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讲座(一)《基础:皈依戒》


2017年05月07日


——仅供参考,错漏忏悔指正



顶礼上师三宝,师兄们晚上好!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专题叫做《戒律系列讲座》,之前我们用了几节课的时间学了中观,相信大家对中观有了一定的了解,戒律也是属于五部大论之一,而且戒律的很多相关内容跟我们日常行为的取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非常有必要学习,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大概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来共同学习戒律。


今天的题目叫做《基础:皈依戒》,皈依戒是我们整个修行的基础,所以今天第一节课我们就从皈依戒开始,学习正式的戒条。本来戒律也有一些综合的相关常识,注意事项等等,我们在今后的课程当中,可以穿插进去。今天的提纲目录大概有五个方面,包括背景介绍,名词解释、略说皈依戒、还有相关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一、背景介绍


1、戒律对于修行的意义——三学:戒定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背景介绍,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讲戒律,为什么要学戒律。我们先谈一下戒律对修行的意义,我们都知教当中有一个词语叫做三学,三学指的就是戒定慧这三种功德或者三种修行的方法。其实三学当中有着从前往后依次递进的关系,戒律是定的基础,禅定是智慧的基础,所以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无漏的空性智慧最终可以断除轮回,获得解脱,也就是说最终的解脱也是要依靠戒律才能实现,所以通过对三学的基本概念的大概了解,知道戒律是很多修行的前行基础。当然这个话题其实有很多可以讲的,但是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广讲。


2、戒律在五部大论当中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五部大论,包括中观、因明、戒律、俱舍、现观,其中戒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按照某些寺院的传统,最主要的内容应该是出家戒当中的比丘戒,这是很多藏地寺院在学五部大论当中的戒律时,着重学习的一个内容。但是因为这方面属于出家戒,一般我们不建议普通居士去阅读了解,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这次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就没有把出家戒律包含在内,我们主要是从这些可以公开的,居士直接需要了解的这些知识方面做一些分享。


戒律的一些重要著作,简单给大家列举三个,第一就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也叫《花鬘论》),作者是罗汉萨嘎拉,这是一部很重要的非常权威的著作,我们很多戒律的讲记、课程当中都会反复引用《花鬘论》的观点。另外一部著作叫做《戒律根本论》,有些地方也叫《戒律根本颂》,作者是古印度的功德光尊者,这个可以说是藏传佛教所有教派都非常推崇的一部非常大,非常广的百科全书式的戒律著作,有好几千个颂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


第三就是我们宁玛派自宗的一部主要的戒律相关著作叫《三戒论》,《三戒论》的作者是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尊者,他的法名叫班玛旺加,阿里班智达是一种尊称。《三戒论》当中包含三个板块,一个是别解脱戒,包括居士戒、出家的比丘戒、沙弥戒等等,还有菩萨戒,以及密宗三昧耶戒,三戒指的就是这三个方面。这次许多的相关内容我们也会主要按照《三戒论》的观点来进行宣讲,在有些地方也会分享一些其他的著作,包括汉传《四分律》的一些大德的观点等等。


3、总体规划

我们主要话题包括皈依戒,居士五戒,还有八关戒,以及短期出家,短期出家其实也是与戒律相关的一个话题,是许多同学非常关心的一个活动。还有菩萨戒,这个是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都必须要了解的,那么其他的一些相关话题我们后续看情况,再陆续做添加,大概是有这几个方面。这是我们的总体规划。

 

二、名词解释,


1、“戒”

“戒”字来源于梵语,音译叫做“希拉”,也叫“尸罗”,(古时候的翻译),它的解释有很多种,包括有防护、防范、保护、禁止,比方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还有警示、警告、训诫、警戒等等含义。也有禁忌的意思,就是哪些不能做的。禁忌这个词也有动词化的倾向,比方我们在世间讲,这个人他戒、戒烟、戒毒,这些都是当做动词来使用,就是我们去禁止某种行为,不要去行持,不要去做,这个成为戒,有的时候把戒作为名词来使用,比方说皈依戒、菩萨戒、居士戒,这些都是动词名词化的一种表现。


2、“律”

律的梵语叫毗奈耶或毗尼,律有调服、制服、消灭、规范、法规的意思,调服包括调服我们的身口意三门,调服我们的烦恼,消灭我们的罪业、散乱等等。规范、法规有点类似于世间上的法律,法律也有各种规范、法规、条文、框架,律也有这样的一层含义。


3、戒律

我们把戒和律两个字放在一起理解,其实它就是佛陀正式制定的修行人身、心的运作规范,这里身包括身体,语言,心指的是意识,也就是身口意三门的运作规范,这是我个人的一种简单粗浅的解释,不一定非常精确,但是大概可以这样去了解。在戒律当中有些是对身体的约束,有些是对语言的规范,有些是我们内心需要调服的一些规则,这些方面都包括。


4、“学处”

这个词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特别是在讲菩萨戒的时候,有些地方叫菩萨学处,它直接解释就是所学之处,所应学修的对象,就是在你受了某个戒之后,有哪些是需要去做的,哪些应该去做的。学处跟戒律,有不同侧重,戒律这个词更加侧重于那些不该做的我们要去杜绝,去禁止。学处的侧重点是那些该做的,我们应该主动去做的,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参考。

 

三、略说皈依戒


(一)名词解释,


1、皈依(归依):回归、投靠、依靠。

现在我们就进入到主题——略说皈依戒,正式来宣讲皈依戒的相关内含。”归“在大藏经当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就是回归的“归”,跟我们的这个“皈”有点区别,但这两个字应该算是通假字,都可以用。”皈”有回归的意思,”依“就是投靠,依靠,就是你投靠到哪个阵营当中,去依靠谁,把它当做你投靠的对象,求得保护,这就是皈依的一个基本的意思。


《大方便佛报恩经》[1]当中讲到,就好像有人得罪了某个国王,然后跑到另外一个国家想寻求庇护,然后这个国王也答应保护他,说只要你遵守我的法律,我就会救你,不会抛弃你,这个众生就得到了一种保护。我们修行人也是这样,我们了解生死轮回有很多痛苦,就要寻找一个能够保护我们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究竟是谁通过智慧观察之后,了解到三宝是我们可以投靠的对象,所以我们皈依三宝。


2、皈依的对象

皈依的对象对于外道或其他宗教来说,当然就是他们所推崇的那些灵,比方说天主教徒他们皈依上帝,其他的宗教也有他们各自所要投靠的对象,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广义的皈依。我们这里讲的皈依对象指的是佛教徒佛法修行人所要投靠的对象,就是三宝,三宝具体来讲就是佛法僧。


我们首先来看佛宝,佛宝包括佛的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如来藏、万法的实相,报身就是佛陀在一地或者一地以上的菩萨面前,所显现出来的永远不会入灭的庄严的身相,化身是指佛陀在小乘的修行人、阿罗汉,还有凡夫众生面前显现的各种形象,包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比如佛陀在古印度显现的悉达多太子的形象,“应以何身得度。就显现何身而为说法,”,佛陀显现各种形象,各种化身度化众生,这就是佛宝。


法宝包括教法和证法,教法指三藏十二部等的这些经典,就是能够诠释法义的文句和词句,证法是指修行人心相续当中存在的这些戒定慧的功德等等,法宝广义上讲包括内容和载体,内容是指里面所表达的意义,它所诠释的真理、万法的真相规律等等,载体包括这些法本经书,电脑当中的这些数据资料等等,这些都包括。


僧宝也有不同的定义,在小乘当中,僧宝包括小乘的初果以及初果以上的圣者阿罗汉,或者说四位比丘以上的团体也可以称为僧宝,或者僧团。而在大乘当中,一地或者一地以上的菩萨都属于僧宝,所以僧宝的范围也非常广。


关于三宝的功德其实很多,但是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们没有作为重点来讲,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参阅很多经论,比如《广大游舞经》,还有《心性休息大车疏》等等。


另外宣讲和补充的就是善知识上师就是三宝的总集,我们在一些法本上会看到三皈依之外还有四皈依,首先是皈依上师,然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实这些内容都是有经典教证的,很多佛经都提到善知识其实是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在汉传佛教的《集要焰口施食仪》[2]当中,也提到了在修此法时要发菩提心,然后念诵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汉传佛教当中的一部经典,所以四皈依其实并不单单是藏传佛教独有,汉传佛教当中也有相关的内容。上师就是三宝的总集,皈依上师就是皈依三宝。


3、皈依的方法:具足信念的前提下,念诵皈依仪轨


前面讲的是皈依的对象,皈依的的对象是上师三宝,能皈依的人就是我,我该怎样皈依上师三宝用怎样的方法去皈依首先我们可以用一个大的原则来框定,那就是在具足信念的前提下,念诵皈依仪轨。


首先具足信念,就是说你内心要想皈依三宝,如果你根本就不想皈依三宝,没有产生皈依三宝的决心,在这个状况下去参加一个皈依的活动,走走过场,这样下来能不能得到皈依戒不好说,因为我们内心主观的愿望非常重要。


除了有皈依三宝的信念之外,参加皈依的仪式并且念诵皈依的仪轨,这也很重要,具有这两点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成皈依。


1)在善知识面前得受


在一位善知识,上师或师父面前去得授皈依,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皈依方法,在律部经典《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3]当中提到:“令礼敬已在本师前”,首先是顶礼,然后在本师即这个受戒的师父面前合掌,跟着师父念“阿遮利耶存念”等等,阿遮利耶就是阿阇梨,师父的意思,就是说跟着这位传授皈依的师父念诵:我某某,我叫什么名字,然后从今天起然后到我命存,就是在我这一期生命还没有死亡之间,我要皈依佛陀、皈依法、皈依僧,这样说三遍完成皈依。这里提到的重点,就是在一位善知识师父面前得受皈依。


2)在佛像面前或自己观想得受。


皈依三宝的仪式,有条件的话在一位真人面前得受,当然非常好,但如果我们暂时没有这样的因缘,又想得受皈依戒,该怎么做呢可以找一尊佛像,在佛像面前,按照这种方式得受皈依,如果连佛像都没有,也可以通过观想在三宝面前受皈依,通过自己观想自己受皈依戒的方式也能够完成皈依,并且得戒。


这个也是有经典教证的,《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出大毗卢遮那成道经)[4]当中提到:“复应自誓受三归依戒”。就是说自己发誓来受三皈依戒,这里就没有提到在真人面前受戒,而是你自己在法座上就可以这样通过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等,完成皈依戒的受持。


在这里分享一个在《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提到的一个仪轨[5],如果你想自己受皈依,或者将来给别人传授皈依,都可以按照这个仪轨去完成。比方说你自己想受皈依,便可以在善知识面前或者说在佛像面前,或通过观想,诚心念诵这段:我某某从即日起直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诵三遍,通过表示,比如上师弹指或者自己观想而获得皈依戒。如果面前有真正的上师,在上师弹指时,观想自己得到皈依戒。如果是自己在佛像面前,或者自己通过观想佛陀在面前的方式,我们也可以观想在这一刹那,念完三遍这些文句时,自己获得皈依戒,这是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包括我们已经受过皈依戒的,平时仍然可以反复通过这种方式念诵观想,让自己的皈依戒变得更加增上。


那么在这个地方,《佛说最无比经》当中也有一个教证提到:“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无量。”这也是佛陀讲的一种皈依的方法,就是自己念诵三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等等”。这样就能够得受皈依戒,而且能够获得很大的福报


5、为什么要皈依


皈依的目的是什么这方面其实有很多内容可以讲,首先我们从利益方面来讲皈依的功德


1)皈依的功德


皈依的功德其实有很多,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念诵仪轨[6]当中提到,皈依佛故,使你能够得到很多佛菩萨的保护;皈依法,很多的天王、天神护法会来保护你;皈依僧,也是能够得到很多护法天神,白发神的保护。所以皈依佛、法、僧能够让自己得到很多殊胜对境的保护,让自己变得很祥,这是讲到皈依的一方面的功德。


在《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7当中提到,皈依佛,能够经常得到佛陀智慧的加持,皈依法能够得到法的加持,皈依僧能够得到僧众威德的保护,这也明确提到了皈依的利益。在《佛说希有较量功德经》[8]当中也是用了一个比喻来宣讲皈依的功德,如果有一个人在很长的时间里用很多丰盛的资具做各种供养,比如在佛陀灭度之后盖一个舍利塔,然后又对这个舍利塔做很多供养,这样功德很大,但是这些功德跟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功德相比。连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不到。


这部经典当中还用了很多类似的比喻宣讲皈依的功德,比如我们在世间,经常会看到一些客,到寺院当中去烧香、供养,或者一些对佛教有好感的大功德主,供养大量的财富等等,做这些当然有很大功德。但是如果没有皈依三宝的心,那么做这些跟他皈依三宝相比,功德还是差很远的。以如法的方式皈依佛法僧,能够获得巨大的福报,所以我们不要小看皈依的利益。


在《瑜伽师地论[9]当中也提到受皈依者获四功问:一获广大福,二获广大欢喜,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就是说皈依能够得到广大的福报,自己也会很欢喜,而且能够获得禅定的境界,获得身心的清净等等很多的利益。


2)皈依是各种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基础


皈依是各种戒律的基础,各种戒律包括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有密乘戒,三戒都是要依靠皈依做基础的,我们在受五戒之前,要先皈依三宝,在受菩萨戒之前,也有皈依三宝的内容,我们在得受密宗灌顶之前,通常也有皈依三宝的内容,所以一般情况下,得受这些戒律都是要以皈依做基础的。


在《大方便佛报恩经》[10]当中有一段经典的问答,优波离尊者问佛陀说:“若不受三皈得五戒不”如果不受三皈依,能不能得到居士五戒呢“若不授三皈得八戒不”如果不授三皈依,能不能得到八关斋戒呢“若不受三皈得十戒否”如果说你不受三皈依能得到沙弥十戒吗世尊回答:“一切不得。”,这些情况通通都不能够获得真正的戒体。“若受五戒先受三皈,三皈寂静乃得五戒,”,那么你只有先受三皈依,成为一个佛教徒之后,才有资格受五戒,所以这段教证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受持更高层次的戒律,想要开启更多的修行,去相应更多的法门,皈依是一个基础。


3)皈依是佛法修行的基础


在这里佛法修行包括要获得解脱等等很多具体的修行以及相关的成就。《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提到:一切有情若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乐者。应当归依佛法僧宝。以是因缘令诸有情归佛法僧。如果想成佛,想获得佛果这种大涅槃的快乐,那么就需要皈依三宝。


《优婆塞戒经》中提到:若人能受三皈依者,是人乃能真见四谛,至三皈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这个教证说若能够受三皈依,则能够现见真谛,三皈依是一切无量佛法修行的功德乃至佛果的根本,如果没有皈依,很多修行成就是难以获得的,这在经论里讲的很明确,想获得更高的成就,需要以戒体来做依靠,所以一般来讲如果你要获得小乘的果位,别解脱戒就要清净,要通过大乘显宗的方式获得成就,你的菩萨戒就要清净,想通过密法获得成就,你的密乘戒就要清净,就是说三乘的成就解脱都是需要以相关的戒律做基础的,而这些戒律又以皈依戒做基础,如果没有皈依,后面那些都无从谈起,所以皈依是佛法修行的基础。


3)皈依是成为佛教徒的标志。


《优婆塞戒经》当中提到:“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说三皈依者。是名优婆塞名优婆夷”。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只要他能够承诺三遍皈依,就是念诵皈依偈颂三遍,就可以说是优婆塞,或优婆夷,是男居士或者女居士,所以你是不是居士,一方面如果说你能够受居士戒当然肯定是了,但即使说你没有受居士五戒,仅仅受过皈依,也可以叫居士,这个是有经典教证的。上师在《三戒要解》当中也提到,有些人只守三皈依戒,皈依三宝的戒律,他是不是居士呢从广义来说可以成为居士。


4)必要的仪式不可缺少


有些人会觉得,我心里面认同佛法的观念,我喜欢佛法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参加皈依其实在佛法当中这种仪式很重要,如果说你仅仅有一颗心,没有这种仪轨的加持,一般来讲很难得到戒体,很多时候缘起是不一样的,参加仪式跟没有参加,它的功德也是不一样,在同等的心态下,受过皈依戒跟没有受过皈依戒的状态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仪式的重要性。


5)终极目标——让自己和其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究竟解脱。


前面都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讲,那么如果说我们从一个比较普遍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要皈依呢皈依能给我带来什么那就是为了让自己或者让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能够获得终极的快乐,这个是我们皈依的一个最终的目标。


有些时候我们在翻阅《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时候会发现,皈依三宝虽然是修行的基础,但是前行一开始并没有大量宣讲皈依,讲的是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等这些跟出离心相关的法门,讲完这些之后,才开始讲皈依,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在讲皈依的时候也会说,皈依三宝要有信心,信心包括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等,所谓的胜解信就是我们用智慧去观察了解皈依的意义和必要之后,通过理性驱动集合感性而产生的一个强烈的信心,这个叫胜解信,胜解信的功德比较超胜,其实它就是基于对现状的一种客观全面的了解。


为什么在宣讲皈依之前我们要讲出离心,要讲轮回的过患,轮回的痛苦等等因为如果不了解轮回的这些状况的话,我们会说我现在过得很好啊,我为什么要皈依没有什么必要啊。而如果产生了出离心,觉得轮回其实很痛苦,而且很危险,我要摆脱这种轮回,摆脱这种痛苦,那我该怎么办如果在三宝之外,还有一个对象能够帮我们搞定这些问题,能够让我们免于轮回的种种生老病死的痛苦和烦恼,那我们不皈依三宝,去皈依那个对象,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通过智慧观察就会发现,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对象能够帮我们解决这些生死轮回的问题,我们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在走投无路的状态下我们只有皈依三宝,只有三宝能保护我,只有这一条路能靠得住,其他的暂时来讲也许能靠得住,但是究竟碰到生死轮回解脱的问题时只有三宝能靠得。所以前行当中在讲完出离心之后,紧接着就讲皈依,那么如果说我们对轮回的这些痛苦有着深刻的认识之后,那对于三宝的皈依心就会比较强烈。


皈依的目标就是为了让自己和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究竟解脱,如果说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解脱,只是为了一些暂时的利益,比方说现在肚子很饿,想要摆脱饥饿的痛苦,吃面包就可以饱,你可以说你通过皈依面包,投靠面包这个对象,就可以摆脱饥饿的痛苦,当你口渴时,投靠凉开水,或一杯矿泉水,就可以摆脱口渴的状态,这也是一种暂时的皈依。但是想出离轮回,就要想想谁已经出离轮回了,谁能让你出离轮回,那想来想去只有上师三宝才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就锁定目标,就是要皈依三宝,这就是我们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自己跟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解脱,这也是相应于大乘的一个发心


6)念诵皈依的功德


前面讲了皈依的功德,除了正式参加皈依的仪式之外,念诵皈依也有很大的利益。在《悲华经》当中提到,佛告彼诸众生:“汝今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以是缘故常得快乐。”,你今天通过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这个缘故,能够获得很大的快乐。所以皈依偈有很大的加持,当我们受到很多非人干扰的时候,我们念诵皈依一定能够摆脱;身心状态出现状况的时候,通过念诵它,也能够遣除障碍,乃至于我们的家人亲友他们不信佛,我们请僧众念诵皈依偈回向给他,或者我们自己念诵皈依偈做回向,也能够有很多帮助,所以念诵皈依偈的功德非常广大,我们不能小看。


5、皈依之后需要守持的戒律(皈依戒)


1)三种主要戒条

皈依戒有三种主要的戒条,它的出处就是佛陀所宣讲的《大般涅槃经》当中提到的:“皈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皈依佛者,就不能够皈依其他的世间的神灵,神等等;“皈依于法者,则远离杀害”,皈依佛法、正法之后,我们就不能够伤害、杀害众生,这是第二条戒律,”皈依于僧者,不求于外道,”皈依僧众,皈依僧宝之后,就不能够把这些外道徒众当做自己修行的伴侣一样去看待。“如是皈三宝,则得无所畏,”这样皈依三宝之后,就能够让自己消除各种恐惧,“得无所畏,”就是没有任何恐惧,这是三条主要的戒律。


其他的注意事项还包括,比如《三戒论释》[11]当中提到的,皈依三宝者,仅仅是残缺不全的佛像、泥塔小像,一字一句的法所依以及僧众的形相乃至对黄色补钉以上都分别应当作佛、法、僧宝想,生起恭敬心。这些是应行的学处。就是除了那三条不该做的之外,还有三条相应的该做的。


首先第一条,对佛像要恭敬,乃至一个残缺的破损的佛像,我们都不能够随便地以草率的方式去对待,都要尽量拿到清净的地方,恭敬处理,包括这些法本、纸张、片段词句等等都要恭敬对待,不能够随便踩踏跨越等等,也不能够随便把法本经书放在地上,这些都要避免,像这些僧众的法衣,乃至法衣的残片、补丁,我们都要恭敬对待,这些都很重要。


我们平时去挑选佛像的时候,对佛像也要恭敬,特别是在语言上要注意,比如有一尊佛像,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很喜欢,一定不能够说这尊佛不好,这尊佛怎么怎么样,这样讲可能就会有很大的过失,我们可以说,佛菩萨都是很殊胜的,佛菩萨都是很庄严的,但这尊佛像的工艺,它怎么怎么样,或者这尊佛像的制造者他的水平、手艺怎么怎么样,我们评价时把缺点锁定在佛像制作人的工艺水准上,这个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对待佛像要出言谨慎,不能够信口开河,这也是一个注意事项。


2)其余注意事项

在《三戒论释》当中提到的,阿底峡尊者所讲的五种共同学处:第一、为了生命、奖赏国政等也不能舍弃三宝,第二、即便如何重大的事情,也不能认为三宝不能救护,不能在这种心态下去寻找其它世间的方法,这并不是说不能够用世间的方法,而是说在用的时候不能认为三宝没有能力救你,我们在行持这些世间行为时候可以观想,如果它有利益,那也都是三宝事业的一部分。第三、恒时忆念三宝功德从不间断,有些地方把要经常每天不间断供养三宝跟这条结合在一起讲。第四、了知功德而令自他虔诚皈依三宝,就是有条件的时候,劝他人皈依三宝。第五、无论去往何方,都要对那方的佛陀与佛像等作礼,就是我们不管前往哪个方位,都要对相关的佛陀恭敬顶礼。这样五条共同的学处,我们有条件也要经常的去行持,去守护。


刚才讲到每天要尽量不间断供养三宝,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补充一个偈颂,就是上师经常劝大家,在吃饭前念诵的: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这个偈颂平时在佛像面前供水、供花、供灯时都可以念诵。不管我们家里有没有条件摆设佛堂,平时吃饭的时候,都可以在饭前用新鲜的饭菜清净的食物,念诵这个偈颂三遍,供养三宝,观想三宝赐给自己之后,然后再吃,这个习惯养成之后也是会有很大的利益。


那么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话题:供佛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吃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引用上师仁波切的一段开示(出自藏传净土29课),能不能吃供佛的食物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按照比较严格的标准来讲,我们自己供养佛的这些供品,尽量不要自己吃,但可以给别人吃,比方说给家人吃,这是为了避免在供养时,没有具足清净的舍心,如果觉得反正供养完之后,我会把它吃掉,最后不还是我的嘛,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那其实你并没有真正送出去,你的这个供养可能就不是很圆满。为了断绝对食物的贪执的心,贪欲的心,彻底把这个东西送出去的心态要形成,所以我们经常劝勉说供佛的食物你可以送给别人,给别人吃,但自己不要吃。


但是,是不是说自己完全不能吃呢这个也不一定,上师在这里讲到供品在供养三宝之后,只要观想三宝赐予我悉地,这样也是可以享用的,三宝不会有贪执,也不会在意,不会执着,但如果这样观想,你的心会处于一种比较清净的状态,这样也会避免过失。上师紧接着讲到包括我们买的新衣服,在穿之前,把衣服在空中甩动一下,观想供养三宝,然后观想三宝赐给自己之后,就可以穿了,上师说这样也是可以的,所以就是要看具体情况。


包括我们前面讲的饭前供养也是一样,如果说供养的食物一概都不能吃,那我们饭前就不能做供养,或者说你供养的这碗饭不能吃,得跟别人换着吃,但是事实上供养完了之后,我们还可以自己吃,这也是一种开许,所以只要我们以如法的心态做观想,都没有什么问题,这是我们补充宣讲的一个注意事项。


(3)失坏皈依戒的标准

失坏了皈依戒的标准是什么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之后,皈依戒会被真正彻底摧毁,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提到:相似舍因超受时,真实舍因生邪见失毁学处向下堕,当具正念慎取舍。


失坏皈依戒的第一种”相似舍因“,“相似舍因”不是真正破坏皈依戒,说的是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当你成佛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受戒的承诺期限,皈依戒自然就不存在了。就一般大乘行人而言的受戒期限是乃至菩提果成佛之间,我皈依三宝,我们都有这样的承诺。那么当你成佛的时候,你已经与皈依戒无二无别了,已经达到了成佛的这样的一个承诺期限,所以在那个时候皈依戒自然就没有了,你之前所受的皈依戒已经不复存在。


第二种是真实舍因,作为一个凡夫人怎样才会真正摧毁皈依戒呢那就是生邪见,比如对三宝生邪见,内心认为三宝不是皈依的对象,我不再投靠他,不再皈依三宝了,或者以这种舍弃三宝的发心,去皈依一些世间的神明,皈依外道,这些都算。如果说产生了这些情况,就会从根本上摧毁皈依戒,这是真实舍因。


其他的比方说对佛像不恭敬,跟外道有一些过于亲密或以不太清净的心态去交往等等,这些有可能会失毁皈依的学处,会对那些支分的戒条有失毁。失毁之后会有过失,会导致一个人堕落,但是这种情况还不至于让皈依戒体从根本上失去,所以第三句跟第二句之间有一个主次轻重的差别,所以了解这个主次差别之后,我们当居正面,要谨慎的取舍。


如果说已经犯了皈依戒,或者说有一些支分上的缺损,那么该怎么办《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提到:如果发现破戒的过患后,忏悔并以不再就犯之心受戒,则可恢复。就是说当皈依戒有缺憾的时候,可以通过重受皈依,让这个皈依戒体得到修复,得到还原,比如说你可以在真人面前重受皈依,也可以自己在佛像面前通过观想,念诵皈依偈,重新受皈依,这样皈依戒的戒体便可以恢复,所以皈依戒是可以反复受持的。


四、相关问题


1、如何对待世间天神


1)以究竟皈依的心态顶礼外道、世间鬼神,失坏皈依戒。


世间天神包括世间天界神灵,乃至世间的一些鬼神等等,首先我们要知道以究竟皈依的心态顶礼外道、世间鬼神,会失坏皈依戒,  比如你在世间的神灵或神像面前,你知道他不是三宝,知道他是一个世间的神灵,但是仍然选择皈依他,以这种皈依对方的心,而舍弃三宝,就有可能失坏皈依戒。


《佛说优婆塞戒经》云:“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就是说这里有一个前提,你相信他能够解救一切怖畏,一切怖畏包括轮回的种种生老病死、坏苦、苦苦、行苦等等,如果你认为世间的神灵具有这样的能力,然后去投靠他,而舍弃三保,那么你就会失去三皈依戒,这里讲的一个前提就是有一个舍弃三宝的心。而且认为这些世间的神灵有能力让你摆脱轮回痛苦。


所以我们说不要顶礼外道,主要指的就是不要以这种心态去顶礼。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有些时候是可以有一定特殊开许的。


2)若无究竟皈依的心态,具足正见,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表达恭敬、供养。


是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对于这些世间的天神的像或鬼神等都不能够恭敬顶礼,也不能供养呢这个不一定,关键就是看你的心态,如果说你的内心当中并没有把世间的神明当做究竟皈依的对象。只是为了让他帮助你去成就一些暂时的事业,遣除一些障碍,帮你去做一些事情,这个是有开许的。


《优婆塞戒经》说:“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 意思是说如果你是为了保护房子,或者保护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等等,我们出于一些暂时的必要,以正见摄持,去供养一些神灵,佛经有开许的,“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这种行为不算是真正失坏皈依戒。因为你没有皈依这些天神的发心,你只是暂时请他们帮个忙。


包括下面讲:“或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归依之法。”,意思是说如果你要礼拜这些天神,你是可以像礼拜世间的这些国王、长辈、长老一样,以这种方式,这种心态去顶礼,这样是不会失坏皈依戒的。顶礼这些长辈是出于一种尊重,包括顶礼这些天神,也只是恭敬尊重他,但并不代表我们对世间天神有皈依的心,所以这里通过教证表达了受持皈依戒的一个核心标准——不能够舍弃三宝。


我们来看宗喀巴大师的这段教言:“不皈依其他天神,……切勿不信三宝而皈信这些众生,若只是请求他们的协助,暂时法务佛事,则无不可,就正如我们请求施主赞助生活条件,又或请求医生诊病一样。”。就是说如果不是以一种终极皈依他的心态去做,在这个情况下,也不是说你不能供养顶礼,表达恭敬赞叹。就好比说你生病之后,找医生给你治病,是不是说你就皈依了这个医生,就破了皈依戒了呢当然不是,因为你并没有皈依他的心态,你只是让他帮你做一个暂时的事。再比如饿了之后,去找个厨师帮你做饭,那是不是就算是皈依了厨师也不是这样,因为你只是让他帮你做饭,也没有皈依他的心态。包括在古代我们会对父母、或对国王顶礼,见了皇帝要磕头,拜见一些长辈也要磕头,那是不是说磕头之后就破皈依戒了呢不是这样,因为你磕头的时候,并不是说要皈依皇帝,要皈依爸爸妈妈,这只是表达一种恭敬,所以这个主要是看心态。


如果你有一个正见的话,很多外在的行为都是开许的。包括《法华经》当中有提到常不轻菩萨,他顶礼一切众生,因为他知道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的这个正见很高明,所以也不会有问题,所以说如果我们没有究竟皈依外道的心态,而是以清净心摄持,在有必要的时候,身体语言上会有一定开许,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就是恭敬天尊护法有很大的利益,很多时候对这些世间的天神去恭敬赞叹是有必要的。在六随念当中有一个叫随念天,或叫随念天尊,其中也包括对这些世间善法天神的一种意念,乃至我们经常念诵的《八圣吉祥颂》当中就有顶礼大梵天大自在天、四大天王等等,当中提到”世间八大护法敬顶礼“,就是说我们要对世间八大护法天神恭敬顶礼。所以具足正见的情况下,顶礼这些天神是可以的,而且有很大利益,因为如果我们经常对这些善法的护法神、天神赞叹、做供养顶礼,那么他们的福德、威德力、势力会增上,他们护持佛法的力量也会更加增上,会更强更有力,对我们自身的修行也能遣除很多障碍,所以这个是有很大必要的。而且这些护法天神很多也都是佛菩萨的化现,都是出世间的智慧护法,这些智慧护法本身就是三宝之一,本身就属于皈依境的一部分,所以这方面也可以圆融理解。


此外,还有跟法宝和僧宝相关的两条戒律,也可以结合这个前提去理解,首先在具足正见,有必要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学习各种世间,包括其他宗教的一些知识,并不是说皈依三宝之后,佛经论典之外的这些世间知识就不能碰,不能学,并没有这样的意思。只要你的心态端正,并没有皈依对方的想法。比如唐诗300首可以看,看的时候不代表是我皈依了这个唐诗300首,你只是出于其他的一些心态去学习,各种世间的知识都是一样。包括我们讲菩萨要学习五明,当中有医学、工巧技艺、诗词文学等等,这些知识我们也都可以去学习,只要把握好正见,都不会有大的问题。包括其他外道的知识,菩萨也是可以学的,为什么要学为了更好地度化这些外道,包括为了遣除自己内心当中的一些外道见解的种子习气,所以为了度化众生、自利利他的缘故,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学习外道的经典。当然要把握好主次。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和皈依僧相关的一个话题:具足正见且有必要的前提下,也可以与其他教派人士进行交往。我们讲皈依僧之后不能交往外道,这个交往外道也是基于一种不正确的心态,比如把这些外道徒众当做你修行的伴侣,当做终极的可以依靠之处,那么这种状态下心态有问题,这样的行为就会有过失。那么如果说我们与外到交往不是基于这种皈依的心态,只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甚至说为了度化对方与对方结善缘,共同行持某种善法等等,出于某种度化众生的必要,我们也是可以适当的和外道做交往的,这些都是开许的,所以这三条戒律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内心不能舍弃三宝。所以在了解了戒律之后,我们在真正取舍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回旋空间。


2、如何对待外道典籍(特别是与佛法看上去类似的外道书籍)


有一些外道或者其他宗派的一些著作,看上去会感觉跟佛法有点相似,甚至有人会认为那就是佛法,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比方说有人讲,有人说:“儒释道都是一模一样的,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不就是菩提心吗”“《道德经》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不就是空性的境界吗”,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就这类观点我们该怎么去分析呢在这个地方我不从正面回应,我们来举个例子,(管理员播放音乐《上学歌》)。


《上学歌》我们听到的时候,会说它是一首儿歌,但是在这里,我想就刚才的那种观点说这其实是一首道歌,一首佛曲。如何谈起呢


首先第一句“太阳当空照”,那么我可以这样讲,“太阳”它代表的就是如来藏大光明,这里用了一种比喻讲到了如来藏大光明的显现,“当空”,当就是不离的意思,空就是空性的意思,在大空性的境界当中,大光明的境界没有离开,现空双运,那么这个“照”字就更不得了了,它讲到的就是修行的一种观照,内心的窍决,很多禅宗的这个话题当中都用觉照这个词,比如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这个《上学歌》当中第一句“太阳当空照”,它的格局就这么高,不仅包括现空双运,还包括观心的窍诀


“花儿对我笑”,这个“花儿”我们知道佛法当中经常用各种鲜花的比喻,比方说《华严经》,这个“华”就是花的意思,通假字,它就是形容佛法像莲花一样,非常的庄严,非常的纯洁。那么花儿对我笑,“笑”就是代表慈悲心,比如弥勒佛佛像,就是一个微笑的形象,所以”花儿对我笑”,就表达了这样一个纯洁慈悲的状态。


第三句“小鸟说早早早”,“小鸟”其实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这是在宣讲极乐世界的一个清净刹土的显现,我们知道《弥陀经》里面讲,彼国常有种种清净杂色之鸟,孔雀、鹦鹉等等,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在宣讲极乐净土的功德,很多小鸟都可以宣讲佛法。“小鸟说早早早”,“早早早”这三个字,就代表了我们说修法精进,要杜绝懒惰,杜绝懈怠,就是早上要很早起来,所以他它相应于精进度的法义。


第四句“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这句话已经触及到了大乘佛法的核心,三殊胜当中的发心殊胜,你为什么要背小书包呢就是要反观自心,问一下我们自己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也就是提醒我们要以菩提心摄持,我们背上小书包去上学的时候,不要以世间八法的心,不要以无记的心去摄持,要用清净的菩提心去摄持。小书包的“小”字,就代表了知足少欲,它没有说你要背个很大的书包,因为这样你的烦恼贪心会膨胀,所以小书包代表了出离心的相关法义。


“我去上学校”这句话,提到依止寂静处的一个必要性,学习佛法要到一个殊胜的道场,一个清净的团队去学习,所以我去上学校宣讲了依止道场,依止寂静处的必要性。


“天天不迟到”,就是谈到了修行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这也是非常殊胜的教言。


“爱学习爱劳动”,这句话就更不得了,这句话已经把“知行合一”的修法窍决包括在其中了。“爱学习”讲的是闻思的重要性,我们要听闻佛法,学习佛法。“爱劳动”就是说我们要好好地去修行,要去实践,要从事各种发心工作等等,爱学习爱劳动,已经把闻思修三者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最后一句“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这句话就已经宣讲了菩提心最后一个七支供当中的第七点回向支,我们做这些就是为了要为人民立功劳,要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人民,这其实就是一个普皆回向的意思。


所以《上学歌》看似是儿歌,其实它就是道歌,它就是佛法,如果你说《道德经》、《论语》就是佛法的话,那我也可以说《上学课》就是佛法,在这里我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一句,你给我任何一首流行歌曲,给我任何一部世间的小说,我都可以把它说成是佛法,因为语言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架,你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解释,因为你内心有佛法的这种知见,所以你看到一些世间的歌曲词句的时候,乃至说你看到一些外道经典的时候,你都可以用即有的佛法知识去诠释它,让它与佛法发生关联,这是不难做到的。


但是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是不是说这部外道经典的本意就是这样呢这个我们也很难讲,所以你说这部《道德经》,它就是佛法,我也不敢百分之百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如果你要这样讲的话,不单单是这个《道德经》,随便一首这样的歌曲,随便一本书我都可以说它是佛法,这个你就很难判断了。


我们要搞清楚一个事实,如果说佛不出世,佛没有宣讲正法,众生能不能通过这些外道经典,通过这些世间歌曲,悟出佛法的道理这个是很困难的。佛出世之前,各种外道经典早就存在了,那么他们得解脱了吗众生因此而得到救度了吗很困难的。所以并不能说因为有些词句跟佛法比较像,就把它完全混淆在一起。


就像有些人讲《红楼梦》当中三藏12部全部包括了,佛法的修行次第全部包括了,这种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如果你是说《红楼梦》当中讲的一些案例,可以作为公案对于我们了解这个轮回痛苦、无常的法义有种启发,这个我也承认,我们以它作为一个素材,就像我们以一个世间的电视新闻作为一个素材,作为一个案例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去体悟佛法的法义,但如果说《红楼梦》把三藏12部全部包括了,这样太过于牵强。如果说你没有佛法的见解,你能不能只通过阅读一本《红楼梦》去悟出佛法的道理呢这个很困难,而且那么多人读《红楼梦》,他们都修行成就了吗也不一定。所以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佛法。


如果你想学佛,我们现在是有佛法住世的,三藏12部都在,有正统系统的佛法存在,为什么你要舍近求远不相信佛陀,不相信佛菩萨,而是去相信世间的一个小说家,为什么你要这样呢我们之所以会对这些东西这么感兴趣,甚至以主张它是佛法的方式做标榜,这其实反映出了我们内心对这些世间的小说、典籍还有执着,还有贪执,还有一个贪欲心在其中,就是说当你讲《红楼梦》当中三藏十二部都包括的时候,当你在讲某某外道典籍当中有佛法的时候,其实当中吸引你的可能不是佛法,而是佛法之外的某种世间的一些元素,你是因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所以打着佛法的旗号,让你这样的一个行为合法化,这其实有可能只是自欺欺人,这以上就是我们简单的通过这首歌曲来回答了这个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上师曾经讲过一段教言,上师在兰州商学院演讲的问答当中提到,我钦佩儒教中的那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规范,但在理论上他们缺乏对来世的探索,缺乏对本体空性的分析,这一点很容看得出来。就是说很多的儒家经典当然很有价值,很有帮助,但是我们不能够把它跟佛法完全等同起来。上师在《弟子规另解》当中也讲到,一些儒家先贤的书对今生的做人讲的很好,可却没有涉及过业因果、前后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触及佛教所揭示的一些万法真理,因此跟佛法相比还有不足。这些都提醒我们在判断两个事物是不是一回事的时候,要注重他们的不同点,我们不能够因为它们有局部的相同或相似,就把两个事物完全画等号,就是说当你看到某些儒家或者道家的经典当中有个别词句跟佛教有点像,然后你就说两者是一模一样,这其实是一个以偏盖全的思维方式。


比方说把人和熊猫,放在一起做对比,熊猫有两个眼睛,你也有两个眼睛,熊猫有四肢,你也有四肢,那能不能说人和熊猫一模一样呢这显然不行,虽然有共同之处,都有两只眼睛,都有四肢,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点,而且这些不同点也很重要,为什么我们把不同点都忽视了,只看重那些比较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分析不同事物时,都像把人和熊猫混在一起一样,很多东西就乱套了,所以内道和外道是不能混淆的,很多行为,很多词句看似相似,其实它的内涵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通过上师的教言,要进一步地反观自心,慎重对待这些外道典籍。


4、内道与外道的区别


1)见解的区别

有人可能会问那到底什么是佛法,什么是外道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第一个就是见解。我们一般通过四法印或三法印来区分是不是佛法,四法印包括:“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四个理念是佛法独有的,如果具足这三个或者四个理念的话,就可以说是佛法,反之如果与它相违背,就不是佛法。在这四法印当中最重要的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空性、无我的道理,这个是佛法独有的。有些外道也会认为某些事物是无常的,生活是痛苦的,有一些相似的与无常、苦相关的教言,但是无我的观点只有佛法具有,外道当中是不具有的,所以是否认为诸法无我,这是见解上区分内外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2)行为

在行为上就是按照阿底峡尊者所说的:内外道以皈依别,内道和外道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皈依三宝。虽然从见解上有很多辨析方法,但是从外表来看,最便捷的判断方法就是看他是否皈依三宝,如果他皈依三宝,那么他就是佛教徒,如果他不皈依三宝,那么即使他讲的再好,也不能够说他是佛教徒。所以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标准来判断。


五,注意事项


1、关于“一切法皆是佛法”。

有些人会引用这个《金刚经》当中这句话“一切法皆是佛法”,然后证成所有宗教都是一样,所有的理论都是一样的,所有的神都是同一个神,等等有很多相关的说法。其实如果我们学过中观,就会发现《金刚经》当中的很多教言,它的落脚点都是胜义谛,它讲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都是佛法,这些都是基于胜义谛的前提,在胜义谛当中一切法都是空性,空性就是佛法,《金刚经》讲的佛法主要是空性,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内道还是外道,任何一个概念都是空性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一切事物都没有离开万法的规律,都没有离开真理,都是基于宇宙的规律在运作,这样讲是没有错的。但是虽然它基于宇宙的规律在运作,并不代表这套理论本身就是真理,就好像说一本歪门邪说,它存在的同时,也没有离开宇宙的真理,它也是基于宇宙的真理而存在,并且发挥作用,但是它本身诠释的内容却不是真理,这个情况是可能存在的。


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讲的是一个实相的境界,或者说是一个空性的视角,他并没有说在世俗层面上外道的法跟佛法没有区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佛陀就不用出世了,也没有必要讲法了,你去学外道的法就好了,外道的法也是佛法,那你何必要来学佛呢所以,如果我们以这句话作幌子,那其实就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所以不能够以这句话作为借口混淆内道和外道。


2、关于佛菩萨示现为外道形象。

这个情况也是有可能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菩萨会以各种的形象来救度众生,包括屠夫,一些外道的修行人等等,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皈依这些对象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在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谁是佛菩萨的化现,现在世界上有几十亿的人类都是外道徒,他们当中谁是佛菩萨的化身这一点我们很难依靠自己凡夫的分别念百分之百地确定,这是一个困境。第二,佛菩萨示现为外道形象,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他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让你学外道,让你皈依外道,显然不是,佛菩萨之所以要示现外道的形象,是因为有些众生暂时无法通过三宝的形象来度化,所以先通过外道的形象跟他结缘,因为他对这个感兴趣,接触之后,让他生欢喜心,结上一个善缘,那么将来佛菩萨就有更多的条件去度化他。


所以佛菩萨示现为外道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众生获得佛法意义上的究竟解脱,而并不是为了让众生一直停留在外道的团队当中。所以佛菩萨示现为外道的行为并不是我们皈依外道的理由,我们没有必要以这样的一个显现,让自己放弃三宝皈依到外道团体当中,这个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


3、关于有些大德以佛法见解解释外道典籍。

这个在汉传佛教当中曾经出现过,比如在明朝的时候,憨山大师就曾经以佛法的观点去注解过某些儒家和道家的一些经典论典,这种行为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


这个行为其实我们要结合历史的大背景来看,首先语言本身是很灵活的,特别是汉语,一个字它可能有很多的含义,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释,那么大德这样解释,本身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第二憨山大师当时所处的背景是明朝,当时佛教在中国是比较衰落的,当时社会儒家和道家的势力都非常强,很多人是以儒家为主流的,在这个情况下,如果完全排斥这些内容,可能很多人就会对佛教产生敌意,甚至会诽谤佛教,因此在这个情况下,因为很多众生先天的根基对这些儒家道家的经典非常感兴趣,非常推崇,那么这些大德为了度化这些众生,就以佛法的方式去解释这些经典,引起他们对佛法的兴趣,这也是一种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所以结合背景来看,这是有一些度化众生的必要的,当这些大德以这样的方式做解释,众生被接引过来之后,最终还是要让他们学习正统的佛法,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些事情的去脉。


4、精确理解佛法的必要性。

要区分内道和外道,把握这些正见,其实精细的闻思修非常重要,佛法的修行,其实是一个非常精密系统工程,它是需要很多的条件去完成的。我们讲见修行果,通过见解指导修行、行为或者果位等等,它有一个非常周密的修行次第,那么在许多的模糊或错误的知见之后,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说我们在正见的抉择上很粗糙,修行的资粮又不够,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大的问题,有些见解看似是佛法,其实它有外道的一些成分,所以我们要非常精确地去闻思修,让自己的一些外道习气得以调服,这有很大的必要,也就是我们以上所讲的,要提高自己对佛法理解的认知水平,不能完全把佛教与外道混淆在一起。


5、深入理解三宝的内涵。

我们这节课讲的主要是皈依三宝,那么什么是三宝三宝的内涵是什么这个非常重要,你对佛法僧这三个字的认知水平,就决定了你皈依三宝的层次。包括我们讲的视师如佛,把上师观为佛,如果说你连什么是佛都不知道,佛有怎样的功德,它有怎样的一个属性,我们不了解,那你说要视师如佛非常困难。所以皈依三宝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对三宝有怎样的功德,他有怎样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他,这些内容如果都搞不清的话,那么这个皈依三宝的层次就不一定高,所以我们在课外要去学习一些宣讲三宝功德的一些经论,加深自己的理解。


6、杜绝谤法

关于正法,我们要以一个很审慎的态度去对待,不能够信口开河,说这部经是假的。说这样的法不是佛法,如果说本来是佛法,你说这不是佛法,是邪法,这本身就是一种谤法,甚至我们阻碍别人去修持他们应该修持的佛法,都有过失,所以在谤法这方面一定要坚决杜绝。


7、如何对待显现上似乎不太如法的僧人

有时候我们讲皈依僧,当然那些圣僧,比如阿罗汉,菩萨,肯定是要皈依的,但是在当今末法时期有一些出家人,显现上似乎不太清静,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居士该如何做一个取舍,如何去看待


首先、我们应该要想的是,不管怎样我也不能通过他的外表就完全对他下结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是佛菩萨的化现,不知道他是不是一种故意的示现或表演,所以我们只能说有这种可能性,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一个开放的心,万一他是大成就者的一种特殊示现呢


第二,还应该这样去想,即使他真的是一个不如法的僧人,但他穿的衣服是僧衣,他剃光头的形象也是一个标准的僧侣形象,他在外相上也显现出家相,因此我仍然应该对他有恭敬心,就好像一尊佛像,虽然这个造像者的手艺不是很高明,这个像看上去不是让你非常生欢喜心,但它到底也是一尊佛像,这个像虽然材料是木头或是石头、或者是纸、塑料等等,但是他所代表是佛宝,所以我们对这个佛像要去恭敬。


包括法宝也是一样的,真正的了义的法是诸法实相,那么这个法是通过经书的方式诠释出来的,这个经书本身可能只是一堆纸,或者是一些纤维,做成了这样一本书而已,但是它所诠释的内涵是法宝,所以我们要恭敬这本书,包括佛塔,它可能是砖头,是石头堆起来的一尊塔,但是它代表的是佛的意功德,所以我们要恭敬这尊塔。


僧人也是一样,这个僧人虽然外表看上去似乎不太如法,就好像一尊佛像,它的工艺水平不高,看上去让你不是很欢喜,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要恭敬它,因为它代表的是三宝。


第三、他虽然显现上不太如法,但是他毕竟出家了,毕竟跟三宝结了缘,他种下了这个善根,仍然是与三宝有缘的一个人,是有福报的人,所以我们仍然要随喜他的善根,随喜他的功德。这样我们通过种种如法的思维,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不被邪见和烦恼染污。


8、恭敬对待三宝所依。

我们对这些佛像、经书、金刚铃杵等等都要恭敬。现在社会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有一些人以不清净的发心去贩卖佛像,贩卖经书,然后自己去吃喝受用这些所得的钱财,这是很危险的。上师在《闲谈问答录》当中是这样讲的,有人提问:为了利益众生而流通法务在此过程中赚取基本的生活费用,这也是造地狱的因吗上师回答:卖佛像佛经得来的钱最好不要自己享用,佛经中已经说了,这样有很大的过失,很多人虽然发心比较清净,但依靠买卖三宝所依来维持生活,我认为可能不太好,发心是发心,但自己的生活费用以卖佛像、佛经以外的途径来解决,可能是最好的。


上师在《入行论广解》当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话题,如果之前有这种不如法的方式去卖经书的话,那么应该要多印一些经书,卖佛像的话,要多造一些佛像,这是一种弥补的方法。这些钱用来做周转是可以的,比如你卖经书得来的钱,再用来印经书,卖佛像的钱再用去造佛像。但是如果用于自己的吃喝,这样是很危险的。


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很慎重,如果你要开佛具店,你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谋生,建议自己的生活所需,可以从销售一般供品、工具来获得,比方说卖水杯或者是香、灯等等,你也可以享用销售这些所得的收入,但是从佛像、法宝、包括佛塔、铃杵这些三宝所依所获的收入,作为一般人尽量不要去享用,这是需要注意的。


9、经常念诵皈依仪轨、偈颂的必要性。

我们平时起心动念都可能会有一些邪见,一些不好的念头,包括行为上有一些可能不是太如法,所以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造成皈依戒体的一些缺损,当皈依戒有缺损时,我们通过念诵皈依的仪轨,包括皈依偈,都能够得到酬补,得到修复,而且多多念诵的话,功德也会增上,因为皈依偈本身它就有很大的功德,可以消灭烦恼,获得成就,所以我们要经常念皈依的偈颂,这是一个建议。

下面就是预习下一节课,下一节课就是我们讲到居士五戒,相关的预习资料是《三戒要解》的第九课和第十二课,下面我们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获得解脱。


回向!




注解:

[1]【所归以救护为义。譬如有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求无畏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大方便佛报恩经》


[2]【夫欲遍供普济者。虞恳至诚严饰道场。随力备办香花。供养饮食净水等已。依位敷坐竟。归依上师三宝发菩提心云归依上师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


[3]【令礼敬已在本师前。蹲踞合掌。教作是语。阿遮利耶存念。我某甲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如是三说。】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4]【复应自誓受三归依戒。作如是言。诸佛菩萨哀愍护我。我某甲始从今日。乃至当坐菩提道场。归依如来无上三身。归依方广大乘法藏。归依僧伽诸菩萨众 (如是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从今已往乃至成佛。更不归余二乘外道。唯愿诸佛慈悲摄受。】

——《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出大毗卢遮那成道经)


[5]【真实意幻而供养,内外密之供品后,

我与诸众敬合掌,直至菩提为利他,

皈依上师佛法僧,诚心诚意反复行。

在遍布虚空的诸佛菩萨宾客前供养香花等外供品、甘露冰片等内供品以及等性喜胜菩提等密供遍满虚空的供品,诚心念诵“我某某从即日起直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通过表示(上师弹指或自己观想)而获得皈依戒。之后于不缘一切的境界中安住,由此证悟无生法性,这是胜义皈依。即依法性而获得(皈依戒),是超越世间皈依之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6]【梵本金刚顶瑜伽经云。归依佛故。即得诸佛五菩萨等一切菩萨。与无量眷属皆来加护。谓诸菩萨尊敬菩提心。见发菩提心归依佛者。常加护故。归依法者。即得帝释并诸眷属。四天王天皆来加护。谓由帝释往因危难。得般若法加护获益故。常尊敬归依僧者。即得色究竟天五净居等。并诸眷属皆来加护。谓诸菩萨及声闻僧。多居彼天住现法乐故。】—《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7]   诚心归命佛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佛心常忆念

诚心归命法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法力常加持

诚心归命僧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僧威常覆护】

——《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8]【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善男子。真实智慧微妙能善思量。能问如来如斯之义。如汝思量。彼善男子及善女人。若能清净发如是心。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阿难白佛。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此阎浮提地纵广七千由旬。形如车葙南狭北广。假使满中须陀洹人。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如是一切须陀洹人。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满一百年。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复以四事具足供养恭敬礼拜。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塔庙皆以香华苏油灯烛。作倡伎乐。缯彩幡盖种种供养。于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佛言阿难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


[9]【受归依者、获四功德。一、获广大福;二、获大欢喜;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复获四德。一、大护圆满;二、于一切种邪信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三、得入聪睿正行正至善士众中、所谓大师同梵行者;四、为于圣教净信诸天欢喜爱念。谓彼天众心生欢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归依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瑜伽师地论》


[10]【(优波离尊者)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

(世尊)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

——《大方便佛报恩经》


[11]【皈依戒:皈依三宝之人不共的三戒,第一皈依本师佛陀外不得寻求其他世间天神等作为皈依处;第二必须断绝损害众生之心;第三不得交往外道或与之相似的友人。关于此三所遮,《涅槃经》中云:“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何时莫皈依,其他诸天神;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皈依僧众者,莫交外道徒。”作为皈依三宝者,仅仅是残缺不全的佛像、泥塔小像,一字一句的法所依以及僧众的形相乃至对黄色补钉以上都分别应当作佛、法、僧宝想,生起恭敬心。这些是应行的学处。】

——《三戒论释》


[12]【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经常有汉地的居士问我:能不能吃供过佛的东西对这个问题,汉传佛教界有各种说法,藏地的高僧大德也有不同的说法。以前我认为供者不能享用供品,因为乔美仁波切说:“供养佛菩萨的食品,供者不能自己取食,也不能布施给狗等旁生,而应倒在洁净的高处。如果有鸟类啄食,那是可以的,因为鸟类属空行种性。”记得我去泰国时,见到许多人将水果等食品供在佛像前,一会儿就拿下来分食,并说这是求佛赐悉地的一种方式,当时我也有点看不惯这种做法。但现在根据喇拉曲智仁波切的观点,供品在供养三宝之后,只要观想三宝赐予我悉地,自己也可以享用供品。】—《藏传净土法29课》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发心遍照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戒律讲座(一)《基础:皈依戒》发布于2021-05-12 1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