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小知识


本篇主题:佛陀大乘智慧最核心的原理之一,就是一切“内因”的种子,会决定一切果。那么,历代的法难之因,都是什么呢?下一次的法难,又是什么时候呢?



一、历史的教训?


众所周知,历史上有过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难。其中的“会昌法难”有如下记载:“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其中“招提”,即未经官方登记的私家寺庙,“兰若”,相当于现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精舍和修会馆。


近代法难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28年。冯玉祥统治河南期间,发动全省毁佛运动,河南省大小寺院财产遭受空前浩劫。所有僧众,一律驱逐、勒令还俗、强迫从军。所有寺产充公,寺院改为学校,或作救济院、图书馆,或成为娱乐场所。全省数百所寺庙,三十万人的生命财产,两千年的历史文物,就此毁于一旦。


数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仅河南一省之地及其周边地区所驱逐、强迫还俗的毁佛数目,就已经超出了“会昌法难”全部的总和。且不论“法难”的种种缘起或导火索,当我们平静下来仔细地查阅史料,就可以很清晰地找出以下几点规律:


1、每当法难来临之前,一定是寺庙之内的人心膨胀、资产膨胀,一定是庞大到了与国分税、与兵分役、与民争财的地步。?


2、每当法难来临之前,一定是教界的个别寺庙卷入了政治、经济漩涡中,而身不由己、不能自拔,对机之时成为“导火索”。?


3、每当法难来临之前,一定是遍地的私庙、家庙、夫妻庙,以及形形色色的精舍场、个人会所随处可见。从而佛不分、神道不分、大小不分者,比比皆是;灵异算命、求仙问药者,比比皆是。赚死人钱、仗佛敛财、不劳而获者比比皆是。结果就是一片乌烟瘴气,甚至民怨沸腾。


而这其中最缺乏的,就是正法、正具的比丘僧团。或者进一步说:最缺乏的,是追求佛陀大乘真理的佛家僧才。


民国之初,因各地侵夺僧产、毁佛逐僧之事,当时的佛教会会长寄禅老和尚,为庙产事上下奔走。并于1912年,前往北京请愿。但最终因大势已微、身单力薄;当时的北洋政府,不仅不予解决,还敷衍了事,最终导致寄禅老和尚悲愤受辱,半途无果而圆寂往生。太虚大师也是忍辱负重,心力交瘁。但痛定思痛,他终于认识到:佛门之事,不在门外,而在门内。遂前往普陀山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闭关。后来,便有了著名的“真现实颂”: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二、当前的隐忧?


而反观当下的种种乱象,历史仿佛是一面镜子,何其相似乃尔!


一方面,就全国范围内来看,各种名目繁多筹建中的、在建中的、已建成的大型综合性佛家建筑、寺庙、中心等等比比皆是,其奢华程度堪比皇宫。另一方面,像“功德箱经济”,“头柱经济”,“放生经济”等形形色色的前所未有的新名词也开始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打七”、“禅修”、“坐床”,“禅修中心”,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身着僧衣的出家师父们,往往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并似乎已经成为可以接受的社会常态。而名人信佛上头条呢,也似乎是一种常态。可是:贯穿于其中的,就是钱、名、利。这眼前的一切,似乎寺庙道场越来越多;脑门贴着“佛”字的越来越多,能“参禅”和“悟道”的圈子越来越多,似乎佛家的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笔者所看到的:几乎所有的佛弟子圈子里,对玄奘之学、对佛之本怀的大乘,却是一水的陌生和漠然!


 
三、佛陀的明示?


众所周知,曾经在大唐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慈恩宗、华严宗和密宗,自会昌法难之后,相继颓废殆尽。而留存至今仍然遍地开花的就是禅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怀海禅师大力倡导的远离寄生生活、远离政治漩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而之后的历史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山门以耆旧为庄严,丛林以无事为兴旺”,农禅并重、自给自足的百丈清规,赋予了后世禅宗之暂时的生命力。


《佛遗教经》中,世尊涅槃前的中夜,依然殷殷咐嘱: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律),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俾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在历史上,曾经有两位皇帝倡导推行《佛遗教经》。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位是宋真宗赵恒,其在位时,大量的印刷遗教经,使广泛的流通。当时,唐太宗给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诸州刺史,每人发了一本《佛遗教经》,让他们据此对照当时的僧尼,如果僧尼所行与遗教经相违背,便让官员们或公或私的劝勉,使僧尼们遵照遗教经而行。


而贞观二十二年,在翻译完《师地论》后不久,长安的地方官府就发现了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通奸之事。太宗勃然大怒,当即将辩机腰斩于市。而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事件,如果放到历史上任何的一位的皇帝,都会有足够的理由,能将辩机的恩师玄奘,一同牵连诛杀。但幸运的是,一方面有着唐太宗的理性;另外一方面,通过地方官的调查之后,反而令李世民看到了:这事,不仅与玄奘无关;而且,顺便看到了玄奘更多的侧面真实。从此,二人不仅没有淡漠疏远,反而越加相近。我们说:一代大唐盛世,必定有着这个时代气象背后的,属于人类文明的盛世华章,在发挥着核心作用。笔者个人的观点:大唐盛世中,世俗的帝王是李世民;而文明的巅峰,则当属玄奘。玄奘与辩机,同样都是身穿僧衣的和尚,但是法身慧命的因果结局,却是如此的令人唏嘘。一位,作为《大唐西域记》的笔授,令佛门蒙羞,差一点令佛法倒退1000年;而另一位,却呕心沥血,令大乘佛法延续至今。


如果仔细判读《佛遗教经》中的世尊教诲:一切将不言自明。?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历史的教训:仰止唯佛陀?发布于2024-02-23 1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