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金刚经》研修系列


《问道金刚经》-9:《金刚经》中的“布施”等等,仅仅是其“大乘甚深般若”体系中的其中之一,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非全部。而《金刚经》中,则蕴含了最为庞大,但又能四两拨千斤的高效实践体系。故,应首先了解完整的般若体系,方能看懂《金刚经》。


《金刚经》原文-4: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笔者注:

我们知道,《金刚经》只是《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学界公认的说法,佛陀一生当中22年都是在讲般若。所以笔者也一直在猜测:我们今天的人们,翻翻看看《金刚经》,几天、几个月就完了。而能够深入讲解《金刚经》的呢,讲几年也就完了。而如佛陀之智慧,则至少讲了22年!而且,这22年的每一天,都会面对不同的弟子,都必须相机而教,还要令每一位都心服口服。那么,佛都讲解什么样的“般若”内容呢?


1、一颗种子,以“六度般若”而展开?

摘录一:《大般若经——散花品》

佛对阿难说:“庆喜当知,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声闻弟子,皆依六种波罗蜜多无尽法藏,精勤修学、已修学、正修学,当入无余涅槃”。

《金刚经》第一问中,须菩提问佛:若有发“大菩提心”,发趣成为大乘菩萨的人们,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呢?于是佛直接告诉他:“我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那么在《大般若经——散花品》中,佛就说得很清楚:所谓“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以“六度般若之无尽法藏”,令所有众生之类都能度入“无余涅槃界”,而成佛。说白了,应以“六度般若体系”,为一颗大菩提种子,养护、灌溉、熏习,直至开花结果。

那么我们就明白了:佛是在以六度体系中的“布施”为举例子,来告诉我们:该如何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果能以“澄然一净”的一颗佛心去布施,则对自己眼中的任何“色法之相”,都不会执着。既无“能施者”、也无“被施者”,亦无所施之物,更无所施之事,均一无所执。而将我人心识中的“色法”延展开去,那么自己的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以及意识界之一切相呢?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人心内外的一切呢?亦澄然一净也。进一步,将“六度体系”再延展开去,当我们开始“持戒”、“安忍”、“精进”、“定”、“智慧”之时,均应如此地“澄然一净”。此时,纵然肉眼中的无量虚空,在大乘般若的大功德海里,也只是沧海之一粟。???

说白了,这是一种“归零”的佛家大智慧;当“归零”最彻底时,方一颗佛心也。


2、六度细分,有“三乘教法”?

摘录一:唐本《楞伽经——刹那品》

佛言:大慧,波罗蜜者,差别有三。“世间波罗蜜”者,诸凡愚着我、我所,执取二边、求诸有身、贪色等境,如是修行檀波罗蜜、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成就通,生于梵世。“出世间波罗蜜”者,谓声闻、缘觉执着涅槃、希求自乐,如是修习诸波罗蜜。大慧,“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于自心二法,了知唯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着、不取色相,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而恒修行。?

摘录二:《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

佛陀: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惟有下劣种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


笔者注:

我们看,佛在《楞伽经》里就提出了著名的“三乘教法”,均以一颗佛心为展开,以“六度般若”为实际落地。


1)世间般若??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圈子里,您所认为的“最成功”者,一定有着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特质。一者,满满的爱心、愿意付出、舍得吃亏等等,此即“世间布施”。二者,有着他人所不具备的,主动而为之的“严格自律”,此谓“世间持戒”。三者,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所有最难熬的关口,所有最意外的惊喜,都能宠辱不惊,忍人所不能忍,此谓“世间安忍”。四者,在工作、设计、产品、学业事业的某一方面,则一定有着自己不可撼动的“生命重心”,可以长期地一门深入,此谓“世间精进”。五者,在眼花缭乱、“人云亦云”和“道听途说”的各类圈子里,极少极少会被圈子里的信息,而牵着鼻子走。总会有着自己不可动摇的“淡定”、“从容”和“安静”之法,此为“世间禅定”。而凡此种种的世俗成就者,必定都会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格局视野,有着一切来得及的时间提前量,有着游刃有余的空间裕量;有着无论荣辱得失,又能快速归零的“世间智慧”。那么诸位可知:此即佛家之“世间六度般若”也?而且佛陀也开示,这样的人:一定可以卓尔不凡,而成为可以轻松驾驭各项事业的人中之王。


2)出世间般若?

世间人再长寿,也终有一死;再逍遥自在,也终有生死一关。而“贪生”和“怕死”,是所有生命的动物本能。也因此,就繁衍生发了我们无尽的身心烦恼。那么我们人类,未生之前,是怎么回事?死亡之后,又怎么回事?这生生死死的自身,又是怎么回事?而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科学家,以及各种各样的外道圣贤大师,都是太多太多了。但最终,在“生死答案”上,都难以令人生信。唯独佛陀,将人类的“生死之难”,彻底突破。并可以无比自信、无所畏惧地讲给天下人,讲给所有有缘的弟子。而且,提供了成体系的实践证明方法。这个体系,就是“出世间六度般若体系”。

但是,佛门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解深密经》中,对于佛门弟子现状,佛陀就预言了两大类人群。一类,为“一向趣寂声闻种姓”,即声闻、缘觉之小乘弟子。另外一类,就是“菩提声闻种姓”。二者最大的区分标志,即要看是否能够“发大菩提心”,是否按照“六度般若体系”,在生活中实际践行之。而“趣寂声闻种姓”的弟子们,最大的麻烦就是远离“菩提大愿”。你看不到他们,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顶置于追求“宇宙真理”的高度。在佛门寺庙里,过一天算一天。能念念佛、参参禅,有吃、有喝、有喜欢的师父们,有充实的道场生活,只要将来能“极乐往生”,只要能“即心是佛”,就能“明心见性”,就已经足够。而在各种寺庙道场的氛围里,各种佛经都会听讲,六度般若似乎都明白,但就是不去真刀真枪地在自己生活里,去实际践行。而这些,就是《楞伽经》佛所说的“执着涅槃、希求自乐”。依据《解深密经》,这些行者性格习气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菩提种子”、“慈悲薄弱”和“怖畏众苦”。在修行的种子阶段,就已经跑偏,因此佛陀才称之为“下劣种姓”。??????????????????

同时呢,佛的“三乘教法”,是统一的整体。此处佛门小乘阶段的“出世间般若”,是需要“世间般若”来作为基础的。因此,凡是世间五明之学,生活、工作、家庭处理不好的,自己的道业也必将有亏。大多都会严重缺乏生活中的实际动手能力,严重缺乏风风雨雨的独自生存能力。故知佛门小乘,在大乘菩萨上求佛道的过程中,若没有弘发“大菩提心”,则将是一个非常“鸡肋”的存在,所有行者都无法回避、必然经历,却轮回无期。我们不能说其不是佛弟子,因为每天的“宣扬信息”,都是佛门之事。也不能说他们没有修行,因为都有自己的功课。更不能说他们没有弘扬佛法,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弘扬着自己所理解的“佛法”。然而,佛确定无疑地开示:“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这是在告诉我们:凡此种种的小乘之道,如果在种子阶段,就已经注定远离佛之本怀时,再怎么深入、怎么修行,都谈不上能彻底的“顿悟”和“证道”。

而这一分的《金刚经》,先后出现的“发菩提心”和“六度般若体系”,是何等重要?所谓“菩提声闻种姓”,即是《金刚经》中,“发菩提心”之士,方能上求佛道也。???????????????


??????????????

3)出世间上上般若?

此即《金刚经》中的“大乘甚深般若”,以“世间般若”而五明落地,以“出世间般若”而发菩提大心,最终通达大乘唯识理之“一切种智”,即上上般若。实际上,我们大家每一个人,只要能首先牢牢抓住自家心识中的那颗清净佛性种子,并以“六度般若”而熏习。我们生生世世的染污阿赖耶,将会以至简、至快、至极的效率而转识成智,高能契入佛之涅槃城。三乘教法,在此归一,实为“一佛乘”也。而三乘,即《法华经》所谓羊、鹿、牛,佛之化城也。?????


3、六度深入,是“十度般若体系”???

摘录三:《大般若经-第一会-学观品》

尔时舍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能超声闻、独觉等地,能得菩萨不退转地,能净无上佛菩提道?”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住空、无相、无愿之法,即能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等地,能得菩萨不退转地,能净无上佛菩提道。”?

笔者注:

十度般若:1、布施;2、持戒;3、安忍;4、精进;5、禅定;6、般若慧;7、善巧方便(大悲);8、大愿;9、大力;10、大智。???

这里,佛陀依然在反复开示:要有敢于超越一切佛家小乘的“大菩提发心”,依“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般若”,而展开实际的修行生活。在“六度”深入实证的过程中,还会有四个助伴。依次分别是:A、方便善巧;B、大愿;C、大力;D、大智。

而无论我们怎样的发心,怎样的“三乘教法”、“六度修行”、“十度体系”等等,实际上都是“无心可发”,“无修无行”。那么,怎样才能保持这种“澄然一净”的状态呢?佛说:以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也。而此三解脱门,到了《楞伽经》乃至《解深密经》后,会更加深入而细化,则分别对应:“圆成实自性”、“遍计执自性”和“依他起自性”。此为深入部分,详情容后。

而这其中的重点,就是“六度”基础上的“四助伴”。《解深密经》中,佛陀会亲自开示:为对治小乘人士的种姓羸弱,有的人在生活中,就根本想不起来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和“安忍”。若能积极参加种种法会、种种活动、种种项目,以不拘一格的大爱之心,以自己欢喜的、于接受的方式,于不知不觉中就做到了,即是第一助伴“方便善巧”也。有的人呢,则严重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完全不能一门深入的“精进”,为何呢?那是因为没有遇到他欢喜爱干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仔细观察:一旦有自己有感应的、欢喜乐欲的机缘,无论是产品、项目、还是设计方向,能可以干一辈子的时候,则应及时地树立适度的人生目标。乃至多少年后,将此目标不断升级精进,乃至弘发更大的出世大愿,此即第二助伴。有的人呢,打坐修禅定时,腿子疼的要命,念头满天飞,严重缺乏定力,这个时候怎么办?佛告诉我们:这主要是胜解力不够也!肉身之相的任何变化,内心之相的任何变化,当我们看不透、辨不明、糊里糊涂被带走的时候,都会信以为真,都足以让我们的“打坐禅修”,前功尽弃。这个时候就需要第三个助伴:暖、顶、忍之后的世第一大力也,靠这个,打坐禅修时就能顶破最后一层天。我们参禅、我们问道、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希望自己的生命早日能够云开雾散,早日能够“明心见性”、能够有着佛陀的“大彻大悟”,可是为什么就总是和佛经的描述:差之千里呢?那么佛陀也开示:这是“智”不够也!《解深密经》中的“智”和“慧”,和我们常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佛的“大乘甚深般若”,不垢不净、不生不死、不过、现、未,是绝文弃智、离言绝虑的“胜义谛”,是经中之“慧”。而“智”,佛则解释:凡是不彻底的,可言、可说、可述的小乘智,以及种种世俗智,五明自然科学智,方为第四大助伴“智”也。佛在告诉我们:凡此种种的世俗智、小乘智,也都是佛之大乘般若慧的基础,是第四助伴也。

此时我们看:《金刚经》中的“布施”,是此“十度般若”,其十分之一也。而正是此“十度般若”,在所有汉藏两家的核心经典中,都是其中最核心抉择内容,譬如《楞伽经》、《华严经》、《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等。因此,只要我们抓住了一颗佛心,就抓住了一切高效顿悟的种子,此为“大乘念佛”。抓住了“十度般若”,就等于抓到了所有大乘经典的主干,均可高效、快捷、一通百通也。此时,我们也可以会明白:何以会有大愿、大悲、大智、大行之四大菩萨。佛菩萨加持力量,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真实。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金刚经》:最为核心的般若智慧体系?(9)发布于2024-02-23 11:49: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