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红学会,石头记,红楼

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红学会,石头记,红楼梦

石头记-红楼梦之七十四                                            

 

古本《石头记》中,有些回目用诗来指明此回的题意,这种诗往往位于回目之后,叫标题诗。可第一回的标题诗不在回目后,而是在楔子后。如果不是批书人提醒,恐怕也没人知这是第一回的标题诗。

甲戌本《石头记》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有首标题诗:“一局输赢料不真,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批书人说:“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

曹雪芹的朋友们透漏,作者多才多艺,诗才第一。批书人声称只管评书,不管评诗,同时又指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第一回)

《石头记》中的诗,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者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按照人物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写出不同的诗词,可谓一人一个口气,惟妙惟肖、恰如其分,如黛玉的《桃花行》、众人的《咏白海棠》等。作者不仅通过诗词的谶语来预示人物的命运,如十二钗的判词、灯谜诗等;而且通过诗词“伤时骂世”,如《姽婳词》、《螃蟹咏》等。但是,第一首标题诗却大不相同,它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总括全书的一首诗。

诗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批书人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而解《石头记》味道的,非作者和批书人莫属,因为他们的眼泪最多。作者的辛酸泪,是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他用所谓的“荒唐言”撒播在八十回的残稿中,深知底里的就是批书人。

黛玉刚进贾府,王夫人就告诉她,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批书人说:“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将袭人提拔为准姨娘后,含泪向薛姨妈和凤姐说:“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批书人评论说:“忽加“我的宝玉”四字,愈令人堕泪,加“我的”二字者,是明显袭人是“彼的”。然彼的何如此好,我的何如此不好?又气又恨,宝玉罪有万重矣。作者有多少眼泪写此一句,观者又不知有多少眼泪也。”

这是作者在为贾宝玉哭泣。

第二十六回,薛蟠假借贾政的名义哄骗宝玉出去喝,令林黛玉担忧一天。挨到天黑,黛玉就急匆匆地到怡红院去探望宝玉,想不到吃了晴雯的闭门羹,而怡红院内传出的偏偏是宝玉和宝钗的说笑声。林黛玉伤心已极,立在花阴之下呜呜咽咽。树上栖息的鸟儿不忍听,纷纷移往他处。作者写道: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林黛玉正自啼哭,院门响处,有人出来。批书人说:“每阅此本,掩卷者十有八九,不忍下阅看完,想作者此时泪下如豆矣。”

这是作者在为林黛玉哭泣。

第五回,太虚幻境的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四位仙姑一见宝玉,都怨谤警幻: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警幻仙姑说: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批书人指出:“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

这是作者在为贾家的命运哭泣。

批书人曾说:作者眼泪同我泪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第四回,回前批。作者边写边哭,批书人则是边批边哭。批书人的辛酸泪,随着故事的情节不停地流淌,他哭作者、哭书、哭自己、哭大千世界

黛玉初到贾府去拜见二舅,只见“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

上磊着书籍茶具。”批书人:“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林如海劝说黛玉去贾府:“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批书人说:“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

宝玉被爸爸棒笞,王夫人抱住贾政手中的棒子,哭着说:“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批书人说:使人读之,声哽哽而泪雨下。

凤姐协理宁国府,梳理出宁国府管理的五大弊症。批书人说:“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元春省亲,书中介绍宝玉儿时得贾妃教书识字。批书人指出:“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批书人还“为天下年老者父母一哭”,“为天下父母一哭”,“为天下夫妻一哭”,“哭杀幼而丧父母者”,“为天下读书人一哭、寒素人一哭”,“我为创家立业者一哭”,“过来人那得不哭”,“为财势一哭”,“为大千世界一哭”。

大哭过后,批书人在甲戌本的凡例中,发出感叹: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作者哭、批者哭,他们的辛酸泪说到底就是苦味。

虽然贾府的兴衰际遇不能等同于曹家,虽然贾宝玉的悲欢离合不能等同于曹雪芹,但是谁又能否定曹家的历史、曹雪芹的身世对作者创作《石头记》的巨大影响呢?没有亲身经历过痛苦、或了解过别人苦痛的人,不可能结合自己的切身实际写出如此悲苦的作品。谁都可以去想象、可以去演义,但谁也离不开生活。

作为读者,我们在领略作者、批书人那番痛苦之后的感觉会如何?做不了别人的主,我感到余香满口,是喝了“六安茶”后的回甘。

                                       


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红学会,石头记,红楼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回 甘发布于2023-11-14 19:38: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