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学》论文集



本篇主题:中华文明体系中的天地大“”,简而言之,其一,就是真理智慧;其二,则关于生命真相的真理智慧;其三,是可以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我们的肉身健康问题、家庭和谐问题、企业发展问题,以及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问题的终极智慧,等等、等等。



一、“道”:其实就是真理智慧??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们,对“道”是误解的。所以,现实当中的人们对什么是“道”,何谓“家之道”、“道家之道”、“儒家之道”都是模棱两可、一塌糊涂,也根本就不感兴趣。或者,只是将“道”和“国学”,和“卜算命仙道”混杂在一起;比如“佛道”,在多数人的眼里其实只是个“副业”,只是业余爱好,可有可无;等老了、退休了、空闲下来以后再说吧。


有的人呢就会问:“信佛”是好事,能代替吃饭、睡觉吗?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照顾、月底了要交钱,佛法能代替吗?有信仰是好事,“信一信”、“念念佛”、“玩一玩”也就可以了。

 

实话说,这些对“道”的误解铺天盖地都是,我们大家当中也几乎全是。可是笔者要告诉各位的是:这些都不是中华文明之“道”,不是儒释老三家之“道”,更不是“佛陀之法”;而且,大乘佛法也不是宗教,而是全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真理。而且,这种真理性,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有,一直都在贯穿在我们大家的生命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是诗词歌赋,也是柴米油盐;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念之间都决定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生命的方向。比如,您若是一位优秀的在校“学霸”,尽管你不知,但是你的“心识个性”中,其实就已经有了“大道佛性”的基因。而无论您是一位普通的员工、推销员,还您是一位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您的产品是否大美无言,是否广受欢迎,您的成功与否,其实都取决于您的“心识个性”中,是否具备了中华大道的佛性种子,是否具备一定程度的“真理智慧”。



二、《经》之“道”:在阴与阳??



《易经》之学中,分“易易”、“变易”和“不易”三个层次。而远古时代的“易”,其字的象形之意,便是“一日一月”的变化。而“一日一月”的变化,即是“一阳一阴”的变化,即是一切天地、自然、人身的节气、气候和冷暖,风风雨雨和日日夜夜。故“易”者,天地自然也。而凡此种种的“一阳一阴”之变,有我们人类看得见的已知,这是“易易”,比如太阳月亮;也有我们看不见的未知,这是“不易”,比如暗物质、微生物和神;而在“易易”和“不易”之间的,介于“已知”和“未知”之间的,阴阳之间永相变化的部分,则是“变易”。而正是这“一阳一阴”的变与不变,就衍生了这个世界上,无限丰富多彩的无量生命和大千世界;以及令我们大家享受其中的季节变化、身体变化,和各种生命现象。在《易传-系辞》中,有这样一些核心的描述,朋友们可以体会一下:


1、《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


2、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


3、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矣。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我们看:通过《易经》,能解决哪些问题呢?第一,是和一切天地之间的自然现象相弥合的,以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为标准,是天地自然的文字符号化;第二,这种一阳一阴、一日一月的“易经之道”,其实就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只是我们不知;而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深入“易经之道”的人,总是极少数;第三,凡天下大事、大业、大疑,“易经之道”都可以解决。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你身边的风水算卦之人,是否可以到达“决天下之疑”的高度?如果不可以,则一定不是“君子之道”也。




二、《中庸》之“道”:是儒家的超级高速公路??



《中庸》的开篇,就道出了几乎全部儒家智慧体系的几个核心: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面就有三大核心,第一,率性的“率”,通“顺”;只要顺从符合了天地自然规律,能致自然和谐,就是“儒家大道”。第二,真正有智慧的君子,心里非常清楚,这天地自然中,我们人类太有限;人类的科学技术再发达,无论是多么的宏观、多么的微观,天地宇宙将永远有我们无尽的未知;而对一切的未知,而知自我的渺小,天地的广大;当敬、当畏、当慎之,这是儒家的“慎独”。第三,在慎独中,我们人类又并非全然地被动无助,我们人类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中庸之道”,而“顺天地之性”;而以此,而获得儒家的永恒。具体的方法就是,就是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以获取天地自然的和谐;一旦和谐了,你自然就能找到这天地、阴阳、生死杠杆之间的支点,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就可以最精准、最快、最高效地,令“万物育焉”。若此,您的心心念念,则将无所不成;您的各项事业,则将无所不成。??


说白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一条通向“天、地、人”自然和谐的高速通路。



三、《大学》之道: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齐治平??


儒家的主要经典《大学》里,就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是如何以“道”,来波澜壮阔地解决我们大家所关心的,所有的现实问题。其最为主要的核心点有两个,


1、《大学》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著名的大学《大学》三纲,


第一、明“明德”?


首先就要清晰明确地了知:汉字中,双立人+十四个人的一条心,就是一个“德”字。那么古往今来,在亿万年的时间跨度里,我们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全部人类经验,哪一种才是最有价值、最有功用、最值得借鉴的智慧体系呢?什么,才是宇宙自然中最为光明的真理德性呢?


第二、“亲民”?


儒家的“亲民”思想孟子则形容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而笔者的观点,在我们现代社会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之所以根深蒂固,其渊源就是儒家《大学》里的“亲民”。而我们现代中国人更不知道的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里,最为原始的“民主”、“民生”和“民本”思想,不知道要比西方早几千年!而且《大学》之“亲民”,更有“新民”的丰富内涵。说白了,我们中国的“亲民”,不仅仅要以民为本,不仅仅要为民服务,更要去亲近、亲和而成为民,还要对民施之以“教”,而令之新。执政者的历史责任,还有着对民众推行“灵魂净化”和“智慧文明”的民族担当,远远不是现代社会的“义务教育”。


第三,“至善”?


说白了,就是“最佳的理想状态”的意思。作为一个执政者,其最佳的理想状态,就是“仁”;作为一个儿子,其最佳的理想状态,即是“孝”;作为父母,其最佳的理想状态,就是“慈爱”;一个团队呢,其最佳的理想状态,就是“和谐”。


以“中庸之道”原理,只有无数个体之“仁”、“孝”、“慈爱”的基础上,任何一个人、家、国、民族,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处于“和谐状态”。而只有在整体统一的“和谐状态”下,成长才最是健康,成长才最是高效。???



2、《大学》八目?


即为大家所熟悉的 1)、格物;2)、致知;3)诚意;4)正心;5)修身;6)齐家;7)治国;8)平天下。


我们看,《大学》之道很清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说白了,一个人的“求道”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自然的因果顺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来。《大学》之道,你才有希望。而且“大道”,就是从最初的“格物”,一直到“平天下”,就是一条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波澜壮阔的真理践行之路。比如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等老一辈革命家,其所有的革命生涯,都完美符合“大学之道”。




四、老子之道:是勤而行之的“知行合一”??



笔者认为:孔子才真正算得上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老子的正式学生。因此,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一阴一阳”、“阴即是阳”、“阳即是阴”的辩证和谐之道,是和孔子异曲同工的,在此不再赘述。


摘录:《道德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笔者注:


这一段比较长,但是笔者还是愿意说一下老子的大义:


第一,老子的法门不二??????


《道德经》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阴即是阳,阳即是阴”;这一点,也是《易经》的核心;比如“明”与“昧”、“进”与“退”、“夷”与“谷”、“白”与“辱”等等;若至此,其中很多的难以通达的关口,其实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我们需要这样理解:越是真理智慧,就越是与红尘圈子里的想法,完全颠倒相反。面对扑朔迷离的花花世界,如果能善于改变自己,换个角度;能换位思考时,一切则海阔天空。?


第二,老子的“知行合一”?


这人世间最有智慧的上上有道之人,老子称之为“上士”;而上士之人,必“勤而行之”,是勇于实践的知行合一之人。


越是广大的、最为底层的草根之人,就越是难以理解“大道真义”。于是乎,就越会招来更多普通人的指指点点,更多的全然不屑,甚至冷嘲热讽;故下士之草根之人,总会嘲笑他们所理解不了的“疯子”、“傻子”和“一根筋”之人。殊不知:正是他们眼中所谓的“疯子”、“傻子”和“一根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你还欣欣然自以为是的时候,“上士们”则已经心无旁骛,始终在默默地耕耘实践。等到人家功成名就了,人们又羡慕、追逐、悔之晚矣。而轮到自己时,又做不来,无法勤而行之。所以“下士们”最擅长做的,就是指指点点和品头论足,一生一世都是“旁观者”。


孔子则形容这种情况:“不容,乃见君子”,越是真理智慧,越少有人知;在红尘恶世间,则越是为绝大多数人所不知、不觉和不容。那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企业家、圣贤之士,在事业开创的前期,大多都是被人们“不解、讥讽和嘲笑”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之谓也。?




五、小乘佛道:首先要跳出恶性循环的圈子?


 

1、走出人生的“恶性循环”?

 

佛家的“轮回”,如果说的白话些,就是我们生命中所有的“恶性循环”,就是你曾经的、所有的“冤枉路”。而“解脱”呢,就是抄近路、走捷径、跳出“恶性循环”的圈子。而佛家最彻底的解脱,则是“生死”。这是因为,宇宙间所出现的“一切生死真相”,远远不是我们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远远不是躺在病床上形容枯槁,远远不是“火化、追悼、掩埋、坟茔墓冢”这些样子;而“生死之相”,却又是我们人生中,早晚要面对的,无一幸免的,最大的“恶性循环”。

 

然而,我们世间的人们,“恶性循环”已经太久太久,以至于很多“心识习气”是根深蒂固、悭硬难调和难以撼动的。而这些“恶性循环”,就是六道轮回中的地狱道、畜生道和饿鬼道。


打个比方,就好比大自然中的核桃、栗子、杏仁等等坚果,其实他们都有着最为坚硬的外壳,来保护柔软的果肉和果仁。那么我们人类呢,也有。我们人类最为坚硬的,最为难以撼动的部分,就是“识蕴”,尤其是其中的“第七、八识”。而其他的色蕴、受蕴、想蕴和行蕴呢,则相当于外面包裹的果肉,柔软、迷人、却昙花一现,总是让我们看不到万物万事的核心。所以在平常,我们大家对自己的“识蕴”,是看不到、分辨不出来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便是此义。而肉眼所能看到的,只是各种表面现象,只是各种头衔、各种名利、各种大咖、各种网红等等眼花缭乱的外相;殊不知:“识蕴”,才是决定我们大家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种子。



2、善用般若的《金刚力量

 

这是因为轮回太久了,是生生世世的,所以,我们当下的“第六意识”,会每天每月地熏习着“第七末那识”。而前面的七个“识”呢,又生生世世、无止无休地熏习着“第八阿赖耶识”。而唯独佛家的“大乘般若智慧”,通过“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定和智慧”,这六大类成体系的方法,才能为我们的“识蕴”种子,提供最佳和最为高效的熏习土壤,才可能有一天会“破壳而出”。《金刚经》之“金刚”,有此意也,喻我们大家心识的悭硬程度,如金刚石一般。


所以,我们大家对此要有清醒地预备认知:


其一,我们自己的“心识习气”,是累世累劫的,坚硬难调;


其二,但,不是不可调;


其三,“大乘般若”的六度之法,是最为高效的解决之道;任何“当下成佛”、“一步登天”、“看几本书”、“单纯打坐”等等办法,都不会形成“般若六度”那样理想的、圆满的熏习环境。

 

 

3、只需要从种子做起?

 

佛家有一句俗语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我们世间人,大多看的都是外在的名相,看的都是他人的努力的成果,而大多不会去关心他人挫折、苦痛和辛苦的过程。大家眼里盯着的,都是他人的不是,都是生活的是非,都是社会的不公;都是自己的冤枉,都是自己的无辜;凡夫放大的,都是人性的丑恶,都是社会的阴暗。但没有人意识到,这一切就好比面对一颗苹果树;凡夫眼里都是苹果,都是想着怎么去抢、去争其中的一个。可是作为一位佛家的大乘智者却不是如此,能彻底看透之。对所有的“果实”,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会得失无意、宠辱不惊。智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善加呵护,善加放大每一个清净的、光明的种子。因为种子,是可以生生世世轮回的。而我们大家自己的“色蕴、受蕴、想蕴和行蕴”,就如同“果肉”一般,会早晚无常、短暂而腐朽湮灭。唯独识蕴,却要流转轮回。因此大乘智者,都是从种子做起,则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树的苹果,一山的苹果树。???

 



4、只是“调整习惯”而已?

 

我们的“心识习气”当中,一个“放逸”,一个“傲慢”;在对治的时候,都会令我们苦恼不堪,难受反弹。比如,一旦当我们的“失望值”大于“期望值”,理想落空之时;或者是你与他人辩论不过、内心懊丧的时候,我们心识“习气”的本能,是首先极为不舒服的。另外呢,当我们的“面子”,大丢特丢的时候,也是一个难受。可是,一旦我们能够成体系的深入大乘佛学,就会知道:所谓“习气”,顾名思义,实际上就是在原有“识蕴”中所形成的“习惯惯性”而已。而每一个“识蕴”,都会是“受蕴”、“想蕴”和“行蕴”最坚硬外壳。以“戒烟”为例,当“戒烟”到了一定阶段后,我们身体的“受蕴”习惯力量,就会令你难受难耐、抓耳挠腮而无所事事,就是不舒服;反馈到“想蕴”那里,“想蕴”里的习惯力量,又会按照过去的习惯反弹,要求继续吸烟。同时“想蕴”呢,又会指挥“行蕴”去兑现实施。如果此时受到外力强制、或者自己强制自己“不吸烟”,那么“受蕴”的反应就是万分难受,导致“想蕴”大为光火;而实际上,统统都是“习惯惯性”。


就像一辆汽车,速度太快了,停不下来。


笔者自己,就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比如“辟谷”之时,空腹饿了三四天后,肠胃内的、身体内的“受蕴”反弹也是依然强烈的,那时候会心跳加快、心慌过速,总想着四下找东西吃。再比如打坐,就总会到了一定的时间,腿子会痛不欲生,天气越冷这种现象就越是强烈。可是呢,只要自己咬着牙,多忍一忍、再忍一忍,等到“受蕴”那反作用周期过去,就是胜利的曙光;那种突破自我、战胜自己“习气”的快感,难以言表;一切之一切,其实都是“习惯惯性”而已。


 


六、大乘之道:最终要解决所有“生”与“死”的人类根本问题?


 

1、突破“生死”的困惑?


在《楞严经》中,佛陀就告诉我们:这芸芸众生,之所以形象个别、命运不同、人生方向不同,之所以六道轮回、苦难无边,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自性”当中,有“两大根本无明


 

第一个无明:不知这个“我”是假的,是一切六道轮回的根本?

 

佛家的“轮回”,即是所有的恶性循环,也是所有的生活中的恶性循环圈子。一旦踏入这样的怪圈儿,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身不由己,或盲然不知;明明知道不好,也改不了;明明知道不好,也跳不出来,于人、于事、生老病死皆是如此。而在这所有的“怪圈儿”中,“生死轮回”是其中最大最难突破的一个。意即我们大家,既不知“生”是怎么回事,也不知“死”是怎么回事;说白了,就是对我们大家当下的,这个生老病死、容颜变化枯萎的“肉身”,其终极本质是什么,我们都是一无所知的。


而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大家之所以对自己的“生死轮回”,全然无明、浑然不知的第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大家每天的、当下现在的、时时刻刻都在“攀缘赴会”、“执着名相”和“追求名利”,就是我们眼前的一颗“攀缘之心”。在这样的“攀缘心”下,一切的真相、真理和智慧问题,你将全然不以为是。真理智慧,全然不是你眼中的第一生命核心。?????

 

而佛告诉我们:这一切宇宙的真相,都不是你脑子里的样子;这世界的一切,也不是你脑子里的样子;



第二个无明:不知这个“真我”,会有有核爆炸一般的光明效应??

 

一旦能够看清了“生死”的真相后,我们大家的眼中,将不再是“生死”和“轮回”。而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无比清净、无比敞亮和光明,以及一种难以言表的宇宙本然状态,即佛之法身。而这样至高无上、无比殊胜的宝贝,其实我们自身就有、人人都有。可是,我们不知、不觉、不感兴趣,实在冤枉啊?


而在现实生活中呢,像“肉身”和“法身”、“肉眼”和“法眼”、“轮回”与“解脱”这样的佛家术语,我们大家知道的人很多,看到的也太多了,却都只能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层面,说说而已。每每一落实在事上,便瞬间坍塌。说白了,就是自我心识当中的八识习气,根深蒂固,而自己也不知。而且,这种现象在佛门修行弟子当中,异常普遍;至于更加具体的“法身”、“如来藏”或者“涅槃”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体验,则完全无从知晓。于是,几乎所有的佛弟子,都是处在“半信半疑”状态中;尽管有很多的“持名念佛”,受到弥陀愿力的牵引,也是很虔诚、很笃信;然而,依然只能是在“死亡”或“绝症”大难临头之时,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才会有一点点幡然悔悟。可是,“生死轮回”的种子阿赖耶识早已形成,还要继续轮回。所以佛陀在《地藏经》当中就告诉我们:如果不提前、及早熏习因果善业的人,临终之时则“神识昏昧,不辩善恶”,必遭轮回,甚至是恶道轮回!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即是如此。

 

所以,我们看地藏王菩萨的形象,总会手持一颗硕大的明珠;而这颗明珠,就是真正属于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这颗人人本具、人人都有的无价宝珠,若能善加利用,则会像“核爆炸”一样,有着石破天惊的力量,可以摧破一切人类恶性循环的黑暗。


有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我们群里的一位同学,人生第一次和我学习古琴。而令人万分惊奇的是:她只是练习了两天,一首《秋风词》就已经基本学会;比起那许许多多的“学琴人士”,练个基础指法都要几个星期的人,实在是天壤之别。总结一下:其“心识习气”中的的简单、清净,就是她的无价宝珠;因此,在练琴地时候,才可以心无旁骛;完全没有其他学员的“心识习气”中,一件事、两件事、三件事,私事、家事、公事等等;其次呢,笔者的“教琴”方法也是直接、简单,即是面对一位古琴小白,也是可以直接就上一首曲子;围绕一首曲子来反复实践,本身就是万分高效的,因为任何的理论都是空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我”,会令人恭敬而谦卑;“简单”,而令人最为高效;而“无我”和“简单”之后呢,则必“清净”;心一旦“清净”了,就会心无旁骛地一门深入,所作皆成办也。


各位可知:这些古琴的学习方法,其实质就是应和了大乘佛道中,于“无我”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和智慧?其最终目的,也是令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这颗明珠,得以尘尽光生,得以照亮我们所有的人生迷惑;让我们的人生之路,在大道的光明中前行。



2、大乘佛道,浓缩着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精华??



必须指出,佛之大乘真义,是最不著表相的。因此,大乘之大,根本不在乎你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抑或是佛门内外,也不在乎你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西方人,更无关乎你是哪一种语言,哪一种名字,而只在真理智慧的深入程度和落地程度。因此,凡是不彻底的、不高效的、依然有漏洞的,都不算是佛之大乘。


这个时候我们看,前文所提及的部分儒家体系中,其最为优秀的部分,也是佛之大乘;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精华思想呢,也是如此。只是,一旦当我们深入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知道:大乘之大,大在哪里?与老子、庄子和其他圣者思想深度,究竟差在哪里?有缘的师友,可以私下探讨。


很多时候,笔者在群里之所以讲了那么多,而且要反复啰嗦,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要照顾那些没有真正“闻、思、修”的人,那些刚刚到群里的人。因为笔者知道,真正能够听闻到佛法,只是有福报,而非是真功德;当你的眼睛看到了高山时,而你的双脚,还在山下。只有听闻佛法后,在一个理论点上能够一门深入,反复地针对自己的现实,并在每天的生活中反复实践尝试“大乘佛道”,佛陀智慧才会真正发生效用。否则,和赵括的“纸上谈兵”是一样的;你在群里潜水再多,而不积极参与“思考和实修”,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所以,“玄奘研究所”里最为崇尚的:就是有缘之人,能对笔者所抛砖引玉的佛陀智慧,能够真正发起“闻思”,真正践行“实修”。若此,则善莫大焉。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什么是“道”发布于2024-02-23 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