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小知识





本篇主题:通过儒释两家简单的对比,我们可以知大乘佛法,并非青灯古佛,消极厌世。而且,佛陀更讲政治,更积极入世。同时,儒家智慧精华,也是佛法。?



千百年来,“四大皆空”、“青灯古佛”、“消极避世”、“诵经”、“超度”这样的词汇,一直都是世人脑海中第一本能的佛门印象。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都实实在在地误解了“佛之本怀”的真实意趣。



一、佛陀与孔子


很多时候,每每一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和孔子,笔者也是莫名的恍惚。比如说: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即佛陀比孔子早逝7年,即公元前565~486年。而实际上,佛陀的准确纪年没有考古支持的。唯一现在被西方考古支持确认的,是佛陀的时代为公元前6世纪。而即使这样,也可以说:佛与孔子几乎就是同时代的人。而更令人惊奇地还不止于此,比如我们大家所频繁称呼的“释迦牟尼”,其中的“牟尼”,公认的说法就是“仁德之人”的意思,所以佛陀的名号之一,就是“能仁”;其翻译的源头,在儒家。说白话一些,就是释迦族君子,或者释迦族的仁者。因此,简称为“释迦子”也无不可,与儒家的“孔子”何其类似呢?


另外,佛陀有十大弟子,被称为“十大声闻”;而孔子呢,也有十大弟子,被称为“孔门十哲”。佛陀从鹿野苑开始就开始游化,即步行托钵乞食,沿途随缘说法传教。当时的印度大约有16个国家,佛陀一一尽到,而无一遗漏。尽管会在雨季时,会在某一个地方停留下来,安居结夏。而一旦缘分允许,佛陀会立即重新安排弟子们有条理地分别游化。而这样的乞食游化历程,长达45年之久,一直到80多岁的耄耋之年,依然在忍受着劳累和病痛,不停地教化度人。而孔子,也有着类似“游化”的经历,尤其是在鲁国饱受屈辱后,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要经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的旅程。所不同的是,佛陀会不分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总是见机说法,随缘度人,最终皆大欢喜。但孔子多是面向王侯权贵,事有不成,又往往遭到底层百姓的误解,所以最后的结局总是多一些狼狈。



二、佛陀和孔子,都会积极入世?



1、释迦的佛道


《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中,佛陀这样告诉大家: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笔者看来,《増一阿含经》中的这一句话,佛陀就已经为我们所有的佛弟子指明了方向:我们度自己、度他人的一切基础,都离不开我们眼前的人、眼前的事,更离不开这个“五浊恶世”。即便佛家寺庙道场之内、佛弟子圈子里,其实也是一个人心聚集的“六道轮回世界。当我们自己的内心还依然不净时,你走到天涯海角也还是不净,都会失望而归。成佛,不在天上也。


所以,凡是那些出于逃避现实、逃避责任而消极厌世的,选择与世隔绝过自己小日子的“隐居闭关”者,佛陀并不鼓励支持。因为佛陀自己,就是从六年的苦行林里走出来后,在菩提树下方才悟道。在佛陀看来:凡是以“清净无我”为目标精进隐居、精进守净、和精进闭关,在最初都是值得鼓励称颂的,并称之为“缘觉乘”。佛陀所不推崇的,是缘觉乘人士的“薄悲种姓”和“修行不彻底”。既然“薄悲”,则只会留恋自己悠然清净的小日子,就会少有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既然“不彻底”,就会未证言证而自以为是,就会少有佛陀大乘的责任与担当。或许“烦恼障”少了,或许能够某种程度上的“明心见性”或“个人解脱”;但在佛看来,“解脱”依然不是“菩提”,也并非“佛之本怀”。而“佛之本怀”就是:佛陀智慧所要惠及的对象,不仅限于寺庙道场的高墙之内;相反更多的,却是墙外更加广大的无量众生既然“真无我”了,就要像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观自在菩萨那样,以精通世间五明的大居士相,而化现人间。若此,生命意义才会最大。因此,对于属于佛家大乘人士的核心智慧,《师地论》中这样表述:


云何菩萨自性慧?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简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医方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


我们看:这里说得非常清楚,属于佛家大乘菩萨核心的自性智慧,应普于一切五明处转。说白了,你自认为你“开悟”了、“解脱”了、“明白”了,或者“入大乘”了,都不是大乘菩萨。不是在寺庙道场里,不是在深山老林的茅棚里,更不是在断章取义的经典摘录中,而应在人世间的一切“五明处”体现。大乘菩萨们,应该是现代社会中,所有与时俱进的身影,所有身先士卒的身影,所有开创未来的身影,所有无私无我的身影。



2、孔子的儒道?


系辞》中,儒家这样来描述“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笔者注:


经常令笔者感叹的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人们,对佛、对孔子几乎都是知之甚少,更多的反而都是碎片化的“道听途说”,都是圈子里漫无目的的“复制转发”。殊不知,在我们民族的基因里,在我们的当下,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世世时时就有“道”这一无价宝珠,我们的“天性”当中就有。此谓,“成之者,性也”。或许,你每天都在用,可是你不知。比如,有很多的世俗成功人士、企业家,均必有此天性,只是他们自己不知。而且,凡是能够将此天性之道持之以恒者,则其身体会更加健康家庭会更加和谐,事业成功率都会非常地高。此谓,“继之者,善也”。但是,能持之以恒的“继之者”,总是太少了。于是乎,更多的人都还在“骑驴找马”,日日用而日日不知,“君子之道鲜矣。


而诸位可知:儒道两家的“一阴、一阳”,在佛家则为“一因、一果”。但均有着“和谐平等、相敬相依、舍得吃亏、广结善缘”的智慧意趣。儒家的“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而佛家则称之为佛性,人人本具,亦人人不知也。?????????




三、儒家的智慧精华,也是佛法?



1、儒家的“有为”与“无为”?



儒家的“有为法”呢,儒家经典中则被称为“形而下”,“无为法”称为“形而上”,两者在《系辞》中则是这样描述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儒家有为: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有为法”,就是我们人类世界当中,常人感官能觉知到的一切表象,有量、有限、可以描述的,都属于“有为法”的范畴。比如,佛陀所看到的太阳月亮,和孔子所看到的太阳和月亮,必然是一样的。我们大家眼前的山河大地,和佛陀、和孔子眼中的山河大地也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上的一切圣贤们,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的,其在人世间的“有为法”必相差无几。



2)、儒家无为:形而上者,谓之道??


所谓“无为法”,就是我们人类世界当中,常人感官所不能觉知到的一切,无量、无限、不可描述的,都属于“无为法”。因此,一切有为表象之后的未知,其背后更加圆满的、彻底的本质、规律、真相,才是“形而上”的儒家之道。



2、佛家的“有为”与“无为”??


1、有为法上,与儒家大同小异?


世尊在《金刚经》里就曾经说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陀的这一句,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凡文明圣者,在“有为法”上必大同小异,殊途同归。而独属于佛陀的大乘本怀,必体现在“无为法”的层次。因此与儒家,亦是如此。在有为法上,儒家的很多精华智慧,也会是和佛陀智慧,殊途同归。


2、无为法上,佛家则完全不同?


在《解深密经》里,解深密义菩萨告诉我们:言“有为”者,乃本师假施设句;言“无为”者,亦为本师假施设句。??????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这一点上,就展现了更加超卓的大乘智慧。儒家的“有为”和“无为”,在佛这里都会被打破。那么打破之后呢,再因明建立,而假名施设。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在儒道两家,甚至在很多佛家小乘,在论及“大道”时,都只能是玄而又玄、不可说不可说。可是到了佛家大乘这里,却可以说,还能成体系地说,为什么呢?第一,是假名施设,一切字、句、文身,本性真空。第二,对于所谓“不可说”的无为法,首先会有大乘唯识建立,其次是大乘因明建立。而此二者,佛家小乘和其他外道,都无有也。比如人的生死、有情的轮回,只有佛家大乘可以说得清清楚楚,就是这个道理。???



四、佛陀更讲政治,是“彻底无我”的政治??


而具体在现实的方法和言教上,佛陀与孔子有什么区别吗?我们先看看下面的这一段摘录,读者可以猜一猜,这是佛陀说, 还是孔子说?


(1) 勤事朝政,勤议民生;

(2) 君臣和顺,上下相敬;

(3) 奉公守法,不违礼度;

(4)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5)恭于宗庙,敬事鬼神;

(6) 庭门正直,清净整洁;

(7) 敬事沙门,敬持戒者;


这就是著名的“七不退法”,出现在《长阿含经-游行经》中,非常地有意思。当时的摩羯陀国王阿阇世欲攻打跋祗国,于是派大臣禹舍去探听佛陀的态度。当时,侍者阿难正在佛陀身后扇着扇子;禹舍就来问讯,而佛陀就早已经知道了他的来意,但并没有直接正面地回答他。而是巧借阿难之口,貌似不经意之间的对答,利用这“七不退法”,来对比两个国家的真实实力,来预见两国交战后的恶果。在与阿难一问一答间,就已经令禹舍心悦诚服!禹舍回到王宫后,将佛陀所对比的“七不退法”,如实禀告给阿阇世王,最终化解了仇恨,终止了战端。


而“七不退法”,最为核心的关键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欲得民心,则必须首先“无我”。换成我们大家最明白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是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南怀瑾老师曾经有个比方,把儒家比作“粮店”,把道家比作“药店”,而把佛家比作“百货商店”。但笔者认为:佛家的“百货商店”里,实际上就已经含有“粮店”和“药店”,只是世人不知而已。儒、释、道三家并不是阵营对立、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殊途同归。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无为法”的高度上,佛家则是终极、彻底而圆满。而在“有为法”上,对比一下孔子的“天道”、“仁义”和“礼法”,不可思议的是,两者在“修身”、“为人”、“处事”、“治国理政”等等家国大事上的方法和观点,几乎是惊人的一致。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陀与孔子?发布于2024-02-23 11: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