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红学会,石头记,红楼

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红学会,石头记,红楼梦

石头记-红楼梦之二十二                                           

               金兰之契

 

·系辞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由此,把朋友间金石般坚固的交情称为“金兰之契”。

《石头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黛玉宝钗缔结了“金兰之契”,互剖了“金兰之语”。

秋分时节,黛玉病情加重,在潇湘馆养病,宝钗前来看望,二人在小窗中喁喁私语。宝钗说,你的病吃药老不见效,该请个高明的大夫。你那药方上益气补的药太多,不如吃点燕窝粥。另外你每天吃那么点饭,不能补充心血。黛玉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知自己的病不会好的,现在感觉越发重了。燕窝虽好,但我怕闲话。我这病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又不是他家主子,算了吧。在这里,比不得你,我一无所有,惹人嫌弃。宝钗笑说:“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明白宝钗是善意的实话,红着脸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宝钗诚恳地说:“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宝钗用关爱,打开了黛玉的心结;黛玉则敞开心扉,向宝钗倾吐着衷肠。

黛玉、宝钗何时变得如此情投意合呢?

转折点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院》。

当时,宝钗来到怡红院,袭人正给宝玉绣五色鸳鸯兜肚。宝钗见了,脱口称赞:“嗳哟,好鲜亮活计!这是谁的,也值的费这么大工夫?”宝钗在赞美袭人的女红,难道不是在羡慕那对相守的鸳鸯吗?因为接下来的举动,暴露了她的心迹。袭人出外方便,宝钗便坐在袭人方才坐的地方,不由的拿起针来,替袭人绣起来。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她没想到,宝玉会在梦中,喊出这样的话。这不就是对“金玉之论”的否定吗?她也不会想到,张道士提亲后,宝玉、黛玉的恋情已迅速升级,宝玉已经向林妹妹表明了心迹——“你放心”。她更不会想到,宝玉后来在梨香院悟得“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笃定自己的爱只属于黛玉。

如此看来,薛家的一切努力徒劳无功了。宝钗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往左还是往右?左边是隐忍退让,右边是两败俱伤。

第四十二回,有一条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这一回是“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黛玉在席上说了犯忌的话,宝钗并不以此诋毁黛玉,反而苦口婆心开导她,黛玉深受感动,“心下暗伏”。

我们无缘看到黛玉死后宝钗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黛玉、宝钗在第四十二回以后,从“金玉之论”中走了出来,不再有所谓的二女争夫。姐俩相亲相爱,一个和宝玉姐弟情深,一个与宝玉神魂交融,甚至连薛姨妈也关爱起黛玉来,要成全她和宝玉的婚事(第五十七回)。黛玉还认薛姨妈为干妈,称宝钗为姐姐。她俩还和众姐妹一起吟诗猜谜,踏雪寻梅,一起见证着贾府的入不敷出、嫡庶争斗、大房二房较量、大观园的抄检、晴雯的惨死。

看来,宝钗选择了向左。她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瑞士心里学家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老外的言论适合中国人吗?大家还是先看看黛玉、宝钗是两个什么样的人吧。

1、二人的出身略有不同。

林黛玉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薛宝钗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薛家曾经

书香继世的家庭

2、二人都很美,但风格迥异。

黛玉:美若西施,体弱多病。宝钗:美似杨贵妃,丰胰健康

贾琏的小厮说:见到黛玉和宝钗就藏开了,自己不敢出气。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见她风流婉转,早已酥倒在那里。宝玉见了宝钗的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看着宝钗面容不觉呆了。

3、二人都是文采风流。

黛玉:才华横溢,充满灵气,有诗人气质。宝钗:学富五车,博学多识,有学究的神韵。

4、待人接物,各具特色。

宝钗:行为豁达,圆滑世故,罕言寡语,宽容大度。批书人说:“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第二十一回)

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小心眼。

5、对功名利的看法不同。

宝钗认为宝玉应考取功名,学习经营之道,并多次规劝、讽谏。

宝玉讥讽她:“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绿之流。”

黛玉从不以功名利禄为意。宝玉夸她:“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6、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

黛玉:多愁善感,恣情任性,坦诚率真,热烈专一。宝钗:端庄凝重,冷静理智。

7、二人面临的现状不同。

黛玉:父母已亡,寄居贾府,孤苦伶仃。宝钗:父亡母在,有哥哥,有房产,有生意,暂居贾府。

红学大师俞平伯先生评说黛玉、宝钗二人:“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

《红楼梦人物论》的作者王昆仑先生说:“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你们去喜欢薛宝钗吧!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们,你们去爱慕林黛玉吧!

从多方面看,俞先生的话很对,但从为人处事这一点来说,宝钗更胜一筹。也就是凭借这一点,宝钗决定从 “注重现实生活”出发,“俯仰随时”,选择“向左”。人家不喜欢自己,何苦纠缠不休呢

宝钗做出这一选择应该非常艰难。首先,她违背的是“母命”;其次,她违拗的是姨妈的亲情;第三,她背叛的是自己的情感。前两点不难理解,第三点需要多说几句,因为宝钗自己的情感,就是宝钗爱不爱宝玉的问题。

那么,宝钗喜欢宝玉吗?

从“注重现实生活”来看,宝钗是喜欢宝玉的。正如凤姐说黛玉的话“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尤其是宝玉对待青春女性的那份“体贴”之情,是薛蟠、贾琏之流能比的吗?宝钗“亲睹亲闻”,能不产生倾慕之心吗?否则,宝钗何以热心于“金玉之论”,何以“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何以为宝玉挨打送药流泪。

在那样的年代,宝钗放弃对宝玉的追求,可以称之为“壮举”。这一“壮举”的直接结果是,黛玉和宝钗更加亲密,犹如结成“金兰之契”,宝玉则落了单儿。宝玉感到很纳闷,便问黛玉:“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第四十九回)

孟光和梁鸿的故事源自汉朝他俩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每次做好了饭菜都要亲自捧给丈夫梁鸿吃,而且每次都将放食物的托盘举到眉头的位置,以示尊重。这就是“举案齐眉”,“梁鸿接了孟光案”。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说崔莺莺写简贴儿(情书)主动约张生“待月西厢下”,如“孟光接了梁鸿案”,男女换了个各。

宝玉认为黛玉、宝钗的和好就如同“孟光接了梁鸿案”,不可思议。黛玉笑着,“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不想见、也不愿见的,林妹妹和宝姐姐为争夺他这个“怡红院浊玉”:一个猜疑使性,讽刺挖苦,哭闹不休,以致病魔缠身;一个费尽心机,阿谀奉承,嫁祸于人,导致神情大变的争斗结束了。黛玉、宝钗又恢复了冰清玉洁的女儿本色,又将散发出宝珠的魅人光彩。

这些,都应该归功于宝钗的正确选择。为此,批书人说“二人合而为一”;作者在第五回将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在了一起,二人共用一幅画,共用一首判词,并列排在第一位。

还记得宝玉在仙界云雨之时,那个仙女的名字吗?她叫兼美,字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不就是另一种“钗黛合一”的寓意吗?

但是,寓意再美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不堪一击,木石姻缘、金玉良姻都没能摆脱悲剧的结局。



    


红学,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红学会,石头记,红楼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金兰之契发布于2023-11-14 19:43: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