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书开篇即表明了其为闺阁昭传的创作意图: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然而在封建时代,女子的命运又岂能由自己左右?于是在警幻仙境便有了薄命司

 

薄命司中入册之女子可谓有命无运,其身世坎坷令人为之叹惜,聪明伶俐又令人为之心动。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触抒写着她们的喜怒哀乐,更以独具特色的诗词作品展现她们的情感世界。这些作品,寄寓着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感佩。《葬花吟》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作。

 

众多评论者认为这首七言歌行体的长篇古风是谶语式的诗作,它不仅是黛玉悲剧命运的预警,也是大观园所有女孩子命运的预警。探佚者往往以此为据,探索八十回后人物的结局,也有性格论者认为这首诗彰显了林黛玉悲观消极的人生观,社会论者则又认为,林黛玉的特立独行是对封建制度的反叛,封建统治者利用手中的权利对她进行压制,这首诗正是她饱受摧残发出的悲吟。

 

笔者认为无须过度解读文本,笔者以为如果给《红楼梦》这类伟大的作品附加上一些特殊年代才会产生的词汇,就是缩小了这类伟大作品的内蕴和价值。事实上,《红楼梦》之所以会让所有年代、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的共同感受。笔者之所以在人加了引号,是从哲学层面讲,是指人类。如果再缩小范围的话,是特指那些具有高度敏感心理的人。心理学家认为,高度的敏感与极高的天赋有关。即,敏感者因为极为聪慧,能感知到常人难以感知到的生活细节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与她心中的某些情绪融合,便产生了移情作用,因此才会有泪眼问花花不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著名诗句。哲学家则认为,人类出生时因为其自身的弱小,对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产生畏惧,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特征。自卑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有人外显,有人内敛;有人悲啼,有人欢笑。敏感者因为其自身聪慧的天赋,感知世界的能力异于一般人,因而他们的自卑心理又会强于一般人,又因为他们极度自尊,表露在外的常常是自傲的处世态度。他们复杂的情感世界缺乏理解者,便只有寄托在它物上了。于是便产生了伤春悲秋之情结。





 


所以,《葬花吟》的伤春情结,不是林妹妹的专利。下面诗作分析。

 

这首诗出场之前有一个故事背景。宝玉白天在潇湘馆用《西厢记》中的句子与黛玉玩笑了一句,黛玉嗔恼,说要告诉舅舅去。正说着,宝玉又被薛蟠假托贾政叫去吃了一天的饭,晚间回至怡红院宝钗又至,因而无暇想起林妹妹来。恰此时,黛玉担心宝玉是否被贾政训了,来怡红院察看。晴雯与碧痕拌嘴正不高兴,也没心情认真问问是谁,就拒绝开门,还谎称是宝玉不让开门。黛玉听见宝钗在里面说话,不免伤心难过,站在外面树荫下垂泪,过了一会儿又看见宝玉送宝钗出来。黛玉联想到了自己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身世便伤感起来。第二天,正是芒种节,大观园女孩子们都忙着饯花。黛玉却一个人躲在偏僻处葬花,一边葬花,一边唱诵着这首诗。

 

 其实,怡红院遭拒只是一个导火索,它把自初春到暮春以来林黛玉的情感历程中的悲喜哀乐的情绪全部引发出来,最后只凝结成一个点——伤。

 

 作为大观园最优秀的诗人,林黛玉抒写自己感伤情怀的方式自然是与众不同的。她以花为媒,借花喻己。花与她一体,花的陨落在她的心里内化为自己的陨落。花的洁白,花的傲岸,花的纯正,都是她自己的内心独白。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在她的意念中,陨落的花并未完全死去,它们的魂还在天空中游荡,可是,她又认为,既已陨落,就应归于泥土,一抔泥土掩风流。这种思想当然是有中国传统思想中思想的因素的。传说庄子妻子死了,庄子的好朋友惠子前往吊唁,却看到庄子在鼓盆而歌。惠子很不以为然,认为庄子太过分。庄子则说,人的生死不过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又有何悲?

 

可惜,林黛玉毕竟年少,她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花死了,本应干干净净地回归泥土,她锦囊收艳骨”“强于污淖陷渠沟。她也不能像庄子一般,勘破生死观,对于花事消亡,仍然悲伤难已,并由此联想到将来的自己。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学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今生你嫁的人,是前世葬你的人。想必大家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悉。此处,曹公是否想起了这一个佛界的故事,不得而知。但是,将来能葬自己的人必然会是今生最有缘的人,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此时,黛玉对宝玉的情感世界半信半疑,她和宝玉的相恋刚刚处于相互试探的阶段,直到赠帕,黛玉才完全知晓宝玉对自己的心意。处于恋爱初期的男女,总是处于这种猜疑和忧郁之中,这也是作者洞悉人情的妙笔所在。





 

 总之,大观园落红满地的暮春景象,引发了黛玉郁结心中的身世之感,以及未来不可知的迷惘。她极度敏感的性格特征把外界的变化与自己的内心联系起来。那些漫天飘舞的美丽花瓣,生命是短暂的,她觉得那就是自己。终将是留不住的。它们的消亡是必然的结局。

 前文说过,只有极高天赋的人才会产生这种敏感的情绪。因此,在《红楼梦》读者中,很多人不喜欢林黛玉,认为她太敏感,不好伺候。甚至有人说娶妻当娶薛宝钗。其实,他们完全不懂黛玉。具有这种敏感个性的人,更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能体谅别人之难。或者有人反驳我说,《红楼梦》中,并没有多少情节写林黛玉的善解人意。这一点,她做的确实似乎远远不如宝钗。可是,这外在的行为就一定能证明一个人的本心吗?有人刻意为之,有人不屑为之,有人即使为之也会傲娇地否认。作者曹公也洞悉这一点,在后文的某些情节中加以弥补。

 

回到本文的标题上来,《葬花吟》是林黛玉伤春情怀的集中表现。但这种伤春情怀,却并非她的专利。古代众多的诗词大家都有这种情怀,以致形成了文学史上一大主题之一。

 

稍举几例如下: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蝶恋花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无须再多举例,古诗词中比比皆是。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伤春的情绪呢?原因自然是因人而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花样年华的惋惜和留恋。

 

林黛玉这种伤春情结,传承古人,又切合她自身的身世和个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虽然花的飘零是自然界正常的现象,但毕竟也属于美的毁灭。人们,特别是极度敏感的人看到美的陨落,自然会产生伤感的情绪。《红楼梦》借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她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这首长诗,写出了人在面对的消逝过程中产生的感伤心理,这种心理又激发了人们的同理心,有了同理心,就会不自觉与之共情,仿佛那葬花的女子就是自己。这就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只有既有个性、又含共性的文学作品才会经久不衰。无论经过多少时间的淘洗,它依然会在读者心中引起相同的感受。




邵琳,女,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为江苏徐州某中学高级教师、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邓州第三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女团优胜奖“成员之一。









往期精彩回顾



贾母:一位智慧通透的“老文青”

那一抹青春的印迹 ——宝玉《四时即事诗》品读

独特的比喻,沉重的欣赏

愤世嫉俗的《好了歌》

林妹妹的知音:剖腹掏心宝哥哥

那一个秋日的上午 ——缅怀胡文彬老师

真假误(下)——箕裘颓堕甚荒唐

真假误(中)——枭雄末路叹阿凤

真 假 误 (上)——哀 彻 缠 绵 宝 黛 情




红学研究经典名著红学家红学专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伤春,并非林妹妹专利——《葬花吟》赏读发布于2021-06-01 20:52:36