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心经》系列



本篇主题:“大菩提心”,即是“一颗心”,即是《心经》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菩提心”,弘发成佛大愿,以一颗圆满佛心,为宇宙最高智慧真理。以探索一切人间之终极真相,为毕生追求。以解决人类一切轮回苦难,实现人心清净世界清净和宇宙清净为终极使命。


 



一、什么是“菩提”?


1、一直以来,对“菩提”这个词,很多人对这两个字都是再熟悉不过的,比如“菩提子”、“菩提树”、“菩提手串”、“菩提心”等等,数不胜数,几乎是世人皆知。但遗憾的是:可能少有人人懂得“菩提”的佛家真义。

 

2、中国宗,也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六祖慧能“悟偈”,也提到了“菩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3、其实“菩提”的梵语原义,就是“觉”。而佛家的“大菩提”呢,则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会在佛家经、律、论三藏经典中频繁出现。在《心经》,则是出现在经文的最后。笔者的经验是:如果对这个词汇没有彻底搞懂,读经时又一带而过、模棱两可的话,久而久之,在解经时反而形成第一个巨大的障碍。

 


二、佛家的智慧觉知?

 

1、什么是“觉”?

 

师地论》中,这样解释“觉”:

 

“云何觉?谓睡增者,不胜疲极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从梦而觉。”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困得要命,也累得精疲力尽后,大睡一场,醒来后会发现一切都变得清清明明、通通透透,一切都是精、气、十足,一切都焕然一新,此时的情况就是普通人的“觉”。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则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凡夫大部分时间都是做不到像清晨醒来时那样的“清明”和“觉醒”。绝大多数的人们,就总会像迷迷糊糊的盲人那样,脑子懵懵懂懂、冲动浮躁和随心所欲,却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而此时,则离“觉”远矣。

 

据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觉”就是从“梦幻”中醒来,从“阴暗”中醒来,是走向佛家智慧光明的,一种真实的觉知能力。而“无明”的时候,就是“不知”也“不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不知不觉”的例子太多了,可以说比比皆是,尽娑婆世界全是。比如,一位昏昏欲睡的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前一刻,是“不觉”的;当我们任性惬意地“大吃大喝、吸烟”的时候,对于我们的“疾病健康”,我们是“不觉”的;当我们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大骂“雾霾严重、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的时候,殊不知:自己也是元凶之一。当我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面对绝症、面对亲人的逝去的时候,我们不会觉知到:大多数的病人,不是因病而病,不是因病而死,而是被自己的“不知不觉”,早早就吓病、吓死的。而此时,对绝症的本质根源,对亲人死亡的现象,我们更是“无知无觉”。

 


2、如何觉知?

 

如何能具备最为高效的现量觉知能力呢?

 

1)简单到极点?


能将日子过简单,实际上是一种大智慧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放下和远离,那些无效的人际圈子、无效的交际、无效的信息,以及生命圈子里那些无效的枝枝叶叶。凡此种种的“无效”,会浪费我们的人生精力,会分散我们的人生焦点。比如微信信息,若仔细想来,我们一个月、一年下来,有多少微信信息,是可以高效地应用在您的生命质量上呢?


 而一旦变简单了,我们的觉知能力,就会翻倍增长。?????


2)清静到极点?


举个例子,就比如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在玩命赶路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清醒觉知自己的真实状态的。而只有当车子停下来后,我们才会看看方向是否正确,看看路边的风景。否则,如果方向错了,无论再走多远,都会错上加错。


而我们大家的一颗心识呢,和这高速行驶的车子非常类似。一颗心,如果不能有彻底地清静下来,我们人生方向的调整,我们生命中的美景,就都会错过。甚至,错上加错,也浑然不知。而这,也是佛家修行体系中,为何一定要有“禅定训练”的根本原因。???????????????????


 

3)无我到极点?


“无我”,不仅仅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一种实际能力。说白了,就是心无旁骛,不受外部干扰的能力。然而,我们生活的现实就是:每当我们决定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有个“我”在计算得失、计较多少,总有个“我的圈子”在牵扯牵挂。少一点不干、远一点不干、累一点不干,凡此种种的“计较”,似乎是我们大家生活的常态。殊不知:就在我们大家计算这些的时候,你不会觉知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最应该对焦的事情,就已经自我放弃了。因此,绝对多数的人们,总会因为生活中很小很小的细节,就会改变自己生命的方向。而自己的一生命运,也就此截然不同。而可悲的是:人们还不觉知。?


?



 三、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更全面的意趣有三层:1、正觉;2、正等正觉;3、无上正等正觉



 

1、正觉:“觉知人无我”?(二乘境界)


就是要智慧觉知到,这个“个体我”的终极本质,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阶段,以“个人生死解脱”为标志。一旦获得,就会从中获得一种生死解脱的了无挂碍和无上自由。比如,我们自己的这个肉身,其本质到底是什么?能“破茧而出”吗?

 

2、正等正觉:“觉知人无我+法无我”?(大乘菩萨境界)


觉知“人我”后还不够,还要“觉知万物有情”。要觉知到所有有缘的人,有缘的一切生命体,其终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那自然万物的无量生命,其延续、轮回、发展的终极规律是什么呢?明白了之后呢,则要以“突破六道轮回”为标志。从大乘菩萨,开始发出属于佛之本怀的般若智慧光明,在“觉知万物有情”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佛之大乘的殊胜清净和殊胜自在,还能自带光明,为所有有缘的生命,带来希望、福祉和希望。。????????


我们大家在寺庙里,会经常看到佛、菩萨的身后,都有一团火焰图案吧,那就喻示着菩萨已经获得了佛陀的“大乘般若光明”。这种智慧光明,在大乘菩萨十地中,将会分别表述;比如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等等。??


 


3、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佛境界)

 

当我们大家的“觉知能力”到达了“大乘菩萨”以后,虽然做到了“正等和正觉”,还依然不够,还需依照“大乘般若智慧”,令十方三世,一切有缘的、无缘的,有心识的、无心识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无量、无边、无始之一切,都能有缘彻底通达觉知,圆满、和谐、平等。

 


1)、大乘菩萨:依然要上求佛道?

 

般若经》中,须菩提就向佛陀请问:已经深入大乘的菩萨行者们,是不是也有“魔事”呢?于是佛陀就告诉他: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弃舍能引一切种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学不能引一切种智随顺二乘诸余经典,弃舍根本而攀枝叶,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大般若经》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能生菩萨摩诃萨众,世、出世间殊胜功德,由斯能引一切种智,有大势用,譬如树根。诸余经典无如是用,譬如枝叶无胜功能。 ” ——《大般若经》


佛告须菩提:若知一切种,是得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菩萨当得是法。 ——《大般若经》

 

 

这里,佛陀就告诉我们几个“大乘般若”意趣:

 

第一、大乘行者菩萨们,在“上求佛道”的道路上,在实际生活的行持过程中,也会遇到障碍,甚至魔事。因此,当我们看到修行再好的人,有一些个别起伏波动的时候,都是正常的。????????

 

第二、大乘菩萨最大的魔事,就是舍弃大乘般若,舍弃其中最为核心的“一切种智”。而所谓一切种智,说白了就是“如来藏智”,就是“大乘唯识理”。那么这些人不愿意深入“大乘唯识理”,喜欢什么呢,是喜欢“趋向二乘经典”。就好比面对一颗大树,人们总是在密密麻麻、无尽无期的树叶中翻来覆去,按照自己个人的喜好去直接找果实。却从不关心大树的种子、树根和树干在哪里。舍本逐末,不分主次,这就是一种“菩萨魔事”也。可见,凡大乘行者,能分别何为“二乘经典”,是何等重要。


第三、这就要特别提到《大般若经》中的“一切种智”。何为“一切种”呢?一切人我、法我,一切有情生命、无情生命,一切有为法无为法,一切宇宙、天地、自然万物,凡此种种的“一切种”,即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佛都彻底通达、无上觉知。而对一切二乘和外道人士而言,则完全不知、不觉、更不能现证。在《大般若经》中,在《楞伽经》中,在《大宝积经》中,佛都会频繁开示:以大乘唯识理为特征的“一切种智”,才是可以区别二乘和外道的“佛之本怀”。


2)发大菩提心?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菩提心,说白了就是“一颗佛心”,其全称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佛家术语“发菩提心”可不是儿戏随便之语,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念念佛、参参禅、持持戒这么简单。其大义有三:

 

1)其志:一位佛家大乘行者,应弘发成佛大愿,以一颗圆满佛心,为宇宙最高智慧真理。以探索一切人间之终极真相,为毕生追求。以解决人类一切轮回苦难,实现人心清净、世界清净和宇宙清净为终极使命。


 

2)其行:应可以快速超越佛门之内的,一切不彻底、不究竟的、暂时的小乘外道做法。能勇猛精进,快速契入大乘般若智慧的核心,大乘唯识理:即一切种智。并知行合一,自利、利他、利天下苍生。

 

3)其相:则必是为了这人间最高真理,可以义无反顾。这个“我”,一旦真空了,剩下的就只有大悲方便;自己的身家性命、住所资财都可以退而次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可以理解:何以六祖慧能,可以托付老母亲,千里之外去黄梅而求法。何以宗喀巴,16岁就雪域高原、离乡背井,再不回头。何以玄奘,能大漠雪山、异国他乡、九死一生,万里而西天取经。而且,我们世间人永远无法理解的是:在这些人身上,你看不到我们圈子里的,丝毫的烦恼痕迹;而且永远都是清净、光明、自在,永远都是像风一样的自由,像白云一样的美好。这一点,也是笔者自己真切的感受:凡是不能真发菩提心的,凡是只认一家道场、只认某一个人、只认某一宗一脉的,就会计较得失、反反复复而动力不足;就会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走不出去,就会画地为牢而固步自封,就会错失佛之大菩提缘。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心经》中的“大菩提心”?(12)发布于2024-02-23 11: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