅槃:怎样才算彻底"无余"???????????????????


佛言:大慧,一切识自性习气,藏识、意、意识、见、习气转已 ,我及诸佛说名涅槃。—— 唐本《楞伽经》


我们看,佛陀说的很清楚:只有八识体系当中的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五根识等等,彻底完成了“转识成智”的过程后,“一切种子识性消失”、“一切智性起用”后的本性清净,才是“之“无余涅槃”。按照《佛地经》里“大乘唯识理”之意趣,第八阿赖耶,转识成智为“大圆镜智”;第七末那,转识成智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识成智为“妙观察智”;前五根识,转识成智为“成所作智”。这个时候,以阿赖耶识为核心而展开的,属于一颗佛心的完整的“大乘甚深般若”熏习修证体系,才显露出“佛之大涅槃”的完整内容。



2、无余涅槃,怎样才能”灭度之“?


佛言:庆喜当知,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声闻弟子,皆依六种波罗蜜多无尽法藏,精勤修学、已修学、正修学,当入无余涅槃。——《般若经-第四会-散花品》??????????????????


庆喜,即是阿难尊者。这里,佛也说得很清楚:古往今来的一切圣贤僧宝、声闻圣弟子,也包括世尊本人,证入”无余涅槃“最为高效快捷的方法,都是依据”六度甚深般若“体系,而反复熏习实践完成的。笔者认为:”罗什本“的”灭度之“,略掉的信息太多了,应为:依般若智,而令之证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也。??????????



3、无余涅槃:是佛之自证的宇宙实相状态????


佛言:复次大慧,涅槃者,自证圣智所行境界。—— 唐本《楞伽经》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曾经开示:“空”中无有灭,亦无使灭者。诸法毕竟空,即是涅槃。故当佛言: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此时无能无所、无生无灭、无人无我,一切均一无所得,“心”、“佛”、“众生”三无分别。因此才有:“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佛眼之中,澄然一净;而众生心中,方有众生也。????????????????????????


佛之“无余涅槃”,《楞伽经》中也被称为“超自心现量”,是一切种智的“知行合一”。说白了,“无余涅槃”,是需要依据大乘六度般若体系,必自己亲身实践证明的。因此,无论我们表面上似乎多么地明白,如果永远都是看一看、读一读、听一听,而从未按照“般若六度体系”亲身试验、亲身实践过,则“涅槃”二字,依然只能是个文字符号而已。也因此。佛会将最为彻底的“无余涅槃”,譬喻为“究竟涅槃城”。就好比曾经有无数人,都曾经路过清华北大,也参观过清华北大,但是与“考上清华北大”,则全然不是一回事。

而在这一点上,从龙树菩萨开始,无著、世亲、陈那、法称、玄奘、达摩等等,都是诸贤共秉、众教同说,都是一脉相承的一致。这就是我们佛弟子,应以五十三参为上,不能单独依靠某一宗某一派的根本原因。我们大家所谓的“证悟”,如果仅仅在一位祖师这里说得过去,可是在这些大菩萨这里,不能保持一致、万法归一的时候,玄奘说:岂关于法,失在传人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金刚经》:“无余涅槃”,如何灭度之?(8)发布于2024-02-23 11: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