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学》论文集#《经》研修系列



 本篇主题:通过莲花戒与摩诃衍的一场大辩论,初步了解一下,之“大乘因明学”。





一、莲花戒与摩诃衍的一场因明大辩论?


 

在法国有一位很有名的汉学家叫做“戴密微”,他不仅精通汉文,也精通梵文佛学,还写过一些汉文的佛学专著。1952年,他出版了一本佛学论文《吐蕃僧诤记》。描述的就是公元八世纪,发生在吐蕃王宫里的一场宗教大辩论。辩论的一方是来自印度婆罗门僧“莲花戒”,与来自大唐的汉僧“摩诃衍”。其最主要的考典依据,除了《布顿佛教史》等部分藏传史料外,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在敦煌发现的唐本《顿悟大乘正理决》。这是一本由“摩诃衍”门人子弟,按照摩诃衍的要求所记录主要辩论细节。所以,从我们今天看过去,这是由“摩诃衍”一方的,自认为“己方获胜”的记录。据此,笔者曾经仔细地核对和详察记录中的双方论点,而且,我自己也尽量避免自己有什么“既有成见”,抛开对莲花戒大师的个人敬仰,只是将他视为赤松德赞请来的一位陌生论师。但是,非常确定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摩诃衍在第一个问答回合时,就几乎已经是胜负已分了。


 

1、摩诃衍的第一个硬伤:最为广大的钝根普通人,如何除习气


在《顿悟大乘正理决》中,笔者所见到的“摩诃衍”和尚,通篇都是在强调“空性”和“顿悟”。可是,在广大佛弟子受众中,真正能了悟佛之“大乘空性”的人总是寥寥无几。但是,佛法的惠及对象却绝不是少数“上上根器”之人的;相反,却是最为广大的无明众生。所以,在莲花戒众多的问题中,如何度化最为广大的、最为底层的、最为无明深重的藏民,就成了摩诃衍和尚的最大“硬伤”。比如,双方辩论中的“习气”,更多的则是指第七末那识。而我们大家的性格,一生当中都难以改变的性格,就是第七识的主体。这一部分,您如何除之空掉呢?????


2、摩诃衍的第二个硬伤:不通大乘因明?


说白了,在佛家唯识建立”和“因明建立”的问题上,摩诃衍是毫无实质内容的。


如果说得直接一些,对“大乘唯识”和“大乘因明”,几乎是一无所知。摩诃衍不清楚:佛的智慧体系中,他所反复强调的“空”,只是“大乘因明”的第一个阶段:“因明之破”;一所老旧破败的房子,必须先拆掉、清空了,才能建立。而对于我们大家一颗心识,如果你还没有最大程度地“空”时,佛陀最为完整的的大乘般若智慧体系,是建立不起来的。再深入一些,从佛之大乘高度,我们大家当下的这个心识,均是无中生有的空华妄想,是充满染污的“唯识妄想建立”。破掉以后,当佛陀自证圣智占主导地位时,此时,才属于第二个阶段的“大乘因明建立”。


莲花戒所问中频率最多的,多是“凡夫、钝根”如何修行,如何除习气、如何灭炎识等等。可惜的是,摩诃衍对甚深层次的“唯识建立”和“因明建立”一无所知。而其记录的弟子,更是不觉、不知,并且如实地记录了下来。而这一现象,却恰恰与当下佛门内普遍的“狂”现象,何其相似乃尔。这些人呢,满口是“禅”,满口都是“明心见性”之法,而且说起自己的“悟境”来也会头头是。但在现实生活中呢,却“不讲因果、不明善恶”,更不知何为“如来藏识”。而“二乘”和“外道”之人,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可以适度地“自悟自利”,但因为是“薄悲种姓”,一旦涉及到“悟他利他”之时,就完全没有觉知、没有善巧、没有体系、没有方便。说白了,就是只知道一顿大板斧的乱砍,只知道“破”,而不知道“立”,更不知道如何“善立”。而“大乘因明建立”,就是要为广大的无明众生,建立一个更加净洁、光明、美好的心灵家园。可是,我们大家看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为何“千手千眼”呢,那都是大乘菩萨们,不仅有着“二乘”人士所无法比拟的“大愿悲心”,而且,在接引、度化最为无明深重、轮回深重的六道众生时,有着无数无量的,“大乘因明立破”的善巧工具和方便之法。


而无论是“破”、还是“立”,都是“佛之真空”。因此,莲花戒所说、所问的,不仅有“禅”、亦有“唯如来藏识”、更是“大乘因明”。很显然,摩诃衍的“辩义能力”,从今天的史料来看,仅仅是为了这次辩论,所作的一些提前准备而已,属于两三年内的临阵磨枪。在其宗门体系中,压根就没有“大乘因明”的概念。



3、辩论所围绕的核心经典,是《楞伽经》??


 从《大乘顿悟正理决》的问答记录中,笔者也是万分感慨。其中的几个“要点”,至今佛门之内都是大量而普遍,令人扼腕叹息,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双方辩论的主要经典内容,依然是以《楞伽经》中的“大乘唯识理”为核心。比如,莲花戒所说的“炎识”,指的就是“如来藏识”,也是阿赖耶识。而可惜的是:摩诃衍对“大乘唯识”,竟然一无所知。???



第二、莲花戒大师与摩诃衍和尚之间的辩论焦点,其实也是“大乘”与“二乘”之间的临界焦点之一。


佛之大乘,不是说你自称“大乘”,你就身在大乘了;也不是你身在大乘宗派,你就是大乘了。按照《楞伽经》中佛陀所开示的“大乘意趣”,能够区别“大乘”与“二乘”最关键核心的标志:就是看你能否建立了以如来藏识为核心的“大乘唯识体系”。说白了,就是要看你是可以一门深入至“阿赖耶识”(炎识)的甚深程度。因此反复强调“小乘空性”的摩诃衍,虽然自号“大乘摩诃”,却是小乘声闻也。


第三、可以真实地看到,莲花戒大师对《楞伽经》中佛陀的大乘意趣,更加通达无碍。



这个时候我们看,“佛之大乘因明”,是何等的胜义深远和力量强大。我们不能否认,也正是因为这场辩论,转而成为藏地佛教历史上最为重彩的一笔。而且,无论其中任何一方如何描述,摩诃衍离开拉萨、退出藏地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从此以后,来自印度的“大乘瑜伽中观”,也就是“大乘唯识理”佛学体系,在广大藏地开花结果,利益了无数的藏地众生,一直到今天。所有的藏地民众,与生俱来就会有着佛陀“大乘智慧”的血脉基因,是何等幸事?从最终的历史事实来看,莲花戒大师没有“赢”,摩诃衍和尚也并没有“输”,最终赢的,是最为广大的汉藏两地众生。

 



二、验证一下自己:是否在“佛之大乘”?


1、佛陀的两大关键开示?

摘录一:唐本《楞伽经》

佛陀:大慧,此如来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笔者注:由此可见佛之大乘,与佛门小乘、与佛门外道圣贤之间的根本区别,在“大乘唯识理”。

摘录二:唐本《楞伽经》

佛陀:云何“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谓于坚、湿、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著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菩萨摩诃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与解行地善巧观察,而入初地得百三味。

笔者注:

这一段佛陀的开示,非常清晰明确:佛门小乘弟子,能够一门深入精进,进入大乘初地有两个核心的智慧特征,第一个,是自悟,即拥有以观察自我心识自性为特征的“自证观察智”;第二个,则是悟他,即以宗、因、喻为特征的“大乘因明建立智”。


2、自己做个试验?

对于我们汉传学人而言,如果你“明心见性”了,就应该通达一切无明质疑。既然是“大乘因明”,就应该了解什么是佛之大乘?与声闻、缘觉二乘的核心区别在哪里?就应该了解“佛之大乘”与老子孔子庄子这些佛门之外圣贤之间,根本区别在哪里?笔者专门有一篇文章《佛家的“大乘真义”》,可以作为参考。这里,则不作详述,但是以笔者的理解:既然是佛之大乘,既然是天地大道,它就应该可以解决人心所有的疑惑,就可以解决人类所有的终极命题。因此有一些参考性试验,各位不妨试一试;看看自己,到底是否已经进入了“佛之大乘”的高度。


1、第一问:宇宙自然的一切当中,有没有第一因?

如果没有因,何来果,那么佛家的“因果”如何成立?比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2、第二问:佛法中常常提到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和“果”是不是“万法”?因果不空的根本原则在哪里?

3、第三问:世上是否真的有“生命轮回”?

如果有,那么这个“我”是怎么轮回的?从何处“轮回”至此?将来又“轮回”至何方?“轮回”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比如一个人,是如何变成一饿的?饿鬼道的生命,在佛菩萨眼前的现量,又是什么呢?一个人,是如何变成畜生道的一只猫呢?一只猫,又是如何科学地演变成一个大活人呢?总不能一睁眼一闭眼地“想当然”吧?

4、第四问: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山河大地、太阳月亮,一花一草,是如何在眼前,变现成“影像”的?比如太阳为什么是圆的?譬如:为何又颜色万千,形状万千,变化万千?当有一天,我们大家的这个肉身死掉了、不在了,太阳还在不在?

5、第五问:为何人世间的一切总是阴阳二元、正负两极、黑天白天、男女两性?而非三元?四元?

6、第六问:为何土地播下种子,无须人力,就能发芽、成长和结果,是什么样的力量促成?

7、第七问:《心经》中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真是假?如何才能亲身验证一下:“不生不死”?

8、第八问:为什么,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血腥、自相残杀的历史?当今的地球,也是国家之间弱肉强食,巧取豪夺的世界;新闻里每天都有战争、战斗和杀戮,都有地震、雾霾、瘟疫和灾祸;人们或许庆幸,或许不幸,但是,佛家既然有通天的智慧,那么面对这样的世界:佛法里有没有更加详细、更加具体、更加令人叹服的解决方案?

9、第九问:当今非常流行的“量子科学”、“集成电路”、“AI人工智能”、“云数据”、“宇宙天体”等等自然学科和自然现象,佛法中有没有更令人信服的,从根本上可以详尽阐述、彻底解释、可以验证的终极答案?

10、第十问佛家的“空”,是真空之空,还是虚空之空?既然我是“空”的,为何我又能知?那个能知的是谁,被空的又是谁?自己变成了一具尸体,怎么还能知?


三、简单了解一下“大乘因明”的起点?

在很多小乘和外道的说法中,都有“不立文字”或者“善者不辩”的观点;可是在佛之大乘因明这里,却不是这样的,理由如下:


1、只要心念一动,便已经是“立”??

在佛之大乘里,所有人类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人为“安立”的工具;比如“鸡”和“鸡蛋”,这是汉语的安立;到了英语这里,就不是这样,而是“chicken”和“eggs”。安立的语言符号不同,但是表达的语义却是相同,这即是大乘唯识理中,更加深层次的“假名安立”;而在因明学中,即是所谓的“能立”。

因此,在你起心动念一刹那,便已经是“立”;无论你做任何事情,做之前,你其实早已经有了“立场”;再看看那些小乘和外道,动辄“不立文字”的那些人,是不是很可笑呢?也因此,大乘佛法中就有“识立”和“智立”的区别。“识立”,在人类无始劫以来,是我们人类以“自我心识”为基点的人为定义。以我为中心,任性自由,却盲然不觉;在佛弟子,则是无知狂禅。但是,均属于放任染污的“自我识性”,任其生死沉沦,属于恶性循环中被动的“无明妄立”。而“智立”,则以“无我佛性”为基点,逐渐无我的向上精进,是主动而为之的“假名安立”,但永远是指向佛的清净光明。

我们看:一个是自我心识的“无明妄立”;一个是无我之智的“假名安立”。天壤之别也,而这,也是当今小乘人士最大的问题。


2、只要你一张嘴,其实就已经起“辩”??

佛之大乘的“辩”,也是如此。只要你一张嘴,其实你就已经起“辩”,只是你不觉。一张嘴,你就在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就是在区别、遣除和排他;就是在试图说服对方,希望对方能够领悟和接受,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动辄“善者不辩”的,能做到吗?“辩”的,就一定不善吗?

大乘佛法中的“辩”,也是分为两种;一种“识辩”,属于没有智慧的“妄辩戏论”。这个,佛一样地予以摒弃和破斥。当今太多的小乘唯识学者、因明学者,几乎都是处于这种情况。另外一种就是“智辩”,尽管性质上也属于“假名安立”,但出于自悟的证量,出于悟他的慈悲,出于以“相”度“相”的智慧;佛之大乘的“因明智辩”,不仅是积极鼓励;大乘弟子还必须要一门深入。而佛弟子通过实践修行,所具备的“四无畏”和“四辩才”能立,也是成佛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这样的“智辩”,就是大乘因明学。

我们中国的儒道传统中,是主张“辩者不善,善者不辩”的。而且,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不会清楚:大乘因明辩义的基础,是首先“无我”,然后“利他”。说白了,当你还有个强大的“我”为中心时,我慢、我嗔、我痴一身习气的人,大乘因明就根本无缘。而这,也是笔者称之为“大乘因明”的原因之一。在这一点上,也和老子的意趣是相近的,并不相违。比如《道德经》的洋洋五千言,本身就是老子的一种因明立论,本身就是文字之辩啊?但是这种“辩”,和以我为中心的“利益之诤”和二元对立之辩,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子《道德经》中“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个“辩”,更多的是以我为中心的“利益之争”或“高下之辩”。而“大乘因明辩义”,辩的是真理,是以“无我”为基点的高树法幢。这一点,在终极的利他意趣上,与老子一点都不冲突。只是,佛之大乘会给你讲得更清晰透彻,绝不希望你是善恶不分的“哑羊”;而老子呢,则是让你自己去悟吧。


3、最终在悟,而非在辩?

陈那所描述的大乘因明,有两大目的,第一个是“自悟”,第二个是“悟他”。可是我们看:当今的因明学界,那么多的唯识学者,因明爱好者,“悟”到了多少呢?各位只要看看他的身心气场,一言一行,如果没有最为基本的“转识成智”基础,从其身、口、意的一身“贪嗔痴”气场,便自然就知道,其前世今生的轮回也。


四、为何要“大乘因明”?

其一、因明论者,唯源佛说?

窥基《入因明正理论疏》中,开篇便强调:“因明论者,唯源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所以问题来了,既然是“唯源佛说”和“备在众经”,那么在现存的哪些佛家经典中,佛陀是怎么论述“因明”的呢?

以笔者所知的范围,佛陀对“大乘因明”的阐述,首推《楞伽经》,这是佛之“大乘因明”的第一基础。为什么说是第一基础呢?这是因为,《楞伽经》印心;你的知见是不是佛的,是不是足够的彻底、圆满而无漏,是不是佛之本怀的大乘,均在《楞伽经》中。并于此经中,佛都一一开示了“大乘因明建立”的最基本原则,均可以一一对照相应。否则,你学了一辈子的唯识,学了一辈子的因明,如果到最后发现不是佛之大乘,不仅仅个人冤枉至极,在佛家因明学上是不是就有“自教相违”之过?

举个例子,比如陈那因明中,有一个非常标准的因明立量,“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对因明学者而言,对社会大众而言,从九句因、因三相、所谓“新因明”的角度,这是非常标准的一个教科书级别因明立量,所有的因明人士都会引用。然而诸位可知,就是在《楞伽经》中,就有关于这个立量的佛陀开示,非常明确:作为渡河之舟的工具时,在世俗谛可以相对成立。但是,从第一胜义谛的角度,这些因明立量,在大乘佛菩萨这里:作为渡河之舟,法与非法,均无所得。但是对于那些毫无大乘意趣的小乘和外道,对于毫无大乘意趣的教授、专家、学者而言,学着学着就当真了,久而久之就会陷入“四句轮回”,反而属于“因明戏论”。所以大乘菩萨,在自证修行时,反而要远离。但是佛呢,依然会要求所有的大乘菩萨,都要学习这样的“大乘因明技巧”;不可思议吧,为什么呢,有缘人去看《楞伽经》吧。

然而遗憾的是:笔者所见到的绝对多数的因明学者、佛门导师,都是卡在了《楞伽经》。??


其二,“大乘因明”的基础,是“大乘唯识”?

正是在《楞伽经》里,佛陀首先提出了如何建立“大乘唯识”,即如何建立八识体系;并确定了“大乘唯识建立”的最基本原则。我们解读陈那也好,解读玄奘的《真唯识量》也好,解读所谓的《因明大疏》也好,我们必须明白:他们首先是佛弟子,首先是佛之大乘的唯识大师;离开了“佛之大乘”、离开了“大乘唯识”,你不仅仅会误解《因明大疏》,会永远地如云雾里,还会将自己深陷小乘和外道之中,还自以为是。而且,你离陈那会越来越远,你根本读不懂他。无形当中,自己就已经站在了陈那和玄奘因明立论的对立面,还不自知。

基师在《因明大疏》中就持这种观点,还讲了一个陈那入定后的故事;其所在的案达罗国王就是小乘人士,就请陈那入定来验证罗汉的小乘无学果。几次祈请后,陈那刚要满足国王的愿望时,文殊菩萨却提醒他:何舍大心,方兴小志? 为广利益者,当传慈氏所说《瑜伽论》。我们说,故事归故事,传说是传说;但却说明了,陈那所谓的"因明正理",最终依然是指向《瑜伽师地论》,依然是“大乘唯识理”。

同时呢,笔者在《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般若经》、《摄大乘论》都见到了,佛陀成体系宣讲大乘因明的部分,要远远超出当今因明学界的格局和范围,不过的确是文广义散、备在众经。连《楞严经》、《四阿含》里,都有佛陀非常精彩的因明论述。你如果对这些经典不能够一门深入地研读与实践,的确对“大乘因明”,了不可得。关于这一点,笔者愿意私下里,与更多的师友交流沟通。


其三、“大乘因明”,是实践之学?

但是,无论是“自悟”还是“悟他”,都要求我们首先清理自己脑子里原来的条条框框和人生套路。这是针对所有的同修道友,所有的唯识、因明爱好者说的。凡唯识因明学者,若不落地实践,则会瘸腿走路而轮回陷落,身在小乘外道而不自知。凡佛弟子行者呢,若不深入大乘唯识、大乘因明去实践,就会漫长低效、求出无期。这是因为:正是在众多的“因明论述”中,佛陀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能高效自悟、高效悟他的具体技巧和方法。

然而,古往今来的佛门外道、科学观点、以及哲学流派太多了,百家争鸣却鱼混杂。佛陀时代是如此,龙树菩萨时代也是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智者思想家和智者,就总会在“心内”与“心外”、“实有”与“虚无”、“唯物”与“唯心”、“宇宙”与“灵”之间徘徊不前、疑窦丛生。而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凡愚的后人,能够清晰地判断辨别这些“二元戏论”,佛陀就曾经在各种经典中予以“大乘因明破斥”;龙树中观一脉,则是在《大智度论》、《中论》或《百论》中予以“因明破斥”。而后来那烂陀寺的诸位祖师呢,则是在《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和《成唯识论》中,间厕鸠集分别因明破斥。尤其是陈那菩萨,则索性将上述经典的“大乘唯识理”,更加地集约和浓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古印度因明学中的精华部分,从而形成所佛家特有的“大乘因明”,来破斥各种外道观点。

这个时候我们看:学界因明家眼中的“新因明”,只是针对古印度因明学的提法,却并远非佛之大乘因明,更不是陈那因明创新的本心。不通“大乘唯识建立”时,却要大谈“因明建立”,则如盲人摸象,无有穷尽也。

然而,“佛之因明”的确太难了,首先是需要修行人进行“智破”,即树立牢固的大中观之“空性见”,也就是禅宗行者经常引以为荣的“顿悟”,其标志就是突破“死亡”的假相,请问诸位唯识、因明师友,这一点您突破了吗?这个,就是所谓的禅宗“初关”。而在佛陀“大乘因明”体系中,这才只是处于大乘因明的第一个阶段。可是,即便这第一个台阶,古往今来的行人学者们,就已经是寥寥无几,何况当今众多的唯识学者和因明学者呢?笔者看到的,能深入唯识和因明典籍的,往往都是白衣学者居多。而大量的白衣学者们,往往都茫然不觉:当自己的“心识”,还没有进入基本的空性见时,自己任何的唯识和因明解读,都会是漏洞百出。而且,总是感觉古奥艰难,总是找不到落地出口,总是障碍重重又无可奈何。殊不知,也只有在第一阶段“空性见”的基础上,能破才能立,才有可能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大乘唯识理。而第三个阶段,才是以大乘唯识理为基础的,大乘唯识建立中的精华之精华,即“佛之大乘因明”。也是众多佛经中提到的,只有转识成智以后,佛所独有的“四无畏”和“四辩才”,乃至“四智”。


五、大乘因明的强大力量?

 

1、大乘因明的历史应用?


而在历史的事实上呢,佛门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每一次宗门教法上的最终确立,几乎都要经历“因明辩义”。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在莲花戒大师与摩诃衍和尚之间的“因明辩义”,从此确立了“大乘瑜伽中观”在广大的藏地高原落地生根。而我们汉地禅宗内部,也是因为自“南宗”和“北宗”之间的“滑台无遮大会”后,才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六祖慧能”的南禅正脉。而在笔者看来,玄奘法师在曲女城大会上的,“真唯识量”的因明胜利,不仅将“大乘瑜伽中观”智慧,在印度本土开花结果,更达到了自龙树菩萨以后的,那烂陀寺佛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顶点。而且,这一场辩论,也在事实上开创了我们国家历史上,大乘佛法最为巅峰的时期。唐太宗一生杀伐征战,原本崇“道”向“儒”,却自法师以后,第一次以国家和官方的名义,将玄奘法师翻译大乘经典,颁行流布于九州万方。第一次,同时以父子两代皇帝的名义,为法师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弘扬作序,并诏书法名家勒石刻铭,而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圣记》。这些事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而曲女城这场因明大辩论,其历史影响之深远、外延之广泛,远不及此。我们说,一代“盛世”的出现,必然有着其盛世华章的核心内涵,而大唐盛世留给我们今天的人们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必定是以“玄奘法师”为核心的大乘佛法!然而,我们大家知道更多的,可能只是大唐时期的“大雁塔”、“唐代寺庙”、“唐代壁画”、“佛教石窟”、“佛指舍利”等等,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的转折点,只是源于一颗佛心,源于佛家的“大乘因明”。



2、“大乘因明”的现实应用?


实际上,“大乘因明”不仅仅是常人所理解的“逻辑之辩”。这其中,更涵盖了所有的“大乘能破”和“大乘能立”。在现实生活中,“大乘能破”,说白了就是要突破,就是要如何突破各种人生瓶颈,就是要突破各种束缚我们大家佛性智慧的圈子,就是要突破各种生死现象的圈子,乃至最终突破六道轮回的圈子。“大乘能立”,就是要在突破后如何创新。如何能够在法尔本然的状态下,创新建立更加美好的产品、设计和项目,甚至我们的环境和家园。最终,就是如何“立言”、如何“立论”、如何“辩论”、如何“讨论”的,最可持续的终极真理体系。大家已知的例子,比如阳明的《传心录》,笛卡尔的《哲学沉思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马克思的《资本论》,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以及诸多大科学家的专业论文、现代社会的媒体文案等等。也包括远古时代,以亚里士多德为首的西方逻辑学、印度古因明和中国的墨辩等等,都属于传统古因明学的范畴,但不具备“大乘因明”的彻底性。因此,这些逻辑立论的学问,在每每遇到生命的本原问题时,在遇到物质与精神、肉体灵魂、唯物与唯心的人类终极命题时,在作者自己的生命尽头时,自己都会戛然而止,无奈作罢或求助于神灵。而只有佛陀的“大乘因明学,才将之彻底解决,圆满而无漏。



在英语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在演讲口才、演讲形象、核心主题上,有3D的说法,第一个D,是Dialogue,是基本对话的能力。第二个D,是Discussion,是可以用语言参加最为基本的讨论的能力。第三个D呢,是Debate;什么意思呢,是辩论的意思;我们大家在英国下议院、在美国两院、总统选举中,所发生的双方辩论,都是这种水准的Debate。可是诸位可知,佛家大乘中的“因明辩义”,其境界、水平、辩义技巧,当今世界上某某国家的国会辩论、电视辩论、竞选辩论等等,与之相比,实在是差之千里,不在同一个数量级。如果我们国家的外交、国防、媒体宣传等等执政部门,能够拥有这样的“大乘因明”能力,其实际成效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多少倍;如果我们现代社会的学者、教授、科学家,能够拥有最为基础的“大乘因明技巧”,其专业学科相关的试验、论文和著述,不知要高效多少倍;对于我们广大的普通人呢,大家日常工作中的文案、谈判和沟通,如果能有初步的“大乘因明技巧”,你的办事效率也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关于“大乘因明”,一言难尽,它只是佛陀真理的工具。所有大乘因明的最终,都应该是自悟且自利,悟他且利他。都应该能够广泛地应用在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应该能够体现在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行行业业的社会大潮中。而不仅仅是少数人斗嘴成名的工具,也不是什么所谓的“绝学”,更不应局限在寺院、佛学院的高墙之内;有缘人,慎思之。笔者之言,只在抛砖引玉。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砖石瓦砾,能够引来更多的金玉之人,一起拜玄奘为师,而深入佛之大乘。因为,这才是佛法松柏长青的根本。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家的“大乘因明学”?发布于2024-02-23 1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