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择 师

传密之师,固于缁素无择。然程度问题,则不可不讲。盖阿闍黎为传播菩提种子之人,程度高下,与种子强弱,成正比例。种子弱者,虽亦不无效用,何如强者成功之速乎?故于大义演竟之后,特详择师以终篇。

据《苏悉地经·分别阿闍黎相品」》所标资格凡二十二相:赅摄完备。今以十门记配之。

(甲)业报门三相

(一)支体圆满(身无残缺为主)

(二)福德庄严(兼摄依正二报)

(三)贵族生长(旧指刹帝利、婆罗门两种今当变通)

(乙)持戒门(四相)

(一)恒依法住,不行非法(恒住根本四性戒,余戒亦不敢犯)

(二)读大乘经,谨依法教(大乘诸经皆密宗所资,当谨依之)

(三)为求大法,不乐小缘(非疾证菩提之法,皆不安住

(四)设犯小罪,犹怀大怖(此为忏悔要法)

(丙)度生门(三相)

(一)具大慈悲,怜慰众生(常愿一切众生皆入法界

(二)常具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常能具足。)

(三)永离悭恡(不吝法施)

(丁)智慧门(二相)

(一)聪明智慧,辩才无碍(离执之慧,如理之辩)

(二)善解妙义,深信大乘(会之解,心领之信)

(戊)受用门(二相)

(一)心常悦乐(此异世间相对之乐,次相亦然)

(二)随有共住,皆获得安乐(僧居俗舍,皆非所拣)

(己)品性门(三相)

(一)性调柔和(此约其体,下二相分约发用)

(二)能怀忍辱,不怀我见(毁骂不报,物我一如)

(三)身口意业善须调柔(三业一涉躁暴,去便远)

(庚)学位门(二相)

(一)善须知解世出世法(此属普学问)

(二)复须善解画曼荼罗(此属特殊学问)

(辛)常课门(一相)

勤修真言不间断(精进不懈)

(壬)授记门(一相)

尊从师入大曼荼罗,受灌顶法。复为先师赞叹有德者,汝从今往,堪受灌顶,为阿闍黎。(传法灌顶)

(癸)果德门(一相)

所作悉地皆悉成者(实证悉地)

以上二十二相,如圆满具足,固称最上阿闍黎。即使有所未全,而于果德门,既真实达到悉地者,亦跻圣位之列。圣位以上阿闍黎,难于值遇。普通选择,祗就凡位立论。

凡位阿闍黎,尚未妙符悉地。故果德一门,且畧而不谈。其业报一门,原与生俱来,亦不必细究。今所论者,惟详中间八门。八门之中,自然以授记为先诀条件。盖未经授记,则不能作阿闍黎故。

既授记矣,席课在所当论。精进不懈,法性乃耀。为人灌顶,庶有实益。若常课频频间歇,或虽循例念诵,而身在心离。如是则法性恒为迷情所掩,实益难期。此宜细心拣择者。

常课精进矣,则学问尚焉。夫独彰法种,犹属偏真;能应俗谛,体用方全。欲求俗谛详明,须于大乘经教,世间学问,皆有相当研究。更须洞彻曼荼罗法理,乃堪称密教导师。

学问既具,更于持戒、度生二门观察之。度生弥切,加持之力弥强。持戒滋严,先明之相盛。选择阿闍黎,当知此中标准。

此外智慧、受用、品性三门,各各固有特殊之点。要皆与常课有密切关系。

以言智慧,原分聪明、辩才、善解、深信诸端。常课苟非精进,法性何从焕发!法性隐没,般若便在无明覆蔽之下。妙意惟事揣度,大乘祗知附和。纵有聪明辩才,亦世智辩聪耳。惟其精进不懈,般若内熏,法界秘奥,心领神会,于大乘自生实际之信,于妙义自起离言之解,真境妄境,堪验分明。横说竖说,破立自在。虽亦仗学问相资,要以常课为本。阿闍黎若深入此门,有所发挥,胥从性海流出,凡为学子抉择证明,自然如法当理。此最宜入选者也。

以言受用,常课精通者,法性内充,动静自符法乐。静则逈脱根尘,动则妙融差别。乐境之来,自觉一种理致,无所谓顺;苦境之来,亦觉一种理致,无所谓逆。世俗之毁誉荣辱,皆蔑如也。孑然独居也,法乐如是;随其共住也,法乐如是。阿闍黎如有此等受用,菩提种子之强可知;反是,斯弱矣。此又为选择标准之一。

以言品性,原不外「先断瞋恚」之后效。瞋恚导源于夙生熏习,非持性戒,不断除。性戒得力,要待法性浓厚。浓厚之由,不外常课精进。是故本门所列三相,仍以常课为本。精进有功,自然品性柔和,三业胥能相应。反言之,好逞瞋恚者,则必非精进。此可为测验行人之绳尺也。夙生习气大德,虽不无走作之时。要与好逞有别,选择阿闍黎,不可不审此理。

依上列标准以求师,一一中程,未必常有。退思其次,未尝不可。缺失过重,斯不足道。同一程度,比丘居士,各有其人,则随顺俗谛尊重之意,推举比丘当之。倘比丘程度较低,应以居士当选。

——冯达庵祖师《传密大义》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唐密|择师发布于2024-03-10 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