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金刚经》研修系列


《问道金刚经》-10:对须菩提的第一问答,即《金刚经》第二、三、四、五分内容,做一个全面总结。此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第一个可以作为陀罗语,是可以终生不离、念念安住的《金刚经》金句。??????????


《金刚经》原文-5: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笔者注:

1、关于《金刚经》的第一问?

第二分里,须菩提就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齐心?”?

而就是这一句,在佛家历史上是有争议的。玄奘之前,就已经有了后秦罗什本、北魏菩提流支本、南朝真谛本、随代达摩笈多本五个;玄奘之后呢,则有义净本。所以,我们已知的汉传《金刚经》,历史上共计是六个。那么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专门就前代《金刚经》的版本问题,向玄奘有过咨询。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样记载:“《金刚般若经》,一切诸佛之所从生;若闻而不谤,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宝所及。加以理微言约,故贤达君子多爱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义具不?”法师对曰:“此经功德,实如圣旨。西方之人,咸同爱敬。今观旧经,亦微有遗漏。据梵本俱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断除,故曰《能断金刚般若》。又如下文,三问缺一,二颂缺一,九喻缺三。”

我们看:玄奘向唐太宗,指出了前代版本《金刚经》中,大的翻译问题共计四个,1、《金刚经》之“金刚”,应为“能断金刚”;2、三问缺一;3、二颂缺一;4、九喻缺三。关于“二颂缺一”和“九喻缺三”,详情容后。

同时,玄奘也指出:这些仅仅是“微有遗漏”,并不影响玄奘对前辈的恭敬;而这样的“微有遗漏”,玄奘自己也会有。因此,就总有后世宵小之人,以此而污蔑玄奘,是站不住脚的。比如“能断”二字,从玄奘之学的角度看过去,就会明白:“能断”二字,并非玄奘刻意而为之。一者,《般若经》梵本原文里,处处俱是“能断”;二者,《大般若经》中,佛陀本人专门就“金刚喻智”而开示,而以“能断”亲自解读之,玄奘只是忠于原义。三者,大乘因明学中,有“能”“所”之别。唯涅槃真如,方为不可说、不可说之一切“能量”者。而可说之《经》,依然是“所量”也,不应“能”“所”不分。四者,大乘因明学中,“金刚”者,仅仅为单一喻量,故才有金刚喻智、金刚喻定等等。而世间之喻,总能环环相克,一物降一物,不究竟也。譬如金刚钻石,乃世间至极坚硬者,但依然有物,可将其销磨成器者。故不可将《金刚经》中的“无分别慧”,和金刚喻量等同。五者,我等无明之惑业,累世累劫、坚硬难调、喻如金刚时,唯佛之“无分别慧”,方能断之。而此中甚深翻译义趣,若落入小乘末流,如何与之言呢?小乘圈子里,众所周知的“金刚”,玄奘岂能不知?

那么须菩提的这第一问句中,菩提流支本、玄奘本、义净本的《金刚经》中,实际上都会是三个连问:1、云何应住?2、云何修行?3、云何摄伏其心?可见:罗什本中,只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齐心?”少了一个“云何修行”,故“三问缺一”也。

而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罗什本《金刚经》,朗朗上口、通俗懂、易于普及万方,千百年来造化了无数众生。而玄奘本呢,则忠实严谨,更易于超越一切小乘外道,深入佛之甚深义理。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今天的人们,之所以是如此的幸运、幸福,正是因为历史上有着这些前赴后继的“僧宝集体”,彼此之间能够借鉴互补,我们后人才能更加清晰地五十三参。?????????????


2、佛陀的解答?

那么在《金刚经》的第二、三、四、五分里,佛陀就依次地回答:须菩提啊,诸位发菩提心的菩萨们,应该这样来“安住”、这样来“修行”、这样来降伏其心:

1)如何安住:以一颗菩提种子?????????

首先要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大愿之心,此心,即是一粒清净菩提种子。以“大乘念佛”之法,而念念安住其中。

2)如何修行:以“六度般若”而熏习??????

“如何修行”的实质,其实是如何熏习种子,如何反复熏习也。??

有了一颗佛心的种子,再建立佛陀的三乘、六度、十度等等甚深般若体系。并以此来护念、来熏习菩提种子,并以此而修行。比如,其中的布施。如果我们大家在布施时,则当以一颗“无余涅槃”的实相之心去布施。布施之后,既无布施者,亦无被施者,又能一切归零。则这样的布施功德,大于无量虚空也。


3)如何降伏其心:以无余涅槃,而一切归零??????

A、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第五分中,佛想看看须菩提理解了多少。即问:“须菩提,能不能以“眼、耳、鼻、舌、身、意”中的身相,而看到如来的涅槃实相呢?”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那么佛说:“何以故?如来所说“眼、耳、鼻、舌、身、意”等等之相,只是我们一颗凡夫心识的虚妄分别影像,不是如来的涅槃实相。”

B、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里的“非相”,非“涅槃实相”也;“即见如来”,即见“无余涅槃实相”也。???

佛又叮嘱了一句:“是这样的,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旦我们大家能够觉知到:所有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味道过的,身体接触过的,自己的内心当下正在思惟的,以及自己曾经深思熟虑过的,等等凡此种种的相,只是经过我们一颗心识处理后的,种种虚妄分别影像而已,均非其宇宙的真实状态,均非“涅槃实相”。此时,我们就已经离佛不远了,即见如来也。可见,《金刚经》中的“一切虚妄分别之相”,唯一颗心识的全部也。??????

C、生活落地?

读过《金刚经》,看过《金刚经》的师友其实是很多很多的,但大多效用不大。一者,归根结底是没有弘发大菩提的种子,只是当做对自我智商的挑战,或者一个业余爱好,路过而已。二者,潜意识里,早早就把《金刚经》,定性为佛系之书,只是寺庙和尚佛教徒的专属圣经而已。而自己呢,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远远地看看热闹而已。三者,也会有很多人,自以为读过了很多书,也读过了很多佛经,甚至参加了很多的佛教学习班,自己已经“有所悟”、“有所得”。《金刚经》的文字,早就全明白了。笔者认为:若此三者,很多时候的副作用,反而更大,行者慎之。

故知,“无余涅槃”中的“无分别慧”,既能看破一切表相,又能彻达一切本质。同时,也绝不会被表相牵着鼻子走。还能以最快的速度,令自己快速归零,回向到一颗佛心的“涅槃实相”状态。反应在我们的生活中,若是医生,则能快速透过病相,而直达患者病根,则可以高效治病。若是警察,则能快速透过案件的表相,而直达案件的真凶。若是商人,则能快速看破眼花缭乱的市场乱相,而直达市场需求的实质。那么,从《金刚经》的角度,凡此种种的人间万相,其背后都是人心。而人心的背后,其实质又是“涅槃实相”。谁抓到了这个,谁就开始了《金刚经》的高效修行,谁就能高效实用。反之,娑婆世界的人们,要么跟着芸芸众生相,而随波逐流,于滚滚红尘中流浪生死。要么,就是稍微有了一点点的“成就”后,却不知归零布施、归零持戒等等,严重缺乏“无余涅槃”的大智慧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清醒:我们自己现有的,当下的这一颗心识,是经过累世累劫恶性循环熏习过的。其坚硬难调程度,要远远超出你在《金刚经》中,偶尔的灵光乍现。对此,我们必须有着足够的心理准备。而这颗心识中,所变现出来的一切影像,就是一切你眼前的红尘乱相,就是你的前世今生,就是你全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而这些,每天都足以拉着你漫天飞,而成为我们精进前行的障碍。可见,一旦我们有了一粒菩提种子,该是多么的弥足珍贵而稀有。然而,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每精进向上攀登一尺,都是无比艰难;而如果向下破罐子破摔,退步一丈时,则是万分的快意舒服。那么,有没有可以趋向大乘的高效方法吗?当然有的,《金刚经》随后的内容里,其中之一,就是一切种智。而一切种智说白了,就是如来藏大乘唯识理。其最基础的大乘因果原理,也是我们人人都无法跨越的三个阶段:1、种子;2、熏习;3、异熟结果。即此可知:“种子”和“熏习”,缺一不可。任何人于任何事,若没有种子,必不得成就;有了种子而不熏习,亦必不得成就。而凡一切种子,都会有着不可思议的,无与伦比的增长大势力,尤其是至极清净的“菩提种子”。而这样的“菩提种子”,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具体的形式,比如小baby的成长,比如山崖上的野草,比如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目标等等。故此可知:《金刚经》中的大智慧,和我们每一位的生活,形影不离。和我们每一位的生命,生死攸关。其次,应善于自我抉择最佳的“六度”熏习圈子,比如三宝道场、比如能宣讲大乘的善知识媒体,等等。以“六度”之法,若持之以恒、傻傻地干下去,必功不唐捐。笔者的自身经验,若能身标玄奘而发心,则可以直接超越千百年来,无数各宗各派的小乘做法,可以直达佛地也。若此:您的精进修行之路,则可以高歌猛进。而在这样的熏习过程中,但有所得,亦当立即归零。则自己,又是一粒最为清净的菩提种子,又蕴含着无上的增长大势力。

此时,我们再回头看看《金刚经》的第一问,再看看佛陀的回答,就会发现:佛陀的答案中,种子、熏习、异熟,在“零”与“归零”中,三者俱全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10)发布于2024-02-23 1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