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早期中国本土产生的唯一的宗教教则是由印度传来的异国之教,为了能在中国站稳脚跟,就不能不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从印度移植到中国,很多概念根本没法表达,只能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达佛教的某些思想,这就要从道教借鉴很多东西。
 
然而,世人常误认道教剽窃佛教经文名相;实者佛教初传及初期译经, 不论在思想上或名相上 , 都受道教影响甚多。 佛教融摄道教的思想观念 , 也促进了佛教向更广泛的信众流传。
 
 

一、慈航道人源于佛教说

 
慈航真人,又称慈航普度天尊观音大士,圆通自在天尊,碧落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以杨柳枝、玉净瓶为法器,以慈悲普渡而闻名。
 
民间慈航道人信仰非常广泛,因为受小说、电视剧的影响,人们多知道观音,而不知道慈航道人,其实观音原型就是道教的慈航道人,圆通自在天尊。
 
很多人在道观等地看到慈航法相都会误称作观音菩萨,并以为道教宫观也会供奉佛教的明。无可否认,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相似性。具体二者如何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慈航道人由道入佛,入佛后称为观音;二是由于三教合一而产生这种结果。
 
第一种说法是无法佐证的。
 
首先地域不同、产生时期不同及宗教教义教理不同,因而基本不可能出现二者的转换。其次在印度男尊女卑的观念尤甚,目前来说这种观念仍旧存在,甚至弥陀佛也曾说女性修佛,能够化女身男身,然后成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宗教文化是受到社会的某些观念深深影响的。所以在早期印度佛教里观音法相是男儿身。由此推之,观音菩萨和慈航道人应该是两个不同宗教各自的神明
 
第二种说法比较接近于真实现状。
 
在宗教传播的过程中,为了让普通百姓容接受,而借助一些已经成型的宗教人物。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有据可依的道文化历史已有4000多年(目前道历4712年),而佛教产生于汉朝时期,在公元前400-500年之间,至今只有2000多年,具体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难考证,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为了方便教派的传播,与本土宗教相融合后产生一位形象相同、道场相同、法器相同的神明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木鱼为道教法

 
一般认为,木鱼是由佛门所创制,其真实来源实为道教。木鱼,最初做为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用的法器。根据历代崇道记的记载 ,木鱼是出自唐代,明皇帝时期,是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斋用得法器,源于道教,后逐渐被佛教借鉴引用。
木鱼,又叫“鱼子”。用于诵经敲打之用,形圆如鱼,故讳木鱼。又一种说法,木鱼造形,类似人的头形。诵经的磬和木鱼配用,磬敲响若“醒”的声音,木鱼打下去若“觉”的声音。《无上秘要》说:“木鱼清磬,振醒尘寰。”
 
北宋贾善翔《犹传》卷五云:“明皇开元三年(715)敕天下置开元观……衢州建观穿地得一鱼,可长三尺,其状似铁,微带紫碧色,又如青石,光莹雕隽,殆非人功所能也,叩之甚响,其鱼亦不能名,遣使进贡,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为瑞鱼磬,仍令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不得击之。于是诸宫观竞以木石模之,以代集众。”
 
可见,道观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已开始使用木鱼,由上可知,木鱼最初是长形的,不仅用于召集道徒,也用于讲经。
 
晋宋时期,道观已经出现了木制的鱼形器物。《异苑》卷七云:湘君庙位于洞庭湖君山,因湘妃而闻名。蒋道支刻木为鱼,中空,颇类似于后世的圆形木鱼,只是用途不同罢了。可见,道观使用木鱼虽然始于唐代,但其源头却在汉晋。
 
 

三、对天文学的吸收

 
我国古代人常常通过观察天象以预示人间种种大事的变化 , 如早在 《周易》 中就已经提到了观天象为了察人事的记载 ,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到了汉代 , 随着天文学知识的发达 , 这种察天象以观人事之变的知识依然很盛行, “天文者, 序二十八宿 , 步五星日月, 以纪凶之象, 圣王所以参政也 。”
 
为了能够更好的观测天象, 古人将天空中的恒星位置分区划置 , 选取了二十八个恒星作为个观测天象的参照物 , 称之为 “二十八宿” , 共分为四组, 每组七个,作为天区。二十八宿自西向东排列, 与日、月的地面观测运动方向一致, 它们是东南西北四宿 , 东方七宿包括角 、 亢 、 氐、 房、 心、 尾、 箕, 北方七宿包括 斗、 牛、 女 、 虚 、 危、 室 、 壁 , 西方七宿包括 奎、 娄、胃 、昴 、毕、觜 、参 , 南方七宿包括井、、柳、 星、张 、翼、轸 。这二十八宿再加上周围的其它恒星共同构成一个区域, 便于认识天象 。
 
这些古代天文学知识,被佛教吸收进来 ,  如《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 中就有与此相关的记载:“佛言 , 天有二十八宿, 分主四方, 以应四时不失常度。东方七宿 , 角亢氐房心尾 箕;南方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 。升手女虚危室辟;北方七宿 , 奎楼胃昴毕觜参。” 经文中将二十八宿与日月星辰都认为是有庄严的诸天宫殿, 其上住有寿命较长的人, 与人间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宇宙空间, 反映出当时人们将中国本土的天文学知识与佛教思想相融合观念 。
 
 

四、修行方法的融摄

 
“天厨” 是道教修炼的一种方法 , 道教中有一部 《五厨经》 就记载了这种思想 , 该经文由五言韵语写成, 主要讲如何存养五方生气 , 是道教所特有的修行方法。
 
佛教为了能够减少与道教的矛盾与冲突, 对道教 “行厨” 的修炼方法也予以吸收 , 而且还撰造出与之相类似的典籍 ——《佛说三厨经》。从 《佛说三厨经》的经文内容来看, 基本上是属于从道教典籍中抄袭而成的经典 , 尤其是经文中的五言偈语与道教《五厨经》 中的基本相同。
 
如道教在《五厨经》中写道: “东方一气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 玄理同玄际 。南方不以意思意 , 亦不求无思意而不复思 , 是法如是持。北方莫将心缘心, 还莫住绝缘, 心在莫存心, 真则守真渊。西方修理志离志 , 积修不符离 , 志而不修志, 己业己无知。中央诸食气结气, 非诸久定结 , 气归诸本气, 随取当随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25) , 肃明观道士尹谙曾为之作注释, 详细解释了道教 《五厨经》的思想内容 。 
 
而《佛说三厨经》中也有类似内容 , 其中写道:“东方木偈 , 一气和太和, 得一道皆太, 和乃元一和, 玄理同玄际 。南方火偈, 不以意思意, 亦不求无思, 意而不复思, 是事如是持。中央土偈, 诸食气结气, 非诸久定结 , 气归诸本气 , 随聚当随泄 。西方金偈 , 修理志理志 , 积修不扶埋 , 志而不修志 , 已业无已智。北方水偈, 莫将心缘心, 还莫住绝缘, 心在莫存心, 真则守真渊。”相比较而言, 佛教的厨经中多了五行思想, 即添 加了 “木 、 火、 土、 金、 水” 等五偈, 分别与东方、南方、中央 、西方与北方相对应, 反映出佛教吸收了中土五行的思想。
 
在该偈中, 除了个别字有所不同, 如 “泰” 与 “太” 、 “离” 与 “理” 、 “符” 与 “扶” 等, 在句子的排列顺序稍有变动之外 , 嗣汉天师府,其余的内容完全与道教 《五厨经》中的记载相一致 。在唐代中后期的道教学者杜光庭的著作中, 也曾提到了佛教与道教之间的行厨者进行斗争的情况 , 特别提到佛教僧人行端因私自改造道教五厨之法而遭到报应这一事件,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道教行厨思想对佛教思想的影响。
 
 

五、便于传播的途径

 
因此 , 我们可以说, 佛教借鉴和吸收了道教的修行方法, 使佛教便于在中国传播。诚如法国学者穆瑞明在他的研究中指出那样 :《厨经》作为一种旨在通过节食而获得解脱精神方法, 是中国中古时代佛道互动的一个主要例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这是佛教经文和仪式两者都毫无疑问是从道教借入的少数证据之一。”这一论断是较为公允和恰当的 。
 
综观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佛教虽然在努力维护本身具有的特点, 避免其它思想、信仰的干扰, 但是道教思想及民间信仰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也正是在继承印度佛教思想的基础上 , 通过对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等思想的吸收、 改造乃至变异的发展形式 , 在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双重影响下 , 演变成有别于印度的佛教思想, 从而使佛教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 能够在中国广大信众中不断地得到传播和发展。
 
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希望各位向善的中华儿女应对中国自己的文明与宗教有正确的认知。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被佛教借去的道教神仙!发布于2021-05-08 0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