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当今世人,对女性“信”、“参”和“修行生活”,大多误解深重,这也自然就包括了很多的佛门中人。而本文的主人公“末山了然”禅师,就是一位《五灯会元》中所记载的,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大禅师。而在笔者看来,欲彻底明了其中的“禅意机锋”,必先深入一些佛家经藏,必先有了一些相关的佛陀智慧基础,然后方有可能。这是因为:如果将整个佛弟子的修行,比作一棵大树的话,佛陀的智慧就是成体系的树根;而所有的佛家公案故事,只是一片一片的树叶而已。


一、关于中国禅宗

红尘世界的人们,对佛陀的智慧大多都被误导和误读,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禅宗,以及无数的禅宗故事和历史人物,我们有必要首先澄清并消弭一些最大的误解。?

一:佛法不是宗教,而是对全人类所有文明智慧的提取和浓缩??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全人类社会中,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学科领域的探索过程,都属于佛陀“般若智慧”的范畴,都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在这些学科领域,无论是宇宙自然的、科学技术的,还是社会的、人文的,无论科学家走多远,在这些学科的尽头,你总会看到释迦牟尼佛,已经早早等在那里。而所有的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也最终都会成为佛陀智慧体系中暂时的验证标志。比如,当前最为流行的AI人工智能、ChatGPT等等。

第二:真正的“禅”,是探索真理??

它并不是英语词汇中简单的“冥想”(Meditation)和日语发音中的“Zen”。它没有任何秘色彩,中国禅宗“禅修”过程的实质,实际上就是探索真理、验证真理的过程。因此,对广大的佛弟子修行人而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禅宗的僧人们,往往都会尽其一生都在“参禅”之中,而实质上,那就是在探索和深究宇宙万物终极真相的过程,就是在用佛陀的智慧践行,寻找我们人类生活、生存的最佳解决之

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出生”和“死亡”,对大自然中一切动植物生命体,这种“一人一生死,一岁一枯荣”的生灭轮回现象,都有着自己根深蒂固、难以撼动的观点和看法。而伟大的佛陀,却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验证,发现并觉知到:我们人类眼中所有的生命现象,却都与真理颠倒,与事实的真相相悖。我们所遭遇的生死、疾病、战争、苦痛也实在是太冤枉了!人们原本可以更加健康、开心、自在,可以获得更高的生命质量。宇宙自然中的所有生命,本来都可以和谐地相处,只是因为我们恶性循环太久了,积重难返,又少有人知。所以,即便是他80高龄时,也依然一双赤脚,挨家挨户地乞食布施,并以身示法而示现着自己的智慧,最大可能地宣扬自己的解决之道,救度受苦、受难而且迷途不反的人们。他所倡导和明发的“大乘般若智慧”,迄今为止无任何一门科学门类、一门宗教、一位圣者可以企及;而且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告诉了我们“生死”的真相!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引领着我们将生命的质量放大到“无限”的可能!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彻底、圆满、终极地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

佛学上,佛陀最伟大的、最核心的“大乘般若智慧”,传入到中国后,就迅速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致并相融合,迅速本土和中国化。在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我们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得到的中国禅宗。


二、关于末山九峰禅寺??

末山九峰禅寺,位于中国禅宗重镇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九峰山中,是现今世界唯一的女众禅宗祖庭?

末山九峰禅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崇福禅林”。距今千余年历史,唐乾宁年间(894-897年),延请洞山良价法嗣普满禅师来此开山、授徒传经,声名渐盛。之后由大觉道虔禅师接代,成为著名的九峰道场。 与宜丰洞山、黄檗、五峰、高安真如,并称“五大道场”。据《五灯会元》记载,以“九峰”冠以名号的高僧,有九峰普满、九峰通玄、九峰义诠、九峰虔、九峰勤、九峰希广等。杨歧宗创始人方会,也是在九峰寺落发为僧的。

而最让末山九峰道场名声远播的,当属唐代著名的比丘尼了然禅师。曾经在此领众驻锡,接引十方,遍山驻众多达五百茅蓬。诸多禅人往来造访,名震一时,现为当今世界罕有的唯一女众禅宗祖庭。


三、关于末山了然禅师?

1、了然禅师简介?

在中国唐代,在江西高安真如寺有一位大愚禅师,禅法高明,是马祖道一的法孙。虽然各种灯录上关於他的记载很少,但在丛林中的威名一点也不逊色。著名的临济宗初祖义玄禅师,三次问法三次被打,正是大愚禅师那句“黄檗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使他大彻大悟。义玄禅师随后北上河北,住持正定临济禅院,临济宗风也从此纵横天下。

就是这位大愚禅师,还有个女弟子,法名“了然”,更是开创了中国禅宗法脉中“女性禅师”、弘化一方的先河。了然自从参谒大愚之后,便彻底通达了佛法玄妙奥旨,机辩不穷,出言锋利,大有所向披靡,横扫天下禅师的气概。了然学成之后,即辞别老师,住在端州末山,另立山头,开堂接众,宏布禅法。一时间,禅门高手,宗门法匠,纷纷闻风而来,和她惦斤簸两,一试机锋。

 因此,在历代祖师的名列中,末山尼了然禅师,可谓是一枝独秀。她不仅是高安大愚禅师的唯一法脉继承人,也是《五灯会元》上所有记载中,为数不多的一位女性禅师。

2、了然禅师的一段精彩辩论??

 公案故事梗概:

一天,一位名叫灌溪闲的和尚,行脚来到了末山。对了然禅师他也是早有耳闻,因此,这一次也是专程前来考验和挑战一下这位末山主人。 所以一走进寺院,便站在堂外高声叫道:“如果你们这里的悟道之人,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的话,和尚我便住下,任你差遣。若不然,就推倒你们的参禅法床!”了然便派出侍者前去询问:“上座是游山来?还是为佛法而来?”灌溪闲和尚答:“为佛法而来!”于是,了然禅师便上堂升座,不慌不忙地问道:“上座今日是离何处到此?”灌溪闲便说:“由路口而来!”(见注解一)了然忽然大喝一声:“为何不盖上它?”一时间,灌溪闲竟然不知如何答对!(旁注:禅锋激辩,才刚刚开始,便已见分晓!)于是,便开始对了然禅师心生敬意,反而上前参拜行礼。随后继续发问:“什么是末山?”了然回答:“不露顶!(见注解二)”灌溪闲紧接着问:“什么是末山主人?”了然断然答到:“非男非女相!”(见注解三)此时,灌溪闲用手指着了然大声喊道:“为何不变回去?”了然厉声说道:“不是神,不是,有何可变?”至此,灌溪闲和尚心服口服,倒身便拜,从此长住末山,作了三年菜园园头,末山尼了然也因此而名声大振。

3、附《五灯会元-第四卷》原文:

瑞州末山尼了然禅师, 因灌溪闲和尚到, 曰:“ 若相当,即住;不然,即推倒禅床。 ” 便入堂内。师遣侍者问: “ 上座游山来? 为佛法来? ” 溪曰: “ 为佛法来。 ” 师乃升座。 溪上参。 师问: “ 上座今日离何处? ” 曰:“ 路口。 ” 师曰: “ 何不盖却? ” 溪无对。﹝ 末山代云: “ 争得到这里! ” ﹞ 始礼拜, 问: “ 如何是末山? ” 师曰: “ 不露顶。 ”曰: “ 如何是末山主? ” 师曰: “ 非男女相。 ” 溪乃喝曰: “ 何不变去? ” 师曰:“ 不是神, 不是鬼, 变个甚么? ”溪于是伏膺, 作园头三载。 


笔者注:

注解一:“路口”,  何不盖却 ”??

在佛家修行中,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字障”,禅宗也称之为“文字魔”。

在我们初入佛门,会见到各种各样的佛家经典,书中都有着无数的生僻字、古奥字和佛家术语,而对你却如读天书一般。你愿意躺平干任何事情,诵经念佛打坐、义工等等,只要是能机械性重复的任何事情都行,就是一深入经典就头疼。殊不知,这即是最普遍的“文字障”。其次呢,尽管你读经读了一辈子,却总是吃不透佛经文字后面的真实意趣;可是尽管半生不熟“吃不透”,而我们却还在四处宣扬。此时,我们的这些文字语言,又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字障碍”。最后呢,即便你有着大学教授和学者一样的书本啃读能力,也能初步理解了一些佛经真义,但若不能知行合一、念念相应的话,你所谓的佛法智慧就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就缺乏公信力,就不能广泛地与时俱进,利益天下苍生。因此,由名言文字所带来的“依他起”和“遍计执”,会不知不觉地左右着我们的“身、口、意”。而这种更深层次的,随眠于第七识中的“见分名言”,就逐步演变成为更深层次的文字所知障。此时,,仅仅一个人的名字、头衔、一段话,就可能完全障碍你的视野,左右你对一件事情的判断。而最深层次的“文字所知障”,就是过河了,筏子还带着。如筏喻者,即是此义。所以,纵观禅宗历史上的无数公案故事,几乎所有的禅师都会在“文字相”上考验学人,翻来覆去地折腾你、挑逗你、试探你。第一要看的,就是你是否消化了佛经文字中的真理义趣;第二,就看你能否跳出这些“经典、文字、名言”的束缚,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否收放自如。

所以,在佛弟子修行的过程中,凡是没有彻底开悟或明心见性的时候,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烦恼障关口”,此为“路口”之一。其次呢,即便你似乎悟到了什么、甚至“明心见性”了,又会出现全新的、更深层次的“所知障”关口,此为“路口”之二;而原文中的“路口”,在汉语里又属于一词而多义的情况;不仅仅是灌溪闲刚刚一路而来的马路“路口”,更是佛弟子的修行关口;同时呢,也有“身语意嘴口”之意。所以,了然禅师立即发问:“何不盖却?”其实意思就很清晰了:如果是你刚刚而来的路口,是虚妄之相,要“盖却”;如果是修行的“关口”,也是虚妄之相,更要“盖却”;如果是你的“嘴口”,那是你的妄语造作,更是虚妄之相;那么,你应该止语、闭嘴,盖却。

我们看看:不要说灌溪闲和尚,换成是你,面对了然禅师这样的智慧锋芒,你如何处之?

注解二:“不露顶”?

“不露顶”,说白了,就是“无量、无尽、无边无际”之无相义。唐代文字中的“顶”,即为“极限”之义。依据《楞严经》的描述,佛陀三十二相中的其中一相,就是“无见顶相”,以示佛陀法身超越人心的不可思议定境。可见,了然禅师的“无露顶”,既回答了末山九峰直插云霄的山水现境,又回答了自己作为“末山了然”的的修行境,非常的智慧和巧妙。

注解三:“非男女相”?

这一段,就已经达到了两个人辩论的高潮?

“男女之相”的争辩,一直就有,甚至在佛门之内,也是对“女身、女众”误解颇多,“重男轻女”者居多。而这一原始典故,出自于《维摩诘经》,其中就有一段异常精彩的“非男女相”辩论,在舍利弗和天女之间展开。最初,由于舍利弗还没有彻底的悟道,所以“结习未尽”:心中还有着“重男轻女”和“男相女相”之分别。于是就问天女:为何不将“女身”转为“男身”,这样修行上也更方便啊?而天女呢,则当即做了个实验:将舍利弗瞬间变成自己的“女身”,而将自己变成舍利弗“男身”,简直就是个瞬间的乾坤大挪移互换。同时再问舍利弗:你现在是女的了,为何不将“女”转为“男”?此时的舍利弗,本来有着一颗执着“我是男人”的男女二心,可是看着自己瞬间所成的“女性肉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男心女相”,竟一时愕然而不知所措:自己到底“是男是女”?于是,天女告诉舍利弗:男和女,只是我们的“凡夫心识”中,才有的男女之二的分别。而在真实的宇宙本然状态中,本来就没有什么“男身”和“女身”。对这种暂时的“男女幻相”,也不要执着,因为那不彻底和究竟。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过头看看了然禅师的回答:非男女相!而这,与《维摩诘经》中的天女如出一辙,与“法门不二”的大乘真理也一脉相承。了然禅师的理、行、事早已知行合一,功夫由此可见一斑。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位女性大禅师?发布于2024-02-23 1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