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红学会,石头记,红楼

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红学会,石头记,红楼梦

石头记-红楼梦之六十八                                          

千古知音

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

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

花好月圆,高朋满座,如果没有知音,再好的琴也没有用武之地。这是一个叫周天侯的人,借俞伯牙、钟子期知音相逢的故事,喻朋友相会,知音难得的诗《中秋致友》。

古人还认为:“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将这种音乐审美的“好音以悲哀为主”的“知音论”,升华为“一切文艺审美”的“达心观”,认为“一切造艺皆须如洋葱之刺激泪腺,而百凡审美又得如绛珠草之偿还泪债。

下面,我们就见识一下宝玉黛玉痛彻心扉的悲哀之美。

宝玉、黛玉初次见面。黛玉吃惊不小,这个人太眼熟了。宝玉则笑了,这个妹妹面善,我曾见过。批书人指出:世人得遇相好者,每曰‘一见如故’,与此一意。”紧接着,上演了宝玉第一次摔玉的好戏。黛玉当时没流泪,宝玉自己先哭了。黛玉回到房间和丫鬟紫鹃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遂伤起心来。批书人指出:“所谓宝玉知己,全用体贴功夫。” 袭人告诫黛玉:“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批书人则评论说:“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

然而,惜其人必要知其意。通过多次的吵闹、试探,经过“金玉之论”、金麒麟风波的考验,黛玉深知,宝玉对自己的爱,无可置疑,但是,宝玉天生的“痴情”,自己却不能独享。她理解宝玉,体谅宝玉,和宝玉心有灵犀。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给大家讲了个十七八岁、极标致、名唤若玉的姑娘,大雪地里,躲在柴草垛里的故事。刘姥姥正说着,外面马棚着火了。贾母胆小,眼看着火息下去,才进屋。宝玉忙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为刚才的火灾所吓,忌惮“抽柴草”,不让往下讲。刘姥姥只好另起话题。

宝玉心里记挂着那女孩的故事,闷闷不乐。当探春和他讨论诗社的事时,宝玉说,老太太喜欢下雨下雪的,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咱们雪下吟诗,多有趣。林黛玉忙笑“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

黛玉看透了宝玉的心思,虽是故意逗他,也足见其对宝玉的了解之深。果然,大家散后,宝玉还缠着刘姥姥问个不休,并派茗烟去乡下寻找供奉那小女孩的庙。在宝玉的心中,所有的女孩都应得到关爱,不止黛玉。

九月初二,凤姐的生日,也是海棠诗社规定的结社日期。宝玉打着去北靖王府的幌子,偷偷跑到郊外水仙庵去祭奠死去的阴魂。按探春的说法:“凭他什么,再没今日出门之理。”正在大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的时候,宝玉回来了。他一眼瞧见独子垂泪的玉钏,忙陪笑说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此时,舞台上正演《荆钗记》。贾母、薛姨妈等看得心酸落泪,有的叹,有的骂。林黛玉看到《男祭》一出,便和宝钗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

《荆钗记》讲的是“义夫节妇”,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女主角钱玉莲拒绝了富豪孙汝权的求婚,只肯嫁给穷书生王十朋。婚后,王十朋中了状元,因不肯屈服丞相的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方任职。孙汝权偷改王十朋的家书为“休书”,哄骗钱玉莲。钱玉莲的后母也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入河中。后来,钱玉莲遇救,历经曲折,与王十朋终于团圆。

《男祭》一出,是王十朋以为投河的钱玉莲必死无疑,告诉母亲,梦见了钱玉莲,钱玉莲对他说“只与你同忧,不与你同乐。” 随后,娘俩到江边祭奠钱玉莲。

宝玉在凤姐生日这一喜庆的日子,素衣素服出去,众人虽然感到错愕,但没人知道底里,唯有黛玉,心领会:今天是玉钏的姐姐,金钏的生日,宝玉一定是出外找地方祭奠去了。金钏是投井死的,宝玉在供奉洛神的水仙庵井台上祭奠金钏,再恰当不过了。日后,黛玉沉塘,贾家离散,宝玉流浪在外,不能回到大观园沁芳溪祭奠黛玉,他一定是找一碗清水,“睹物思人”,祭奠黛玉。黛玉理解宝玉的多情,愿为他付出眼泪,“只与你同忧”。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结婚,但宝玉“不与你同乐”,所以“宝钗不答”,宝钗也难以回答。

第七十回,初春时节,众姊妹想借着黛玉创作的一首《桃花行》,要将停滞许久的诗社,重新兴旺起来,叫宝玉前去赏诗。宝玉不问作者,先急着要诗来看:

……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簾栊空月痕!

看毕,宝玉知是出自黛玉之手,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薛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我知道姐姐(宝钗)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大家那里晓得,宝玉正强颜欢笑。虽然他擦去了眼中的泪,但他的心却在悸动,因为他仿看到了黛玉那可怜的身躯,在东风里摇摇欲倾;黛玉那血色的泪水,随着飘落的花瓣在飞。

可见,能领略黛玉诗中“哀音”的是宝玉,也只能是宝玉。

批书人曾赞叹《石头记》是:千古未闻之奇语,千古未有之奇文。我们要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千古未见的知音。

           


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红学会,石头记,红楼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千古知音发布于2023-11-14 19:39: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